书城传记美国国父:华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4490600000012

第12章 独立战争(2)

9月1日,也就是在波士顿群众骚乱的前几天,盖奇宣布要为10月份召开的塞勒姆大会进行选举,但后来考虑到群众高涨的愤怒情绪,他又收回了自己下过的命令。可是,人们不管他的出尔反尔,还是决定如期进行选举。代表们在大会召开的当天准时到达会场,可等了半天也不见盖奇的踪影。于是他们就不等盖奇出现,自行选举,并且推举约翰?汉考克为大会主席。这个大会在没有得到国王任命的情况下,就悄然行使起最高权力。随着冬天的临近,盖奇预感到情况变得越来越棘手。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唯一一处驻扎军队的地方,如果这里也难以保住,拥护国王的人们将陷入绝境,没有藏身的地方。

地方大会处理事务的能力很强,这一点连盖奇将军也不得不承认。组建军队的计划刚刚通过,他们就着手寻找指挥官。城市的安全执行权交给了安全委员会,由他们决定何时招募民兵和指挥官。除此之外,地方大会还做了其他安排,确保大量的军事物资能够顺利集结在一起。马萨诸塞州的备战状态,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以前仅限于新英格兰的武装行动,现在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部和南部各州。

弗吉尼亚州是第一个披上战袍的,居民在不违反民兵法的前提下,自发组建了独立中队。备战准备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习俗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以前,各个中队各自为政,但是现在他们不断求教于华盛顿,俨然把华盛顿看成了自己的最高统帅。

三、来克星顿枪声

1775年3月20日,华盛顿到里士满城参加第二届弗吉尼亚会议。会上发生了两派对立意见的论战。一派对局势持乐观态度,认为三项禁令已见成效,英国政府定要改变初衷,因而没必要再采取过激行动。以帕特里克?亨利和杰斐逊为代表的激进派,力主马上扩大民兵组织,确保殖民地的安全。

正在两派争执不下时,从英国传来消息,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发表了一通杀气腾腾的演说。他定的调子是北美殖民地发生了严重的“暴乱”,即要按照“暴乱”罪实施镇压,用血和火来回答大陆会议的“致英王书”!

英王的演说逼得北美人民没有了退路。帕特里克?亨利再一次起立大声疾呼:“为什么在没有和平的时候还在侈谈和平?战斗的时刻已经到来了,我们的兄弟已经奔赴战场,为什么我们还稳坐不动?难道我们的生命就那么宝贵,和平就那么甜蜜,以至可以用镣铐和受奴役来换取?不,我们必须战斗……”演说结尾他喊出了那句流传全球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激情奔放,谈锋犀利,具有很大的鼓动力。华盛顿还是老习惯,在会上未发表长篇宏论,但在会议中间他进行了广泛的活动,争取成立“安全委员会”的提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表决,以多出5票的优势通过了亨利的建议,立即成立以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为首的“安全委员会”,它就是弗吉尼亚的革命政权。

会议还决定,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继续代表弗吉尼亚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

其他各殖民地的情况大致相似,纷纷成立政府,组织民兵,搜集武器弹药。矛盾的双方都已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先动手的是马萨诸塞总督兼英军司令盖奇将军。他秉承英王旨意,决心以5个团的兵力拿波士顿人民开刀。侦察得知,当地反英派正在离波士顿城27千米的康科德镇征集军火弹药,建立一个秘密军火库。1775年4月18日夜晚,盖奇将军派遣史密斯中校带领800名英军去收缴武器,逮捕为首的反英分子。但是他们的反常活动引起了居民的警觉。很快,一位医生打听到了确实消息,马上派自由之子社成员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抢在英军戒严之前,骑上快马把情报火速传往各地。最先得到消息的波士顿郊区民兵,立即紧急集合,陆续赶赴康科德。

皮特凯恩少校率领的英军,经过一夜急行军,19日凌晨来到一个名叫来克星顿的村庄。英军突然发现教堂外面的草地上有武装民兵挡路。皮特凯恩少校命令士兵装炸药上子弹。他自己挥刀策马走向前去,大声吼叫:“叛乱分子,赶快解散,放下手中的武器!”他身后的英军平端着滑膛枪,列成战阵,一步步逼近。民兵们未予理会,没放下武器,也没有散开让路。双方距离不断缩短……突然,“砰”地枪声响了—这具有历史性的第一枪,说不清是哪方面先打的,紧接着乱枪齐发,一场混战开始了。

民兵们顽强抵抗,有8位民兵牺牲,10人受伤;英军方面伤亡了一些人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直扑主要目标康科德。由于来克星顿阻击战赢得了时间,康科德民兵已抢占了南、北两座桥头,库存的武器弹药大部分已分散转移。当英军匆匆赶到康科德时,迎面就遇到民兵射出的成排子弹康科德教堂的钟声响了,它召唤爱国者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英军在武器装备和技术训练上明显占有优势,根本没把这伙很“业余”的民兵放在眼里。可是打了一个多小时,不断有新的民兵队伍赶来增援,人数越来越多。民兵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猛烈地向红制服“虾子兵”射击。英军渐感不支,又害怕后路被截断,被迫下令向波士顿撤退。这时四乡的民兵闻听警报,都自动拿起身边的武器,沿途堵截狙击,康科德民兵乘胜尾随追杀。英军且战且退,撤退很快变成溃逃。波士顿城里听到枪炮声十分激烈,情知不妙。盖奇将军连忙派珀西勋爵带领1000英军,出城增援接应。增援部队还没弄清楚敌人在哪里,就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指挥官珀西勋爵也被子弹射中胸前的铜纽扣,险些送了性命。英军残兵败将逃回波士顿,清点损失:死65人,伤173人,失踪26人。民兵方面牺牲49人,受伤或失踪46人。北美人民初战告捷。

历史学界对来克星顿战斗非常重视,称之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枪,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一枪,打破了英国正规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枪,把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北美人逼上了“梁山”……

来克星顿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的“自由之子社”马上行动,夺取了一些军火库。过了不久,由新英格兰及其他地方来的志愿民兵,达到15000余人。民兵集结在波士顿周围,把城里的英军包围起来。

四、当选总司令

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lO日在费城的独立宫召开。华盛顿知道来克星顿的枪声时,正在家中准备赴费城参加大陆会议。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妻子玛莎和往次一样,送他登上四轮马车,祝福丈夫一路平安,早日归来。她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离别竟长达整整6个年头,历尽人间沧桑。

第二次大陆会议堪称群英集会,盛况空前。所有代表都是精选出的杰出人物,前一届的代表绝大多数再次当选。也有一些新面孔在会上出现,给会议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著名民主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时年32岁,所著《英属北美权利概论》一书影响极广泛;另一位是69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是位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高德劭,但思想激进、锋芒毕露,极力为独立建国宣传呐喊。

在费城期间,有这么一段小插曲:华盛顿、杰斐逊、伦道夫和刚来不久的潘恩一起进餐。潘恩眼里的华盛顿“沉默寡言,坐着把手托住下巴,倾听别人谈话”。他专心地注意所谈的内容,时而皱起眉头表示困惑。

第二届大陆会议,由波士顿大商人约翰?汉考克先生继任主席,查尔斯?汤普森为秘书。这时战争实际已经开始,会议的中心议题自然围绕着战争问题。尽管有了更多的代表的思想认识转向激进,可依然有少数人倾向保守,主张避免流血冲突。会议过程中两种观点分歧很大,不时引起尖锐交锋。最终还是通过了《橄榄枝请愿书》和《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两个文件。乍看起来,两个决议声调高低不齐,甚至互有矛盾,似乎有些不好理解,其实它如实地反映了与会代表的意志。

西方常用“激进派”与“温和派”(或“稳健派”“保守派”)来表述政治观点的差异,二者词义上并无褒贬之分。因为天下事情太复杂,“激进”与“温和”究竟谁更接近正确?历史告诉人们,只有让实践来检验真理在哪一方了。大陆会议的代表们都是经验丰富、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不至于陷入喋喋不休的争吵或将观点强加于人。在各自阐明立场之后,同时尊重他方的意见,调和妥协而作出相应的决议。求大同存小异,有利于团结合作,许多重大决议,都贯穿了这种精神。

大陆会议开始行使邦联权力,发布了如下几项命令:

在北美全境发行数额为300万美元的纸币,上面印着“联合殖民地”字样。

筹集武器弹药和战争物资,扩大招募兵员,修筑自卫性质的碉堡。

还通过一项报复性法令,禁止向英国渔船提供一切供应品。

为了更有效地抗击英军,6月14日会议作出决定:将包围波士顿的各路民兵加以整顿,统一建制,统一指挥,正式命名为北美大陆军。当时已有兵员两万余人,遂下令从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派出10个连的兵力增援波士顿。剩下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推选一位统帅全军的总司令了。

这个问题太重大了。他必须是精通军事、能力超群、众望所归、13个殖民地都能够接受的人物。在人才济济的大陆会议代表中,具有竞争实力者大有人在。选举稍有失当,极有可能埋下隐患,甚至酿成内部分裂。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性选择,代表们沉思难决,左右权衡,谁也不敢贸然表态。最后,代表们的目光转向了华盛顿上校。

华盛顿为人沉默寡言,谦逊谨慎。一经有人提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在英法战争中,历任重要军职,立过战功,声望极高,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对英军的战术战法非常熟悉,这是战争中最需要的才能。再者,实践证明,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策略稳妥而可行,能被激进派和温和派双方理解,因而具有别人无可比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加之他是南方人,又是一位种植园主。在独立战争中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结成政治联盟,华盛顿有其代表性。

随后进行投票表决,获得全票通过。大陆会议1775年6月15日的正式记录只有短短几句:

“决定任命一位将军,指挥为保卫美洲自由的全部大陆武装力量。每月支付500美元作为薪俸和开支。接着会议为将军人选进行投票选举,乔治·华盛顿先生全票当选。”43岁的华盛顿,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激动与惶恐交织,荣幸和忧虑参半。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即席做了简短的发言:“虽然我深知此项任命所给予我的崇高荣誉,但我仍感到不安。因为我的能力和军事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一要职。鉴于会议的要求,我将承担这一重任,并将竭尽所能为这一神圣的事业效力。”

华盛顿的这一番表白,的确不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话。须知,革命战争初期的总司令一职,远远谈不上权重势大、高官厚禄。能否胜任职务、能否领导战争取得胜利,不但事关个人荣辱和身家性命,更关乎300万北美人民的命运前途!担子太沉重了,怎能不兢兢业业、诚惶诚恐?500美元薪俸虽然不菲,哪里比得上经营种植园的效益?战火纷飞下的军旅生涯,又岂能和弗农山庄的温暖舒适同日而语?此时此刻受命于危难,是出于一个勇敢者的选择,是一个爱国者的职责,是对正义事业的献身。

大陆会议随后任命了4名少将:阿·沃德、查尔斯?·李、普·斯凯勒和伊斯雷尔·普南特。又任命了8名准将:塞恩?波默罗伊、理查德·蒙哥马利、戴维?伍斯特、威廉?希思、约瑟夫·斯潘塞、约翰?托马斯、约翰?沙利文和纳撒尼尔·格林。后来应华盛顿的要求,又任命了霍勒肖·盖茨为准将衔副官长。

由于波士顿前线战事紧急,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及新任命的将军们,于6月23日从费城出发,直接北上波士顿走马上任。他们在纽约就接到紧急公函,得悉前线发生了班克山激战。

原来以新英格兰士兵为主体的北美民兵,近来把波士顿团团围困,切断了陆路上与外界的交通和物资供应。英国政府急忙派遣舰队运送兵员和大批物资增援,这样波士顿英军总数达到了1.1万人。而且特别派来了3位著名将领助战,他们是威廉?豪将军、亨利·克林顿将军和约翰?柏高英将军,3位都是身经百战,熟悉北美情况,军事理论造诣颇深的军事专家。由于援军到达,龟缩在孤城里的盖奇将军又威风起来。他公开叫嚣“只要英国大军出动,定叫叛乱分子们马上望风而逃!”

北美民兵偏不信邪,没有“望风而逃”,6月16日这天,以3000兵力主动突然出击,一举攻占了波士顿港北面的制高点班克山。这里居高临下,英军的活动尽收眼底,对英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天,英军组织优势兵力疯狂反扑,一定要夺回班克山阵地。他们以为民兵只会打打游击战,如果打阵地攻防战,当然不是对手。谁知大出意外,民兵们勇敢无畏,一连打退英军的三次进攻,杀伤敌人无数。双方在班克山前展开了一场血战,战况异常惨烈,真是弹雨纷飞,尸横遍野。最后民兵方面因弹药告罄才撤出阵地。英军此役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死伤达1054人,其中军官占的比重很大,民兵的损失不超过450人。英军虽胜犹败,从此再也不敢小觑民兵了。

五、整顿大陆军

华盛顿对班克山战斗既兴奋又担忧。凭他的军事经验,这一次虽给了英军狠狠一击,但敌人岂肯善罢甘休?他必须尽快赶赴前线,整顿人马,筹集物资弹药,准备迎接更大的恶战。7月2日,华盛顿等人抵达波士顿的剑桥,设立了司令部。民兵们手里举着各式各样武器,热烈欢呼总司令到来。7月3日,在哈佛广场的一棵大榆树下,华盛顿骑在马上手持指挥剑,检阅了长达半英里的民兵队伍,正式宣誓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受命于民族兴衰存亡的危难关头。

马萨诸塞议会对新建立的大陆军司令关怀备至。据可靠的文字记录,给司令部配备了一名司务长、一名管家和三名女厨师。华盛顿本人从家里带来了几个黑人仆役。初到新英格兰,独立操办饮食困难还不少。司务长力求办得丰盛些,好随时招待来办事的客人或官员。华盛顿喜好社交,但从不花天酒地,待客彬彬有礼,他的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日常饮食十分简单。

检阅大陆军时面对欢呼的人群,华盛顿头脑异常的冷静。随后立即在李将军陪同下,带领司令部人员视察了民兵阵地。从一个军事专家的眼光看,摆在眼前的局面非常的严峻。他把敌我双方的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