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爸的礼物
4455000000027

第27章 人生的礼物(3)

语云:“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在人性之中,诚实的确是造福予人的最大恩赐。事实上,世事繁复,千头万绪,其所以能治理妥善的原因,无非出于人的诚心。人除诚实之外,纵有其他千百德性,亦会有时而穷。人有诚心,虽小善亦有可观;反之,虽大能亦不足道。

从古至今凡是建立伟大功勋的英雄豪杰,无一不是推诚明之性,妙识治体、善化隔阂的睿智人物。中国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对其中的体会极为深切,曾说:“盖尝剔平生之病源,养痈藏瘤,百孔杂出,在不诚而已。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日: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好的清官抚御之术,不外乎输其心腹,对众以诚相待,从而人乐为其用,民不忍欺之;多数将士感到高兴,倾倒奔赴;因而能度过艰难而成大业,帮助别人改掉野心;所谓:“巧诈不如拙诚。”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不能感人的原因,实在是诚心未至。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上虽有诡诈奸巧的人,虚伪百出,变幻千端;如果能待之以至诚,其术未有不穷者。甚至敦悫之至,可通于神明,使对方感激之深,铭刻在心。史载唐朝贞观6年12月,太宗亲录囚徒,多所原宥,见死罪者,悯之,放回家中,限至秋季问斩。乃敕天下,死囚皆放令人京,依期而集。于是天下死囚399人皆释禁,自至朝堂,不劳督领,无一逃者。太宗感其奉法,竟尽释放犯人。

世上凡得人心者,无不是至诚至悫的人。所以古圣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与君子之分区别所在,即在于原有的存心。诚之为物,不是做作出来的,必须存心至诚,才能言行光明正大,也才能够成就人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只有诚之至者,才能信人;古代的名将,居师帅之重,担当安危的责任,其或迫近强寇,胜负决于须臾;或招降壮士,指顾定于向背;无有不是先以坦怀以御下,至诚以任人,才能冒不测之险,而使顽敌信服;绝疑虑的念头,而令偏裨效命;所以能汇聚大家的力量,成其奇功。战国之时,楚将子发,喜欢结交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日:“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备一卒。”子发听说他,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而见礼之。左右劝他:“偷者天下之大盗也,何以礼之?”子发不以为然地说:“凡应吾召而来者,必定是出于真诚,若不以诚待之,天下士岂能为我所用?”不久,齐国兴兵伐楚,子发帅将迎敌,三战皆败,贤良大夫皆献其计,终皆无用。于是市偷进请日:“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说:“可以。”不问其辞而遣之。市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献之。子发因让人归还齐将,日:“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帐,使人归之于执事。”第二天,市偷又复往取齐将之枕,子发又让人归之。第三天,复又往取其簪,子发又让人还回去。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日:“今日不去。楚军恐取吾头矣!”乃还师而去。

因此人能笃实推诚,发乎由衷,宁能不使人咸愿为用,僵仆无避,其收获的利益,曷有止境。胸怀豁达之量,挺清明之德,诚其心以待人,坦然而不疑,卑其躬以使能,旷然而独建其功者,殆皆哲主名臣之典范。因此部曲得以击其精忠,输其款诚;非惟得士之死力,立下丰功伟绩,并且传为美谈,名垂青史。

现在是知识爆炸、科学发达、电子电脑控制一切的时代,社会上的生存竞争,亦愈演愈烈,无不各逞其能,各出绝招,花样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项原则,却是更加不可行使诡计。西谚有谓:“诚实是最好的政策。”此语在今天看来,尤见真实,当代的人,受科学的影响,其知识程度无有不能识破巧诈诓骗虚假不实的事物的。若待人处世,辄怀智术,以为他人能人吾彀中,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笨蛋。

人生札记

童年,我学到的人生功课是:诚实就是力量。

父亲对我的要求是绝对的诚实,但是我很难做到。父亲常说:“诚实就是力量。”我的担忧是:诚实难免要挨打。我相信父亲早就看透了我的心事,所以稍稍改变方式,不断在我身上实施对诚实的奖励。

有一天下午,我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在食橱里看到一罐打开了的炼乳。那是我们平日抹面包吃的,但是我一直觉得吃得不够,也就是不过瘾。因此,我拿起炼乳罐子,对着嘴,把炼乳往嘴里倒,一口气吞下了半罐。

晚上,父亲知道了,愤怒说:“哪一个孩子这样吃炼乳?”

我说:“是我!”

父亲瞪了我一眼,想发作,却又忍了下去,改口说:“你诚实,很好。以后可别再这样做了。”

我微微感觉到诚实确实有些力量。

那年十二月,有一天出了太阳。我觉得热,就到衣橱里去乱翻一阵,找出夏天的袜衫和短裤来换上,在院子里度过了一个冬天里的夏天。父亲发现衣橱被人翻乱,大发脾气,怒声问是谁干的。我上前承认说:“是我!”

父亲极力咽下怒气,改口说:“你诚实,很好。以后可别再这样做了。”

诚实确实有些力量。

有一次,叔祖父一盆美好的杜鹃花被小黄狗捣毁了。叔祖父猜想是我干的,就告诉我父亲。父亲要我认错。我说:“不是我。”

父亲大为失望,大为痛心,认为我不够诚实,就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打过了,再问:“是不是你?”我的回答一字不改。父亲又打了我一顿,再问。我的回答完全一样。父亲第三次打我,我仍然不改口。父亲没有办法,就命令我说:“只要说一声是你,就饶了你。”我为我们父子两人难过,只好说:“是我就是我。说就说,不过真的不是我!”父亲也只好罢休了。

后来,父亲打听清楚了,连叔祖父也知道他是一时冲动冤屈了我。父亲特地找个没人在旁边的时候,对我说:“爸爸错了。你也打爸爸一顿好不好?”我摇摇头。父亲又说:“你诚实,很好。爸爸逼你说假话,不应该。”

我说:“下次爸爸再逼我,我也不说假话。”

父亲说:“应该的。”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生很大的影响。我学会了安心做人。有人中伤我,我只要根据事实回答一声:“我没有。”这三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我深信诚实是一股力量。那力量超过宇宙一切力量的总。

5.虚实之间

亲爱的哈伯德:

物质是维持人类生活的要素之一,是显示人类创造能力的,但也是使人的良知蒙蔽的东西。

你知道吗?人是万物之灵,是惟一实现造物意旨的代表。人世可以变成天堂,此乃造物的本意,而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与文明,便是趋赴此一目的证明。人有无限的智慧,其实就是造物本意赋予人的,只要人类不误入歧途,充分运用与发挥其聪明才智,人世化为天堂的理想必可实现无疑。

但是,妨碍人类锦绣前程,杜绝人类光明来源的,也是出自人类本身。只有人类赋有极大才能,更有无穷欲望;才能与欲望相辅相成之际,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如水乳交融般结合,亦能使他们变成冰炭般的不相容。于是,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遭受到人类自己的破坏阻挠。

你应该知道,人因为具有创造的能力,可以在物质上获得各种满足,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物质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或者说,物欲也永难满足的;而且,人在追求物质的满足上,必然会形成各种差距,而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自然就不会融和无间,甚至产生极大的隔阂。只有追求精神与文化上的满足,才能使人具有同样充实的心灵,从而撇开外在的物质条件,以及权势地位,在精神上,是一视同仁而绝对平等的。所以,物质条件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特别重视的,应该还是精神条件的富足。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但与文明的享受,是两码事。文化生活,才是人性的体现;而物质文明,却往往是扼杀人性的凶手。由于物质文明带来了人的贪婪和欲望,使人变得更加现实,从而人性遂渐被漠视,摒弃滋养心灵的伦理道德如敝屣。这也就是今天西方国家一般人生活腐化,热情消失,精神失落,精神空虚的由来。

只有物质追求,惟享受是竞,而无精神寄托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值得担忧,倒还不是空疏内涵,与丑陋外貌;而是由此所导致的整体危机。物质文明的繁荣进步,是可喜的事。但由此而来的使人普遍趋于淫佚腐化的后遗症,是当前最应考虑的问题。我们现代人在物质方面的生活,与古代人相对比,确有天壤之别;然而在精神生活上,其退步的程度,实在不知逊于我们祖先多少倍。虽然穷侈极奢,荒淫无度,古已有之,对于影响,则又有不同。纵然历史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暧昧的昏君和恣肆的权臣,其骄奢淫靡的行径,令人惊叹不已,终究属绝对少数;即使再将一些巨室贵胄、阀阅门弟的王孙公子,纨绔子弟,也包括进去,亦仍不足以代表整个社会的全貌。更进一步说,尽管这些人的败坏,达到极点,但侯门似海,禁城深邃,其中的糜烂情形,很少为广大群众所习见,还不至于对纯朴善良的民风,构成重大威胁。

如今却不同,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受环境影响的普遍性,日益提高,远非曩昔所能比。加上许多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耳濡目染之余,其精神风貌,也就大同小异,不论士、农、工、商,每个人的内心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一致;对所谓现代的新潮流、新事物,无不具有共同嗜好;于是去追求金银财势,沉湎于物质享受,大有举世皆然之概。以致种种荒谬绝伦、荒淫无耻、荒唐绝伦,都能视同寻常;千奇百怪,都早已司空见惯,而不以为怪了。

语云:“不困在豫慎,见祸在未形。”荒淫放荡的时代流行症,在表面上是由于现代人紧张苦闷,需要刺激;但其实质,则不可讳言是因为理想的丧失所致。当这种人欲横流的风气正在蔓延到全世界时候,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定不容它来危害社会风气。而如何处之以道,则有赖于人类的彻悟与觉醒,赶紧从物欲的羁绊中挣脱出来,而追求文化的精神生活。

人生札记

从前,一个日本武士对地狱、天堂感到很好奇,于是他去拜访当时一位很有名的禅师。

他虔诚地向这位禅师请教,禅师却嗤之以鼻:你这个俗陋不堪的武夫,怎么配来问我这个问题?

武士十分震怒,继而动了杀机,就要拔剑出鞘。不料禅师快如闪电,指着他说:看!这就是地狱。

武士是个有慧根的人,一怔之下,就悟出了禅师的用心——人的愤怒、烦恼、怨憎、沮丧、忧郁就是地狱!武夫收起剑,露出了平和的微笑。

“你看!这就是天堂。”禅师又说。

天堂还有地狱,原来就在一念之间。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闪念的一瞬间。到底要得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见仁见智。我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都得,一定是他人为你放弃,都失,也太对不起自己。

几年前,曾看过深圳电视台对一位事业成就卓越的女子采访。当问及有关的家庭生活时,她非常自豪地赞美了一番支持她的丈夫,而且,以非常自豪的口吻说:“女儿已经2岁,但是,我从未给她洗过衣服。”而且她几乎对女儿最基本的爱好一无所知。访谈一闪而过,甚至过去了数年,然而,母亲与女儿穿插的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前一阵,无意之中看到国内对一位名演员的生平报道,其中一段讲到她的儿子患了急性阑尾炎,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作为演员,这位母亲无法放下当晚的演出,为了对得起几百位观众,她不得不含着眼泪,离开了病中的儿子。读到此,我再也读不下去了。

我不懂,假如当时出事的不是她的儿子,而是她,难道这台戏就没有应急的候补演员吗?作为母亲,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能守而未守在身边,难道后半生会活得心安?再有,作为“大公无私”的典范,无私的时候,私的是个人的什么?公的里面,有无个人的“名利”?

一位平日工作繁忙的父亲,来纽约见客人,那几天,也正好赶上女儿学校放假。他已经安排出整个周五晚到周日,陪女儿游玩纽约。其间,他纽约最重要的客人,邀请他周五晚到美国富人集聚的纽约长岛鱿鱼湾赏夜景。他思索了一下,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已经跟女儿有约在先,所以绝不可让她失望。”这个故事,是她的女儿长大后讲出来的,她说:生命中,最最尊敬的人,是她的父亲,因为父亲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没有失言。

还有一次,我们20多位主管坐在会议室等其中一位老板出现,原来这位老板在与太太讲电话。另一位大老板对他气急败坏地喊:“你给我把电话放下,即使对方是美国总统,你也要放下。”但是,他没有放下,还是心平气和地安慰着太太。表面来说,那个讲电话的老板,自私无比,但是,局外人怎知晓局内发生的真相呢?也可能最后的几句话关系到他们之间的“生与死”呢?

爱迪,一位不爱笑的部下,大家都不喜欢他,希望我在年终把他“赶”走。直到有一天我们深谈后,我才感悟幕后的真实。两年前,圣诞节前夕,刚刚走进办公室的爱迪,突然接到太太从医院急诊室来的电话,说她开的车早晨被公共汽车撞倒,车已经报废,可她本人感觉还正常,但是必须要留在医院观察24小时。太太请爱迪不要担心,丈夫可以下班后再来看她。爱迪想,反正还有几个小时就下班了,再说,圣诞节前,正面临涨薪、发奖金的关键时刻。但是,从下午3点起,他再也坐立不安,4点半的时候,医院打来电话,说他太太由于内伤,突然昏迷,抢救不及,已经离开人间。婚姻路上,7个年华,许多朋友早已离散,惟有他们相爱至今,可是在太太最后的一刻,竟然让她一个人孤独地离去。他不知问过多少假如,骂过多少不该。两年都过去了,那番心灵上无尽的悔恨,如何让他再笑得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