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主编校刊,见过许多同窗的好作品,内容都不记得了,惟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始终未曾忘记——
“年轻,真好!”
在报纸副刊的女作家小说专辑里,看到一段动人的情节,倒不是其中对少女初历人事、云雨缠绵的描写,而是那少女在激情时说的一句话:
“漂亮,真好!”
一家人到佛罗里达度假,坐在海洋世界的湖边,看孩子挤在人群中跳草裙舞,阳光和煦、海鸥翩翩,妻笑着说:
“有钱,真好。”
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自从大前年在纽约见过一面,便一直联系不上。挂电话过去,也总是没人应。最近突然接到信,行间不再是干云的豪气,却满是人生的哲理,尤其临结尾的一句话,震人心弦:
“活着,真好!”
1.人与自然
亲爱的哈伯德:
人是自然的精灵,人生活在自然界,必须了解她,并且学会关爱她,从自然界中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这将使人在自然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一个朋友的猫死了,它跟了他11年,比他任何一个女朋友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
他告诉我说他把猫送到医院之前猫实际上已经死了,但这只传说有七条命的猫似乎感觉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医院里它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是回到家里才彻底僵硬的。
一只猫跟了一个人11年,比这个人所有的女友的感情都更牢靠,你想一想,这对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打击?
我很少想到和看到动物与入之间的感情,但我从这个朋友身上看到了。那一天,在他的猫死的那一天,他成了一个埋猫人。
那天夜里,他的猫变得僵硬的那晚,他似乎整夜都没有睡觉。他要去埋猫。第二天一大早,他搭了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了近郊的山上。
他在山上走来走去,选好了地点的时候,时间已是下午了。他开始挖猫的墓穴。他选择的是一处风景优美而略带感伤的地方,他把猫的尸体放在一个纸盒子里,并用白布包裹好。
在埋掉猫之前的诀别时刻,他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他想说给猫的话,并且念给它听。
朋友把猫埋了。等他回到家里,接到他给我打的电话时,已是夜间12点了。
我知道他很伤心。后来在一些聚会场所开玩笑时,他对已婚夫妇说:“你们一定要争取超过11年婚龄,要不然连猫和人的感情都不如。”
我之所以给你讲到这个故事,主要是让你懂得:人要有博爱之心,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世间的万物。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上,如果要问什么才是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可以毫无疑义地说,第一就是人心中蕴藏着的爱了。用爱去面对自然,用心去面对自然,那简直太美妙了。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某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一个小女孩站在花丛中,正扶着花枝,歪着脑袋,煞有介事地对花私语。我走过去,靠近她,蹲下身去,问:“你在说些什么呀?”女孩道:“我说,花朵你好漂亮啊。”“花朵能听到你的话吗?”“能的,”小女孩很自信,“只要靠近她,她就能听到你说的话。”随后,她又机灵地说:“你对我说话时,不也是蹲下身来,靠近我的吗?”
孩子的天真,让我不禁笑了起来。但我并不怀疑女孩所说的真实性。我相信女孩与花的心灵是相通的,自然也相信女孩对“距离”的认识。
我牵着可爱的女孩,默默地走上回家的路。此时,女孩刚才的一番话仍萦绕于心,让我心生感触。
只要用心交流,你也能听到花的私语。要求得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你就得首先用心贴近他人,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其实,人既生在自然,适应自然规律,强化民族素质,挑战自然也很重要。
人生札记
美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向来以彪悍强壮闻名于世。
印第安人的种族之所以能够彪悍强壮,与他们挑选下一代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流传于印第安人部落中的“土法优生学”。
据说,印第安人部落中,若是有婴儿出生,这个婴儿的父亲会立即将孩子携至高山上,选择一条水流湍急,而且水温冰冷的河流,将婴儿放在特制的摇篮当中,让婴儿及摇篮随着河水漂去。
而这个新生儿父亲的亲友及族人们,则在河流的下游处等候,待放着婴儿的特制摇篮漂到下游时,他们会检视篮中的婴儿,是否仍然活蹦乱跳。
如果婴儿还活着,证明他的生命力坚强,具备成为他们族人的条件,便将之带回部落中妥善养育成人。
若是篮中的婴儿禁不起这般的折腾,发生不幸,他们则将婴儿及摇篮放回河流当中,任其漂流而去,形同河葬。
经过如此严苛方式挑选,能够幸存的印第安孩子,当然个个身强体壮,彪悍过人。
这只是印第安一般族人的筛选方式,至于印第安人部落中勇士的挑选,则要更为严厉。印第安人有所谓的成年礼,当一个印第安男孩成长到合适的年龄时,族人会为他举行成年礼,在狂欢舞蹈庆贺之后,这个男孩,将会被族人亲手绑在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上,独自一人度过成年礼的夜晚。
森林中多的是毒蛇猛兽,这位即将成为印第安勇士的男孩,在成年礼的这个夜晚,必须面对自己最深沉的恐惧,经过这样残酷成年礼的锻炼,而成为族中公认的真正勇士。
2.走向成功
亲爱的哈伯德:
在一个暑假开始时,我就接到两个学生的电话,希望与我当面详谈。我分别安排时间约见他们。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两位学生都有相同的意念:想要自杀。我不是心理医生,所以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与热忱,努力疏导他们这种可怕的意念。问题也许暂时搁置下来,但是能否化解,则须靠他们自己起信生智了。
他们的人生刚开始,又有灿烂的远景,为什么却判断自己是个失败者,想要结束生命呢?我由此想到“成功人生”的基本观念,值得给你一再阐明。
首先,成功有两个标准,一是外在,二是内在。外在标准难免牵就于现实世界既成的评价,如名利权位,因此清楚体现为僧多粥少的现象,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功;不但如此,每一个成功的人脚下,都踩着许许多多人的心血,成功的内在标准就是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我曾用果汁与吸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别人认为我成功,表示我有吸管;我认为自己成功,则表示我的杯子里有果汁。为了享受一杯鲜美的果汁,最好两者兼备。但是如果衡量轻重,当然是取果汁而弃吸管了。你知道吗?天下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拥有各式各样的吸管,而杯中却没有果汁。别人给你掌声,你却自觉失败,真是情何以堪?根据统计,有钱人自杀的比例远高于穷人,似乎就是面临上述处境的后果。你认为呢?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如果明白成功的内在标准的重要性,那么立即可以肯定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成功。这种成功有如海阔天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论多少人成功,都不会有任何冲突争斗,却反而可以相辅相成,携手造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是,这种内在成功并非光靠当头棒喝就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也不仅是心态上的简单转变就可以奏效的。它也需要脚踏实地的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要不断设定明确的目标,督促自己去完成。这些目标可以是外在的,如考试、升学、运动、比赛等,也可以是内在的,如要求自己读书、思考、少发脾气、多关心别人等。有了目标,生命就有焦距,可以凝聚物质及精神能量,发出热能,完成目标。就像放大镜一样,可以将柔和的阳光收束为灼热的火焰。只要你能用心去做,那么再小的事情也有价值。这种价值在别人眼中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你则是生命力量的证明,是你向上进展的契机。一根小草挣开泥土,尚且值得我们歌颂,何况我们的所作所为呢?希腊悲剧家有句名言:“宇宙万物之中,以人的存在最值得惊奇!”我们本身是神奇的存在,因此不必妄自菲薄。在设定目标时,也要在平实中孕生自重之感。
其次,要辛勤耕耘、全力以赴。这一点是追求内在及外在成功都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付出代价的人,才能感受成功的欣喜。美国社会学家调查发现,生长在富裕之家的人,到了中年以后,特别容易觉得人生乏味,因为他们的一切是由继承得来,而非由自己奋斗得来。没有挑战,就没有成长,内心世界的潜力如果抑遏不伸,难免产生自我厌烦,就像没有源头活水的池塘,难以清澈灵动一样。如果以工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那么何必在乎是什么工作呢?我们常说“工作没有高低,人格才有高低”,实在含有哲理。只要是一个可以让人全力以赴的,就是好工作。
工作固然辛苦,却不能忘了“自得其乐”。我还记得在美国念书时,因为想在四年之内念完学位,所以在身体与精神两方面备受压力,几乎不能支持到底。当时我常想自己是过了河的卒子,不能回头,万一失败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现在想起来,虽然可以同意卡缪所云:“轻轻地抚摸伤口,竟也成为一种乐趣”,但是仍然为自己的伤口没有大到不可收拾而庆幸。现在,我比较可以自得其乐,在繁重的工作压力的间隙里,品品茶、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与三朋四友小聚,如此一来,更会觉得努力是值得的。
最后,要“提升心灵”。随着人生目标一一实现,我们自然心胸日益开阔。在这方面,需要多念书,参考前人所立的典范,以免限制在自己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一个有志气的人,首先要不断自我超越,以当代第一流人才为取法对象。王阳明12岁时,就领悟了“读书成圣贤是第一等事”,因为这种境界最难达成,最具挑战性,最能激发人的潜力,同时也最不会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不仅如此,提升心灵还是人人可以达成的。
如果以上述四个步骤来自我约束自己,那么你对自己就会日渐满意。你的人生会日益充实,使你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令人欣喜的,值得珍惜的。
人生札记
1928年,大作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当年才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原班学生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而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均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了,而原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海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得很可爱的“坦言失败”,引得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知道后,评价这次讲课时,对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是“成功”了!
坦言失败的前提,需有光明磊落的胸襟和正视自我的勇气;而善待失败应是对自己失败的原因有所了解和发现,从而才有可靠的举措胸有成竹,这样,就不会重蹈失败覆辙。而这样的既敢“坦言”又能“善待”的“失败”,才会成为“成功之母”的。并且在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后,再坚持不懈走下去,相信成功会属于你。
约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一艘英国商船沉没于马六甲海域,这艘从广州驶出的船上载满古老中国的丝绸、瓷器及珍宝。
10年前一位名叫鲍尔的人偶然从资料上获此信息,便下决心打捞这艘沉船,他在深黑的海底摸索了漫长的8年,探寻了7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终于找到了海底的宝物。
耗资是巨大的,工作刚进行了30天,就用去几万元,两位最初的合伙人认定无望而离去。之后没有一个合伙人能坚持得更久,其中有一位鲍尔的好友,几次加入又几次离去,并一次次劝说鲍尔放弃这“疯子”般的念头。
事后鲍尔说他其实一直有放弃的念头,每次精疲力竭地从海底潜回时他都想永远不再下去了,他甚至怀疑早年的记载有误,而且8年来他已耗尽巨资债台高筑,但他终于坚持到了成功的这一天。
坚持不用多,在人的一生中,有一次坚持到底就算是成功,而放弃一旦开了头就绝不会少,对于曾经认定的事——事业、爱情、友谊,放弃过一次就会一再放弃。其实,在坚持是不错的,因为在坚持中也可不断积累。
在一本有关泰国文化的书里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泰国有个叫奈哈松的人,一心想成为一个大富翁。他觉得成为富翁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之术。
此后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用在了炼金术的实验中了。不久以后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中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没得吃了。妻子无奈,跑到父亲那里诉苦。她父亲决定帮女婿改掉恶习。
他让奈哈松前来相见,并对他说:“我已经掌握了炼金之术,只是现在还缺少一样炼金的东西……”
“快告诉我还缺少什么?”奈哈松急切问道。
“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秘密。我需要3公斤香蕉叶下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必须是你自己种的香蕉树上的。等到收齐绒毛后,我便告诉你炼金的方法。”
奈哈松回家后立刻将已荒废多年的田地种上了香蕉。为了尽快凑齐绒毛,他除了种以前就有的自家的田地外,还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当香蕉长熟后,他便小心地从每张香蕉叶下收刮白绒毛。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抬着一串串香蕉到市场上去卖。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奈哈松终于收集够了3公斤绒毛。这天,他一脸兴奋地拿着绒毛来到岳父的家里,向岳父讨要炼金之术。
岳父指着院中的一间房子说:“现在,你把那边的房门打开看看。”
奈哈松打开了那扇门,立即看到满屋金光,竟全是黄金,她的妻子儿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诉他,这些金子都是他这十年里所种的香蕉换来的。面对着满屋实实在在的黄金,奈哈松恍然大悟。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另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也不可缺少。
在我们的印象中,擦鞋绝对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职业,如果有人以此终生为业,那他一定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实际上呢?我们却想错了,一个名叫源太郎的日本人,就是凭借擦鞋,从而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多年前,身为化工厂工人的源太郎失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他很快就迷上了这种工作;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擦鞋匠,他就千方百计地赶去请教、虚心学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源太郎的技艺越来越精。他的擦鞋方法别具一格: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鞋油也自行调制。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匠心独运的一番擦拭,无不焕然一新,光可照人,而且光泽持久,可保持。一周以上。更绝的是,凭着高深的职业素养,源太郎与人擦肩而过时,便能知道对方穿何种鞋;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他可以说出这人的健康和生活习惯。他的精湛技艺,打动了东京一家名叫“凯比特东急”的四星级饭店,他们将源太郎请到饭店,为饭店的顾客擦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