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雪中的苦难,或许是被当时只是少年的我夸大了,但被夸大的苦难却成了砥砺心灵的磨石。此后,我不断地重新体验生命的空白,不断地从雪样的空白围困中走出,但直到面对一份份等待我写出答案的试卷,这才真正认识到它的含意。面对试卷虽然心有余悸,但仍须去填充它。对或错,上升或下降,结果只有两种。谁甘于沉沦?我获得的全部经验是:除了挺住,和在挺住中行动,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帮助你自己。正是空白教会了存在者去存在。
多年以后的冬天,我坐在都市的一间房子里沉思、写作,眼前又出现一片巨大的空白。雪正从窗外经过,我想起寒冷的雪原上,那个手持雕刀的孤独少年,他,一直在我体内行走。
5.与人为善
亲爱的哈伯德:
多少年以前,有一位着名诗人自问:“世界上有哪一个人的作为,能满足世人的所有需要和欲望?”他想了一整夜,后来他自己回答:“没有一个人做得到。”
尽管是最接近、最亲爱的人也不能做得同我们所要求的完全符合。即使是关系最密切、最温存的人,也不能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做得十全十美,使我们全都满意。如果你能认清这事实,这便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忽略了这一点,或者是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因而希望获得更多,也要求更多了。这样一来,人生就显得很悲惨了。
旁人误会你的意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相反地,旁人了解你,则是一件令人欢喜事。英国作家切斯特顿批评德国人说:你心里没有一面小镜子,所以看不见旁人的观点。
这句话也适用于旁人身上。
我们需要体谅身经百战归来的将士。在枪林弹雨中突围归来的人们,不是肉体上客观存在过创伤,就是在精神上受过创伤。或者是两方面都受过创伤。这些身经百战的英雄们,如果他们要讲话,就让他们讲;即便他们保持沉默,那么我们也尊重他们,就让他们沉默。受过战争恐怖的人,一下子不容易找到生活的重心。总之,不要把他们看做问题人物。他们不是要人家怜惜,最需要的是体谅。
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开启本来关闭着的大门。人类既机灵又害羞,如果你保持一种不怎么体贴的态度,对方就会觉察出来,马上像蚌壳一样,立刻关起门来,躲避我们了。
所以我认为时常要求得到更多善意,更多的爱心,更多的体谅。有了这些,那么怜悯、欢笑和喜乐也随之而来,使我们可以度过正常的生活。那时候,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爱心,所以人家也不会躲开我们。到那时,我们看到人家所表示的善意时,一定会非常惊奇。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和气是天地生成的特色,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原理;是成就伟大事业、缔造繁荣社会的根本要素。
宇宙天地,浩渺无垠,广大无边,每个星系,各有其一定运行的轨道,亿兆万光年,互不侵犯,其理玄秘,其道深奥,但也可以用一词概括之,即为和气。和气实可说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前提,太古之初,一片混沌,一切星球都不存在,没有银河体系,等到所有物质元素,互相聚集化合,才开始形成日月星辰,产生万有引力,彼此于吸引运动之间,有一定的轨道,构成系列繁密而又秩序井然的伟大天体。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处处表现一种霭然和气的泱泱大国之风。人们待人接物的传统方式,一向淳厚朴实,所谓与世无争,成为高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引为美谈,博得世人欣羡。炎黄子孙的深邃智慧,其在人情世故上的表现所构成的中国典型的人生哲学,正是中国文明的精髓所在。惟其渊源深厚,人民皆有此非凡的修养,所以平时酷爱和平,而在世局混乱之际,仍能人乱我不乱,人慌我不慌,愈是处于复杂危险的环境,也愈加平静镇定,不会有所紧张恐惧,而自乱方阵。
和气并不是退让,并不是人生责任上的退却或逃避。相反地,而是更积极、更主动的一种有为的表现。事实上,和气也就正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人惟有和气,才能做到持其志而无暴其气的地步,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维持自己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坚定自己所认定的决心和意志,不受喜怒无常的情绪干扰,而使斗志与情操遭到破坏和影响。从而才能泰山压顶前而色不变,刀兵兴于侧而心不慌,无往而不确保自己一贯的从容态度,不改其志,不易其操;永远向着正大光明的人生大道,持续不断的努力前进。
所以,和气所表现的,不仅是宏大的气度,而且是高超的智慧。和气,不但与一个人生活境界有密切关系,而且更是人生成功所不可或缺的重大因素。探究人心之所以会变得狭窄,人性之所以会成为乖戾,人情之所以会转为凉薄,以及人的行为会趋向于暴虐、狠恶的缘故,大多不外乎是平常缺乏心存修养决心,才致如此。一个不要和气的人,在处世上必然无时无地不遭遇到失败,其存心与人过不去的结果,实在是跟自己在作对。
因此,和气显然是人类幸福吉祥与社会繁荣兴旺的准则。而历来深明此中道理的贤哲,当以子思为最。其于《中庸》一书中的开章明义之言,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话明白指出了普天下所应共同遵循的人生大道,与英雄豪杰成功立德的根本准绳。
世间众多事务,愈是复杂,愈是难以立刻解决。处在如此情形之下,惟有心平气和,方才拿得定主义,守得住原则,不至于因心烦意乱,而意气用事。从而才能对其盘根错节之事,能有深入的体会,而明其底蕴,于是得其解决之道的要领,处理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从来没有足智多谋、见解远大者,不是心平气和的人。然而采取和气的处世态度,并非要人一味去阿谀奉迎他人。相反地,却正是为了易于保持自己的立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能把握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而又能秉乎和气待人的宗旨,从而自能得道多助,左右逢源,容易成就事业。反之,既无自己一贯的原则,又没有得宜的处世方针,浑噩一致,沆瀣一气,表面是相同的,而内质上则绝无谐和的可能,这样如何可能有所作为?
人生札记(一)
有一年夏天刚下过大雨,我坐在一辆长途汽车上,因为有一段公路正在施工,因此车拐下去走了一段泥泞的土道。前面有一辆拖拉机陷在泥里,挡住了道路。司机停下来,看着那个农民的狼狈样,幸灾乐祸地边吹口哨边猛按喇叭。我下车帮助农民把拖拉机推出了坑。上车后,人们都像看外星人似地看着满脚是泥的我。司机带着嘲弄的口吻说:“人家可真是活雷锋。”好像“雷锋”这二字是傻瓜的代名词了,满车的人也带着同样的表情,这使我觉得悲哀。
一个人常做好事,表面虽看不出什么好处,似乎是傻和糊涂。但行善的人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冬瓜会在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常常做坏事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坏处,但做恶的人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自然就全消失。
《佛本行集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它们总是轮流睡觉。当一个头睡着的时候,另一个头便醒着,它们有共同的身体,但思想却不相通。一头叫迦,常生好的想法;另一头叫优,却常生恶念。
有一天,当优睡着的时候,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花,奇香无比。醒着的迦想:“优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它。吃花可以解除饥饿。”于是便独自吃了那朵花。
过了一会儿,优醒了过来,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说:“我睡觉时,你是不是吃过什么?”
迦说:“刚才正巧一朵花落在我旁边,我看你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你。又想你吃我吃也没什么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听了,很不高兴,并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两头鸟飞过一个树林,优看见一朵毒花,便对迦说:“你睡一会儿吧,我来看守。”等迦睡了之后,优一口把毒花吃了。由于优的十艮意,两头鸟便一起被毒死了。
由此可见,恶念是多么可怕啊,它把好心看做歹意,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并时刻用卑鄙的手段去报复人。等到恶念得到实施。它也因恶念而灭亡。
人生札记(二)
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位满脸稚气的男青年倚窗而坐。他是个农村娃,一件崭新的白色半袖衫掩盖不住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梦寐以求的大学。男青年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对母子。
车厢内闷热异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难耐。
“方便面、健力宝、矿泉水!”乘务员大声叫卖着。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极奢侈的饮料。读高中时,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学了,衣兜里有了些许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男青年不知如何开启这瓶饮料。他把健力宝拿在手里,颠来倒去看了看。最后,他把目光定在了拉环的位置。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一把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拉环处。这时,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
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后,车厢里又传出“嘭”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
很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他感激那位善良有心的中年妇女。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
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这个故事是朋友讲给我听的。朋友说,他曾经把这个故事讲给许多人听,他也让我像他一样,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故事中的那位男青年不是别人,正是我的这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