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一则流传在日本的故事。说的是有两个人,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俩都是老实巴交的渔民,却都梦想着成为大富翁。有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对岸的岛上有座寺,寺里种有49棵朱槿,其中开红花的一株下面埋有一坛黄金。阿呆便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对岸的小岛。岛上果然有座寺,并种有49棵朱槿。此时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来,等待春天的花开。肃杀的隆冬一过,朱槿花一一绽放,但都是清一色的淡黄。阿呆没有找到开红花的那一株。庙里的僧人也告诉他从未见过哪棵朱槿开红花。阿呆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村庄。
后来,阿土知道了这件事,他就用几文钱向阿呆买下了这个梦。阿土也去了那座岛,并找到了那座寺。又是秋天,阿土也住下来等待花开。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果然有一株朱槿盛开出美丽绝伦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了一坛黄金。后来,阿土成了村里最富有的人。
据说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了近千年。今天的我们为阿呆感到遗憾:他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一个冬天。他忘了把梦带入第二个花开的春天,而那些足可令他一世激动的红花就在第二个春天盛开了!阿土无疑是个聪明者:他相信梦想,并且等待男一个春天。
1.人生觉悟
亲爱的哈伯德:
人生是一个丰富的旅程,越往后走,越容易明白它的意义,感叹人生的无常,并不完全出自无奈的悲愁,相反的,它可能出自人心对幸福的追求与对永恒的向往。哲学家努力辨明人性的这种需要,建构各种各样的理想国,助人安顿身心。宗教家则超越无常的网罗之上,打通生前死后,引人走向不朽的乐土。可惜的是,现代人对哲学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宗教抱着利用的心态,因而陷于变幻无常的现实世界,无法解开内心深处的愁结。如果人生无常、万法皆空,那么在面临困境危难之时,何不干脆自寻了断?“自杀”已经被列为国人十大死因之一了。可见这个问题日益严重,值得我们探讨。
有人以为“自杀”表示“看破了”,其实那正是“看错了”。因为,自杀者往往执着于一个意念——想不开,然后所见人间一切都成为灰色,无一人值得留恋,也无一人留恋自己。如果活着与否并无差别,又何必承受痛苦呢?这个想不开的意念,就像眼睛前面的一枚小小硬币,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这样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
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医生,能够抚平任何创伤。或者换个空间,让新的环境为我们解开旧的意念。想一想父母亲友,他们恐怕背负更重的十字架,却仍然勇敢地走下去。不然,总有几个敌人吧!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照着下面的话去做:“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千万不要选择自杀,因为那是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完全没有翻本的机会。如果真要“看破”,就设法看破自己对意念的执着,移开眼睛前面的蔽障,看阳光普照大地。许多自杀者以为自己是严肃的,但是真正严肃的面对生命又怎能走入取消生命的歧途?这还是矛盾,还是想不开。人应该知道的是:为何而生与为何而死;人应该决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必须决定如何而死时,则不能不做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考虑。
正确的觉悟使人一方面珍惜自我,同时又能挣脱自我心中的牢笼;使人在体察世间无常空幻的面貌时,不致迷失自己,同时更要肯定自己是创造新的价值的基础。如果人间不够光明,让我们来燃烧自己吧!
人生札记
小时候,当听父亲讲“知足常乐”、“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与“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的大道理与小故事给我们听。我那时太小,并不能够体会,但已听得耳熟能详,也似乎早已牢记在心。
有一天夜半有人来敲门,震惊了四邻,也吓坏了我们全家。那是珍珠港事变以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时,父亲是共产党党员,日本兵来抓他。由于父亲的沉着应对与贵人的相助。在被监视了一昼夜以后,总算逃过了劫数。次日父亲就逃离上海,我便寄居在大姐家。
自从那事以后,我最怕晚上有人来敲门。不过,我常听大姐说:“好人好报,坏人坏报,若还没有报,那是时辰未到。我们是好人,祖上积德人家,所以即使敌人来了,还会有好人相助,那是上天保佑!我们自己也没有做过亏心事,所以更不用害怕。”大姐总是这样安慰我,因此我也就“问心无愧”,而能渐渐地“心安理得”了。
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回到上海担任区长,区长相当于一个小县长,职位不高,但父亲很知足,处处表现出“知足常乐”。但是他为我伤脑筋,因我初中毕业后,继母不让我再读书,要我在乡间教小学,而我是希望继续升高中读大学的。最后父亲站在继母的立场说:“我想,你这样教书也好,女孩子将来总要结婚的。”我为此闷闷不乐。于是在一天清晨,我离家出走了,不是被骗、被诱拐,而是为了读书。
我来到香港,寄居在堂叔家,读完高中与大学。这期间由于我自己的努力向上,当然也由于叔婶的相助,使我体验到自助与人助的道理,一切的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必须自己去努力把握。
所以我更深信自助——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更不忘父亲的教诲,做人求“心安”,要“知足”。
我先生在抗战时也曾历经艰难,也是在自助人助天助之下渡过难关,所以我们除了以“知足常乐”“心安理得”来训勉子女外,更加上了“自助人助天助”来鼓励子女,这也可说是我家的“传家宝”。
2.生命境界
亲爱的哈伯德:
一些人只相信“伟大壮烈”的爱,不相信平凡小事中有真爱存在,天天身在爱中不知爱。我们应对得到的爱予以回报。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给人做帮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惊奇:“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对为你付出最多的亲人你都漠然置之,谁还能指望从你这儿得到真情的回报?你又何曾会关心别人?对你周围的不孝之子敬而远之吧!我们无论对何人都应以关爱奉献之心待之。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
“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无私的爱与奉献是人类存在和世界美好的基础。只要有一个正确的大方向,有爱的支持,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从爱中去体味,也在爱当中升华。
人生札记
前些日子从北京回老家,父母、弟弟妹妹们都很高兴,他们都尽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时间同我待在一起。大学毕业后留京的十余年,一年最多回来一次,每次都是这样。
一天,父亲不经意中说起一件往事。
那是奶奶去世前的一段时间,经常托人捎信叫父亲去她床前——那时奶奶久病在床,而父亲在外村一所学校中任校长。父亲很忙,每次回家,都问奶奶有什么事。
奶奶拉着父亲的手,久久不放,嘴里却说:“没事。”
父亲年轻,又很忙,待不了多一会儿就要起身,只是留点儿钱给尚未出嫁的姑姑,就匆匆而去。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个还小,里里外外都靠他。他确实忙,奶奶的病情一直很稳定。谁料,不久奶奶就去世了,父亲心如刀割,借钱办的丧礼,完全按村里的传统风俗。尽管这风俗的许多内容他以前看不惯,但他总觉得非如此不足以弥补些什么。
父亲抽口烟,喃喃地说:“那时候总是忙,你奶奶其实只是想和我说几句话,人老了可能全这样……”
一时间,我无话可说,心中决定,把回京的行程再推后一天。
3.明智选择
亲爱的哈伯德:
我们对我们的所有德性,正像一位意大利诗人形容女人的正派时所说的那样:这常常不过是一种使其显得正派的技艺。世上谓之为德性的常常只是一种通过我们的激情造出的幽灵,我们给一个“正派”的名字,以便我们可以不受惩罚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由于天赐的运气或自我的精明巧妙地造成。男人并不总是凭其勇敢成为勇士,女人亦不总是凭其贞洁成为贞女。德性总是消失在利益之中,正如河流消失在海洋之中。
德性的名称可以像恶魔一样有效地服务于利益。恶性进入了德性的结构之中,正像毒药进入了药物的范围一样。审慎的明智聚集和缓解它们,有效地利用它们来反对人生的疾病。不管人们是多么凶恶,明智者并不敢公开表现出自己是德性的敌人,当明智者想要迫害德性时,他们就假装认为它是虚假的,或者设想它是邪恶的。
这种人们看做是德性的大度,其动机有时出于虚荣,有时出于迟钝,也经常出于恐惧,而更多情况下是这三者的合一。
有些人十分轻浮和浅薄,以致他们既远离坚定的德性,又远离真正的缺点。人们并不蔑视所有沾染恶习的人,但蔑视所有毫无道德的人。伟大的灵魂并不是比普通的灵魂有较少的激情和较多的德性的灵魂,而仅仅是那些有更加伟大意向的灵魂。
人们常常不能正确地评价那些证明德性之虚伪的格言,因为多数人太容易相信德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表象。
以前,我常思索,我能给你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我相信现在我已明白,我应该一直把这个讨论继续下去。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悔过是成功的前提,是明智的表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发制衡。
人类被谪降到这个世界来的缘故,就是由于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犯了偷吃天堂禁果的过错。难拒引诱,不惜尝试,以致陷于重重错误与过失中,原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人生的过程,绝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单纯,无错谬可言。
但也正是如此,人生才有其无穷奥妙,而人之自省自勉、自强自励,使自己从过失中走出的行为,才是自证其为万物之灵的主要途径。
不但是圣贤,即使是帝王事业,也都与能否勇于悔过有关。唐太宗便是一位重视己过而能反省的圣君。史载贞观年间,太常少卿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帝所囚。王珪及温彦博谏之日:“孝孙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视听。且孝孙雅士,陛下忽为教女乐而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日:“卿皆我之腹心,当进忠献直,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彦博拜谢,硅独不拜,日:“臣本事前宫,罪已当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屑置之枢近,赏以忠直。今臣所言,岂是为私?不幸陛下忽以疑事诮臣。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而罢。翌日,帝谓房玄龄日:“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奂。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杀。昨责彦博、王硅,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进直言也。”读后使人明了贞观之治的由来,实非无因。
明儒薛瑄有云:“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切实反省,勇于改过,对一个人的立身处世来说,不仅是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同时也多少会影响到时代的风气。一般人,总不能像圣贤一样的贤明,总难免会有或大或小的错误与过失。而犯错的人,除非真是白痴与低能儿,做出事来自己都莫名其妙,事实上是绝对能自知其非的。问题之所在,倒是一般常人总是责人严而责己宽,纵然自己错了,也不肯痛自反省,勇于改过,这才是日趋于过失,日陷于罪恶的最大原因。
宋儒欧阳修说:“君子与众人同者,不免乎有过也。其异于众人者,过而能改也。”一个人的操守与行为,是向上还是堕落,是进步还是趋于下流,关乎秉性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在于有无勇于反省、切实改过的决心。
人生札记
《读者文摘》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