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38

第38章 黄炎培家训(1)

黄炎培(1878年—1965年),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现代着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严谨治学

身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黄炎培一直留心儿女的成长。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儿女们都健康地长大成人,而且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

在生活上对子女严格要求,这是黄炎培教育子女的基本做法。一天晚饭过后,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自得其乐地在屋里做游戏,便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突然间,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于是他把一个鸡毛掸子故意扔在地上,然后朝着楼下喊道:

“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听到爸爸在楼上大喊,大女儿急急忙忙往楼上跑,她怕踩坏了掉在地上的掸子,于是绕过鸡毛掸子跑到了爸爸身边。小儿子随即也快步跑了上来,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一个大步迈了过去,也到了爸爸的身边。小女儿看到哥哥和姐姐已捷足先登,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屋门口,上来后发现地上的掸子挡住了去路,于是一气之下一下子把鸡毛掸子踢开了。

黄炎培的夫人也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做什么,还以为真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也跟着上了楼。她一眼看见了丢在地上的鸡毛掸子,于是就弯下腰把掸子捡了起来,放回原处。

“爸爸,你找我们有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父亲。“为了掸子的事。”黄炎培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们。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父亲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刚才掸子在哪里?”黄炎培问。“在地上。”孩子们回答说。“那么,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父亲接着问道。孩子们无言以对了。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

“你们几个孩子不大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而你们的妈妈却能不假思索地就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在作风上与你们的妈妈有很大的差距。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这怎么可以呢?记得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在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痛心地对我说:

‘你看,有谁像你这样闲荡日子呢?公公怎样?婆婆怎样?爹爹怎样?农民们一个个忙得怎样?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又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人呢?

’这番话,我至今难忘。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就学着做家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听了父亲的一席教诲,孩子们全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帮妈妈做事情,努力学着生活自理,各方面都进步得很快。

黄炎培先生曾给儿子写过这么一句话: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他告诉儿子,做人一定要真实不欺,实事求是,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避免误入歧途。

黄炎培在教育子女方面一直奉行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这种教育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子女,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理必求真,事必求是”是学习和生活上应有的态度,也是当今家长要让孩子具备的品质。

名门家训析要: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和真实必须具备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不要相信任何的权威,只拿出自己追求事实真相的态度,不被人欺,不自欺,最终就能追寻到真理所在。

季羡林是我国的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的书,研究了一辈子的学问,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译释、比较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其研究所得的成就之高,可以说是声闻海内外,蜚声于学术之林。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季老先生读书有方,治学亦有方。

谈到治学时,季老先生以亲身的经历告诫后人:

“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关于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季老又说道:

“这种学术骗子,自古已有,可怕的是于今为烈。我们学坛和文坛上的剽窃大案,时有所闻,我们千万要引为鉴戒。”季老先生对后世的劝诫和他自身为当代学术界研究者树立的榜样和模范,都值得当今学术界进行认真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所作的学术文章也字字真诚,但老先生谈起读书治学经验来却既让人感觉到风趣,同时又不失睿智,使人能够从中学到知识。他为人严肃又让人觉得和蔼可亲,是一个简单却又不简单的老者。他纯真、朴素、不为物累,“蔼然仁者,即之也温”。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诚实的学者,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家。

季先生还介绍了其所尊敬的学术前辈的治学经验,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陈寅恪先生的、胡适先生的、朱光潜先生的、汤用彤先生的。季先生在谈到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时,写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对一个学者来说,治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可惜在今天的学术界难得解人矣。我不认为,我们今天的学风是完美无缺的。君不见,在学者中,东抄西抄者有之,拾人牙慧者有之,不懂装懂者有之,道听途说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脑袋中空立一论,不惜歪曲事实以求“证实”者更有之。这样的“学者”就是到死也不懂什么叫治学方法。

相信季羡林老先生这几句肺腑良言能够让当今家长有所醒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聪明过人,将来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想要达成这些目标,就要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会实事求是。

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对一件事情追根究底,一探究竟,才能弄清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够搞清楚事物的真实原理。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精神,学习上必定一日千里,大有突破。等到以后进入了社会,也肯定会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如果自己创业,也定能看透市场规律,开创一番基业,总之,想要做出成绩,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一切事物都是浅尝辄止,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难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做事情也难以有所成就。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先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成长链接:端正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诺贝尔奖获得者,着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他曾经在南航做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由同学们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提出: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三个问题时,他一连说了三个“不知道”!这个答案让在场所有的听众都大感意外,但是丁教授这种诚实的回答却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这是一种明智的行为,是一种求是所必须具备的真实态度,同样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因此,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时也要让孩子有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而是应当敢于提问,将不懂的问题弄明白,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如果不懂装懂,无异于自欺欺人,不仅对学习有影响,而且也会形成人格上的一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