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37

第37章 鲁迅家训

鲁迅(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充分地理解孩子——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他认为,将来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他对儿童的教育有非常独到的个人见解。

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主张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儿童看做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觉得,对待儿童,应当懂得儿童的兴趣和喜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曾经说: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于是他就夹了一个放在嘴里尝了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没有理会他。

但鲁迅却觉得孩子不会撒谎,就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等到海婴稍大,开始以一颗童心去接触世界,探索世上的奥秘时,就会向父亲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时候尽管海婴的提问有些荒唐幼稚,鲁迅却总是微笑倾听,耐心地解释,尽量让海婴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一次,海婴问:

“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从哪里来的?”这追溯到了物种起源的问题,鲁迅便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而且也不是一个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理解的,于是鲁迅就对海婴说:“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这才使这场“人从哪里来”的追问暂时停止。

孩子的天性是最宝贵的,儿童完整的天性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家长应当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保护,让孩子的天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生长和发展。鲁迅对孩子的耐心和理解,值得当今的家长好好学习。

名门家训析要: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天性就是“玩”。要想对孩子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假如家长不考虑这些,只是一门心思对孩子灌输某些知识,那么孩子的天性最终将会被扼杀。

教育专家陶行知认为,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要为他提供一个宽松、开放、积极的环境,孩子的发展应当依循他的天性,家长不要阻止孩子玩耍,那样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欲,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在美国,很多幼儿绘画班的老师根本不教孩子正正经经地绘画,他们上课的时候总是会给孩子们出一个题目,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随意地画,想画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老师根本不会指导学生一些线条、透视、形状、构图方面的知识,画完之后,老师总会对所 有的孩子进行一番夸奖,好像完全不是在上绘画课,而是像在做一场游戏,让孩子们自由展示他们的天赋。

假如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参与过多,或者是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进行严格管理,就会逐渐让孩子丧失应有的活力、激情和想象力,很容易让孩子变成唯唯诺诺、只知俯首听命的缺乏创造力的所谓“乖孩子”。

江苏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说过:

“最怕小孩子没有灵气,长大后没有悟性。”而要想让孩子“有灵气”、“有悟性”,就要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天马行空。很多人说某某孩子是天才,天才是怎么诞生的呢?鲁迅先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天才不是天生的,不是荒野深林中的怪物,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会作诗的,他在《未有天才之前》这样说: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培养,也需要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就像对花草浇了一盆开水一般,还能开花结果吗?

成长链接:保护孩子纯真的天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为310名中小学生所作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实用创造力影响”测试时发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比较低。据了解,这是因为在知识性强的家庭中,孩子很方便地就能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并掌握一些知识,不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从而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影响到创造力的发挥。一旦孩子的天性遭到了束缚,就如同戴了个“紧箍咒”一样,慢慢地思维就会受到局限,创造力自然就下降了。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呢?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想让孩子保持活泼、开朗、自由的天性,就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首先要坚决杜绝打骂、威逼以及对孩子消极评价的教育方式,而要以鼓励、宽容、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为主。

帮助孩子发泄情感。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注意帮助孩子舒缓情绪,给孩子倾诉并发泄情感的机会,让孩子的心灵每天都能感到舒展、无拘无束,千万不要让孩子的内心感到压抑。比如当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号啕大哭的时候,家长往往是不耐烦地骂一句“不许哭,再哭怎么怎么着”之类的话,这种做法对孩子非常不好,情感得不到发泄,不仅对孩子的身体不好,对孩子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家长也不能任由孩子胡乱闹腾,假如孩子在地上打滚、撒泼的时候,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可以暂时不予理睬,让他自己慢慢平复情绪。

让孩子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由于孩子天性好奇,对所接触到的东西都含有极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对很多东西不明白,因此就常常会问这问那,想要弄个究竟,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非常有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详细的解释,就算家长比较忙或者家长自身也不明白,这时也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应当和孩子一起探讨或是等查阅有关资料后再告诉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有做到时时以孩子为主体,对孩子进行开放、平和式的教育,才能保护孩子的天性,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空间去——放开束缚,“解放”孩子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鲁迅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严肃、冷酷、不苟言笑,那是他在对敌时候的形象,在真实生活中的鲁迅却完全两样,他幽默风趣、亲切和蔼。鲁迅喜爱孩子,作为一个父亲,鲁迅是非常慈祥的,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於菟”就是老虎的意思,鲁迅以此比喻自己对孩子的一番深情。鲁迅一向主张要砸破封建的枷锁,给人们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他对维护封建礼教的二十四孝给予了无情而辛辣的鞭挞,在《狂人日记》中,他也曾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喊,鲁迅认为,民族和国家的将来完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的优劣则又是父母一手调教出来的,因此, 他在《我们怎么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里,表达了对孩子的看法,说是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现在仍然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施专制和独裁,让孩子终日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什么都不敢做,这样下去,等孩子做了父亲,对他的孩子还会这样做,如此恶性循环,只能扼杀掉孩子的本性,让孩子变成教育的奴隶,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鲁迅主张全面解放孩子。他认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没有海婴的时候,他除了到书店去,其余的杂货店他眼都不斜一下就径直走过去了;自从有了海婴,他就会经常在玩具摊前驻足,留心给小海婴拣选玩具。凡是能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的玩具,只要能够办到的,鲁迅都尽力满足孩子需要,以便能够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解放双手,获得教益。有一次,他为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海婴模仿工人劳动。海婴得到这套玩具高兴得手舞足蹈,天天拿着它到处敲敲打打,俨然像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的一位朋友曾送给海婴一辆三轮脚踏车,海婴天天骑它,骑坏之后,就央求父亲再买辆新车。

虽然鲁迅在平时的生活中非常节俭,但是看到孩子骑车锻炼之后,人长得更加结实了,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为海婴买了辆新车,让海婴骑车到附近公园去玩,以此来锻炼身体。海婴总是对一些新异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和喜欢。一次,海婴在邻居家喜欢上了一架留声机,感到十分新鲜,但是主人只允许他听听,看看,不许他用手摸。海婴对这个留声机非常好奇,等到回家后,他婉转地向母亲提出买留声机的要求,并通过母亲向父亲转达这个愿望。后来,母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打扰父亲,可以考虑。于是鲁迅先生就托内山完造买了一架留声机,自此以后,每当鲁迅休息时,他总是和海婴一起摇留声机,一起欣赏音乐。后来,小海婴又迷恋于留声机的构造,千方百计地要把它拆开来看看,鲁迅也没有阻止他。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总是尽一切可 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事,并能够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名门家训析要: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更是不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到底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中国,评判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定要“乖”,有主见、敢于质疑父母和老师的孩子往往被视为叛逆、缺少教养等等。做一个乖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进了公司听领导的话,基本上从小到大就是一种“听话”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默默接受的习惯,家长说的要听,老师说的要听,领导说的也要听,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哪里有什么活力可言,更何谈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也就无怪乎中国孩子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了,不过中国的孩子不算笨,起码还有一个“第一”,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从这个“第一”

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成功的知识灌输。

在家长的束缚与调教下,孩子成了教育的奴隶、知识的书橱,你若问他历史上哪个人作出过什么贡献,或是让他背诵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公式,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说出来,但是让中国的孩子们去做一件事情,处理一个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变得手足无措,而且会问“这个怎么做”,非常欠缺主观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对孩子过于束缚,不仅会影响孩子智力上的发育,而且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如果用精神的绳子绑缚住他,他就会产生反抗。家长对于孩子管教过严,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甚至消极厌世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当适当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完全放开,没有一点约束,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让孩子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发展,同时家长进行监督和诱导,让孩子的成长张弛结合,健康发展。

成长链接:让孩子自由成长

很多家长明明知道让孩子自由发展的重要性,却往往在无意间就对孩子造成了束缚,常见的束缚式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

强迫式。家长从来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总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反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很胆小顺从,遇事退缩,缺少主见和独立性,成年之后也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讥讽式。这种教育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得比较普遍,当一个孩子做好某件事情或是在某方面取得进步的时候,家长不去鼓励孩子,而是对孩子的进步吹毛求疵,或是贬低孩子的进步,伤害孩子的自信。

在长期的打击之下,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渐渐地对失败就习以为常了,也会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全盘否定式。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犯各种错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之后,不是让孩子认识错误,找出原因并尽快改正,而是大发雷霆,对孩子的过去一概否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都很消极、悲观。

那么,家长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解放孩子呢?

调解家庭气氛。在很多家庭中,由于家长管教严格,造成家庭气氛过于严肃,甚至有些沉闷,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试着同孩子一起出去旅游、玩耍,以此拉近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逐步改善自己的态度,调解家庭气氛。

带领孩子玩一些有益的游戏。比如通过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踢足球等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一起做一些益智游戏,比如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等,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力。

寓教于乐,玩耍不仅能够促使孩子学习,同时还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另外,共同玩耍能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展开交流和沟通。

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父母尽可能地和孩子站在同等的位置,以一个朋友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苦恼,为孩子的未来作出分析,这种相互平视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能够向家长倾诉他的情感,这是最融洽的一种关系,对于孩子个性的保护和发展也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