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13

第13章 柳玭家训(1)

柳玭,生卒年不详,京兆华原(今陕西耀)人。天平节度使柳仲郢子。明经及第,累官岭南节度副使。黄巢占广州后,逃归长安,复随驾入蜀,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曾知礼部贡举。昭宗时,官御史大夫,坐事贬泸州刺史,卒。着有《续贞陵遗事》及《柳氏家训》。

本书记其祖柳公绰的朝野事迹,多述柳氏门风及柳氏先人所持立身行事之道,以诫其子弟。

修己不得不恳——加强德行修养

柳玭,唐朝官吏,生于名门世家,其祖父柳公绰官至兵部尚书,其父柳仲郢当过剑南节度使、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食邑三百户。其兄柳璧也官至翰林学士、谏议大夫。柳氏家庭世代出高官,皆因其理家严谨,有“言家法,世称柳氏”之誉。柳公绰的夫人韩氏同样出身贵族,其“家法严肃、俭约,为缙绅家楷模。”总结起来,柳氏家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谨守礼法。柳氏家族满门上下皆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家长以身垂范,事亲至孝。如柳玭的祖父柳公绰侍奉其继母薛氏30年,而其亲戚竟然不知道薛氏并非柳公绰的亲生母亲;柳玭的父亲柳仲郢侍奉其叔父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第二,生活节俭。柳玭的祖父柳公绰虽身居要职,但是遇到荒年时候,“每饭不过一器”,其子柳仲郢“三为大镇,厩无名马,衣不熏香。”第三,重视孩子的学习。柳氏家族是一家非常重视学问的高官贵族,柳公绰的弟弟柳公权是唐代着名书法家,当时外国使者入贡,都特意准备了货币,竞相购买柳公权的真迹。总之,柳氏一族的家风总体上是正直、朴素、积极向上的,尤其是在豪绅贵族之中更是难得,因此被时人称扬。柳玭自小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能形成较良好的素质,他对祖上流传下来的家教传统作了认真的总结,并结 合子弟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写了《柳氏家训》以教育子孙。在文中,柳玭首先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

“夫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

凡世家子弟所倚仗的,不过是自己的门第高贵,而他们之所以急速衰落,也是由于这个“恃”字。为什么门第可畏不可恃呢?因为门第越高,则是非越多,树大招风,在修身及培养德行方面,如果有一事出错,则罪过要重于他人。

“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即便自己有真才实学,他人也未必相信,即便相信也心怀嫉妒;而只要稍有不慎,出现一点小瑕疵,则“十手争指矣”。因此,世家子弟“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柳玭在这里提出这两条要求,就是要让子弟们必须要在修身和做学问两方面苦下工夫,不可偏废其一。总之,想要世代依靠门第是行不通的,自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和必需的能力,才能在世上站得住,这是柳玭对其子弟的中肯告诫。

在整个唐代家训里,《柳氏家训》应当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其行文优美,观点新颖突出,对族人提出了切实而中肯的意见,特别是对子弟们提出了“修己不得不恳”的要求,使得柳氏上下人人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致柳氏人才辈出,世代不衰。

名门家训析要:大凡有成就之人,一要立鸿鹄大志,二要有高尚修养,三要有丰厚学识。《大学》中这样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这里就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当今的社会,修身显得更为重要,当今竞争者如过江之鲫,如果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竞争的风暴中能够牢牢站稳,脱颖而出,不仅仅需要提高孩子的智力,还要提高孩子在其他各个方面的修养。谈吐温文尔雅,举止恰当得体,会在无形中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增加亲和力和说服力。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注重修身的典范。他自身的修养所带来的气质令人折服,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他小时候非常安静,而且略带腼腆,他曾自言:

“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下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中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的母亲在他9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他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和八伯、八伯母等一起生活。在他人屋檐下生活,他备受歧视,说话做事都非常小心谨慎。这段生活经历让周恩来的思绪更加缜密,也使他养成了处事周密的习惯。

由于周恩来成长在一个大家庭里,也出于各种原因,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共有过6个母亲,他们每个人都在周恩来的成长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影响,而周恩来也从每个母亲身上学到了受用一生的本领,比如他的处世哲学来自于他的生母十二姑,他的英文知识来自他的第二个母亲陈氏等。这种生活经历也使周恩来变得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体味人心,甚至有些软弱。周恩来曾回忆说:

“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花雨》、《再生缘》等七唱词。我的好静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总之,周恩来一生伺奉过6位母亲,这使他从小就学会礼让仁慈、善解人意,少了男性的粗鲁,多了女性的柔韧。这都是中国南方男人的气质特征。

周恩来12岁时,他离开了闭塞、落后的淮安,北上沈阳,投奔伯父周贻庚,并在那里寓居两年。这段生活大大完善了周恩来的人格,填补了他人格中的缺陷。首先,周恩来必须变得坚强起来,并学会与北方大汉打架,以拳头来解决一些矛盾冲突;其次,周恩来必须变得豪爽粗放,并学会以广交朋友来维护个人的尊严与地位;最后,周恩来必须习惯吃粗粮,并适应大碗吃饭、大口喝水、大声说话的北方人习惯。

周恩来曾回忆说:

“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到东北有两个好处:上学,冬天、夏天每天都要有室外的体育锻炼,把身体锻炼好了,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 了。另外学会了交朋友,我由南方到了东北,说话口音重,同学们骂我是‘南蛮子’,每天打我,欺负我,大同学还扒我的裤子打我,我被打了两个月。被逼得想出办法:我交朋友,他们再打我,我们就对打,他们就不敢再打我了。东北的几年对我很有好处呢!”周恩来还总结说:“东北的高粱米饭、风沙和严寒锻炼了我。”东北的两年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周恩来豪爽粗犷的性格,也练就了他果断强干的性格。这些特点都是北方男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周恩来两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弟弟所不具有的特征。后来,周恩来又随伯父来到南北交隔的天津居住,并就读于南开中学及南开大学。在这一阶段内,周恩来的南北气质已经形成,并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出任国家总理,代表中国和世界各国谈判交涉,为中国的外交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凡周恩来接触之人,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

1976年,周恩来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数十万群众自发为总理送行,联合国为周恩来总理降半旗致哀,这是整个世界对他的尊重和钦佩。

提升自身修养,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也是完善孩子人格的重要步骤,因此,每个家长都要重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成长链接:为孩子做“全方位包装”,提升孩子的修养

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加强孩子的德行修养,家长要从哪几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包装”呢?

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名片,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事业有所成就的人,为人都明澈清透。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明白生活的意义,更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生也因而更加精彩。因此,家长要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告诉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处提升孩子的道德,渐渐地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服饰要干净、整洁。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审美眼光。在着装上,不必追求昂贵的名 牌服饰,只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合理搭配,服装干净得体,就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自古以来服饰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形成了单独的服饰文化。马卡连柯说过:

“外表对一个人有很重要的意义。很难想象一个邋遢而马虎的人能够注意自己的行为。”这位着名的前苏联教育家把外表美与行为美放在同等的地位去看待,正表明了他对全面教育的重视。因此,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注重孩子的装扮。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穿着体面漂亮一些,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和别人盲目攀比的习惯;服饰要和孩子的身份相符,不要身着奇装异服;穿着以朴素、简洁、大方、美观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