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12

第12章 嵇康家训(2)

一是没有判断力。作为家长,要时刻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让孩子参加积极阳光的活动,为他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免受人误导,误入歧途。二是孩子的注意力难以持久, 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因此家长应教导孩子做事要专一,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教给他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并且要激励他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

多给孩子讲些励志故事。让孩子多听一些励志故事,在这些故事的长期熏陶下,孩子内心往往能萌生坚强的小芽,并在心里逐日长大,日后会成为孩子心中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要让孩子不断学习。让孩子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以解决在实现理想和志向的路途上所遇到的种种难以预料的难题。

为孩子制订小的目标计划。家长若想要自己的孩子成功,就要让他具备成功的信念、成功的欲望,然后再确定理想、志向,并且在理想与志向的引导下,制订具体的目标实施计划(长期、中期、短期计划)。

“为大于其细,为难于其易”,老子告诉我们,做大事要从小处入手,大的成功是由每个小的细节累积而成的,如果能把细节一丝不苟地完成,那么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立大志、做大事的实质是立大志、做小事、做实事、做新事、只有把小事做透,做到极致,不断地积累,才能成就大事,因此切莫让孩子成为眼高手低之人。积少成多,脚踏实地是勤奋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理想与志向的法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今天一丝不苟的努力,就不会获得明天成功的喜悦。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家长帮助孩子制订理想和志向时要与现实相结合,要步步为营地进行开拓,循序渐进地努力。只有今天的不懈奋斗,才可能有明天理想的实现。

见义而作——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对一切生命怀有饱满的同情心,是品行正直的最可靠和最坚定的保证。一个满怀这种同情心的人,是不会伤害别人,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如果能宽以待人、助人为乐,那么,他的行动里就表明了他的博爱思想。

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身为“竹林七贤”的精神代表,他深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家诫》中他屡次将君子与凡夫俗子相比较,告诫儿子要以后者为戒,文中字字句句都要求子女老实做人。他在《家诫》中这样写道:

一告后辈立志,志在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谨慎。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

“匹帛之馈,车服之馈,当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嵇康可以说表现得谨小慎微。

他在文中要求子女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互相馈赠的交往,最好不要做,要将钱财赠与那些需要救济的人。嵇康希望以后他的孩子能够富有同情心,能够乐于助人,他为什么会希望孩子能够富有同情心呢?因为同情心是分担和感受别人忧伤的一种能力,是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强对别人想法和见解的认识。因为对于人来说,同情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加贴近他人的情感,使孩子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不是对孩子强行灌输就能短时间内培养起来的。

名门家训析要:英国作家王尔德认为:

“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同情心是爱心发生的基础,同情心能够提高人情味、礼仪和道德,是一种能让孩子察觉到别人的困苦,并能够触动他的良心的感情,能够让孩子变得宽容和怜悯,能够理解别人的需要,并且有足够的爱心对那些身陷困境的人施以援手。而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冷漠、自私的。冷漠、自私是导致一个人残酷、无情的根源。

为了能够扼杀孩子心头的自私冷漠念头,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护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假如一个孩子对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心生怜悯,并能帮助它免遭灾难,能够想到保护花草过冬,那么这个孩子待人也绝不会冷酷无情。

当今社会,人人都在提倡个性和自由,孩子的个性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他们从别人处获得了无数的爱,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且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关爱别人。这些孩子往往坚持“自我主义”,那种对他人冷眼旁观、漠不关心的表现,在他们身上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了。

我们看一个来自于现实中的报告:北京组织了一些幼教专家专门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展开心理测试,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结果半天无人应答。当老师点名让学生作答时,第一个孩子说:

“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

“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给我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

“怕弄丢了。”结果多半以上的孩子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了借衣服让生病的小妹妹穿的请求。这些孩子的回答着实让人心寒,后来一位幼儿园老师对这种结果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将自己4岁的儿子叫来,问道:

“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没有反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想都不想。妈妈见状又展开引导:

“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

“他活该!”这份报告中记录的这些孩子如此冷漠、如此缺乏爱心,真令人难以置信。

有同情心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它能够让我们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当“同情心”融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的时候,他就不会居高临下、漠视众生、排斥异己,而是充满了善良、理解和豁达。

成长链接:如何让孩子具有同情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

“当儿童不是通过理性分析,而是天然地从内心中体察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人们的爱。”那么,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家长又当如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呢?

不要太过溺爱孩子。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视若掌上明珠,凡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定给予满足,这样长期纵容孩子,容易让孩子变得娇惯和自私自利,不会对别人付出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

让孩子对各种生命充满敬畏。爱心源自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将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盛水,以免蚂蚁、虫子之类爬上遗体之后,在火化尸体时被无辜烧死。弘一法师对生命的慈悲心肠的确令人感动。

丰子恺也曾劝告小孩子不要随意地用脚去踩踏蚂蚁,不要用火烧死或是用水淹死蚂蚁。他觉得他劝告孩子的做法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怜悯,更是害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逐渐膨胀扩大,以至于日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炸无辜的贫民都不感到可怕。

只有敬畏一切生命,才能珍爱一切生命。

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别让他们接触到残酷和麻木不仁的人情世故,这些负面的东西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不利于孩子爱心与同情心的发展。留心孩子们对媒体的选择,包括电视、音乐、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而且关注他们的服装、语言和行为。要始终坚定立场,让孩子远离那些不健康的外界影响。

如果发现孩子做出什么残忍的不当行为,要严肃地批评并制止,万万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重视家庭氛围的影响。孩子们的同情心不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明白:在爱心教育中,自己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家长可以抽出时间为孩子讲述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或是寻找让孩子做好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