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07

第7章 蒋氏天下(6)

蒋介石对孙传芳采取的策略基本上可以说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也是针对孙传芳特点比较符合实际的。另外,孙传芳失败也败在他的目中无人。

【运用】蒋介石深知说客游说的重要性,游说之风自春秋战国始,说客所到之处,莫不令各国诸侯耳悦心服。但耳根子一软,他这小国也就完蛋了。如果不听,也就得罪了说客,随之而来的也是迟早要完蛋的事。

孙传芳虽然未昕张群的游说,但他最终失败了。他的失败是因为天下大势已趋一统的时候,而他还想搞独立王国则逆时而动。

战国时期,正是人才交互外流的时代。卫国一位游士商鞅便到魏国游说魏惠王(亦称梁惠王),梁惠王不听,拒之于门外。辅相公叔痤说:“希望你接受他的意见。”梁惠王听了,闷声不响,也不表示意见。

梁惠王从公叔痤的家里出来以后。便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公叔痤真是病得昏了头,他叫我把国家大事交付给那个卫国来的流亡小子公孙鞅,那是多么荒谬的想法!真是可悲之至!”

后来商鞅投奔到秦国,三次游说秦孝公。秦孝公接受了他的计划,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奠下了秦国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过了两三年以后,商鞅又说动了秦孝公,出兵打魏国,用诈术欺骗了魏国的前线指挥官魏公子,打了胜仗,使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求和。才逼得梁惠王迁都大梁。这时候,梁惠王才深深悔恨自己当时没有听信公叔痤的话。

后来,他才想网罗礼聘外国的人才,例如在齐国闻名的客卿驺衍、淳于髡等人,也都受过他的邀请。尤其他对驺衍的莅临。曾经亲自到郊外去欢迎,很隆重地待以上宾之礼。他是受到商鞅这一件事的刺激。很想找到一个振作图强的能臣。而孙传芳受到的刺激更大,然而。梁惠王还尚可振作图强,可孙传芳不能。古今中外,但凡瞧不起人的人。往往失败。

借势张力“分工合作”

【引语】蒋介石在谈判的时候就令宋子文去拉汪,宋子文对汪说:“广东要汪先生是只要骨头不要皮,我们南京要汪先生是连皮带骨头一起要。”此话对汪派的煽动性很大,宋子文还给汪精卫一笔钱。这样,汪精卫权衡了利弊以后,就被蒋介石从非常会议上拉过去了。

【事例】中原大战结束以后,蒋介石认为自己功劳大,应该当总统。这引起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强烈不满。蒋、胡矛盾白炽化。最后,胡汉民于1931年4月1日被蒋介石软禁到汤山。这样,胡汉民影响之下的粤方势力纷纷起而反蒋,宁粤冲突一触即发。

蒋介石为了平息事态的发展,决定求助于汪精卫。9月21日,蒋介石派陈铭枢、蔡元培、张继携带他给汪精卫等人的亲笔信赴广州求和。粤方积极响应。

9月30日,宁、粤双方在广州会谈,经过数天的会谈,粤方提出三项主张:一,蒋介石下野;二,广州国民政府取消;三,由宁、粤召开统一会议,产生统一国民政府。

1931年10月27日,国民党的“和平会议”正式开张,决定由南京中央和广州非常会议分别召开国民党的四全大会,决定四届中委由160人组成,由宁粤双方分别推举产生。然后在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改组政府,决定军事问题;南京政府改组以后,广州政府取消。

1931年12月10日,孙科等从广州到上海,转达了粤方的要求,坚决要蒋介石下野。15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作出了决议:批准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呈请辞职案。

蒋介石在谈判的时候就令宋子文去拉汪,宋子文对汪说:“广东要汪先生是只要骨头不要皮,我们南京要汪先生是连皮带骨头一起要。”此话对汪派的煽动性很大,宋子文还给汪精卫一笔钱。这样,汪精卫权衡了利弊以后,就被蒋介石从非常会议上拉过去了。

12月15日,蒋主持了第49次国务会议.改组了四个省的政府,从省主席、省府委员及各厅长都换上了他的亲信。经过蒋介石下台前精心布置一番,京畿、江浙都被置于蒋系的政治、军事实力包围之中,国民党的中央机构也在他的罗网之中。蒋介石还暗中指使宋子文辞去财政部长职。宋子文拿走了财政部的重要档案,把部内科长以上的职员每人发薪三个月遣散。宋拖欠银行界1000万元债款,不作交待即离职赴沪,他到上海又与江浙财团串通一气,准备抵制政府。下台前密令把左派领袖邓演达枪杀。

在蒋介石的这番布置以后,南京的孙科可谓独木难支,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财政问题,二是外交问题。宋子文设下陷阱,无人敢当财政部长,当时南京周围几省都控制在蒋介石手中,东北又沦陷,财政收入减少,每月只有600万元,仅军需就要1800万元,何应钦天天要军费,孙科毫无办法。对日外交问题也是关键问题之一,孙科命陈友仁为外交部长,主张对日“积极抵抗”,早日收复失地。

孙科支持不住,1932年1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由林森、孙科请蒋介石重返南京,共商大计。

孙科给蒋介石打了一个电报,请蒋复职,蒋介石接到孙科的信后,12日由奉化到杭州,16日,蒋介石写信给汪精卫,下午5时,汪即登车赴杭,晚上10时,抵杭州与蒋会谈。

1月17日,汪精卫与蒋介石一经会谈后,决定双方合作,并联名致电孙科及胡汉民。

1月28日,蒋、汪召开临时中央政治会议,这次会议,改组了南京政府:汪精卫继任行政院长,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指定蒋介石等5人为常委。3月1日至6日,国民党在洛阳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汪精卫提出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案。6日,正式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这样,蒋、汪再次进行合作,达到了“汪主政、蒋主军”的目的。

【点评】一个人的声望不足以服众时,拉一个有名望的人和自己一起共事,以吓唬和蒙骗人,并以此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所谓“拉虎皮做大旗”就是这个意思,。汪精卫是著名的孙中山的“信徒”,在政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蒋拉汪,无疑是如虎添翼的政治杰作。

【运用】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建立北洋军队以为己军。清廷恐其做大危及政权,遂以名目将其免职。时辛亥革命武昌暴动,清政府调派北洋军队镇压。及至武汉三镇,三军不用力。清廷见指挥不动北洋军队。方知军令名在其手而指挥权实在山林垂钓的袁世凯手中,即降旨复其职以为朝廷所用。袁世凯仍然称病,及至加官晋爵至总理大臣位方奉诏。

釜底抽薪调虎离山

【引语】一切都准备好了,蒋介石便命令何成浚到贵阳,要王家烈在军长和省主席两职中选择一职,王家烈迫于无奈,让出省主席而专任军长。蒋介石立即下令免去王家烈贵州省主席的职务,派其亲信吴忠信接任,同时任命王为二路军“追剿”总指挥。

【事例】蒋介石虽然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是西南地方军阀势力很大,始终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在这些军阀中,贵州的王家烈实力较小,因此蒋介石就拿王家烈开刀,将国民党势力渗入贵州,釜底抽薪,摧毁了黔系,又趁王家烈单力孤之时,调虎离山,把王调出了贵州,从而彻底控制了贵州。

王家烈统治贵州时期,虽然提出了“整顿庶政”的四点要求作为施政的重要方针,但是他并没有照此去做,而是惟我独尊,终日沉溺酒色,尽情享乐,昏庸度日,不理政事。王家烈如此统治,使黔系实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几乎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蒋介石趁机想消灭掉黔系军阀。

1934年8月,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境内,蒋介石电令王家烈率部堵截。

王家烈担心这次蒋乘机派兵进入黔,摄取贵州,吃掉自己。因此,他为了自保,一面执行蒋介石之命令,尽力堵截红军,迫其早日离境;一面暗与两广之李宗仁、陈济棠联系,求其援助。对部队也作了相应部署,一旦形势不利。便向广西靠拢。

蒋介石知道王家烈暗地勾结李宗仁、陈济棠订立三省互相联盟反对自己后。更视王为眼中钉,时时都在制造机会,企图废黔王等。以定贵州。1934年底。薛岳部尾随红军进入贵州以后,王家烈特从贵阳赶往欢迎,可是薛岳竟避而不见,以示冷落,薛部并没有去黔北跟踪红军,而是一直开往贵阳。薛部一入贵阳,就树立招兵大旗,由于薛部中央军粮饷比贵州部队优厚,以致王部士兵纷纷逃到薛部,这就是釜底抽薪。

一切都准备好了,蒋介石便命令何成浚到贵阳,要王家烈在军长和省主席两职中选择一职,王家烈迫于无奈,让出省主席而专任军长。蒋介石立即下令免去王家烈贵州省主席的职务,派其亲信吴忠信接任,同时任命王为二路军“追剿”总指挥。

蒋介石到了贵阳以后,逼迫王家烈下台。先分文不给,使王家烈处境艰难。蒋介石用重金收买了王部师长何知重、柏辉章,然后由此二人怂恿部下向王家烈闹饷。

在内外逼迫下,王家烈连发四次辞职电给蒋介石,蒋即召王到贵阳,王家烈便要求免去军职,出外考察。蒋介石让他留在贵州还不放心,怕他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就决定采用调虎离山计,将王家烈调出贵阳。蒋介石在这事上还颇费了一番脑筋。1935年5月,蒋到汉口请张学良到贵阳视察。第二天,贵阳的一些高级军政人员到机场送蒋、张回鄂,张学良开玩笑地对王家烈说:“老王,你还没坐我开的飞机,你上来,我开,在贵阳城上转两圈.再把你送下来。”说着把王家烈拉上了飞机。飞机腾空一直向北飞去,王问:“怎不转圈,竟往北飞?”张学良说:“请你到武汉去玩玩。”这样,王家烈被强行调走了。

调走了王家烈以后,蒋介石对王部的黔军进行整顿,除少数军官留任外,大部分军官被降职、降级、撤换,有些军官自动离职,部分士兵被遣散。

至此,黔系势力被瓦解,独立的黔系军阀政权覆灭了。

【点评】王军长真够“衰”的。他不知道“釜底抽薪”为何物。

所谓“一介武夫”莫过于此辈。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就是火去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或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运用】所谓调虎离山,其本意有两种:一种是其比喻意,指迫使老虎离开高山,使其技能无法有效施展,然后再设法擒之;一种是其引申意,指为了乘机行事,设法引诱他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蒋介石利用张学良调离王家烈,一如当年孔明利用夏侯懋调离崔谅。孔明调崔谅离安定,利用的是夏侯懋驸马身份。在战场上,交战双方是以实力和谋略相对抗,彼此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在魏军一方,由于夏侯懋的无知,使得孔明能够利用夏侯懋的身份,给守城崔谅施加压力,使他不仅要守住城池,而且还要照顾夏侯懋。在战急危急时,放在第一位的不是双方真实的军事需要,相反,是夏侯懋的身家性命。这样,崔谅与孔明作战时难免不违反战急规则,最后被孔明拿住。在整体布局上。孔明想夺安定,却不愿强攻以免造成己方的损失。因此.孔明用夏侯懋把崔谅调离安定。然后出兵轻取安定。做到不折兵而取得城池.从谋略上讲此为“调虎离山”之计。

分而化之不使对手抱成团

【引语】早在北伐前夕,蒋介石提名白崇禧担任参谋长。白崇禧好大喜功,自然不愿放弃这个使他扬名立业的机会,于是前往广州,担任副参谋长。但对蒋介石而言,欣赏白崇禧,他固然是真格的,可是,他其中更重要的想法即是,促使白离开李,以断李之左臂。

【事例】在与蒋介石争天下的地方实力派中,真正能够跟蒋介石玩到底的不多,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系集团算是一个。早在北伐前,桂系集团就参加了广州国民政府,其军队被编制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当时共有8个军,这8个集团军,没有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的只有桂系。桂系集团不但没有被蒋介石瓦解,而且还先后两次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

桂系之所以能够在与蒋介石的对抗中坚持到底,不是因为其在财政、军事、政治上占有多大优势,而是其内部比较团结。桂系有三个核心人物,各有所长。李宗仁较为宽厚仁和,在桂系集团中深孚众望;白崇禧实干精神很强,有特殊的军事才能,其军事天才在民国的将领中可以算得上第一;另外一个桂系人物黄绍竑擅长外交。三人相得益彰,十分团结。使蒋介石对于桂系非常头疼。

蒋介石看到桂系不容易从内部攻破,就想办法分散桂系力量,尽量不使李、白、黄在一起,用各种理由,使桂系要人分头驻扎,军队分散,不利于桂系整体力量的发挥。他知道只要李、白二人抱在一起,一定没有他的好日子过。

早在北伐前夕,蒋介石提名白崇禧担任参谋长,白崇禧好大喜功,自然不愿放弃这个使他扬名立业的机会,于是前往广州,担任副参谋长。但对蒋介石而言,欣赏白崇禧固然是真格的,可是,他其中更重要的想法即是,促使白离开李,以断李之左臂。

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李、白会合,果然演出了一场逼宫的好戏。蒋介石复职后,对桂系继续延用分而化之政策,他将北平和天津两城市交给桂系,将两湖交给桂系,这样桂系势力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桂系军队上分布也十分广泛,联系不方便。当时李宗仁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来回跑。白崇禧坐镇北京,黄绍竑呆在广西,桂系处在被攻击的危险位置。布置完后,蒋介石与桂系随之发动战争,在蒋介石收买和攻击之下,桂系军队全部瓦解,即使是广西军队也随之哗变,桂系在北伐中取得的地位,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李、黄、白遭到重大失败。

李、黄、白失败后,几经辗转又在广西站稳脚,军队再次聚起来,蒋介石也无法对广西展开有效的攻击,桂系种子保存下来。

1936年,李、白二人在陈济棠的怂恿下,发动两广事变,经过蒋介石收买陈的部下,粤军迅速瓦解,但对桂系的收买却没有成功。

当时蒋的谋士熊武辉认为,用调整虎离山之计策迫使李、白离开广西,是一举消灭桂系的大好时机,他还说共产党的威胁可以让日本人去对付,惟有李、白势力最不好对付,建议最好借两广事变的机会,彻底解决桂系。蒋介石连连称是,于7月5日,突然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免去李宗仁、白崇禧的广西正副绥靖公署主任职务,另外任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常委,任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以原来的黄绍竑为广西绥靖公务主任。看来都是升官了,但蒋介石扯散桂系的阴谋太过明显,李、白哪里肯轻易上当!李宗仁、白崇禧已经被逼到墙角,更加坚定了要与蒋介石抗战到底的决心,他们积极欢迎并邀请各抗日反蒋的党派,进一步动员民众,准备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