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08

第8章 蒋氏天下(7)

蒋介石看到不能奏效,随之退步,8月11日,蒋介石到广州,会见了李宗仁,进行了多次谈判,谈判结果,李、白分家完成。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继续对桂系采用比较分化策略,如果让白崇禧带兵,就必然让李宗仁留在南京,反之亦然,就是不让李、白有合作机会。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后,在局势的逼迫之下,被迫下野,让李宗仁任代总统,这时白崇禧为华中“剿共”总指挥。在国民党战败前夕,蒋介石还不忘记将李、黄、白分家。他专门派人软硬兼施,诱骗白崇禧到台湾,当时的共产党政治家周恩来就指出,白崇禧军事上聪明,政治上却是一塌糊涂.他到台湾绝对没有好的下场。周恩来的预言果然没有错,白崇禧到了台湾后,就被蒋介石所控制,充当了蒋介石对付李宗仁的一张牌。

【点评】蒋介石扯散多次闹“逼官”的桂系,使桂系核心不能积聚一地的阴谋,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成功。为了瓦解抱成一团的桂系,他使桂系要人分头驻扎,军队分散,不利于桂体整体力量的发挥。与此同时,先后重用好大喜功的白崇禧和黄绍,以断李宗仁的左右臂,最终让桂系三巨头各奔西东。

【运用】世人皆论容人之短,其实最难者莫过于容人之长。因为,容人之短。既体现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又使身具短缺者感恩戴德,实是两全齐美之事。而容人之长却不同,即使是用了,第一,是该用;第二,“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很有对我“取而代之”的危险。因此容人之长需要有更大的“度量”。

容人之长的天敌是嫉妒。嫉妒使同僚不容。使伙伴相拼,使领导者对部属贤能如临险敌。隋朝昏君杨广。历来“不欲人出其右”,据史载,杨广曾写一首《燕行歌》让文人学生唱和。应召者很多人抱着应付一下的态度,唯有王胄,不肯居杨广之下。于是,不久就被杨广借故杀死。据记载,杨广还杀过一个比他诗作得好的薛道衔,其名句为“空梁落燕泥”。

清代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即有宽广的胸怀,宽以待人:“乃大”指胸怀宽广之人,必如江海之大,容纳百川,成我大事。古今无论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企业家都是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用人处事倘若看不到别人长处。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有缺点就贬,一有过失就免,这样“则世无可用之”。特别令人厌恶的是看到部属做出了成绩,超过了自己,就妒嫉,就排斥。或者将部属之功据为己有。则必大失人心。众皆离异。所以,凡是深得人心的领导者,被人称道之处就在于他们的胸怀大度。宽容待人。或者说,凡是胸怀大度者。必人归如涌,事业有成。

当然,任何宽容都不是无边无际的,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取其精而忘其粗。重其内而忘其外”。即看其内在的实质。而不看其外在的虚华;看其是否具有事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品质和智能.而不拘于些小的弱点和缺陷。是“容错不容罪”。

用人容人,大多数人是懂的。自诩有容人之置者,也大有人在。但是,有这样一类人,表面上有“海纳百川”之量,实际上却是“小肚鸡肠”;表面上待人宽容,而实际上待人忌妒,即所谓“外宽内忌”。

而外宽内忌也必浪费人才。因其表现宽容,常使一些贤能之士远来“投靠”,而其必然容留以示“宽容”。一旦容留下来,却又因“内忌”而不予重用,以至闲置奉养,正所谓“取之至宽,而用之至狭”。如此而“投靠”者越多容留者越多,闲置者也越多,造成人才大量“堆积”浪费。领导者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诩为“人才库”,并借此大肆宣传,以扬其“爱才”之名,而实质上却是忌才之错,毁才之罪。

其实,外宽内忌也必害于自己。因为,外宽内忌的假象不可能长久,而一旦为众人识破则必不自保。《水浒》里有一白衣秀士王伦,初上梁山,便为寨主。于开辟这块“根据地”可谓有功。然而心胸狭小。却又装出“大度容人”之态,当晁盖、吴用等人投靠他时。表面热情,内里忌嫉.终被林冲火并,生前虽未做多少有害于人生和人道的事情。却成了自己狭窄心胸的牺牲品。

唱完红脸唱白脸蒋介石巧计入川

【引语】眼看刘文辉要失败之际,却有人将其从谷底拉了上来,这人不是别人,恰是蒋介石。按照蒋介石的做法,他希望四川战争能够长期进行下去,直到川军自生自灭,但他没想到刘文辉如此不经打。对蒋介石来讲。如果刘湘独霸四川,必成坐大之势。

【事例】蒋介石对所有的地方实力派,都是急欲消灭而后快,四川当然也不会例外。但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很长时间,限于实力问题,蒋介石没有将精力用在四川。

四川军阀一直不买蒋介石的账,就在蒋介石一筹莫展之际,四川二刘大战爆发,这给蒋介石进入四川一个很好的时机。他采用先鼓动四川内战,后又不准四川统一的办法,各个击破,使川军自我削弱,最后带兵人川。

四川军阀很多,但最大的是两个刘姓军阀:刘湘和刘文辉两叔侄。二刘都不甘人后,都要独霸四川,进取中原,昨日的亲戚加盟友,转化为二刘对抗。

叔侄对垒,堂侄刘湘总兵力合计10万余人,堂叔刘文辉总兵力合计12万余人。刘文辉在军事上略胜一筹。

对于四川军阀混战,蒋介石非常高兴,按照他的算盘,二刘兵力差不多,短时间里,谁也不能胜谁,这样战争就会持久,二刘力量遇到削弱,“中央军”可以趁机入川。

蒋介石明确支持刘湘,刘湘于1932年春夏之交制定所谓“安川计划”,以夹击刘文辉,“从而解除其武装,占领其戍地,取掉其主席”。刘湘此计果然得逞,蒋阅后喜形于色,立即亲笔复函刘湘,备加慰勉,另由亲信曾扩情以个人名义密电刘湘:如能有把握在短期内解决刘文辉,大可便宜行事。1932年10月1日,战争爆发,刘湘部与刘文辉部正式交火。

1933年7月4日,刘湘亲自指挥的“安川战役”揭幕,这次战役是二刘之间的最后一搏,刘文辉处于将有二心、士无斗志、四面受敌的险境中.自知没有生存希望,便在7月8日通电辞去四川省政府主席之职,放弃成都,退守岷江一线。刘文辉率残部向雅安退却,本来打算固守雅安,岂料“~JllE”李注东旅追到雅河,在周公山上架起大炮,向刘文辉行营轰击.刘惊魂未定,狼狈撤离,钻进气候苦寒的不毛之地。

眼看刘文辉要失败之际,却有人将其从谷底拉了上来,这人不是别人,恰是蒋介石。按照蒋介石的做法,他希望四川战争能够长期进行下去.直到川自生自灭,但他没有想到刘文辉如此不经打,对蒋介石来说.如果刘湘独霸四川,必成坐大之势。统一的四川对“中央军”的威胁十分巨大,蒋介石希望刘文辉拥有一定限度的实力,用以牵制刘湘,正是这种心态,蒋介石才多次电令刘湘结束“安川战役”转而“剿赤”。

为了让刘文辉在四川西部站稳脚,1935年春,蒋介石政府果然发布命令,组建“西康建省委员会”,以刘文辉为委员长。1939年元月1日,孕育整整4年的西康省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点评】二刘虽有千军万马,却无精兵强将,更无可为其出谋划策的高级助手,是以蒋介石避其实就其虚而轻取四川,从表面上看,蒋介石一会要打刘文辉,一会要保刘文辉,让人摸不清头脑。但“内行看门道”,蒋介石对四川军阀的态度是一致的,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使其内耗,然后再统一之。

【运用】善将报答转为施恩,这是一种十分精明的计谋。向人施恩,要比报答别人的恩惠显得高明得多,而且,及时的帮忙更会使你善名远扬。

不要等别人开口请求,而是要提前开口,主动相助,这样能使受助者感到更沉重的义务,而义务总会转化为感激之情。这种微妙的转化会非常有利于你。蒋介石在对待四川二刘的问题上,用的就是这个策略。

我们知道,在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从巴黎传到科西嘉岛的时候。一心想为科西嘉岛争得自治和自由权利而奋斗的拿破仑。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去获得权力。

他参加的是科西嘉岛自卫队司令的选举。选举的日期到来后,拿破仑动员了能参加的所有的亲戚。他母亲天天大摆筵席,招待他的同党朋友,从山村里来的人还在他家过夜。他使出浑身解数,友好、谦恭地面对来访的朋友。和每一个人亲切交谈,拜访对他有用的人,寻求每一个人的支持。

选举委员来到时,他派人强制一个选举委员住在他家里,他甚至派人殴打竞争对手的追随者。

拿破仑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被选为自卫队副司令。中校军衔。

为了获得权力,拿破仑总是精心策划,周密思谋。

为了获得自卫队司令官的位置,他必须颠覆自卫队司令官波利。波利享受了英国20年的贵宾待遇。如果以叛国罪控告他,不是很好的一招吗?说他正准备把我们出卖给英国。如果派吕西安把这个疑点传播到议员们的耳朵里。议员沙里西蒂一定马上会在议会里嚷出来。

拿破仑这样做了。

不久,国民议会派代表到科西嘉岛,没有征求波利的意见。就委任和撤免一些官吏,精明强干的拿破仑受到士兵们的拥护,自卫队司令自然非他莫属,任命只是一个过场而已,拿破仑的目的达到了,他散布的言论起到了作用。

尾大不掉分而治之

【引语】蒋介石看到用朱家骅达到了驱除二陈势力的目的之后,对朱果然极其欣赏。但也仅仅如此,对朱再也没有提拔的意思。因为,他知道二陈无论如何对他本人是最忠心的,这个朱家骅虽然忠于自己,但毕竟是从二陈那里反叛过来的。蒋介石对叛徒从来都是两手,只用他们达到政治目的,对叛徒绝对不可能信任。

【事例】蒋介石有点像曹操,凡事多疑忌,因此,他的政治谋略往往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是:他不能控制的势力,绝对不准允许存在。

CC系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创立的,这两兄弟对蒋介石的忠心,绝对是皇天可览,没有丝毫的不轨之心。尽管二陈是忠于蒋介石的.蒋介石也需要有人替他打理党务,但二陈的CC系毕竟势力太大,有尾大不掉的趋势,蒋介石不能坐视二陈扩张势力。

1938年3月,蒋介石决定将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书长提高一级,改称中央秘书长,居于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之上。其地位仅次于总裁、副总裁;为使中央秘书长有执行的能力,使之兼任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秘书长主持中央党部工作。以地位实力而言,出任中央秘书长的最佳人选是陈果夫或陈立夫,但戴季陶不满意二陈,却对朱家骅颇为欣赏,因此向蒋介石极力推荐,朱家骅顺利地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兼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朱家骅之为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比他的前任叶楚伧、陈立夫的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头子的中央秘书长地位要高得多,权力也大得多,可以指挥中央各部会的首长,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第三把手。

对于朱家骅,陈果夫认为是自己人,表示大力支持,陈果夫乘机推荐朱家骅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蒋介石对朱家骅敢干敢为、能干能为的作风也非常赏识,这样,在1939年,朱家骅接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一职。朱家骅接任后,对CC大加清洗。这时,二陈才知道原来用错了人,朱家骅根本上就是二陈的掘墓人。

蒋介石看到朱家骅达到了驱除二陈势力的目的之后,对朱果然极其欣赏,但也仅仅如此,对朱再也没有提拔的意思。因为,他知道二陈无论如何对他本人是最忠心的,这个朱家骅虽然忠于自己,但毕竟是从二陈那里反叛过来的。蒋介石对叛徒从来都是两手,只用他们达到政治目的,对叛徒绝对不可能信任。

1944年,蒋介石准备召开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陈果夫包办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有经验,蒋介石叫朱家骅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职位交给陈果夫。不久,陈果夫因肺结核病重,不能再任组织部长,改由陈立夫担任,朱家骅任原由陈立夫担任的教育部长。国民党的党务系统再次回到二陈手中,但这时CC系,因为朱家骅的改组,已经不是二陈原来的CC系了,二陈虽然掌握权力,但无法像以前那样独霸天下了。

【点评】中国封建君王的政治谋略是“扶弱抑强”,在两个政治对手中,他总是扶持相对弱的一个,以控制较强的一个。另则,蒋认定叛徒绝对不能信任,这是古有先例的,叛将再有能力,但终究是叛臣,远不如忠心耿耿之臣。如三国时魏延,颇有能力,只因他杀了长沙太守叛到刘蜀,终难为刘备、诸葛亮重用。

【运用】孔子认为:不预先猜测他人就会蒙蔽自己。但也不无端怀疑他人不老实,但遇到不老实的人或欺伪不实之事,却能及早觉察。

如此才算得上是贤明之人。

三国时期的曹操怀疑刘备是怀疑对了的,但刘备装呆作痴。则是谋略上的装作呆痴、韬光隐晦之术。刘备处在低谷时期,只有暂时投向走红运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参与了灭曹的组织,只好装痴。将自己的计划隐藏到深处,屈作一菜农。如果稍稍露出蛛丝马迹。就会遭杀身之祸。

凡是策划谋略。就要以利害得失作为度量的准绳。在这里就得知道什么事有利必有害、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只看到利而看不到害。只看到得而看不到失。所以,在“因革损益”的时候。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从而有“圆通周备”的措施。力求做到“杜害防弊”,才能说达到了至善至美。

不然,就会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目的了。

钱权利诱恩威并举

军阀纷争,相互倾轧,无非为得权财。蒋介石对于军阀的心理分析之到位,非寻常人所能及。军事打击与权钱利诱结为一体,能不发己一兵一卒,仅以区区60万大洋,即将军事指挥远在己之上的实力派冯玉祥打败,就是少帅张学良等一代枭雄,都莫不被中正玩弄于股掌间。

未发一兵60万大洋打败冯玉祥

【引语】蒋介石看透了冯玉祥内部的矛盾所在,把收买冯玉祥的高级将领作为瓦解冯玉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准备炸弹的同时,将银弹也准备了不少,随时准备投往冯军。

【事例】蒋介石对付军阀最有力量的武器,不是他的黄埔系,而是他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委任状和银元。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酝酿反蒋,冯玉祥对自己的部队十分自信,认为是铁桶一般,冯玉祥长期以封建方法治军,对高级将领缺乏应有的尊重,他认为这些将领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可以任意责骂。部将们十分不满,“千里来当官,都是为了吃和穿”。这些将领出生人死,为的就是扩大地盘,成为一方首领,特别是能够成为一省主席,但冯玉祥只用他们打仗,却没有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

蒋介石看透了冯玉祥部队内部的矛盾所在,把收买冯玉祥的高级将领作为瓦解冯玉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准备炸弹的同时,将银弹也准备了不少,随时准备投往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