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06

第6章 蒋氏天下(5)

1928年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蒋介石的裁兵方案。

12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全国编遣会议条例》。

蒋在编遣会议正式开会以前。先提出全国共编50个师的指标,供大家讨论。冯首先提出一个编遣方案。这明显是讨好蒋介石的方案,但得罪了阎锡山和桂系,蒋介石对冯的方案也不满意,因为冯把军队编得与蒋一样多。

阎锡山则老谋深算,他不急于表态,而是先打探消息,看看蒋介石的天下到底有多大。蒋也静观默察,在获悉李宗仁、阎锡山对编遣会议的真实态度以后,他又变拉冯打阎、李而改为亲近阎锡山。待到他认为阎锡山完全明白了他的编遣态度以后,又委派何应钦去见阎锡山,特别谈到冯玉祥所提的方案,最后何应钦表示:“蒋先生希望阎先生也提一个方案,在会上共同研究。”何还说:“蒋先生意思希望在四个集团军的辖区之外,再加上一个中央区,最后请阎先生在方案上一并提出。”阎考虑了片刻说:“我准备一个方案,但加上中央区这个问题由我提出,似乎不甚合适,如果蒋先生提出来,我一定首先赞成。”之后,阎锡山就搞了一个方案,50个师不变,第一、第二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第四集团军各编8个师,其他非正式队伍编6个到8个师,其余6到8个师由中央处理。阎的这个方案事先书面成文,交给何应钦转交蒋介石。

1929年1月1日,国民党军编遣委员会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会议公布了《国军编遣委员会开会宣言》。开幕典礼以后,蒋介石首先发言,提出冯、阎两个方案让大家研究。多数赞成阎的提案,反对冯的提案。蒋介石说:“既是大家赞成阎总司令的提案,那么原则上就采用这个提案。我的意思,在中央编遣区之外,再加上东北编遣区。”

冯玉祥眼看自己的提案实际上已被否定,就称病请假,派代表出席。

1月17日,举行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全国现有军队,除中央直辖各部队及海军各舰队,应由编遣委员会径行派员缩编外,其余应分为在列六个编遣区,实行编遣。

【点评】历朝历代,当天下统一后,君王就要夺取大将们的兵权,以巩固政权。这次编遣会议,实际上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蒋介石可谓苦心孤诣,利用冯、阎、李之间的矛盾,达到削裁地方军事实力的目的。

蒋介石先捧冯出场,但冯提出的裁兵原则针对第一集团军,不利于蒋。于是,蒋介石便利用阎爱打小算盘、耍小聪明的特点,推阎出来抵制冯,而提出有利于蒋的方案。

【运用】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我们的掌权者不太喜欢您呢?”他说:“因为掌权者从来不喜欢那些比他们聪明的人——这是所有统治者的性格特征。”

英国的诺斯古德·帕金森。在他著的《官场病》(原名《帕金森定律》)中也说过:“当官儿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

比帝王聪明的人,可以成为帝王“对手”的人,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

就是能与帝王争帝位的人。这样的人,自然就是帝王最不能容忍、最忌讳、最欲除之而后才能放心的人了。

与帝王一起打江山创业的功臣,之所以往往落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惨下场,则是有更深刻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汉书·高帝纪第一下》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吕后与审食其谋日:‘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时高祖十二年,刘邦死,惠帝刘盈登基。十七岁),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人或闻,以语郦商。郦商见审食其日:‘闻帝已崩。

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畔,诸候外反,亡可((足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丧。大赦天下。”

吕后虽是心狠手辣的妇人。但她确也讲到一个规律问题:起兵之前.同为“编户民”,普通老百姓,今日北面称臣,如天地之别,自然“心常鞅鞅”,很容易产生“凭什么你就是皇上我就是臣,还得给你叩头”的想法。从而萌发“彼可取而代之”的“不臣之心”。

怎么办?吕后的办法是:“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唐玄宗李隆基有句话,叫做:“西汉诸将以权责不全;南阳故人,以优闲自保。”西汉功臣如彭越、英布、韩信,心鞅鞅而又权大位尊。所以被杀;刘秀给功臣的优厚待遇。多赐庄田财物不使视事,所以皆能“自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而蒋介石借编遣释兵权,又比赵匡胤更进一步的高明。

一石三鸟计赚孙殿英

【引语】蒋介石为了拉拢孙殿英,特地委派当时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钫做孙殿英工作,张钫带着蒋介石手谕和40万大洋巨款给孙殿英,结果孙殿英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收下巨款,另一方面拒绝投蒋,但为了留下余地,他将张钫礼送出境。这一首鼠两端的行为,深为蒋介石所痛恨。

【事例】在民国历史上,被蒋介石打败的军阀中,孙殿英不是实力最强的军阀,但可以说是最难缠的军阀。1934年,蒋介石为了收拾孙殿英,采纳了何应钦一石三鸟的政策。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孙殿英起先犹豫不定,后投靠冯玉祥,冯玉祥封他为安徽省主席。蒋介石为了拉拢孙殿英,特地委派当时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钫做孙殿英工作,张钫带着蒋介石手谕和40万大洋巨款给孙殿英,结果孙殿英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收下巨款,另一方面拒绝投蒋,但为了留下余地,他将张钫礼送出境。这一首鼠两端的行为,深为蒋介石所痛恨。

中原大战后,孙殿英部队被蒋介石改编。1933年,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邀请孙殿英参加,当时孙殿英抱观望态度。后在戴笠的劝说下,孙殿英表示遵从蒋介石,不参加同盟军,但要求蒋介石给地盘。蒋介石答应给孙殿英察哈尔主席的位置。

1933年6月17日,蒋介石接受了何应钦的主意,对孙殿英下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他为青海省屯垦督办。

以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算计,任命孙殿英为青海省屯垦督办,至少有三个好处:

一是防止孙殿英和冯玉祥联合,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二是通过三马打孙殿英,使孙殿英这个非嫡系部队瓦解。

三是通过孙殿英攻击三马,即使消灭不了三马,以孙殿英的力量,也会给三马以很大打击。

孙殿英得到蒋介石任命之后,大喜过望,以为终于可以得到一块稳定地盘了,尽管有人提醒他青海是三马势力,但孙殿英决心铤而走险。

1933年,孙殿英由驻地包头集中,9月23日向宁夏出发,10月到达临河、东平一带,摆出了进攻的队形。

就在孙殿英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出一电,称孙殿英必须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接到蒋介石命令后,孙殿英明白了蒋介石的诡计,但事情已经如此,不打也要打了。1934年1月10日.孙殿英下达了攻击命令。

14日,蒋介石却密令马鸿奎堵截孙殿英,答应给予军费支持。由于孙殿英直接威胁的是三马地盘,即使蒋介石不给钱也要打,何况蒋介石下了命令,又给军费,马鸿奎指挥全部部队攻击孙殿英。

1934年2月26日,孙殿英攻击马迟迟不能得手,随即亲自组织攻击队,向马鸿奎发动最后打击,但仍然失败,3万人马死伤很多,不得不转入防守。蒋介石命令山西阎锡山军队王靖国部驻扎在监河,堵上了孙殿英逃往山西的路,这又卖了一个交情给阎锡山。同时命令胡宗南嫡系部队第二旅到达中卫,准备一旦三马抵挡不住,他们就继续攻击。

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使孙殿英惊恐万状,他深知已经上了蒋介石大当,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时蒋介石宣布孙殿英部不听从中央命令擅自西进,停发孙殿英部41军的军饷。然后委派同是西北军的庞滨勋前去劝说孙殿英投降。至此孙殿英已经无路可走,只得将自己经营大半辈子的人马由庞兼并,自己宣布下野,到山西晋祠隐居。盛极一时的孙殿英军队烟消云散。

【点评】以一个计策达到多种目的,可以说是谋略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蒋介石非常重视“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地采取措施,分散、限制各地方实力派的权力。在解决孙殿英的过程中,蒋介石没有发一枪,也没有花一分钱,只是发了一张根本不愿意兑现的委任状,就使孙殿英全军覆没。蒋之权谋,可见一斑!

【运用】欲成就一番事业。既要胆大,又要心硬。对于场上的对手,决不可心慈手软。俗话讲:斩草要除根。冤家路窄狭路相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吞并别人,就会被别人吞并,千古如此。秦代的李斯,对官场上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的人,他向来是不择手段,必斩草除根的。

李斯在秦王政收回逐客令后,依旧受秦王重用。他也更加惨淡经营。

运筹帷幄。力图促使秦王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他首先清醒地分析形势,他看到:以往秦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曾对近邻韩、魏进行了沉重打击。而远邦赵、燕、楚等因受秦绥靖政策的影响,没有及时援助韩、魏,使秦得手。扩大了地盘,采取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政策,国力日强。当今之计。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应把握住这一时机,对六国各个击破。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政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地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韩王安得知秦先亡韩的消息,十分惊怒,急召公子韩非商议救亡图存的办法,并派他出使秦国。

秦王政读过韩非的《孤愤》等篇,拍案叫绝,备加赞赏,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政攻韩的目的之一,就有虏取韩非为己用之意。这下可好,韩王把他所要的人送上门来了。

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地,秦王就把他留在泰国。想日后重用他。

本来。“人择明主而仕”。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

韩非当年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门下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使他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炼。非李斯可比。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

常言道:无毒不丈夫。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谗陷韩非。日久。使秦王政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时为公元前233年。

不久,秦王政果然意识到对韩非这样不可多得的旷世之才拘捕是大错特错了。急忙派人去赦韩非,却为时已晚。李斯害死韩非后,却把这位集法家思想大成者的理论用于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韩非死后三年,即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

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免掉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用韩非智慧,为我所用,一石三鸟。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引语】蒋介石采取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新招。也就是,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孙传芳地盘的门户江西,在战场上打垮孙传芳,消灭他的有生力量;政治上,策动孙军将领倒戈,使孙传苈后院起火,顾此失彼。

【事例】二次北伐总攻日,南北双方军事实力悬殊。北方军力明显强于南方。奉系张作霖拥兵35万,直系吴佩孚拥兵20万,东南五省联系军司令孙传芳拥兵25万,国民革命军总共还不到10万,并且装备远不如北方军阀的军队,同时还受到西南军阀的军事威胁。

蒋介石十分清楚敌我军事力量的悬殊。为了使北伐这事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应该有必胜的信心,然后在权术上必须重视敌人。在正确分析敌我形势后,蒋介石提出了“合纵连横,各个击破”,“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军事策略。

孙传芳自任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以后,倡导“保境安民”的政策。1926年7月初,蒋介石派孙传芳的老同学张群前往南京,劝说孙传芳一道北伐,为孙所拒绝,他认为蒋不是自己的对手。拒绝你又怎么的?其实,孙的目的是要让北伐军与吴佩孚在两湖拼得两败俱伤,再乘机出兵,坐收渔人之利。

鉴于孙传芳的立场,蒋介石本人亲自出马。8月12日,蒋在长沙致电孙传芳,劝其改变立场。哪知蒋介石弄巧成拙,一通电文却顿改孙传芳观望的态度,他对幕僚说:“哼,蒋介石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打了几年仗竟想与我平起平坐?没门!”接着,他一面致电吴佩孚,一面调兵遣将,随时准备抄蒋后路。

蒋介石找吴佩孚作为北伐的首要敌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吴佩孚此时正调集大军,在京津一带和奉系张作霖联合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南口大战吴、张联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损失惨重。同时,吴佩孚也比较轻敌,根本不把北伐的国民军放在眼里.他的口头禅就是:自古以来,只有北人南征,而没有南人北伐。

因此,国民革命军北伐进行之时,吴却把“精锐”部队调往北方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南部湖湘一带只留有一部分偏师驻防,根本不能抵抗北伐军的进攻。等到北伐军推进湖北战场,吴佩孚才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武昌围城之战的惨烈并不能挽救吴佩孚必败的命运。

孙传芳部久居江浙富庶之地,饷备充足,战斗力很强,是一块比吴佩孚更难啃的硬骨头,对此,蒋介石采取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新招,也就是,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孙传芳地盘的门户江西,在战场上打垮孙传芳,消灭他的有生力量;政治上,策动孙军将领倒戈,使孙传芳后院起火,顾此失彼。于是,在此战略方针的指导之下,1926年9月初,北伐军兵临武汉,吴佩孚已成强弩之末,蒋介石依然决定,除第四军继续围攻武汉外,其余部队立即挥师东进,进攻江西。正当孙传芳实施他的“宏伟计划”时,其部将邱伟、卢香亭、夏超、周凤岐等在蒋介石的策划下纷纷发动兵变,孙传芳部一溃千里,北伐军一举战胜孙传芳,势头直指长江三角洲。

蒋介石在两湖、江西战场用兵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奉系张作霖的游说工作。一方面防止奉军南下帮助吴、孙两军,另一方面,离间吴、孙与秦、张的关系,造成他们内部继续争斗,从而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点评】《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