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05

第5章 蒋氏天下(4)

【引语】为争取“正统”地位,蒋介石将自己打扮成孙中山忠实的信徒和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他极力向公众表示,自己是总理最信赖的人,和总理的关系很早。这一行为是从孙中山蒙难开始的,当时蒋介石冒险登上永丰舰,帮助孙中山,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为了将自己打扮成是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他又指使陈布雷写了《祭告总理文》,大肆渲染自己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

【事例】蒋介石一直将自己打扮成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真正的孙中山接班人,借孙中山之威为自己统治正名。但蒋介石将自己打扮成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有很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高,从与孙中山的关系看,能够与蒋介石争权的国民党大佬中,与孙中山历史渊源最深的应该属汪精卫和胡汉民,特别是汪精卫,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的继承人,并作为孙中山遗嘱执行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这对蒋介石争取“正统”地位是相当不利的。

为争取“正统”地位,蒋介石将自己打扮成孙中山忠实的信徒和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他极力向公众表示,自己是总理最信赖的人,和总理的关系很早。这一行为是从孙中山蒙难开始的,当时蒋介石冒险登上永丰舰,帮助孙中山,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为了将自己打扮成是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他又指使陈布雷写了《祭告总理文》,大肆渲染自己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

其次,他执意与宋美龄结婚。只要能和孙中山攀上亲戚,就有了神化自己的作用。宋美龄是宋庆龄之妹,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使自己和孙中山在师生的关系、同志关系之外,又加了一层亲戚关系。同时,蒋介石无限提高孙中山的位置,制造宣传攻势。由于蒋介石掌握了宣传机器,他可以利用这些机器来树立自己的“正统”观念。经过长时间折腾,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继承人身份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固化。

最后,为了达到了神化孙中山,进而神化自己的目的,蒋介石还举办了哭灵、迁灵、祭尊陵等一系列活动,表面上是显示对孙中山的尊重,实际上则是将自己说成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至亲至厚”的嫡传弟子。

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获得胜利。7月2日,蒋介石到达停放孙中山遗体的北京西山碧云寺祭灵。7月6日,冯玉祥赶到北京,四位集团军总司令到齐。下午2时,祭灵仪式开始。由蒋介石主祭,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辅祭。在进行到最后一项瞻仰孙中山遗容时,打开棺盖后第一个走上前去的是蒋介石。只见蒋介石扶着灵柩放声大哭,久久不想离开,弄得后面等着瞻仰的人不耐烦。祭祀的人群中有人说:“看,这才显出他是嫡系呢。我们都不是嫡系。叫他哭吧,我们走了。”冯玉祥也说:“蒋先生哭了很久,还不停止,我走上去如劝孝子一般,劝了多时,他始收泪。”蒋介石“抚棺恸哭”,是可以理解的。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告祭总理时,闻哀乐之声一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臆。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自胜,呜呼悲哉!三年有半之岁月,中正所受之冤屈谗谤,直不知何自而可声诉也。言次,不禁又泪下如雨。”他说,当时谈到此时,又和夫人宋美龄痛哭起来。

蒋介石哭灵之后。作出了让孙中山迁灵到南京紫金山的决定。蒋介石将迁葬南京,搞成了一次宣传自己的政治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为修建中山陵墓花了至少1000万元。1928年7月10日,由南京开出专列,出动了陆军、海军、空军,几乎倾全部国民党大员,参加仪式,灵柩在30万人护送下,步行将近15小时,从香山抬到前门车站,从北平到南京,沿途各车站都进行了隆重的接车仪式。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到车站迎接,全南京大小官僚和市民,将灵柩送过长江,举行了三天的公祭,蒋介石亲自守灵,然后万人空巷,送往紫金山安葬。

此后,他还把孙中山写给他的亲笔信,选出10多封,装订成册,分头赠给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并向受赠者说,从孙中山的信笺中可以看出,中山先生早已经把国民党的继承人,指定为将介石了,对于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孙中山是不满意的,认为他们意志薄弱,不能担当大事。至此,历史上著名的“奉安大典”,也就是蒋介石将自己树立为“正统”的活动达到最高峰。

【点评】蒋介石祭灵哭灵,一半出自真心,一半出自政治需要。

出自真心是因为悼念死者。蒋介石是通过陈其美结识孙中山的,从此蒋介石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蒋介石前期16年的活动,是在孙中山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蒋介石的每一项职务变化、每一次升迁,都是孙中山直接批准的;对蒋介石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黄埔军校校长一职,就是孙中山任命的。孙中山把设立国民党的军官学校、缔造国民党军队、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重任主要交给蒋介石后,很快离开广州前往北京,行前曾到黄埔军校进行校阅。不久,孙中山病危、逝世,举行葬礼时,蒋介石正在第一次东征前线。完成北伐是孙中山一生未尽的事业,如今蒋介石占领北京,首先赶来祭奠孙中山,从中可以看出他纪念孙中山是发自内心的举动。当然蒋介石在瞻仰孙中山的遗体放声痛哭时,不知他有没有想到,纪念孙中山更多的是应该继承孙中山的遗志,把孙中山倡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进行到底。如果仅是从私人感情上纪念,则是降低了纪念活动的意义。从他日后把孙中山写给他的亲笔信装订成册并分别赠给人家来看,蒋介石的确是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难怪事后有人说蒋哭灵有争“正统”的意思。

【运用】中国人的正统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只有那些被皇帝亲自认定的嫡传,才具有合法性,这种正统性观念,到了近代仍然十分盛行。就连街头打武卖艺的,也要称自己为×××第多少代正宗嫡传弟子。

在政治上,只要把自己宣布为嫡传,就占据了合法性的优势,从而在政治上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其实,又岂止中国的蒋介石会搞这场政治运动?

法国拿破仑三世当政时,为了巩固帝制保住皇冠。他鼓励上演有关拿破仑的剧本,勒令选编和出版《拿破仑书信集》达32卷之多.大肆宣扬对拿破仑的崇拜。为了让民众相信自己是受万众拥戴的皇帝,他一手创造了“十二月十日社”,这个团体共有一万人。成员有破落放荡者、危险分子、退伍军人、刑事犯、骗子、流氓、扒手、赌棍、私娼、妓院老板等等。路易·波拿巴就是这个流氓无产者组织的首领,他并把它当作自己最贴近的近卫军。他们组织或雇佣一些“啦啦队”。在全国各大城市、交通要道或火车站活动。每当拿破仑三世出现时,他们就混进人群,夹道欢呼“皇帝万岁”,为拿破仑三世捧场喝彩。与此同时,拿破仑三世还采取一切手段压制社会舆论。开展广泛宣传波拿巴主义的运动。1850年10月10日,在凡尔赛附近大平原上举行盛大阅兵仪式时。他为了取得军队的拥护。利用阅兵大摆宴会,用香槟酒、蒜腊肠、雪茄烟去收买官兵,有的士兵高呼:“皇帝万岁!腊肠万岁”他陶醉在一片欢呼声中。谁对皇帝保持冷淡、沉默,‘谁的部队就被解散。谁就被撤换。

统驭军队投石问路

【引语】蒋介石与史迪威虽有矛盾,但是他不能抵制美国的要求,他对史迪威掌握租借物质的分配权一直耿耿于怀,他想趁机把这个权力夺过来,作为给予史迪威新任命的交换条件。

【事例】在与美国派来的参谋长史迪威的角逐中,蒋介石很策略地使用了投石问路的计谋。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连续失败,为了扭转这种形势,美国总参谋部决定派史迪威为负责亚洲地区的最高长官。

对于这一危及蒋介石统驭军队的做法,蒋介石没有断然拒绝这一要求。他表示原则同意,同时要求罗斯福派一“私人完全信任之有力的全权代表”来华与他合作,并调整他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有权向史迪威发布指示。7月10日,蒋介石致电他驻华盛顿的代表、行政院副院长孙祥熙,要孔向罗斯福当面解释中国军队的特点,要求总统“从长考虑”派一“有政治头脑与经验”的适当代表来华,罗斯福接受了这一要求,任命赫尔利作为总统代表去,受到蒋介石的欢迎。蒋介石与史迪威虽有矛盾,但是他不能抵制美国的要求,他对史迪威掌握租借物质的分配权一直耿耿于怀,他想趁机把这个权力夺过来,作为给予史迪威新任命的交换条件。

其时。缅北战事吃紧,但蒋史双方相持不下。9月15日,史迪威把缅甸战场形势与他同蒋介石的争执电告马歇尔,马歇尔迅速拟就了一份措施强硬的致蒋介石的电文,罗斯福立即签发。19日,这份电报到了史迪威的手中。史迪威当着宋子文等的面把电报交给了蒋介石。电报说,如果蒋介石不向怒江部队派遣增援,反而撤退这些部队,那“就将丧失打通中国陆路交通的一切机会,并立即危及飞越‘驼峰’的空中航线,对此,您自己必须准备接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电报再次敦促蒋介石任命史迪威“毫无约束地指挥一切中国军队”,并称,如果再事拖延,“为挽救中国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这份电报和送电报的方式使史迪威感到莫大的快意,却使蒋介石感到了奇耻大辱。接到电报后他便决定要求美国将其挽回。当天晚上,他在与赫尔利共进晚餐时表示:“赫尔利先生,看来,嗯,‘只要史迪威还在中国’,事情便无从谈起。但不知罗斯福总统究竟是怎么想的?”这时蒋介石对于美国的态度还不清楚,因此他只是通过赫尔利进行试探,而没有正式向美国提出。

赫尔利谈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说,马歇尔虽然一本初衷,不理睬蒋介石的要求,但太平洋战争之后,根据美国对华的政策,美国考虑的并不是削弱或动摇蒋介石的地位,而是要巩固和加强蒋的地位。因此,罗斯福总统除了向蒋介石作出让步外,估计别无选择。蒋介石懂了,因此,他向赫尔利作了明确表示:“我与史迪威绝不能在一起共事!”

赫尔利只好电告罗斯福,希望召回史迪威。罗斯福同意解除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免除他监管租用物质的责任,但要求让史迪威留任北缅,继续指挥滇、缅中国军队,同时撤消了由一名美国将领指挥中国军队的要求。

这却遭到蒋介石的再次反对。蒋介石虽然仍不妥协,然而又不好明着反对,因此再请赫尔利出面。赫尔利在蒋介石正式答复罗斯福10月6日的电报中加了一段暗语,要求罗斯福召史迪威回国。三天之后,赫尔利又再电促罗斯福召回史迪威,他说:“如果您在这场争论中支持史迪威,那您就会失去蒋介石,而且可能与他一齐失去中国。”罗斯福收到赫尔利的信后,立即回电,让赫尔利提出接替史迪威的人选,赫尔利征求了蒋介石的意见,18日,罗斯福又致电蒋介石,宣布由魏得迈接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驻华美军司令职务。

这样,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又回到蒋介石手中了。

【点评】投石问路的谋略,是浅显的谋略,此计最为窃贼所用。

当窃贼要进入庄院时,因不明情况,先投一颗石子,听听动静,若听见狗咬人喊,便知不可进入。也就是说投石问路是一个试探性的计谋。

在政治斗争中,投石问路是有特殊的含义,表现为对对手试探性的进攻,然后静观对手的反应,若形势不妙,就及时收兵,免得受损失,若形势有利就加紧进攻,直到取得胜利。由于蒋介石坚持己见,逼得罗斯福妥协。因为他深知罗斯福需要自己领导的中国军队牵制住百万日军。这是蒋的“知己知彼”。

【运用】政治有妥协的时候,也有不可妥协的时候,为了保障绝对的权力,蒋介石一如当年的拿破仑。

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使法国督政府担心:这样富于军事天才、这样有主见、这样富于独立见解的拿破仑,他刚一出场。

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国内的赞扬,倘其继续取得胜利。岂肯屈居人下?

法国督政府的首脑们拿定主意,决定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分而治之,使之互相牵制;削弱拿破仑的兵权。于是法国督政府提出将意大利军团分成两部分,拿破仑统率两万人进攻那不勒斯和罗马,克勒曼率领两万人掩护围攻曼亚。

拿破仑拒绝执行命令,并且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准自己辞职。

他致信督政府:“假如你们在我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假如你们让我的一切行动昕从政府特派员的决定……那么你们别再指望从我那里有好的成果。……你们必须对自己的指挥官有绝对的信任。如果我得不到这样的信任,我并不抱怨,但我要尽力争取你们委任我其他的职位。打仗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打法,克勒曼将军比我有经验,当然能比我做到更好;但是我俩共事,绝对难以合作。我只有在你们赋予我完全和绝对的信任之下。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清楚知道我写这封信是需要鼓足勇气的。因为这很容易令人怀疑我野心大。傲气凌人!但是我有责任向你们陈述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同一个自视为欧洲最优秀的指挥员的人共事,何况,一个蹩脚的将军强过两个优秀的将军。打仗如同治理国家一样,是一件机智的事。”当时反法联盟力量还比较强大,除了意大利军团连战捷以外。其他各路大军屡战屡败。解除拿破仑的职务,肯定会遭到法国民众的反感,也不利于粉碎反法联盟这个大局。督政府的首脑们对此还是有充分认识的。

合纵连横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一直是蒋介石惯用的政治与军事策略。因为握有国家之名器,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后盾,因为有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和几千名将领效命于己,且有能征善战的黄埔系将领为主力,故而蒋介石在挥洒之间如鱼得水,或置将领于束手无策、甘愿臣服,或置敌手于死地。同时,应该看到,蒋介石本身就极工于心计,他拉拢一派、抑制一派要比同时对付两派所要费的力气小得多。另外,他还善于尽量在地方势力之间制造矛盾,陵他们心生嫌隙,最后各个击破。

苦心孤诣“杯酒释兵权”

【引语】蒋介石睡不安寝。这时,谋臣杨永泰及时向蒋介石建议,最好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法削藩,如和平的方法不通,再用武力的方法解决。杨永泰的建议,正中蒋的下怀。如欲削夺各实力派的兵权,则以统一整编全国的军队为名而行遣散各实力派赖以生存、活动的资本之实,这是再好不过的方略。

【事例】北伐结束,蒋介石自以为是“君”,他把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看成是“臣”,这些“臣”手握重兵,蒋介石睡不安寝。这时,谋臣杨永泰及时向蒋介石建议,最好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法削藩,如和平的方法不通,再用武力的方法解决。杨永泰的建议,正中蒋的下怀,如欲削夺各实力派的兵权,则以统一整编全国的军队为名而行遣散各实力派赖以生存、活动的资本之实,这是再好不过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