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12

第12章 蒋氏天下(11)

不久,蒋经国携妻子从苏联绕道海参崴到香港,蒋介石派二儿子蒋纬国亲自迎接。在蒋经国回国后的安排上,蒋介石却是煞费苦心,展示了他的政治手腕。

蒋介石认为蒋经国应先见宋美龄,搞好与这位后母的关系,才有利于儿子今后的前途。

当蒋经国到达上海时,蒋介石正在料理其哥蒋介卿的丧事。他连忙派自己的亲信陈舜根到上海迎接,嘱咐其先到杭州。蒋经国夫妇到杭州后,住进西冷饭店,杭州市长周象贤马上打电话给蒋。蒋介石急忙赶到西冷饭店,面告蒋经国必须先见宋美龄,执以母礼,说:“她住在法院路。就是等你回来,你一定先去见她,带着你的媳妇、孩子一道去。”

蒋经国深知毛福梅盼望儿子归来的心情和苦衷,他从内心是希望尽快见到自己生母的。然而,亲情必须服从政治,从自己以后的前途考虑,先见宋美龄是正确的选择。

对宋美龄来说,她与蒋介石没有孩子,同蒋家长子搞好关系,有利于她在蒋家地位的巩固,所以对蒋经国回国十分重视。

隔一日。蒋经国夫妇和孩子来见蒋、宋二人。蒋经国当面称宋美龄为母亲,这立即使宋美龄笑逐颜开,亲切地说:“你这次回国,是我跟苏联大使馆打了多次交道才成功的啊!”蒋经国恭敬地说:“谢谢母亲!”

宋美龄见蒋经国十分“懂事”,也非常高兴,当时就送其10万元巨款作为见面礼。

在拜见宋美龄后,蒋经国夫妇才从杭州到溪口,与生母团聚。当得知蒋经国已经见过宋美龄后,其娘舅不禁大骂蒋经国。蒋经国无言以辩,只能陪着母亲流泪。

蒋经国虽然事母至孝,但父亲之命不可违抗。蒋介石之所以在这个“小事情”上颇费一番思量,是因为他认识到要使儿子今后能够接自己的班,必须得到宋美龄的支持。经此一事,蒋经国终于知道在“第一家庭”中,亲情是必须服从政治的。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蒋经国回国之后的表现,得到了宋美龄的好感,尽管不断传出蒋经国与宋美龄之间有矛盾,但总体上蒋经国还是得到宋的支持的。

【点评】儿子骂父亲,在古代是大逆不道。但蒋介石无所谓,他要的是亲情的真实。因此,蒋经国虽然曾两次发表公开信件攻击父亲,可是作为父亲的蒋介石非但没有指责儿子,反而勾起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并想尽一切办法把蒋经国从苏联接回到国内。为了儿子的前途,他努力处理好儿子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在蒋介石的精心安排下,蒋经国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为以后蒋经国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蒋介石不但在政治关系方面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在处理自己的家庭问题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运用】旦说:“你们一天能吃多少肉?”“一斤就够了。但是现在只能吃到半斤。那一半被厨子们给私吞了。”“你们每人一天吃一斤够不够不呢?”“一斤当然足够啦!”“好吧,以后每个人一天就按一斤半的标准给准备着。”他不整治别人的过错就像这样。有次院子的大门坏了,管家便把门给拆了,暂时在走廊边另开一个小门以出入。王旦过这小门时,因门楣低,只好趴在马背上,以免碰着脑袋,但他始终不说不问是怎么回事。大门修好了,又重新启用,他仍像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样。有个给他牵马的人。

服务期满向他告辞。他问道:“你给我牵马有几年了?”回答道:“已五年整了。”王旦说:“我好像还不认识你呢。”那人回头要走。王旦突然喊他回来。

说:“你不是某某某吗?”于是给他很多赏赐。原来那人每天为他牵马。他只看到那人的背后,未曾仔细瞅他的脸面,等他转过身去,看见他的背影才便认出了他。

王旦后来官至宰相,足见他可真是块当大官的料,平时小事情他概不过问,而且对家中的佣人听之任之,全凭自觉。给好饭他便吃。发现有问题便停下筷子,从来不追究什么人的责任。家中的房产物品,任管家们折腾——充分放权嘛。即使这儿一丁点缺憾,在牵马人告辞时,他也要把他招回加以弥补。王旦的这种涵养,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大概这就是宰相的另一种风度吧。

我“退而不休”让你“总而不统”

【引语】蒋介石其实不愿意真下野,虽避居溪口,但退而不休。他在溪口小镇架设了7部电台,准备随时操纵局面,而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奔赴溪口请示总裁面谕的人也不绝于途。溪口小镇取代了六朝粉黛的故都南京而成为国民党新的政治中心。

【事例】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消灭,大势已去之感笼罩心头。在军事上不能胜利的情况下,和平的声音开始出现在南京。因为蒋介石是内战发起人,必须下野。而美国眼看国民党即将失败,也准备临时换上一个能够和共产党说上话的人,来进行谈判,至少达到划江而治。

这种局面,对桂系而言,是再次夺取中央大权的最好机会。当时桂系白崇禧控制武汉,手里还有30多万军队,是当时地方势力中最强大的,如果蒋介石不听从指挥,其总统职务只能是有名无实,而这时白崇禧正在跟李宗仁策划,威逼蒋介石下台,由副总统继任总统职位。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正式决定下野。但蒋介石其实不愿意真下野,虽避居溪口,但退而不休。他在溪口小镇架设了7部电台,准备随时操纵局面,而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奔赴溪口请示总裁面谕的人也不绝于途。

溪口小镇取代了六朝粉黛的故都南京而成为国民党新的政治中心。

蒋介石回到溪口的第四天,便召集汤恩伯、何应钦、顾祝同等人开会部署长江防守计划,决定重点防守湖口以下,以确保上海的安全,将台湾作为最后据点,由汤恩伯负责总指挥。

与蒋介石的“退而不休”相比,在南京的李宗仁虽然争得了“代总统”职位,但他发现,在南京没有人听他的。他想获得国库的黄金做军费,可是中央银行没有人听他的话,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黄金被运往台湾。他试图讲和,但蒋介石的亲信继续抵抗,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宗仁感到蒋处处掣肘,自己手中无钱、无枪、无军队,实在难以一展宏图。

李宗仁觉得非蒋介石出面不能解决问题,和谈代表张治中和屈武对他深表同情,愿请缨前往溪口一劝。蒋介石说:“你可以告诉德邻,我一定支持他。德邻现在所负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德邻的成败就是我的成败。

我愿终老家乡,绝不再度执政。”

4月1日,国民党派出张治中、邵力子、屈武等代表赴北平和中国共产党谈判。这时,解放军早已饮马于长江北岸,随时准备过江。是战是和,李宗仁不敢做主,遂修书一封派人送给蒋介石请示。蒋介石看罢信说:“现在我是退休的人,他是代总统,一切由他做主。不过我是支持他的。”蒋介石一个月之后,退往台湾。

李宗仁无奈之下召集心腹桂系将领开会,研究和谈事宜。多数不主张签字,李宗仁也表示拒绝签字。

不久,李宗仁和阎锡山两次来台,要蒋介石到广州“主持大局”,蒋介石认为复出的机会将要来临,遂于6月14日飞抵广州,李宗仁毫无思想准备,只得乖乖听从蒋的摆布,宣布成立非常委员会,主席是蒋介石,副主席是李宗仁,这无异于恢复了蒋的独裁。

【点评】蒋介石实际是在卸包袱让李宗仁扛。李宗仁判断失误,他以为只要美国插手中国事务,共产党就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依靠美国的帮助以为就能实现南北朝。而自己又能当上代总统,何乐不为?但实际上,美国早已经准备从中国离开了,美国不会为国民党打仗,这已经是一个不用争论的话题了。如果李宗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恐怕不会在最后关头,再与蒋介石交锋争“总统”之位了,因为这个位置已经没有几天的寿命了,除了过把瘾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运用】列子说:天下有常胜的方法,有不常胜的方法。常胜的方法是柔弱,不常胜的方法是刚强。

这两方面都容易明白。而人们却不去明白它们。所以。上古时代的谚语说:

刚强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胜过自己;柔弱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胜过自己。认为不能胜过自己的。待到与自己相差无几时,那就危险了。认为可能胜过自己的,就不会有危险出现。用这种方法能取得胜利。用这种方法能应付天下的各种情形。这叫做不想取得胜利而自然取得胜利,不想应付各种事情而自然可以应付各种事情。

作为领导来说,想要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页,最上乘的成功秘诀在于,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小为大,以卑为高,以辱为荣,以屈为直,以不争为争。

欲盖弥彰“太子”铺路

【引语】蒋介石到台湾后.就开始总结失败教训,他特别提出“外交”、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失败还不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失败是政治上的失败,而导致政治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党的建设的失败。

【事例】蒋介石到台湾后,逐渐确立了家天下的战略,准备让自己儿子接班,但蒋经国毕竟资历还浅,难以让众人服气。蒋经国从边缘到成为权力中心,还需要一番布置。

蒋介石选CC系为第一个开刀对象。

蒋介石到台湾后,就开始总结失败教训,他特别提出“外交”、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失败还不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失败是政治上的失败,而导致政治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党的建设的失败。

因为CC系长期控制国民党。整顿国民党自然要从CC系着手。

早在1946年。蒋介石就让陈果夫担任浙江省主席,已把位置腾挪出来:“你做中央的事情做不好。你到地方一定能够做好。”谁知道陈果夫根本不买账说:“你说谁在中央能把事情做好?”蒋介石对被陈顶撞,心中气愤不已。

之后,蒋介石为了让蒋经国抓干部,特地派蒋经国到中央政治大学担任教育局长。中央政治大学是二陈地盘,二陈就唆使学生闹事,有人在中央政治大学高喊:“同学们,请看老子任命儿子,要拿我们当孙子呀!”

“我们不当孙子!”

“反对儿子教育长!”

蒋介石知道后大怒,让蒋经国退出中央政治大学,但将这笔账记录在二陈头上,随时准备报复。

1950年国民党中常会开会,决定原有的全部中常会委员自觉辞职,让总裁对国民党进行改造。蒋介石问二陈:“你们兄弟俩跟着我这么多年.没有想到会被共产党赶到这海岛上来吧?”

陈立夫不知道蒋介石的意思,只好顺着话说:“确实没有想到今天这个局面。惭愧了!”

蒋介石又问道;“不知道你对我党的改造现在有什么考虑?”

陈立夫想了片刻才说:“我是认为,大陆失败,党、政、军三方面应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党的方面,当然由我和果夫承担。我俩就适宜参加党的改造了。”

陈立夫本来是准备投石问路,以退为进,哪知道蒋介石顺坡赶驴,果然让二陈下台了。

7月,蒋介石宣布了由他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员会及中央评议委员会名单.中央改造委员会中有10人原来在国民党中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5人曾经当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这些人都同蒋经国和陈诚关系非常密切,平均年龄只有48岁,他们组成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民党到台湾之后最年轻的领导班子,在这个机构中,蒋经国成为核心人物,而过去的陈立夫完全靠边了,连陈果夫也只是安慰性的挂了一个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