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438400000013

第13章 蒋氏天下(12)

20世纪50年代初.蒋经国手下的特务系统工作人员已经达到5万多人,蒋经国遵照蒋介石旨意,为“台湾存亡的必要,实施铁腕政策,只要行动可疑,经人检举一概列入危险分子,格杀勿论”。

台湾的特务机构在蒋经国的掌握下,权力无边,无所不能,可随时插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各个领域。

对政治工作,他是陌生的,蒋经国在台湾政坛的第一个明确公开的职务是“国防部政治部”(后改为“总政治部”)主任。

蒋经国知道军队派系复杂,非常讲究论资排辈,自己辈分低,进入军队不能操之过急。

蒋经国虽然为二级上将,但他从来不穿军服上班,也不在公众场合突出自己的上将军衔,这种谦隐的态度,逐渐赢得了军队中“老一辈”的好感。

蒋经国知道自己对军事是外行,他索性也不充当内行,凡是涉及军事上的问题,他总是依靠军队专业人员,自己不越轨,不擅权,尽量不触犯军队人员的利益。他管军事但却不管军队,这看起来矛盾,但蒋经国将其处理得很好,他只抓军队中人的工作,主要是抓干部。1952年,蒋经国开始筹划建立政治工作干部学校,任命自己在赣州训练的干部胡伟克、王任担任校长。训练的学生全部充实到部队之中,这些学生没有军事才干,只是蒋经国派到军队中的监视者。当时的很多国民党军官对此不以为然,孙立人特别反对,他以美国军队没有这个体制为理由,强烈反对,但蒋经国以蒋介石为后台,坚持向军队委派干部,这场冲突以孙立人被监禁结束。

为了化解与国民党军队将来的隔阂,也为了赢得将士爱戴,蒋经国确实下了很多工夫。他十分关注普通士兵的利益,经常下连队等基层单位,和广大士兵同吃、同住,时常到第一线慰问。

【点评】蒋介石维持其统治,主要是依赖陈氏兄弟。二人都为蒋氏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打造国民党,颇有“政绩”,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总结失败教训”,归咎于二陈。但二陈就像俗话说的,颇有“尾大不掉”之势,且成为“太子”进入最高权力机关的重大障碍,蒋介石由是将不利于亲子蒋经国的二陈排除。排除手腕独具匠心。

【运用】心公则平。其心如秤,不偏轻重,则能公平衡德量才。实事求是地评估人。为用人提供正确的根据。如此则能用得其人,有利于事业。

如心私则偏。就会颠倒贤佞,以贤为佞,以佞为贤,不可能正确评估人,将为用人提供错误的根据。结党营私者往往如此,故用不得其人,有害于事业。

李渊代隋创建唐王朝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各设王府可任官,拥有将兵。“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同年受父李渊禅位即帝位。是为唐太宗。这时,如何对待有功之臣和原来的敌对势力,尤其是前东宫及齐王府的文臣武将。这是唐太宗面临的重要问题。当然。

在李世民南征北战以及“玄武门之变”中。追随他的原秦府官兵功劳最大,如私于党。

只提拔任用原秦府的人员,排挤一切敌对势力的人员,则必将树敌而不能更好地巩固新的政权,这当然不为英明之主唐太宗所采纳。唐太宗的办法是“至公”,即、“平恕无私”对待三府人员,如他所说:“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唐太宗除了重用秦府旧人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及程知节、秦叔宝、屈突通等人外,对于原东宫的魏征、王硅等人也不咎既往而用之。总之,对于原有人员,不论亲疏、恩仇,凡有才能的都量才任用。而原秦府没有升官或还未安排的人员,则纷纷有怨言。有的甚至主张原秦府的士兵也要一律升为武官。“以天下为家”的唐太宗,对这种“用人唯亲”而不视其才行的观点,当然反对,他说:“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唐太宗跟古代一般皇帝不同的是他有“至公”思想,即“以天下为家”。

这个家不是说天下是他一家的,而是说这个“家”包括天下的百姓,他和百官的衣食出于百姓,靠百姓来供给的。所以,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原则是:

“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搞好接班尽善尽美

【引语】蒋介石的意志就是“法”,蒋介石说,他的“总统”复职,是由于“国民大会代表的建议”,加上各方面的“恳切”要求。

蒋介石在《复行视事文告》中说:“李代总统自去年11月积劳成疾,出国疗养,迄今健康未复,返旆无期,于是全体军民对国事惶惑不安,而各级民意机关对中正责望尤切,中正许身革命40余年,生死荣辱早已置身度外,进退出处,一惟国民之公意是从,际此民智未开,存亡危急之时期,已无推诿责任之可能。爰于3月1日复行视事,继续行使总统职权。”

【事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式宣布,他在台湾恢复“中华民国总统”职务。在美国的“代总统”李宗仁立即通电“斥其荒谬”。李宗仁引证“宪法”第49条的规定:“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正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长”代行职权,并由“立法院长”于三个月内召集国民大会,补选“总统”。李宗仁指责蒋介石的要害之处是,即使我“代总统”缺位,也该由“国民大会”来补选“总统”,你蒋介石复职是根据哪条宪法?

蒋介石的意志就是“法”,蒋介石说,他的“总统”复职,是由于“国民大会代表的建议”,加上各方面的“恳切”要求。

蒋介石在《复行视事文告》中说:“李代总统自去年11月积劳成疾,出国疗养,迄今健康未复,返旆无期,于是全体军民对国事惶惑不安.而各级民意机关对中正责望尤切,中正许身革命40余年,生死荣辱早已置身度外,进退出处,一惟国民之公意是从,际此民智未开,存亡危急之时期,已无推诿责任之可能。爰于3月1日复行视事,继续行使总统职权。”

50年代以后,到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中,惟一能够和蒋经国较量一番的只有陈诚了,陈诚是当时的“副总统”,是国民党“法定”继承人,一旦蒋介石不能视事,陈诚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于是,蒋介石运用“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的严家淦做说客,果然大见成效。不久,陈诚就主动向蒋介石辞职。

在陈诚正式辞职后,蒋介石推出了听话的“行政院长”新人选严家淦。

1963年12月14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严家淦“内阁”组成名单,严家淦替代陈诚,成为蒋经国走向权力顶峰的铺路石。

严家淦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蒋经国为“国防部副部长”,使之正式进入内阁。

两年以后,俞大维看到蒋经国逐渐控制了“国防部”。就向蒋介石提出辞职,并要求蒋经国担任“国防部长”更好。

就在蒋经国担任“国防部长”之后的两个月,久病在床的陈诚去世了。

这就将国民党副总裁和“副总统”的位置留了出来。

1966年3月,台湾又举行了“总统选举”,蒋介石再次当仁不让,以79岁的高龄连任“总统”,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名严家淦为“副总统”候选人。

“国民大会”后,严家淦以刚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副总统”,成为国民党名义上的“二把手”。蒋经国成为“行政院长”。

到了70年代。蒋经国接班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岛内已经没有其他人能够和蒋经国抗衡了。外敌消除了,宋美龄与蒋纬国,都没有和蒋经国争天下的意思。

蒋介石退到台湾时,宋美龄已届52岁。在台最初的岁月里,从生存计,与外接触,特别是和美国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而宋美龄,尤其是宋氏家族与美国关系的特殊背景成了蒋介石、台湾当局对外联络的重要通道,加之,宋美龄本身的“外交”才能使得在蒋介石有生之年,台湾的“外交”大权实质由宋美龄控制。

虽然宋美龄无意中枢,但宋在台湾甚至在国际上地位很高,在蒋介石的一些老臣中也颇有威信,这些威信甚至是蒋经国不能达到的,这不能不使蒋经国对其母亲防几手,这样就使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甚至表现为权力之争。

按照蒋介石的安排,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从文,一个从武,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主持大局,以弟弟扶持哥哥,但这弟兄俩关系并不好,为权力斗争而隔阂不断,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但在蒋介石的接班顺序中,蒋纬国始终是第二位,这就决定了在蒋经国和蒋纬国的冲突中,蒋介石是以抑制蒋纬国为主的。

蒋纬国东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学军事,开始了军旅生涯。

论蒋纬国的相貌、才华,自然是蒋经国无法攀比的,他的治军方法虽然使军中元老反感,但支持他的人更不少,这就影响到蒋经国在军队中的权威。

1962年,“国军”装甲兵发生了“湘口兵变”,主谋者系蒋纬国过去的亲信赵志华,公然反对台湾当局的黑暗、腐败政治,要效法当年“西安事变”,实行“兵谏”。正当他做演讲准备时,被军中的“政治战士”上台擒住。此事轰动一时,蒋纬国虽不再是装甲兵司令,但赵志华仍是其旧属,在他为赵志华求情时,蒋经国当面答应,过后在蒋介石面前狠狠参了他“一本”,蒋纬国自此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在他去世之前,千叮万嘱蒋经国“必须努力”。

严家淦按照“宪法”成为台湾的“总统”,但这时的蒋经国早已经完全控制了台湾的局势,但严家淦实际上是摄政王,他扮演的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过渡总统”角色。他在担任一届“总统”之后,力主坚决推荐蒋经国继承。

1978年3月21日,蒋经国以1184票“当选”为“总统”。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总统”。

【点评】与袁世凯比.蒋介石不事声张——“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以“民智未开”为由,蒋介石就做了“总统”,并巧妙地把“总统”的宝座,由听话的严家淦过渡给蒋经国。

【运用】蒋介石早年所到之处,就把儿子带在身边,尤其对蒋经国悉心培养,严加磨炼。并大胆放手让他独立地干。此种情况。历史上屡见不鲜。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的《康熙帝传》中说:

“这些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

“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及适合他们身体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时起,就切I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们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学习惯于简朴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从神父张诚那里听说的,是他在六年前随同皇帝在鞑靼山区旅行回来后讲的。起初,君王只把他的长子、第三和第四个儿子带在身边;到打猎时。他还叫另外四个儿子前往,其中年龄最大的只12岁,最小的9岁。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首次出猎,最年幼的皇子就用短箭猎获了两只鹿。

“皇子们都能流利地讲满语和汉语。在繁难的汉文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

那时连最小的皇子也已学习《四书》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了。”

清朝的这种对皇子的教育方式。确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个人数有限的满族入主中原,竟然能站住脚,并牢牢地统治了二百多年。与其皇室这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严格的又比较科学的学习方式不无关系。后来它也衰败了,但不似前朝是由于皇帝的荒淫腐败不问政事而衰败的,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外,就皇室本身来说。是由于慈禧贪权欲久专政而立幼帝,使朝政日非而趋向衰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