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管理模式
4435600000006

第6章 人才管理:坦荡待人,唯才是举(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人也同样如此,对于人才不仅要挑选使用好,更要管理好。把现有的人才加上有效的管理,这就是企业的生命。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让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成功的企业或企业家,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以德治企,以人为本。

1.宁亏自己,不亏大家

“宁亏自己,不亏大家”是李嘉诚做人和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做,一方面是李嘉诚共谋天下的经商之道,另一方面也是李嘉诚赢得人心的准则。

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

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

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

“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作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盛氏非常感动。

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长江产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所以,在创业之初,对他们予以重用。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很容易见异思迁。

创业之初,李嘉诚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榜样。

另外,李嘉诚宁亏自己,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

创业之初,长江有起有落,无论如何,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创造人和的成功。

李嘉诚留人先留心。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说: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

“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

“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业人才。

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非常需要青年人的闯劲。

哪怕是跌几次跟头,走一些弯路,只要吸取教训,始终进取,就能成功。

霍建宁属于专业管理人才,他是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

是年,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为罕见。

霍建宁还是长实系4间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

从李嘉诚这样器重他,则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股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的职责。

从这里可看出,李嘉诚非常重视专业管理人才,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

李嘉诚在实践中证实霍建宁确实具备超常的经商才华后,能够不拘一格(年纪轻)委以大任。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

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

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非常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而言,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

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讶,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于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投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

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教益。

唐太宗李世民将舟比喻为皇帝,将水比喻为民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嘉诚的思想与唐太宗非常相似,不过,李嘉诚将其阐发在商场上。

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的。

李嘉诚平易近人,对下属关照入微,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的体会。她曾因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卖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非常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办公厅,更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衣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生意做?’……”

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是好人缘的基本保证。人缘好,生意就好。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

“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

“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对我自己来说,股东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李嘉诚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一贯身体力行。

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卖命的军队才会无坚不摧。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

没有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如何能赚大钱?

而要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将心比心,就要让员工得到他们劳动的所得,关心他们的利益。

员工养活公司及感谢员工的观念,无疑是李嘉诚企业成功的一条诀窍。

李嘉诚谈到行政人员的职责及办事效率时说:

“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场了。”

“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

“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100%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因为如果你想精简,而你的下属知道你的想法,也就能够做出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脱不了凡胎。是人,就终究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以其超人的脑袋尚且集思广益,力求圆满。

李嘉诚在谈到量才用人时说:

“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其另一个作用。”

“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甩,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和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2.唯贤是举,以夷制夷

在李嘉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聘用了不少外国人。李嘉诚在收购来的英资公司里,不但保留洋人,还继续招聘英国人,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今天,香港华人见了洋人自然不会有见到“洋大人”的感觉。华人公司雇佣外国人,实在很平常,也理所当然。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则并不是如此,由于华人受惯了洋人的长期欺压,常处于一种心理劣势。及至华人在经济上开始崛起以后,在心理上仍存有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

那时候,要是有哪个华人老板能够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实在是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而且也有点让华人扬眉吐气的味道。

但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只是量才而用,惟才是举,不但没有炫耀之意,反而非常倚重他们。

李嘉诚曾对记者说:“我并没有想过用雇佣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的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有200名。

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就有不少洋人,而ErwinLeissner和PanILyons更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

李嘉诚为了彻底从塑胶业脱身,全身心投入地产业,便聘请了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主管日常事务,而李嘉诚只参加重大事项的决策。其后,长江公司又聘请美国人PanILyons为副总经理。

这两位美国人都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看中了他们的能力,便大胆地赋予他们实权,而付给他们的薪金,也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中都有不少外籍员工,李嘉诚为了使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平稳发展,并没有解雇原有职员,也没有安插新的领导,而是继续利用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班子。

李嘉诚以为,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购英资公司以后,如果进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或者瘫痪。如此一来,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则可起到稳定军心、控制局势的作用,能继续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当然,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做,还有他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从长远考虑,长江集团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而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市场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日后,若用这些洋人打头阵,凭他们在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但留用原来的外籍员工,还专诚聘请了不少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ceorge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经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其间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相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此后,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

李嘉诚十分器重他,这不仅因为他具有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因为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麦理思卸职,李嘉诚提升李察信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意见难以统一。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佣另一位英国人,这就是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马世民是英国人,原名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里斯特。

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并且一干就是14年。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实际上,他确实在多种领域经受过许多锻炼。他在怡和洋行很受器重,曾任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1979年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能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

马世民来到长实总部后,极力要求亲自面见李嘉诚,平日,身为集团老板的李嘉诚是根本不会过问这类小事的,只需把它交给手下人员去干就行了。但这一次,在对方的强烈要求之下,他还是同意会见一下这位倔犟的“鬼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

结果,这次会面给他俩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