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管理模式
4435600000004

第4章 危机管理:临危不乱,泰然处之(3)

他迅速抽调人力、物力,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设计印制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和宣传材料,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打听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别寄了出去,静候佳音。

李嘉诚的努力没有白费,没过多久,果然就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公司,在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之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其报价都特别满意,并且回函告知,决定派购货部经理亲自来香港一趟,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人,洽谈订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光有好的产品还不行,还需要主动出击,发现市场,创造市场。只有产品被市场了解,被市场接受了,才能保证有好的销路。

李嘉诚的主动出击,为他赢来了一个大好商机。

机会千载难逢,但这又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家贸易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公司,其销售网遍布整个美洲大陆。这是长江公司的一个机会,但李嘉诚很清楚地知道,香港有众多的塑胶厂,机会并不专属长江一家。因为对方来到以后,必定会全面考察香港的各个厂家,然后再挑选最满意的合作伙伴。

李嘉诚收到对方来函之后,立即通过越洋电话与对方取得了联系,表示“热忱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中,对方简单地询问了香港塑胶业其他厂家的情况,并表示,如果时间允许,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一下其他厂家。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然后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也可能同时与几家合作。李嘉诚面临的又是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这次竞争非同寻常,要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究竟鹿死谁手。

李嘉诚最渴望的目标,就是使长江能够成为这家北美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自己的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起资金实力、生产规模来,在香港同业中,勉强只能算个中游水平。

香港有数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公司,仅就工厂的外貌来说,就令人肃然起敬。而长江公司的工厂格局,虽然没有建厂初期那么破败不堪了,但依然令人难以恭维。李嘉诚知道,且不论生产规模,单看工厂的外在形象,就不会给来自先进工业国家的外商留下好印象,而能否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商业交往中,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李嘉诚决定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改变工厂形象,尽快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根据约定,美方派遣人员一周后便将抵达香港。时间如此仓促,能对工厂动如此大手脚吗?李嘉诚决定冒险。他没有多犹豫,便马上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这个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让外商满意的程度。

此时,李嘉诚正在港岛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是等建成之后,留下两套标准厂房自己用。现在看来是等不及了,只能另外租别人的厂房应急。

为了抢时间,李嘉诚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厂房,最后选定了位于北角最繁盛地段的一座工业大厦。李嘉诚看过楼后,当即拍板租下一套占地一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迁厂所需资金,除部分自筹外,大部分都是银行的大额贷款。这笔款子,李嘉诚是以正在筹建中的工业大厦的地产作抵押贷到手的。

他的部下不免心里犯嘀咕,做事一向沉稳的李嘉诚这次是怎么了?商人还没有来,生意的面儿还没见着呢,就已经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工业大厦给抵押出去了。如果生意谈不成,岂不是鸡飞蛋打两头空吗?

但李嘉诚知道,这个险冒得值!否则,就等于将这笔可能的大生意拱手让给竞争对手。面对这一难得的机会,具有远见卓识的李嘉诚又怎肯轻易放弃呢?

这可以说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作赌注。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决心全力搏命。

决心是有了,但要真正做起来,其工作难度之大,程序之繁杂,可想而知。

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新机器设备的购置,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的安装调试,新聘进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进入新轨道后的正常运作……这一切,都要在一周内完成,真的可能吗?在有些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在迁厂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现小的失误,都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计划的失败,那样一来,不仅将使一切努力白费,而且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李嘉诚深知这次冒险性命攸关,所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请专业安装公司做,每一天的工作进度怎样安排,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李嘉诚虽在冒险,但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并非一时冲动的草率行事。而且,在如此巨大的工程面前,李嘉诚忙而不乱,调度有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协调能力和组织才能。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连续奋斗了7昼夜,每天只有不到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他们也希望自己公司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北美公司负责人到达香港时,设备调试工作正好完毕,李嘉诚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就把余下的工作交副手负责,自己驱车赶往九龙启德机场迎接这位北美大客商。

港岛与九龙之间,隔着一条维多利亚海峡。那时还没有海底隧道,港岛到九龙不通汽车。为表示诚意,李嘉诚便驱车乘汽轮渡过海峡前往启德机场。

在这位大客商到来之前,李嘉诚早已在港岛希尔顿饭店为他预定了最好的房间。等客人上了车,李嘉诚就问:“您是先住下休息一下呢,还是先去我们的工厂参观?”

这位美商也是个急性子,他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先去厂里看一下了。”

李嘉诚不得不调转车头,朝北角方向驶去。李嘉诚真有点后悔,不该多问这一句。他心中忐忑不安,设备刚刚调试完毕,员工刚刚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

汽车驶近工业大厦,李嘉诚停下车为美商开门,当他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芳香的塑胶气味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美商在李嘉诚的引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之后,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工厂和较先进的设备,但想不到规模如此大,设备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这么井井有序。我并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家媲美!”

李嘉诚兴奋不已,对他说:“感谢你对本厂的赞誉。我能够向你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你已经看过了我们的报价单,如购货批量大,价钱还可以更低。总之,我们的信誉,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我们现在就签合同。”美国人就是这么性急而爽快。

双方在愉快而友好的气氛中签署完协议之后,李嘉诚又亲自驾车送他去希尔顿饭店休息。临别时,李嘉诚诚恳地对美商说:“明天我来接你,陪你去参观另几家塑胶公司。”

美商依然是直言快语:“不必去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你想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李嘉诚的冒险换来了丰硕的回报。这家北美公司从此成了长江公司的大客户,每年的订单都以百万美元来计算,李嘉诚又得以稳赚一大笔。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通过这家大公司,李嘉诚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与其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也为长江公司进军海外架起了一道桥梁,并为其后来成立跨国公司创造了条件。

打开欧美市场后,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终于成为香港乃至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也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瞩目。

在商场中要占据主动就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而不能等待市场找你。不断扩大市场,占有市场,就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这要求商家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全身心地努力。但是,只有奋力一搏的勇气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计划周密,部署妥当,措施有力。

6.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李嘉诚始终认为要有的放矢,稳扎稳打,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意有根基,才能稳步进展。说句通俗的话:做生意要有“一枪击中靶位”的本领。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它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的,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在香港处绝对霸主地位。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业务基地以香港为重点,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话音未落,股东响起一片嘘声,李嘉诚手下的部门领导则脸呈疑虑。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怎样能够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置地)?”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地说道。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由英国初来香港,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发达成巨富,创九仓(九龙)、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当然,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先学习置地的经营经验,置地能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得益于它的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的方针。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长江的资金储备,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去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记得先父生前曾与我谈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有验证。久居香港地产巨无霸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连筹措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房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诚这席有理有据的话,并未使在座的各位全都信服。长江和置地,两者悬殊委实太大了,李嘉诚要实现其目标,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在现有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

尽管这样,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证卷交易所(香港会)一手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新纪元。

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渐渐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

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