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对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寄予很大期望。基建费用及引进先进仪器设备费用投资超过1亿港元。他所期望的是:“这所医院要培养出一流的医科学生。能多为潮汕人民造福!”“要服务于潮汕民众,要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效益,要为潮汕人民多做好事!”“在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上要取得成绩。”“要用好仪器,不要浪费!”还强调“要与上海二医大搞好协作。要认真进行改革,培养好师资,努力捉高教学、科研、医疗质量,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规格水平,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好医护人员,使他们都能安居乐业,让他们爱我们的医院,爱我们的事业,为造福潮汕人民作贡献!”
在李嘉诚的直接关怀下,新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得以在1989年3月2日胜利乔迁并正式开业。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是日参加开业志庆活动并视察了医院。开业之日,这所医院已拥有国外先进医疗设备130台(套),其中包括有法国的钴60治疗机、瑞典的人工肾、美国的AMSEO消毒设备等,还拥有国产的先进医疗仪器789台套,实力雄厚。
汕大医学院确定以肿瘤研究及防治为重点课题,特别在潮汕地区尤为攻克鼻咽癌食道癌为主要课题。李嘉诚对医学院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在他的热忱关怀下,医学院也先后建立起中心实验室,引进新式精密仪器,实行对外开放,为振兴潮汕地区的经济服务,并与南澳县合作实行横向科研联合,积极开展南澳的肿瘤防治工作。健全三级防癌网,努力促进关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并筹建了肿瘤研究室。1988年12月还引进了鼻咽纤维内窥镜,这在内地而言是首次引进的检查鼻咽疾患的先进设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医学院和上海二医大的领导,在1989年4月6日李嘉诚一行巡视新建一附院开诊的情况时,曾对李嘉诚先生说:“我们执行合作协议,一如既往,百年好合!现在我们已有了第一流建筑,第一流仪器。下来我们要向一流管理、一流医疗、一流效益迈进。我们一定努力捉高社会效益,为造福潮汕人民做贡献!”李嘉诚对筹建附院的建设、仪器、服务工作表示满意,他关于“杏圃新猷”的宏愿和功业已初步付之实现。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所看到的情况,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给了我好大的鼓舞和信心。对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感谢!对汕大和医学院的事情,我会尽心尽力去做。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是百分之百地去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进领导,更进一步,使汕大和医学院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新水平!”
李嘉诚对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领导的工作是满意的。他多次鼓励原院长宗永生教授说:“让我们共同来对付人类的共同敌人(癌症),并做出贡献!”他满意地肯定了医学院院长沈忠英教授的工作态度“很认真、很投入、很执着。”他曾亲切地对医学院陈炳燮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唐慧明说:“今后您们遇到什么困难,可随时告诉我!”“我们只是走过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能走过这一步也不是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很好,我们要努力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医院的规模和设备不仅是在粤东地区所罕见,在广东省、在全国也属罕见。这所医院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也造就了一批好医护工作者,培养了一批批好医生。尽管它的命名是“汕大医学附属第一医院”,但人民群众却习惯地把它叫做“李嘉诚医院。”这是不经“批准”的称呼,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意志、理念和意愿做出的“命名。”现在,大凡老伯、老姆、阿姐、小孩、“的士”司机、三轮车工友、路边报纸广告,谁都不把它叫做“附一”院,而“李嘉诚医院”已经有口皆碑,约定俗成了。这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认同”!
李嘉诚发展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另一项贡献,便是创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这项事业原是由汕头大学副校长、汕大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国际知名的精神病学专家伍正谊教授倡议建立的,得到了李嘉诚、吴南生、庄世平、林川、罗列等人的大力支持。它位于汕大校本部西侧。该中心工程于1986年7月动工、1987年3月竣工,1988年1月开始试办。首期工程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建立这么一座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国内对精神病的治疗、预防及管理原则,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道路来。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国内首创的新型模式。它实现了管理的开放化,生活的家庭化,治疗的综合化和建筑的园林化。
关于管理开放化,即是改变传统的“关闭式”管理,给予病人在医院范围内有充分活动的自由,给病人应有的尊严和人道主义待遇。关于生活家庭化,即是摒弃一般医院的传统格调,采用北京四合院家庭式结构,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废除医护人员的工作服和病人服,与病人以尊称相称,共同进餐等,创造了一个充满和谐友爱的大家庭气氛。关于治疗综合化,即是根据从“生物医疗模式”转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特点,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导,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工作治疗、娱乐治疗、音乐治疗、体育治疗、行为治疗、环境治疗、家庭治疗等,从不同的角度使其疗效达到最佳水平。关于建筑园林化,即为病人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幽静的生活环境和治疗场所,消除病人的紧张、烦恼、使病人能安心休养。
该中心开办以来,已初具规模,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成立了精神医学教研室,做到了教学、科研、医疗三结合,是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第一所精神科附属医院。其医疗的新型模式,已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教授们的重视、赞扬和关注。该中心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治愈率达到40%以上,受到病人家属的广泛好评。该中心二期建设工程也已完成。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受到广东省卫生厅的重视,曾委托他们举办过“精神医学高级讲习班”培训人才。该中心所接收的病人中,还有一些是港澳同胞,有的是美籍华人。他们都是慕名而至的,“快快乐乐地住进来,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有的病人住院后,在美国的亲属还专程来给他们过生日,开音乐演唱会等。
李嘉诚先生曾数次到精神卫生中心巡视工作,探望工作人员和病人,还曾专程上门拜访伍正谊教授夫妇。他衷心感谢伍正谊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敬祝老人家“健康长寿、多做贡献!”
李嘉诚一生追求财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造福百姓,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这是他心胸宽大的表现,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表现,也可能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的话,也就不会有人支持,也就不会赢得人心。
4.中西兼容,儒雅之风
在李嘉诚的管理体制中,既有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长实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李嘉诚可以说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根本看不到家长制的影迹,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
李嘉诚摈弃了家族式管理,却又钟情于东方民族的企业家族氛围。西方经济学家探索日本经济起飞的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家族氛围浓郁,其商业文化带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这可能正是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的重要因素吧。
李嘉诚觉得中日同属东方文化体系,日本企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李嘉诚少年时接受的教育,是以儒教为核心纳传统文化为主。在他的公司内部,自然带有儒教色彩。
李嘉诚善于吸收新事物,又绝不人云亦云,他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说;“我看过很多古圣先贤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在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上,他吸收了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并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比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作“埋骨公司”之类的宣誓。李嘉诚从不苛求员工做出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是通过一些对员工有益的事,让员工觉得公司值得效力终身。所以,在长实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跳槽,但公司行政人员非常稳定,流失率极低,可以说微乎其微。
李嘉诚说:“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使其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员工做了错事,李先生非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他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员工家,骂个狗血淋头的也有。”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一旦骂错了人,他也会知错就改。往往在他冷静后,定会向被批评者赔礼道歉,说明道理。
一般来说,在长实公司,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所挨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汇集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李嘉诚既有重情义、讲仁德的一面,又有拼强手、抢先机的另一面,这种中西融合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很多企业家中并不多见。
在李氏王国的管理上,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而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那一套,即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如此方可保持活力。他说,如果他的儿子不行,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只要事业能发展,他不会在乎是家庭内还是家族外的人执掌大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李嘉诚的观念分明已经超越了时空和民族,充分显示出他冷静而又理智的一面。的确如此,商场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谁来主管并不重要。
李嘉诚常说;“惟亲是用,必损事业。”
惟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出对“外人”不信任。这样一来,必定会严重挫伤外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想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都遭到他委婉拒绝。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但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都是靠自己打拼。
对此,李嘉诚说;“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说:“任人惟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李嘉诚确有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胸襟。家族式管理会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样的管理,也许凭创业者的杰出才华可以显赫一世,但很难维持第二代的辉煌,更难像一些具有先进管理制度的家族企业百年兴盛。
当然,西方管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不像华人经商那样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计划非常周密,但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不像华商握一握手,便达成决议。
李嘉诚中西合壁,各采其长,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一个项目,李嘉诚会周密调查,仔细研究,这是西方的方式。一旦确定,打一个电话或握一握手,就完成决策,这是华商的风格。
无论长实系的未来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也不管李氏父子未来将有何作为,李氏王朝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
当然,不止是李嘉诚,任何大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靠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方面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整合,因此,对创业者而言,若想由小做大,既不能轻视管理,也不能图省事,照搬别人的经验,非得花费心血自己研究不可。
5.以诚相待,不存私心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私心,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能够想到别人,那么,就会赢得别人的敬仰和信赖,也就不会给自己树立对立面。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想一想李嘉诚这句箴言:“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怎样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怎样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善待他人,做对手不做敌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以势压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人准则,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都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就像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
对于这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和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手中购得港灯,还饔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有为此而与纽壁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之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继续合作。”追随李嘉诚多年的洪姑娘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内声誉日隆,实力也日渐强盛,因而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潮籍塑胶商在香港可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