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私下坦言断定,备贻肯定会头撞南墙无功而返。而且备贻绝无恶意收购的胆略及实力,纵是有此恶意,以老人的倔脾气,殊死抵抗,备贻的胜算实在太小。
备贻败退之时,就是中泰出击的最佳时机。因此,当时他按兵不动。李嘉诚的确料事如神,备贻被他不幸言中,未能进入价格谈判,就被恒昌行拒之千里。而李嘉诚则以其进行善意收购的良好声誉及其尊重老人的谦谦君子之风,深深博得老人的好感,以致收购顺利完成。
这里,又一次显示了李嘉诚人品人格及声誉在商业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有道是天酬苦心人,恒昌一役回报李嘉诚的是名利双收。
香港股市素以潮起潮落、凶险莫测著称。在香港股市的收购中,常见的收购策略主要有3种类型:
(1)霸
这是典型的海派作风,一掷亿金,速战速决,以实力与对手较量,更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如此收购代价极昂,一般“残胜”或“惨胜”,或称“负创取胜”。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是其典型的战例。
(2)奸
就是既当庄家,又当炒家,甚至自抛自收以图操纵股市,其结果往往造成恶意收购,股民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其代表人物;刘銮雄被称为“股市狙击手”,是人人生畏的“恶意收购”的典型。刘銮雄对香港证券业起过功不可没的历史性推进作用,但由于他奉行“恶意收购”,股市同仁闻之色变。
(3)义
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不会强人所难。收购者奉行的是“善意收购”。其代表人物是李嘉诚。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孤品非买不可的心理。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这种态度。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且在日后成为朋友。
收购成功,李嘉诚不会像许多新任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
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
李嘉诚的信念是: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据此形象和理念打天下的李嘉诚如何会不成功呢?又如何可能会不调教培养出少年英名、志超老爹的两个“小超人”呢?
随着一系列成功的扩张收购,“长江”不断容纳百川,吸入新鲜血液,经营内容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通讯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贸易。
多元化经营,相互裨益,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使长江实业集团这条大船,在波涛汹涌的香港商界,得以顺利渡过一个个险滩暗礁。如今的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香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每年向港府缴纳的所得税项,大致占港府全部公司所得税项的5%,成为港府一个稳定的税收来源,对香港的整个经济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就这样,以李嘉诚为核心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开创了香港商业界全面共赢的局面。
5.立足香港,确立全球目标
从20世纪70年代起,李嘉诚立足香港基地,开始向海外投资。
80年代起,他逐步有目的地加大海外投资的比重,开始了全球性的吞并战,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都有他的物业和公司。进入新千年后,李嘉诚正率领他的李氏财团,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全面出击,纵横驰骋,进行着一场令人鼓舞的全球性大战。
但是李嘉诚处处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根在中国。他在香港扎下根之后,才开始向世界扩展。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就香港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股市是香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消息传来,股市立刻发生动荡,持续滑落,到年底恒生指数暴跌676点。
香港信心危机爆发,许多富商将大批资本移往海外,移民潮汹涌而起,工商界各大公司则迁册成风。
迁册的始作俑者是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决定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在伦敦、新加坡、澳洲同时挂牌上市。
怡和在香港经济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这—举动,引起香港工商界发生强烈动荡,恒生指数急挫62点。
迁册风从此刮起来,再加上移民潮推波助澜,香港经济局势动荡不安,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象。香港英国会所,经济界名流紧急聚会,商讨对策。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李察信更是显得忧心忡忡。
不待聚会结束,李察信便匆匆告辞了他的英国朋友们,乘车急驶华人行,直奔顶层长实与和黄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进门,便急切地说:
“中英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
李察信所说的约翰是西门的叔父,40年代曾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时,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面临着被接管的命运。约翰幻想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他不遗余力地为怡和的在华“合法权益”奔波于京沪之间,自然是毫无结果。直到1952年,他才两手空空,灰溜溜地离开中国内地。此事,曾被英国和香港商界当作天大笑话,也使得凯瑟克家族后来对中国内地的一切变动都神经过敏。
李嘉诚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说:
“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拥有的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行动。”
李嘉诚接着又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说给李察信听,然而仍然未能说服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
1984年,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投资环境开始变得明朗,使迁册风有所遏制。但后来的中英谈判一波三折,似乎显得遥遥无期,香港人的信心指数重新下降,迁册风因而卷土重来。
在这种大气候下。到1990年11月,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内的“主迁派”,确实难能可贵。
1989年的北京风波,使信心危机在香港再次爆发,恒指狂泻580多点。迁册再起,华商都在看着李嘉诚的行动,因为他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在港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10%强。而且,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他向香港媒体发表了长篇言论,表示: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迁册风潮依然不减,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不久即借收购英国来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
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但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接纳,于是他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
后来,长实始终没有迁册海外,李嘉诚以自己坚决的行动和庞大的资金为香港注入了信心。他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大一批华商的阵脚。
作为一个商人,同时也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嘉诚的行为再次为自己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李嘉诚希望香港稳定和繁荣,也率先垂范尽其所能地去稳定香港。因为他知道,只有香港稳定了,商家才会有利可图。此外,香港的繁荣对全中国及世界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李嘉诚以他充满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为赢得了香港和内地各界人土的普遍赞誉,这为他在过渡期以及“九七”之后的商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中国商家的普遍观点是莫谈国事。现在还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只顾埋头做生意,对国家大事全不关心。这与西方商人干预政治的做法显然不同。其实,立足于任何一个国家,商人的前途必然受政治的影响,更会受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家作贡献,对自己的商业前途会有利。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李嘉诚的目光开始放眼全世界。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嘉诚在香港积累了庞大的家业,他需要为手头的巨额资金寻找出路。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
他的目标是将长实建为跨国集团,加入到更广阔的经济大舞台中去。为此,他开始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
李嘉诚首先选择的目标是加拿大。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向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
赫斯基石油公司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还有一个大炼油厂及343家加油站。
当时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外,赫斯基石油公司并没有出现债务危机。本来按照加拿大本国法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幸亏李嘉诚事先已安排了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才使收购计划得以顺利通过。
李嘉诚一直非常看好石油工业,加上当时世界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期,石油股票也处于低迷状态。这正符合逢低吸纳的原则。李嘉诚看准时机,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流入加拿大的最大一笔港资,消息一传来,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不小的震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从而彻底控有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
李嘉诚素来善于以小搏大,为什么要花费巨资,购并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权,几乎全资拥有呢?也许,他是想为进行跨国投资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吧。
李嘉诚认为,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通过跨国投资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才能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去。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通过跨国投资,不但可使自己的企业王国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以争取利益,而且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利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规律避开风险。
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只是李嘉诚进行跨国投资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开始采取了更大规模的行动。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世博会之后,各国参展的临时展厅不是被拆卸,就是被废弃一边。世博会的旧址是一块靠海的长形地带,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这块地皮属于省政府所有,因而能够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李嘉诚的大公子李泽钜,长期生活在温哥华,他以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他认为这块地皮最适合于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买下这块地皮加以开发。
应该说,李泽钜的建议确实是一个“狂想”。因为世博会旧址的整块地皮,大致相当于香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还没有哪个地产商能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如此浩大的综合物产。如果开发成功,这在加拿大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该项目投资巨大(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独力所能承担。于是,李嘉诚拉他的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
1988年,以李嘉诚为首的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资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决定在这块市区边缘黄金地段的地皮上,建筑加拿大规模最为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预计10—15年完成。
在此项目中,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别拥有。
这一项目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一时间,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
在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协议签署之后,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府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了盛大酒会。在酒会的祝酒辞中,他们热情洋溢地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并殷切希望彼此间能继续愉快合作。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潮流的大趋势,是特大型企业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李嘉诚看到了这一趋势,并迅速抓住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巨型跨国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了李嘉诚的远大目光,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在商战中要想成功最忌讳患得患失,而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而真正有气魄的成功者往往尽力而为,但结果如何并不做过多考虑,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屡次跌倒又充满信心地振奋精神,再次崛起,最终取得成功。李嘉诚一贯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的坎坷所挫折,也是他成功经验的一部分。
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在葵涌坐大。80年代,葵涌集装箱港现有的6个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2、4、6号3个码头,另三个码头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拥有葵涌半壁江山的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投标中中标,获7号码头发展经营权,7号码头共3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该码头在昂船洲西北旗海区,共4个泊位。
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约7/10,是同业的绝对霸主。
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一词的李超人,当然不会满足现有占有额。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难适应形势发展。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提上港府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9号码头的发展和经营权,鹿死谁手?夺标呼声最高者,非超人莫属。
李嘉诚至少占有地利人和。国际货柜执同业牛耳,业绩骄人,经验丰富,素有葵涌“地头蛇”之称。论人和,即李嘉诚在方方面面有良好关系,尤其是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方议员就有6名是李嘉诚私下的“幕僚”,他们是长江集团“特邀”的董事,每年可享不菲的酬金。行政局通过的决议,港督通常不会否决(港督亦兼行政局主席)。
若论天时,则发生重大变化。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到港不久,视察葵涌码头。正值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举行处理2000万个货柜庆贺盛典。有好事者评议道:李氏与其说是庆贺自己,不如说是借盛典之名来取悦港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