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事实,别人的忠告和自身的直觉所形成的商业判断,可以引导企业家在适当的领域中设定目标。在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创造性冲突”,可以导致大家在采取的措施上和完成的期限上,取得一致的看法。
1.经营战略不可少
凡成功的商家没有不讲究经营战略的,只有胸中有一套成熟的商战谋略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境地。
在股市浪潮中,起伏不定,漂东漂西,尤其需要有战略为先,而不至在其中迷失自我,深陷漩涡之中而无法脱身。这就需要精心策划每一步投资战略,以保不败。李嘉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在“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
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股疯狂的“炒风”之中,人们纷纷卖掉金银首饰、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的贷款,也冒险全额投放在股票市场,大“炒”特“炒”股票。
1973年3月,在这股暴涨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1170点的高峰。然而好景不长,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袒露了它神秘莫测的另一面,在1973年中期,在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并且跌去市值7成以上。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这段时期,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的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之才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进一步地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高超的理财技能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趁香港股市处于牛市而挂牌上市的长江实业,充分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将巨额现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吸纳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5年3月27日,长实通过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讨论决定授权董事局发行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3.40元价格全部发行配予李嘉诚。该项新股之权益与现行发行之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发的任何股息。李嘉诚则将本人手上持有的长江实业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交与获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照每股3.40元的价格全部包销。配售取得资金将用以购买此次发行2年无股息之全部新股,目的在于吸收6800万元现金,为该集团准备了充裕的资金,在即将复苏的香港经济中大显身手,并可使长江实业股票得以更广泛分配与各大公司机构及社会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1.8亿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十多个地盘,其主要:(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34万平方米,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450万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63600平方米。(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投得位于沙田小沥源之沙田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幅。该地段面积为4000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共楼面积570万平方米及商业楼宇约共楼面积36.5万平方米(长江实业占25%权益)。(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透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BRIDGEWATERCO.LTD)斥资8500万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之赛西湖大地皮一幅,占地区达86.4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地价不过99元。计划仅用约5.3万平方米地皮面积兴建10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计4层(每—单位可配购车位一个),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130万平方米,2年内竣工。1978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占全地盘面积仅为6%,余下约81万平方米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娱乐、运动和休息场所。
1976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楼宇,其主要有:(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傍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6.8万余平方米,计划兴建5幢30层高住宅/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利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RBL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20万平方米,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100万平方米(3)购入占地1.03万平方米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4600余平方米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24层高工业大厦一座。(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在商业大厦全座(即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1万平方米,楼高14层。(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5.16万余平方米,为5座兴建中之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19层,楼面总面积35万平方米,住宅单位共360个。(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卜15722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5.4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3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总面积约达53.3万平方米。(7)购入葵涌地段K“C·T”1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9.2万余平方米,计划兴建12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80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中秋月酒店现址),占地约6300余平方米,楼高7层,计划改建为—座17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7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属政府蓝图内地农地),占地共约135万平方米(长实占55万平方米),等等。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年除税后之综合纯利达5887.9万元,另有经常性收入653万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元。
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入或卖出。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低落时期购入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究其原由,是有李嘉诚这位“股市高手”掌舵之故也。
1977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1976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1977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然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场极好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做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2亿元增加至港币3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2元之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港币5.6元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1.1亿元。同时又与国际银行签订4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3.1亿元,为长江实业在1977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其后几年,长实拥有的物业和地盘统计数据如下:
1975年,面积增至510万平方英尺。
1976年,为635万平方英尺。
1977年,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上市短短5年多时间,长实在地盘物业面积这点上,开始直逼置地。
长实的盈利状况:
1973年,公司盈利0.47亿港元。
1976年,盈利增至0.59亿港元。
1978年,递增到1.33亿港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79年,为2.54亿港元,增幅近2倍。
1980年,迅速增长到7.01亿港元。
1981年,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6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委实不凡。
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2.分散投资策略
在经商中,对成功率最形象的比喻是“装鸡蛋术”。装鸡蛋最好的办法,是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种保险法则。同样,投资的分散法也是符合“不把所有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李嘉诚的“装鸡蛋术”是什么呢?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0多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盛大酒会。李嘉诚及长子李泽钜,左右手马世民、麦理思出席酒会。加国殷商和政要,热情洋溢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彼此间继续愉快合作。
其实,有关赫斯基,李嘉诚还有许多心结。
一次,李嘉诚在加拿大一家中国餐馆,吃饭至半途,老板拿出一瓶红酒,他对李嘉诚说,刚刚为你服务的是个博士生,他说他要送你一瓶红酒,又怕你不接受。博士生说,我们中国人听说你收购赫斯基(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一事,都十分兴奋,中国人不单单在这里开餐馆、开洗衣店,中国人来这里真的干了一番大事业。
还有一次是在加拿大的飞机场,当李嘉诚的私人飞机要离开时,突然看到一辆车,飞快地驶来,驶近后,司机交给李嘉诚一封信,他说:“几个Alberta省的中国学者一定要我赶在您离开前送到!”打开一看,这是一封有中国的学者、讲师、副教授、教授联合签名写的信,信上说:我们第一批中国人来,是建设从加西到加东的铁路,很多人都死了。虽然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高了,我们有职业,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可是我们的专业人士一升到工程师,就没有办法再升上去做行政管理者。今天,也有了中国人做大老板,下面有超过1000名的外国人是助理员工,我们感到扬眉吐气。”谈及于此,李嘉诚说:“这些海外华人对我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其后那间石油公司业务发展理想,国际投资者也希望向我们收购,但当我回头一想以上种种,我便舍不得卖掉它。”
李嘉诚先后动用69亿港元全面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虽然加拿大一些地区曾因华人移民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过抵触情绪,但是,至今为止,李嘉诚的海外公司不管在加拿大或英国,都从未发生过工潮,原因是他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和坚持不分国籍、惟才是用的原则,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他的观点是:“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老板也要讲义气。”
继赫斯基与世博会两项重大投资外,李嘉诚在加国再没有推出轰动北美的大型项目。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决定在伦敦以私人出售方式,把香港电灯股份的10%脱手。当时,他的和记黄埔的董事经理马世民知道香港电灯公司不久就要宣布获得了丰厚的营业利润,建议李嘉诚等消息宣布之后再出售,获益更大,但李嘉诚不为所动,仍按原计划进行。马世民认为:“李嘉诚先生让投资者得到利润,以建立公司的名誉,使日后的销售更加容易。”他对下属说:“李先生多赚点钱,在今日的环境中并不是件困难事,要维持好名誉,那才是主要的。”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tmdm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之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有“着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亨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星洲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分散投资,就是分散风险。
在英国投资,进不了董事局,当不了大班,便适时应变,抛股盈利。打得蠃就打,打不赢就走,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3.经商巧策,让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