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厚黑学De谈判技巧·商战技巧
4430600000027

第27章 白手何以打天下——产品开发谋略(5)

于是,在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丰田公司比日产公司慢半拍地出发了。丰田公司借着人们对汽车着迷的热潮,充分研究了“sANI”汽车的优缺点,设计出更甚于它的“卡露罗”车。这种性能更加优越的新车虽然是迟了半步才投入汽车市场,但是一进入市场就挤占了日产公司的地盘。结果,丰田公司获得的利润超过了始作俑者——日产公司。

新产品的开发,有时也可以慢一些,以逸待劳。国外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独到的妙招,或先或后,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必须具有各方面最充分的精心准备,在产品推向市场时必须看准时机,不能盲目而动或者留给别人可乘之机。“迟人半步”,就是一种人们都能接受的办法,在别人都争先的时候,我不妨缩一缩脑袋,在后面仔细地盘算一下。丰田公司就是“迟人半步”法的最佳例子。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绝对不能像日产公司那样平白无故地免费替人做广告宣传,必须把握好赚钱的机会。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也是采用“迟人半步”法的得益者,有人称它是一家模仿别人的公司。对此,松下公司毫不在意,相反认为自己是致力于产品大众化的公司。

众所周知,是索尼公司首创了家用录像机,并且迅速占领了广大市场。然而,松下公司却紧跟其后,研制、生产了一种容量大、结构紧凑、质量可靠、价格又比索尼产品便宜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录像机。这样一来,录像机的市场就成了松下公司的天下,每出售三部录像机就有两部录像机是松下的产品。松下公司这种迟人半步的方法,使产品成本降低了,物美价廉,适应各类消费者的需要,让大众都买得起,令众多公司望尘莫及。

像丰田公司、松下公司这样庞大的公司,照理而言,应是财大气粗的,无人能与之争锋。然而,它们在商战策略上仍然采取迟人半步的方法,甘居次位。并不是它们的技术开发做得不够,也不是财力有限,而是它们的经营决策者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至理,善于抓住时机,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为自己创造了绝妙的机遇而不费吹灰之力。

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在发展历程中,也是深谙迟人半步的奇正之理。洛克菲勒的等待战略——“打先锋的赚不到钱”,就是有力的例证,是对“枪打出头鸟”古语的注释。

洛克菲勒二十三岁那年,时值美国南北战争,他就认准了这一信条。当时,洛克菲勒正在做石油中间商,在所有为实现发财梦而狂热得失去理智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拥挤的路上奔向宾夕法尼亚原产地开采石油的时候,沉默寡言的洛克菲勒坚持:“不管做先锋的如何夸口,绝不可草草从事。”后来,事实证明是他对了,那些狂热的采掘者被埋在他们自己开挖的井穴里,破财伤命比比皆是。

到1879年,已经是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以后的事了,洛克菲勒一言不发地看着跑在前面的宾森和赫鲁特成功地架设起原产地和威廉波特之间的输油管,然后吸取其技术方面的经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也铺设了原产地和纽约之间的输油管,把被颠覆而致死的泰特华德公司一口吞并了,这也是迟人半步的绝妙例证吧。

这位名叫约翰·戴·洛克菲勒的人,作为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他从创办“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开始就具有猎人般的战略目光,把握住时机地采取了迟人半步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垄断了美国的整个石油行业。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诚然,看到别人抢先一步了,的确很羡慕和钦佩;但是不能再去与人争锋。要懂得奇正互变的辩证道理,迟人半步地去进行研究、开发,做好各种准备之后再去争夺一番。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也是有其道理的。

“奇正互变,不可胜穷也”。在时间的先后上有奇正之分,抢先是正,迟人半步是奇;交相运用,依据情势而变化,就会获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

“热门商品一出现,你就要把它视为竞争对手的商品!”

对于自己不是迟人半步而是抢先半步的公司而言,此语耐人思索。

松下公司也曾领先于他人,在收音机领域就是如此。生产出“国民牌”R一3l式收音机后,松下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他让手下继续努力,把自己的商品视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完全撇开它,一切从零开始地开发新产品。于是,类似于“迟人半步”的方法出来了,“R一48”型收音机和“R—lO”型新产品也出来了,“R—ll”型高档产品也有了,20世纪80年代纸片型收音机也同样出现了。有些人就明白地说这是一种自己领先,却视之为落后的思想,是迟人半步的变种。

至此,该解释一下奇正的深刻内含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奇”和“正”是战争中的两种策略,只有出奇兵才能无穷无尽地保持着胜利,因为“战势不过奇正”呀。在商战中,也是如此,在采取通常的策略之时不妨考虑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

战略上,公开宣战为“正”,突然袭击为“奇”;战术上,正面进攻为“正”,侧翼包抄为“奇”;明为“正”,暗为“奇”等等,关于“奇”和“正”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但其中有一点可以永远不变,就是奇正的基本思想有两层意思:一是奇正相辅相成,二是奇正相互转化。

由此观之,抢先一步是“正”,迟人半步是“奇”。先发制人是“正”,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是“奇”。不管怎么说,两者又都离不开四个字“开拓创新”。商品经营活动,奇正互变是不可少的,但是变来变去,离不开“出乎人的意料地创新”这一思想。松下公司不论发明新产品还是仿制,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地创新,最终取胜的。

“人无有我,人有我创,人赶我转”,这十二字经营真言就是奇正互变的思想在商战中的具体运用。在别人都竞争生产或投资之前,我领先一步地大干一番;当他人追赶上来后,我立刻改变策略——创新,开创新产品或新局面新事业。

生与死,阴与阳,大与小,多与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善于把握时机。商战中,要善于奇正互变,给自己创造机遇,一旦创造出绝好的时机,抓住后就能在竞争中一路获胜。

出奇制胜,不一定是非要反其道而行才算为“奇”。奇谋奇招固然不错,也得借重正正当当的实干才行。出奇的只是策略,诸如广告宣传、经营策略等,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无法做到的。出奇的招数比比皆是,例如:

日本本田公司为了让小型摩托车打入美国市场,曾想过许多“绝招”,如让棒球明星出场吹捧,或让摇滚乐歌星出场游说,以为让这些受美国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捧场,一定会抓住年轻顾客的心理,但结果这些广告均不理想。本田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了“水门事件”的“英雄”总统尼克松,希望他能骑在一辆本田小型摩托车上亮个相,可是又被尼克松拒绝了。

奇谋百出的本田公司被逼得无可奈何,只好想出一则莫名其妙的电视广告:

电视屏幕以闪电的速度,在黑色背景上交替映出拙劣笔迹书写的:我是谁?狗能思想吗?我长得丑吗?都是令人觉得荒诞不已的问题。与此同时,从背景后传来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有的像玻璃在碰撞,有的像炸弹爆炸,还有的像儿童在窃窃偷笑,最后广告才映出关键性的话:“最新型的本田五十型摩托车——即使尚未尽善尽美,但它也绝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则广告招式十分有效,1983年以前,美国市场上小型摩托车还根本没有销路;可是到了1985年,小型摩托车风靡市场,一年就销售了十二万五千辆。如此奇异的销售策略真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它以怪诞为立意,抓住年轻人的猎奇求异心理,吸引住了年轻好奇的观众,为本田车开辟了广阔的国外市场。

从营销理论而言,这种奇异的销售方式不是靠正道谋得的。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始终是商家的正道呀。奇中含正,正中有奇,奇正变幻,应对于商业竞争中又怎能不胜呢?

商战中的各种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我们面对竞争对手时,不得不小心谨慎些,当心对方的奇正变化之谋把自己给蒙骗了。自身呢?更要善于出奇制胜,反复变化,运用奇正互变的谋略思想才是上策。

以此,再回头看~看迟人半步之法。那实际上是一种出奇之法,即追他人首创产品之踪,创自己后续产品之新,在对技术或产品仿制的基础上进行追踪和超越。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佛雷化妆品公司独占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当时,该公司的一名推销员乔治·约翰逊独立创建了自己的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公司——只有五百美元的资产和三名职员的小公司。约翰逊却靠正中出奇之策发展了自己的公司,在50年代末他的产品便独占了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

约翰逊知道自己的公司无论在财力、人力、物力及势力上都无法与佛雷公司相比,于是他集中精力研制了一种粉质雪花膏。在推销产品时,他采用“衬托法”——即迟人半步的追踪之法。在广告宣传中说:

“当你用过佛雷化妆品之后,再擦上一层约翰逊的粉质霜,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司的职员们本身对研制产品采用佛雷公司的技术就表示不满,如今又采用这种依附式的推销策略,他们就更加不满了。然而,约翰逊却说:

“就是因为他们名气大,我们才这么说。比如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我叫约翰逊,可是当我站在美国总统身边,我的名字马上人尽皆知,推销化妆品也是这个道理。在黑人社会中,佛雷化妆品已久负盛名,我们的产品与它的名字同时出现,明为捧佛雷公司,实际是抬高自己。”

如此一招,极为有效。接着,该公司又跟在佛雷公司之后研制了一系列新产品,经过强化宣传和努力,不到几年时间,其产品便将佛雷公司的产品挤出市场。

任何新产品都不可能一开始就一锤定音,完美无暇。这一认识,既是约翰逊的成功之道,也是丰田公司和松下公司的经验之旅。它们力避竞争对手的锋芒,潜心于静观默学,先虚怀若谷地取人之长,而后取而代之或战而胜之。这实在是一种极高明的策略,深得迟人半步的奇正互变之思想的精髓。

松下公司甚至一开始就不打算发明新技术,不当技术先驱,而甘愿做技术追随者。因此,直到今天,该公司也很少发明新产品,但总是采用低价策略,多产多销,广受欢迎;进而占领了市场。

“迟人半步”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大大地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费用,节省了销售及广告宣传的费用。步人后尘,本身就是一种商战奇谋,它又符合商战正道。“先引进后改进,不发明”,这成为日本一些企业的主要战略。这是“取之于彼而胜于彼”的后来居上之术,更是一种深诸商战中奇正互变思想的谋略。

以质取胜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没有可靠的品质保证,就不会有可靠的市场保证。提高品质,品质最优,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骛;反之,品质下降,或者只讲数量不讲品质,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盼望着一个高品质的世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有句俗话可以反映这一点,即“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可见,人们宁愿花大钱买数量少的优质产品,也不愿以低价买数量多的劣质产品。因此,生产者如果不顾品质的优劣,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和数量,那么砸自己牌子的事情眨眼之间就会发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质第一是至关重要的。楼房为何会倒塌砸死那么多人?因为建筑公司在承建之时只顾高速度,而不讲究品质,时间~久,人命关天的案子也出来了。以此类推,如果不讲品质,飞机会掉下来,轮船会沉到海底,汽车也跑不动,甚至人吃的东西也受不了……由此可见,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竞争中,以质取胜更是一个法宝,胜过一切。那些名牌产品、老字号产品为什么ⅡL{得响?就是因为它们有相当不错的品质。响当当的品质在手,何惧商战之不胜呢?同类产品比较高下的最关键一条,就是品质第一。无论你外型如何美观大方,或者数量超过一般,都比不了品质非凡。

这一些都是相当普通而又十分重要的至理。没有哪一个公司老板不承认品质优先的原则,那些成功的经营者也一致认同品质第一的法则。丰田汽车公司就是以生产高品质的汽车著称,其创造管理奇迹的老板丰田喜一郎早在公司组建之初就把制造出新型高品质的汽车视为整个公司生存的关键。所以,丰田车以多型号、高品质、低售价的特色迅速占领了汽车市场,并因此渡过几次经济衰退的难关。

《今日管理》杂志主编希拉称:“从没有企业像马狮百货公司那样得到顾客、供应商及竞争者的尊重……在这里或在美国,没有任何商品牌子像圣米高(马狮公司的商标名称)那样家喻户晓、备受推崇。”

何以如此呢?除了这家英国百货公司的高效率管理堪称典范之外,还有它超越一切的卓越品牌。马狮百货公司以其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商品而著称,以至于根本就不必广告宣传,“圣米高”的商标就是一块高品质的代称品牌。远在20世纪30年代,马狮百货公司就宣称,他们卖出的是优良可靠的品质,而不是商品本身。

1936年,该公司成立了商品发展部门,该部门的功能就是今天人们所谈的“品质保证”。由紧密合作的业务行政人员及具备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对供应商交的制成品进行测试及分析,就产品的用料及整个生产程序制定产品应达到的标准。

这种全面性的品质管理在当时特别用于纺织品,因为那时纺织品占了马狮公司营业额的大部分。较佳的品质保证了该公司的销售额超过其他零售商,使它的信誉令其他公司望尘莫及。

某个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就曾经不管品质,只顾高速度地发展数量,结果砸了自己的牌子。那时,该厂的产品因外形美观、价格便宜、品质较好而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电冰箱热”又出现在消费群中。于是,企业领导要求产量翻一番;试制的新产品也不进行试产试销和市场调查就匆忙组织大量生产。自然,品质方面就出现了漏洞,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一时间,该厂的声誉一落千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教训:品质低劣的产品只会在竞争中失败而不会成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以致顾此失彼,难以为继。当然,产品的数量还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否则难以占领广阔的市场。不过,数量少而质量高却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给消费群造成一种“饥饿感”,有利于产品成为抢手货。

奔驰汽车公司是众所周知的大型公司,它生产的汽车有一百六十多个品种和三千七百种型号,堪与福特、丰田等公司称雄。但是,福特、丰田等老牌大公司汽车的年产量都在二三百万辆以上,而奔驰公司的年产量却始终控制在七十多万辆以内。除此以外,奔驰车的售价还远远高出其他车,是其他车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