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4404900000008

第8章 坚冰围困(2)

船虽然不能行动,岗位依然是前线。王建忠和刘顺林一直坚守在驾驶台,观察事态的发展。“雪龙”号船停泊在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区,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为了保证船舶安全,“雪龙”号船在浮冰区逐渐开辟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破冰跑道”,等待天气有利时机,破冰突围。

“雪龙”号船头方向密集浮冰中的一座小冰山,位置多日没有改变。船右舷浮冰区,1月3日出现的一座平顶大冰山,4日已经漂移到船的右前方,几乎与船体擦肩而过,众人心中不禁一惊:好险!而在右后方,又有一座更大的冰山正在缓慢靠近。

经过观察,王建忠发现,右舷的这片密集浮冰区好像一条“冰河流”,河水中“冰流湍急”,浮冰和冰山漂移速度很快。“雪龙”号船好像在“冰河流”的岸边,位置相对固定。只要穿过这条“冰河流”,突破大约2海里最为厚重的浮冰带,就能突围出去。但何时过河?时机选择十分重要。

三寻找脱困“时间窗口”

“时间窗口”是九天揽月的航天发射和返回常用的术语,没想到在这次五洋捉鳖的“雪龙”号船第30次南极科考任务中也用上了。

2014年1月3日上午,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雪龙”号船受困的消息,指示极地考察办公室立即组织与“雪龙”号船的视频对话,慰问受困队员,共同研究解困措施。

1月3日10时,考察队领队刘顺林主持召开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刘赐贵局长对此次救援俄被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的电话指示,并研究和讨论了考察队暨“雪龙”号船目前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达成四点一致意见:

1.密切监测周围海冰、冰山,安排好对下一步海冰趋势的研判,同时做好各种情况应对措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突围。

2.成立环境资料综合分析小组,积极与国内保障单位进行会商,多方、多渠道搜集附近气象、水文、洋流、海冰等资料及预报,每天队务会之前进行研判,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鉴于目前仍然持续的恶劣气象条件和复杂冰情,以及“雪龙”号船前方、右后方各有冰山阻挡的现实情况,“雪龙”号船将暂时原地机动,静观其变,待天气好转或确定无危险时再择机突围。

4.保障好队员日常生活,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稳定船上队员情绪。

3日15时,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召集专门会议,研究“雪龙”号船脱困的应急事宜。核心内容是部署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进入“一级应急”状态,综合国内外卫星资料和现场海洋环境资料,做出精确的海洋气象预报和海冰预测,为“雪龙”号船脱困提供“时间窗口”。

17时,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带领极地办、极地研究中心、预报中心负责人同考察队进行了视频连线慰问,要求考察队做好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同时要求严肃冷静地对待当前的困境,积极采取措施,择机脱困。

“雪龙”号船仍然无言地坚持着,没有向外界发出救援请求。

4日中午,北京,紧急会议在国家海洋局二楼召开,成立“雪龙”号船脱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担任组长,副局长陈连增与极地办主任曲探宙任副组长,全面领导和指挥“雪龙”号船在南极的脱困事宜,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向中办、国办报告脱困方案和实施进展。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均进入一级应急值班状态,24小时与“雪龙”号船保持联系,及时分析研判冰情,研讨应对措施。要求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通过天气会商做出未来三天天气和冰情分析,预计“雪龙”号船自行脱困的“时间窗口”。要求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一定要做好全体队员的思想工作,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要求极地办和极地中心组织“雪龙”

号船拟定脱困的方案,做好家属安慰和媒体应对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也组织“雪龙”号船的气象、海冰观测、物理海洋、船舶航海等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对海冰、冰山、潮汐变化等监测工作,搜集并分析附近气象、洋流、海冰等资料,结合国内外发来的相关信息进行研判。此外,“雪鹰12”直升机随时待命,在天气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展冰情勘察。

4日16时许,“雪龙”号船发来现场监测报告:“雪龙”号船现在位置是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船头方向的小冰山位置固定,右舷的冰山向北偏西的方向漂移,对“雪龙”号船已无威胁。

两座冰山对“雪龙”号船的威胁暂时已经解除,但“雪龙”号船无法解困,此后也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险情。

根据目前的客观自然条件,凭借“雪龙”号船自身的破冰能力突出重围已不可能,而通过其他船来破冰接应,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雪龙”号船自带的给养和淡水,可以在此地坚持三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后,或可弃船走人。但这样整个考察计划就会泡汤,而且还会造成“雪龙”号船体损毁,给今后的整个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唯一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精确的天气预报,寻找到适合的气象条件,在海冰有所消融的时候迅速突出重围。

于是,千万双眼睛又落到位于北京大慧寺路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天气会商室,这一次唱主角的是中心主任王辉和极地室、预报室、数值室和环境室的各位室主任们。

可是,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南大洋的天气变化是王辉他们说了算吗?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王辉,的确“神通广大”。1月3日下午,刘赐贵局长召集“雪龙”号船脱困专门会议时,预报中心就作了两个3天的天气预报,认为6日-9日,东南风会减弱,改为刮偏西风,“雪龙”号船周边的浮冰会被西风吹散,形成脱困机会。

会议结束后,预报中心进入一级应急状态,王辉立即组织各部门、各科室连夜作战,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判读资料,会商天气。预报员们从大量的南极上空卫星云图和冰图中发现,1月6日-8日,“雪龙”号船所在的海域将出现偏西风,偏西风将持续30多个小时,这正是“雪龙”号船脱困的“时间窗口”。

好一个“时间窗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雪龙”人心中正风云激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月4日凌晨,预报中心极地室分析了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最新国产高分辨率海冰遥感图,提出“‘雪龙’号船应在出现偏西风的天气条件下,向北破冰突围,并择机向东进入当年冰区”的预报意见,气象室分析了本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和“雪龙”号船随船预报员现场实况资料后,给出了“受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雪龙’

号船所在海域7日凌晨起出现偏西风”的预报意见。王辉把这几份预报成果分别提交给“雪龙”号船和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船脱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王辉和他的预报员们非常自信,把万里之外的天气现象精确到小时来预报,而且对“雪龙”号船脱困的破冰方向也给出了预案,一改老预报员们“保守预报”的“规矩”。

“雪龙”号船所在的南大洋海域依然刮着东南风,现场观测1月4日8时至5日5时共21小时,风向东南,风速从15米/秒逐渐降到8米/秒。此时,“雪龙”号船外围浮冰范围已超过8海里宽。南极大陆和南大洋,夏天经常吹东南风。“雪龙”号船救援俄罗斯船的整整一周之内,强劲的东南风夹着雪粒吹向南极大陆,把南大洋的浮冰也吹向大陆,这就是“雪龙”号船为什么一夜之间遭遇冰困的天气原因。

但是,大自然从来就不是单调的,它时而循规蹈矩,时而又变幻莫测。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预报员们惊奇地发现,在常年刮东南风的地方,由于一个副热带高压脊迅速形成,逼得“雪龙”号船附近出现一个时间间隙,届时东南风将改为西风,基本上是向反方向吹。加之气温有升高的迹象,西风将把浮冰从大陆方向吹向大洋方向。这一时段的西风,可能把浮冰吹开一道道无冰的水道,把“雪龙”号船送还大海。

这个预报没有历史记录可资借鉴,没有概率统计可供参考,而是根据大量的卫星云图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多次参加南极考察天气保障的老预报员们的经验总结,千载难逢却又恰逢其时。预报中心极地室的张林主任向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解释这股西风产生的依据时,充满自信又略带“侥幸”意味。

刘赐贵局长对预报中心作出的预报,组织极地考察办公室、极地研究中心反复论证,一次又一次地设问推演。

中央领导对“雪龙”号船脱困十分关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次限时要求国家海洋局报告脱困的时间和方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许多的境外媒体都在关注着并随时播报脱困的进展。

“雪龙”号船按此部署,准备于1月7日择机脱困。

1月7日14时30分,“雪龙”号船脱困的准备工作就绪,刘赐贵局长再次率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船脱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天气会商室,组织专家就突围的三个方向作最后的论证。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央气象台、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中科院遥感所、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讨论和论证。王辉操作着计算机,将一张一张天气图、云图、冰图、卫星遥感图、风向风速能见度现场观测表等展示在屏幕上,万里之外的南极大陆和南大洋的风云变幻、海水流速、流向尽在指掌之间。这是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一批富有极地环境经验的科学家,是中国加入全球气象水文观测体系的一批职业高手。

刘赐贵局长主持的会商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会商决议:“雪龙”号船所在海域在偏西风和由西向东的潮流影响下,冰情可能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冰区东侧边缘线持续向东延展,海冰更加松散,断裂的整块浮冰会向东快速漂移,形成“雪龙”号船脱困的“时间窗口”。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雪龙”号船的命运,就在这场高水平的会商中“算”了出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直属国家海洋局,是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海洋局组织南北极科学考察、管理相关极地事务。

主要职责:(一)组织拟订我国极地工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我国极地考察工作规划、计划,组织研究极地重大问题;(二)组织拟订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相关极地事务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规范,依法管理相关极地事务;(三)负责极地考察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组织开展极地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四)负责极地考察的基本建设、能力建设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五)负责组织、协调极地考察队组队工作,承担极地考察训练基地、驻外机构的管理;(六)负责组织、协调极地领域的国际事务及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组织极地领域对外及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七)承担极地科学普及、公众宣传等工作;(八)承办国家海洋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业务保障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是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有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电离层物理实验室、极光和磁层物理实验室、极地生物分析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船载实验室等实验分析设施;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南极雪冰和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考察的业务保障中心。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信息中心。负责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极地信息网络、极地档案馆、极地图书馆、样品样本库的建设与管理并提供公益服务;负责出版《极地研究》中英文杂志;负责进行国际极地信息交流与合作;负责极地博物馆、极地科普馆的建设和管理。

“十一五”期间,极地中心共计70人次因参加南北极考察获得立功表彰,其中记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9人次,三等功33人次。目前,极地中心在编178人。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的发布及业务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前身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1965年组建。现已成为我国专门从事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的权威机构。具体职责包括极地海洋、水文、气象和海冰的观测和预报;极地气候及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极地及临近洋区水文气象调查和极地站的越冬保障;极地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等。下设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极地海洋环境的研究和预报工作,参加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各项极地科学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