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09

第9章 四书:《孟子》(2)

孟子说:“大王如此独自喜欢音乐,那么齐国距离王道就远了。如今的音乐就是源自于古代的音乐。”

“为何这样说呢?能不能给我讲解一下?”齐王说。

“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当然是和其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了。”

“和少数人欣赏音乐同和大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一个得到的快乐更多呢?”

“当然是和大家一起更快乐,人多才会更快乐。”

于是,孟子对齐王说:“大王请准许我为您讲解一下快乐的含义。如果现在大王在皇宫中奏乐,宫外的百姓听到了鼓乐声,个个皱起眉头说:‘大王喜欢音乐,却为什么让我落到如此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妻离子散。’

“如果现在大王到野外去打猎,百姓听见大王的车马声,看见整齐的仪仗,但是却皱着眉头说:‘大王喜欢打猎,但是为什么让我落到如此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妻离子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说明大王不能与民同乐。

“如果说大王现在在宫中奏乐,百姓听到了音乐声,纷纷开心地说:‘大王身体肯定康健没有疾病,要不然宫中也不会有音乐响起。’如果大王去打猎,百姓看见了高兴地说:‘看来大王的身体非常健康,不然怎么会出来打猎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说明大王可以做到了与民同乐。如果大王可以与民同乐,那么,不久您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

孟子劝齐王行仁政

齐宣王问孟子说:“大家建议我应该毁掉明堂,你说我是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乃是施行仁政的君王的殿堂,如果大王您打算施行仁政,那么,就请不要毁掉它,让它继续存在下去。”

齐宣王说:“哦,是这样吗?那么,你能给我讲讲仁政的道理。”

孟子说:“以前,周文王在统治岐地的时候,对农民只要九分之一的赋税;为官者可以世世代代享有俸禄;在市场上都不征收税款;国内的湖泊池沼从来不设置禁捕令,百姓可以任意捕鱼;如果有人犯错,从来不会牵连到妻子、儿女和家人。年老没有妻子的叫做鳏,年老没有丈夫的叫做寡,年老没有孩子的叫做独,年幼没有父亲的叫做孤。鳏、寡、孤、独这四类人是天下生活最困难、最没有依靠的人。文王施行仁政,在发布政令的时候一定是首先照顾到这四种人。《诗经》上说:‘有钱人的生活是称心如意的,但是,也要同情可怜那些孤苦无依的人们!’”

齐宣王说:“说得非常好!”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我说得好,那么您为何不依照着我说的去做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不好的缺点,就是喜欢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喜爱钱财,《诗经》上说:‘将粮食积聚到满仓,筹备好干粮装在橐囊中。安定团结才可以有一个好名声。将箭上在弦上准备开张,干戈斧钺都要带上,这就是要向前方启程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乡留守的人要将粮食囤满仓了,迁徙到其他地方的人要带足在路上的干粮,才可以开始启程。假如大王喜爱钱财,如果能够将钱财和百姓一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一个缺点呢,我好色,喜欢美女。”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好色,非常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在大早上骑着马奔驰,他沿着西边的水滨来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爱的妃子姜氏女,到此地来勘察是否是个可以建宫室的地方。’在他的统治时期,国家内没有找不到丈夫的女子,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假如大王好色,那么也要让您的百姓都有妻子或者丈夫,那么,实行仁政并不会有多大的困难!”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经常对齐宣王说一些治国的道理,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在您的臣子中,有一个人,他要去楚国游历,因此他就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了给他的朋友照顾。可是,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受冻、挨饿,您说,这个人应该如何对待他的朋友呢?”

齐宣王回答说:“这样的朋友如此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那就和他绝交,不再和他做朋友了,将他抛弃。”

孟子又问说:“大王,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司法官不能够好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您将对司法官怎么做呢?”

齐宣王回答说:“如此不称职的官员,当然是要罢免了他。”

孟子再次问道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国家治理好,那么应该对他如何做呢?”

齐宣王这次听到孟子的话后,没有做任何的回答,而是向周围看了看,就和其他的大臣谈起了其他的事情,不再和孟子探讨下去了。

王顾左右而言他,现在就形容某个人在回答他人的问题时,总是不回答正题,而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就好像齐宣王一样,当问到自己心虚的问题时,他就不再回答了,而是将话题岔开。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打败了燕国。齐宣王问孟子说:“现在我打败燕国了,有人对我说要我吞并燕国,也有人对我说不要我吞并燕国。我这样一个拥有一万辆车的国家去攻打同样拥有一万辆车的燕国,结果仅仅只用了五十天就胜利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仅依靠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不吞并燕国,恐怕上天会有灾祸降临的,如果我吞并了燕国,那又会怎么样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吞并燕国时,燕国百姓十分开心,那么您就去吞并。古代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您看武王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如果您吞并了燕国,燕国百姓不开心,愁眉苦脸,那么,您还是不要吞并了。古代同样也有这样的例存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您是一个有一万辆车的国家,现在您去攻打另一个实力相当的国家,百姓看到您则带着美酒和粮食来欢迎您的到来,百姓这样做难道有其他的要求吗?他们是想要您将他们带出水深火热的生活。如果您的到来不能解救他们苦难的生活,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那么,百姓自然也不会跟随您,转身就去追随他人了。”

其他诸侯国看到齐国攻下了燕国,就想联合起来去救燕国。齐宣王听说了之后,就问孟子说:“现在很多诸侯谋划着想要来攻击我,我应该怎么做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只要有一个七十里方圆的地方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商汤就是这样的实力,最后统一了天下。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拥有千里方圆土地的君王还会惧怕他人,根本没有必要。《尚书》上说过:‘商汤从葛开始征讨。’商汤已经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如果他向东去征讨,那么,西边的人们就会对他有所埋怨,如果他向南征讨,那么,北边的人们就会对他有所埋怨,他们不是埋怨商汤的征汤,而是会说:‘商汤为什么不先到我们这里征讨呢?我们为什么要排在那边的后面呢?’这是人民对他的盼望,就好像人们处在大旱中一直盼望大雨的到来一样。商汤的军队无论到了哪个地方,那里的人们根本不会感到恐惧,商人依旧到集市上做买卖,农民则依旧到田地中耕种劳作。商汤杀死该暴君,将百姓从水火中救出来,就好比是一场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会感到十分欣喜。《尚书》中还说:‘我们在等待君王的到来,君王如果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美好的新生活,就好像新生了一样。’

“现在,您看燕国的统治,齐国的君主暴虐地对待百姓,如果大王去征讨燕国,百姓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认为你会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因此,他们就会用竹筐盛着饭菜,瓦壶装着美酒,前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但是,如果您将他们的父兄杀死,将他们的子弟囚禁起来,将他们的宗庙毁掉,将他们国家的宝物搬走,恐怕他们也不会乐意,您怎么能这样做呢?齐国的强大本来就让天下有所畏惧,如今齐国的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但是却不施行仁政,如此的做法怎么会不招致天下的诸侯出兵攻打您呢!大王不要犹豫了,赶快下诏,将那些抓来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吧,不要再拿燕国的宝物了,您应该同燕国人一起商议选出一个新的君王,然后,你将军队撤离燕国,那么各国的诸侯就不会前来攻打您了。”

滕文公问政

滕文公是战国时期滕国的国君,也是一个有名的贤君。有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家,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我尽心尽力奉承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被他们大国侵略,这该如何是好呢?”

孟子对他说:“从前的时候,周太公当时居住在邠地,狄人前来侵犯他。大王就拿出了皮货和币帛前去奉承、巴结、贿赂他们,结果却没有丝毫作用。后来又送去了狄人最喜欢的狗以及马去奉承他们,但是依然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大王又拿出了珍珠和宝玉等一些珍奇异宝前去,可是狄人依旧没有打算取消对邠的侵略。大王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好想要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于是,在临行前他召集了邠地的父老乡亲,然后对他们说:‘狄人攻打我们,他们什么都不想要,想要的就是我的这块土地。我听说过,一个具有仁人之心的君王,是不会拿其他人用来供养的事情来陷害他人,他们现在侵略我们,虽然送给了他们很多东西,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侵略,我是在害大家呀。是因为我不想放弃这块土地而导致你们遭受战争的苦难,现在我要离开这里,不再连累你们了。’大王说完之后,就离开了邠地,他翻越过了梁山,来到了岐山下面定居了下来。虽然大王走了,可是对于原先居住在邠地的百姓来说,大王是一个难得的好君王,于是,他们就跟随着大王一起来到了岐山下面居住下来,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孟子还说:“不过除了这个,也有人说:世代相传下来的土地你就应当好好守护,不能丢弃。如果到了最后你的力量实在是守护不了了,宁可战死也不离开这片土地。这是两种选择,请您好好想想,从其中选择一个吧!”

臧仓小人阻君

鲁平公计划要出行,他的宠臣臧仓立刻上前来启奏他说:“以后大王出门的话,一定要事先通知臣下要去什么地方,我们好去做准备。今天我们已经备好了马车,可是却还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鲁平公回答说:“我要出去见孟子。”

臧仓听到后,就对大王说:“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做?您一个堂堂一国之君,何必要屈尊前去见一个普通老百姓呢?您认为他是一个贤德的人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贤德的人做事都会遵守贤德的礼仪,但是孟子为他母亲操办的丧事甚至比他父亲的都隆重,这难道是遵守礼仪吗?臣请求大王不要前去见他。”

鲁平公认为臧仓说得有道理,就回答说:“好吧,就不去了。”

乐正子前来拜见鲁平公,问他说:“大王为何又改变主意不去见孟子了呢?”

鲁平公回答说:“有人对我说,孟子给他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了他的父亲,这是不合乎礼仪的,因此,我就没有去见他。”

乐正子听后,问鲁平公说:“大王您所说的超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前者用的士礼,使用了三个鼎;而后者用的是大夫礼,使用了五个鼎?”

鲁平公纠正说:“不是这样的,我说的是棺椁衣衾的豪华程度。”

乐正子解释说:“大王,这并不是不按照礼仪来办事,也不是超过,而是因为当时孟子的家境贫富不一样而已。”

乐正子见到孟子时,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子,说:“本来大王是要过来见你的,但是,臧仓却阻拦他不让他过来,所以他就没有过来。”

孟子听后,只是说:“一个人去做事的时候,都是有一个动力的;放弃做一件事情,也是因为某种阻力。你做或者不做,不是他人所能左右得了的。我和鲁平公不能见面只能说是天意,不能强求。岂是区区一个臧氏之小人阻止得了的?”

事半功倍

孟子有一个弟子叫公孙丑,是齐国人。有一次,他问孟子说:“如果您能掌握齐国的大权,能建立一个像管仲、晏子那样的伟大功绩吗?”

孟子回答说:“你不愧是一个齐国人啊,只知道有管仲、晏子而已。曾经有人问曾子的孙子曾西说:‘您和祖父曾子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之后慌张地回答说:‘他是我敬畏的祖父,我怎么可以和他相比呢?’那个人又问说:‘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能把我和管仲相提并论呢?管仲那么被齐桓公信任,可是,他在齐国当政那么长时间了,功绩却那么小。你怎么能把我和他比呢?’”

说到这里,孟子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管仲,这样一个连曾西都不愿意和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就愿意和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王称霸于诸侯之间,晏子辅佐齐王使其在众诸侯中地位显赫,难道这样他们还不能够做为人们的榜样吗?”

孟子说:“以齐王的实力来,如果想要称王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更加不明白,于是他又问:“老师,弟子听您这么一说反而更加迷惑了。您看文王如此高的德行,活了一百岁,却也没有统一天下。武王和周公继承他的事业后才完成统一大业。现在您说齐国称王易如反掌,那么文王就不是天下的榜样了?”

孟子回答说:“文王为什么能够和商朝相比?商朝从商汤到武丁,出现过六七个贤明之君,而且天下属于殷的时间长了也就不容易改变了,老百姓已经习惯。武丁大会诸侯坐拥天下,就像在手中把玩一样容易。商纣和武丁时期相差的并不久远,因此,当时的社会风气还存在,而且还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忠良贤臣辅佐,短时间之内商朝也不会灭亡。天下的土地都是属于商朝的,天下的百姓也都属于商朝。反过来看文王,只有方圆百里之地,想要起来也是很困难的。

“齐人有句俗语:拥有智慧,不如拥有机会,拥有锄头,不如拥有日头。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看一下夏、商、周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方圆一千里,但是,齐国如今就有千里之地。在四海之内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都是齐国的百姓。不用拓展疆土,不用兼并百姓,只要实行了仁政就可以称王了。天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贤明的君主了,以前从来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老百姓忍受这残酷政治的虐待。饥饿之人不会挑剔食物,口渴者不会挑剔茶水。孔子说过:德行传播的速度比政令还要快。现在的世道,如果一个拥有一万辆车的国家实行仁政,那么百姓就会高兴地好比有人将他们从倒挂在墙上被解救下来一样。现在只要付出古人一般的努力,就可以收获多出一倍的成就,事半功倍说得就是现在!”

孟子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问孟子说:“如果老师能做齐国的卿相,让您施展才能辅佐齐王称霸天下,肯定没有人会有异议,这样您会心动吗?”

孟子淡然地回答说:“不会,我从四十岁开始就学会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假如真像老师您说得这样,那么,您比勇士孟贲要强悍很多。”

孟子说:“其实想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什么难事,告子比我还先做到不动心呢!”

公孙丑问道:“想要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没有?”

孟子回答说:“当然有了。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皮肤被刺伤而一动不动,看见可怕的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别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下遭到鞭打一样,他不受制于贪财的人,也不受制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君主看做如同刺杀普通平民一样;他不畏惧诸侯,如果受到了欺负,就一定要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