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鬼神请祷,是为了督促自己做事更加小心谨慎,而不是让鬼神保佑和偏袒自己,不然哪里还有公正可言?如果祭拜鬼神,向鬼神多多进献祭品就可以求得自身平安,得到更多佑护的话,那天下人就什么都不用做了,不用工作也不用学习,只祭拜鬼神就可以了。所以,孔子又说道:“我祭祀鬼神的时候,鬼神就在那里。”
孔子病得更加厉害,弟子们都觉得他快不行了,子路便指挥着其他的弟子准备丧事。在春秋时期,只有诸侯死去才能有家臣,孔子只是士大夫,有家臣的话就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孔子病情好转后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子路叫过来责备他:“我病了这么久了,你的行为实在太虚假了!按照我的身份本来不应该有办丧事的家臣的,你却一定要他们充当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再说了,我与其死在治丧的家臣手中,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中。即使我不能风光下葬,你们难道还会任凭我死在大路上吗?”
孔子对自己的祷告是没有形式的,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的日常行为没有冒犯神明,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无愧于心的,这就等于天天在祷告了;而子路想要为孔子做的祷告,虽然是祷告,但却带着动机和企图,这样的祷告在实质上已经远离神明了,所以就算祷告了也是没有用的。大病之中,孔子还能保持着这种理智和泰然处之的心态,既体现了他知天命的人生观,又体现了他无愧于天地的圣人形象。
申枨之欲
有一天,孔子讲完了学,和弟子们闲散地坐在一起聊天。孔子突然叹道:“我还没有见过刚强不屈的人呢。”这时马上就有弟子说道:“申枨是刚强不屈的人啊。”孔子略加思索,说道:“申枨啊……他那顶多算是贪欲,怎么能说是刚直不阿呢?”
申枨字周,也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然而,孔子这个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人都说自己没有见到过刚直不阿的人,说明这种人确实是很难得的。申枨平时是一个志得意满的人,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所以当孔子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有一些认识肤浅的子弟便说申枨就是这种人。孔子就提醒他们,贪得无厌不是刚强,“刚”和“欲”恰恰是对立的,贪婪地追求外界物质的人容易被扰乱了心神,被外物所凌驾、驱使;人们常说“无欲则刚”,不被贪欲所诱导的人才是真正刚强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欲望太多,他就会做出违背周礼的事情。欲望太多,有时候就会做不到“义”,有时候就会做不到“刚”。孔子没有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是如果有志成为具有崇高的理想的君子,就要舍弃欲望,潜心向道。
后来的学者朱熹说道:“能战胜欲望的人,才能被称为刚,能够凌驾于万物之上;为了物质遮掩的人,这叫做欲,只能屈于万物之下。”所以,贪欲和刚强是两回事,贪婪的欲望非但不能让一个人变得刚强,反而会毁掉这个人刚强的心志。所以孔子才会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刚强的人。
陈亢探异闻
伯鱼是孔子的儿子,陈亢心想伯鱼既然是孔子的儿子,孔子应该会偏爱于他,会教他更多的教诲和德行。于是,有一天陈亢便叫住了伯鱼,问他道:“你在老师那里,有没有听到别的教诲啊?”伯鱼回答他说:“没有啊。有一次,他独自站在走廊上,我快步从庭前走过,他叫住我问我:‘你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会懂得怎么说话。’于是我就回去学了《诗经》。不久后的一天,他独自站在院中,我快步从院子里面经过,他又问我:‘你学礼了吗?’我摇头回答道:‘没有。’他说道:‘不学礼,你就不会懂得该怎样立身修德。’于是我便回去学了礼。只有这两件事情。”
陈亢回去以后,很高兴地跟自己身边的人讲:“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个方面的收获:我听了关于《诗经》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也知道了君子不应该偏爱自己的儿子的道理。”
伯鱼的行为表现出了一个儿子对自己父亲的敬畏,看到自己的父亲独自站立在一边,他“快步”从父亲身边走过,所以可以看出孔子平时对伯鱼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孔子借和伯鱼擦肩而过的机会,告诉他要学诗、学礼,伯鱼回去就马上付诸行动没有一丝拖沓,可以看出伯鱼是很听父亲的话的;而伯鱼说话的内容,又让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同时,还是一个成功的受到自己孩子敬重的父亲。
伯牛有疾
伯牛是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44年,姓冉名耕。他性格耿直,为人正派,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一套。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的时候,曾任他为宰相。孔子在总结自己学生的特长和优劣的时候,把他列在德行优秀的人里面。
可是这样一个被孔子看重的人,却患有严重的皮肤病,不方便让人面对面的探视。孔子前来探望伯牛的时候,只能从窗外和他讲几句话。有一次,伯牛的病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孔子来到他的窗前,忍不住把手从窗户伸了进去握住了伯牛的手,他沉痛地说道:“失去这样的人,这是命中注定的吧!这么品行优秀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啊!”
在孔子的观念中,人的生死是由上天决定的。可是像伯牛这样的好人居然也会得这样的病,他又觉得“老天爷”不长眼。
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在论语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因为子贡,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孔子比较欣赏的一个学生。孔子问他:“子贡啊,在你眼里我是不是一个能够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将他们都记住的人?”子贡说:“是啊,难道您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吗?”孔子摇摇头说:“不是这样的,我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我所有的知识的。”子贡认为孔子见多识广,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学识,然而孔子却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主要的中心思想将他的学说串联起来,那么他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但是孔子说完后,子贡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这段谈话不了了之。
孔子大概很想有个机会可以说自己的“一以贯之”指的是什么。他教给学生诗书礼乐,却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完全地教给他们,因为他们跟着孔子念书只是为了以后出仕做官,而不是为了传承孔子的思想。在一次讲学中,孔子又问起了这个问题。孔子问道:“曾参啊,我的人生理想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参回到道:“是的,的确如此。”孔子说完离开了教室,弟子们就围着曾参问道:“老师说的这个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曾参回答道:“老师说的大概是忠和恕吧!”
后来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哪一个字是可以让我们奉行终身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这个字了吧。”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不要把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
子在川上
孔子站在河岸上,仰起头看看无垠的天空,再低头看看脚下奔腾的河水,心里感慨万千,说道:“岁月就像这河中的河水一样逝去,无论日夜,永不停歇,它不会因你我的挽留而停止哪怕一分一秒啊。”
孔子抬头看天,便会想到日月的运行和昼夜的更替,一日复一日,没有外力能够阻断这一切;他低头看地,便会想到花开花落,草木荣枯和四季变换的大自然规律,一年复一年,谁也不可逆转这力量。大自然规律如此,每个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也是一样没有例外:每个人都是从出生以后开始成长,到少年,再到壮年,最后老去。过去一天就是一天,谁也没办法回到这天之前;过去一年就是一年,谁也没办法让时光倒流。同样的,历史的发展也是不可逆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想起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以及他所仰慕的周礼文化,即使他想回到西周时候也是不可能的了。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抑或是历史,都是孔子所说的“逝者”,都像这河里的流水一般昼夜不停地消逝,流走了便不会再回来。
泰山其颓
清晨,孔子从睡梦中醒来,他拄着手杖,背着手在门外闲散地散步。清新的空气中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还有花朵四溢的清香,孔子唱道:“泰山要塌了吧,栋梁要坏了吧,哲人要枯萎了吧!”唱完就回到了屋子里,只留下一个孤绝的背影。
子贡听到了孔子的歌声,说道:“如果泰山塌了,那还有什么能让我仰望的?如果栋梁坏了,那么檩条和椽子往哪里支撑?哲人枯萎了,那么我还能向谁仿效,谁来做我的榜样呢?老师大概是要生病了吧!”于是快步走到孔子的屋里。
孔子见到子贡前来,说道:“子贡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夏朝的时候人们把灵柩停在正对着东阶的堂上,那是处在主位的位置;殷朝的时候人们把灵柩停在大堂上的东楹和西楹之间,这是处在主位和宾位之间的位置;周朝的时候,人们把灵柩停在正对着西阶的堂上,这就是宾客的位置了。我孔丘是殷人,昨天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当今天下没有明主,天下也没有人能够尊重我,更不会让我坐在两楹之间的尊位上。我做这样的梦,是死的前兆啊。”
此后,孔子卧床七天,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