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53

第53章 五经:《春秋》(13)

为政方面。子产提倡宽猛相济,被孔子称为“贤人”。子产生病的时候,告诫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就是下一个执政者。百姓行贤德的时候,要用宽和的方法执政,只有这样百姓才会臣服。百姓做出违背道德之事的时候,可以用严厉的方法执政。火虽然猛烈,但百姓会感到害怕而远离,因此只有很少人被火烧死。水虽然柔弱,百姓轻视玩弄它,但却有很多人死在水里。”子产病了几个月就死了,子太叔执政,但他不忍心用严厉的手段执政,结果郑国出了很多盗贼。子太叔执政后后悔没听子产的话,于是将逮住的盗贼都杀了,其他盗贼这才有所收敛。孔子认为这种方法很好,觉得“对百姓太过宽和,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了,就要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百姓受到严厉执政的伤害时,可用宽和的方法来调节。如此循环,政事就会和谐、福禄。”由此可见他对这种执政方法的赞同,子产死的时候,孔子还哭了呢!

在子产的改革中,遇到很多争议,很多利益受到损害的人诅咒他,甚至扬言杀害他。如有一次,因为有人不满他整顿土地,便扬言:“子产重新划分我的田地,将我的衣冠藏起来,谁要是杀了他,我就跟谁生活在一起。”对于这种叫嚣,子产不以为意,他说:“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哪怕我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能因为别人的威胁就中断改革,我决心已定,非改不可!”当士大夫因为不满他而发动内战时,子产立即辞职,以免使国家陷入分裂。幸亏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支持子产,将动乱者驱逐出境,子产才恢复职位。

总之,子产的所作所为都是为郑国谋福利,因而赢得了人心,郑国百姓编着歌谣赞美他:“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为相二十多年,郑国在他的带领下赢得了内政和外交的成功,使郑国在北晋南楚的夹缝里安然生存了几十年。后世对子产的称赞不绝于书,被认为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政治“完人”、“春秋第一人”。

晏婴、叔向论晋国衰败

齐国与晋国联姻,齐景公派晏子再将一个女子嫁给晋平公。订婚之后,晏子被邀请到宴席上,晋国大臣叔向陪客,宾主双方边宴饮,边交谈。

叔向问晏子:“齐国最近怎么样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已经快到末日了。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详细情况,不过齐国差不多已经被陈氏所有了。齐王抛弃了自己的百姓,百姓都归顺了陈氏。齐国本来有四种器量工具,分别是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这其中的三种器量工具,陈氏的都比齐国的多一份,这样陈氏的一钟也就很大了。陈氏将自己的大器量工具借给百姓,然后用小的器量工具回收东西。他将山上的木材运到城中卖,价格不比山中价格高,他将海中的海产品运到集市上卖,价格也不比海边卖得贵。齐国百姓的赋税,三分之二为国家所有,只有三分之一用来维持国家开支。国家粮仓中的粮食都发霉生虫了,百姓却受冻挨饿。国都的鞋子价格很便宜,但很多人因为受刑而被砍断双脚的人不得不装上昂贵的假肢。百姓承受了如此多的痛苦和疾病,只要有人稍稍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敬爱他,像流水一样归附他。陈氏即使无意于获得民心,也没有办法避免。恐怕陈氏祖先的灵魂,如箕伯、直柄、虞遂、伯戏等人已经再次来到齐国了。”

叔向对他这种说法也表示赞同:“确实如此啊,我们晋国又何尝不是到了末代呢?现在没有军马可驾马车,无法打仗。卿士们不去训练军队,也没有合适的御者和戎右可驾驭国君的战车,军队也没有可胜任的长官。在民间,平民百姓生活穷困,王宫贵族却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道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的尸体,因为女儿受宠而拥有荣华富贵的人家越来越多。现在百姓们听到国家的法令,就好比遇到强盗一样四处躲避。在朝堂,栾、郤、胥、原、狐、续、庆伯几大家族的势力也逐日下降,甚至沦落到与地位低下的官吏同等级别了。我们晋国的政权,已经落入卿大夫的手中,百姓没有了依靠,国君却不知道整顿和修改,终日享乐,忽视国家目前的忧患。王室已经衰落了,国家还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呢?铭文曰:即使现在国君每天一起床就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他的子孙也会无力应对以后的局面。更何况我们的国君现在不知悔改呢?国家是不可能长久地维持啊!”

晏子就问:“既然阁下知道晋国目前的问题,那要打算怎么应对呢?”

叔向无奈地说:“晋国的公族已经衰弱到尽头了。我听说,一个国家王室没落的时候,首先凋零的就是宗族,一旦宗族像树叶一样凋零殆尽,王室也会跟着凋零。我们这一宗,共有十一个族,可惜现在只剩下羊舌氏一族了,我的儿子才干又不突出,王室现在也没有严明的法度,将来如果我能平安地死去,已经心满意足了,不敢奢望死后还有后代宗亲来祭拜我啊!”

晏子和叔向是两个具有卓越政治智慧的人,他们从本国国君的做为和齐国、晋国目前已经呈现出的乱象出发,预言齐国和晋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败了。果然,他们这次谈话不久,齐国政权被田氏家族获得,晋国政权被韩、赵、魏三个家族瓜分,两人的预见成了现实。

其实此时的春秋,已经走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没落时期,他们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和压榨,这激起了人们更大的反抗,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到一定程度,一场大的变革正在酝酿中,中国即将迈入封建社会。

楚灵王辱晋

鲁昭公五年,晋卿韩起负责送晋平公的女儿前去楚国完婚,叔向为副使。他们在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子皮和游吉款待了他们,并且对他们说:“楚灵王是一个非常骄纵放肆的人,他做事总是非常过分的,你们到了那里一定要小心,不要掉以轻心啊!”

叔向听了之后,就说:“楚灵王那样骄纵放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祸害,但是怎么能说会危及他人呢?我只要按照礼仪奉献上我的礼物,遵守我的诚信,保持着我应该有的威严就可以了,而且我对他们的君王谦恭有礼,我都这样做了,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是没有错的。顺从他却不失分寸,恭敬他却不会忘记身份,我用以前贤人的话来作为指导,遵从礼仪道德,并且从晋国、楚国两国的现状和利害关系出发,他还能怎么样呢?即使他再骄纵,恐怕也不能将我怎么样!”

韩起和叔向来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就召集了所有大夫到朝中,对他们说:“晋国是我的仇人,如果现在可以满足我报仇的欲望,那么,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是都可以的。你们看现在晋国派来的人,一个是上卿,一个是上大夫,如果我将韩起的双脚砍掉,让他做一个看门的小吏,将叔向处以宫刑,让他做太监。这样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我报仇的愿望也就达到了,你们看如何啊?”

满朝官员听了之后,没有人敢说话。此时,薳启强说道:“大王,您 可以这样做。只要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但是,您现在恐怕连羞辱一个老百姓的准备都没有做,更何况说羞辱一个国家,还是晋国那样的强国呢?古代圣贤的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从来不会这样去羞辱一个人。他们在朝聘的时候肯定会有玉珪,在举行宴会的时候肯定会有玉璋,这就是礼仪。大国家有巡守方面的礼仪,小国家有述职方面的礼仪。如果说主人将案几摆上了却不去依靠,将酒倒满杯子了却不去喝,在宴会时要为来宾准备价值高的礼物,在进餐的时候为客人特别准备菜,在有人来访要到城郊迎接,客人回国要馈赠钱财礼物,这样的做法都是最高礼仪的表现。

“忽视礼仪的国家很容易衰败,就是因为没有礼仪就会产生祸乱。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时候,发生了城濮之乱,楚国被晋国打败,从此晋国就放松了对楚国的警惕,因此,到了鲁宣公十二年,晋国又被楚国打败了。经过这场战争,楚国自认为强大就不再防备,结果在鲁成公十六年在鄢陵被晋国打败。鄢陵之战后,晋国改变策略,和楚国友好往来,因此,两国之间恢复了友好关系,不再进行报复了。你看,现在的晋国和楚国已经互为姻亲,您反倒想报复,这是在给自己树敌,您可以担当得了如此重任吗?谁来收拾战争之后的残局呢?如果您可以承担后果,那么大王请随意,如果你能不能,还请您三思啊!

“晋国现在对大王如此礼遇,已经十分不错了。您想晋国让诸侯参加盟会,于是,诸侯就被您召来了。您想和晋国结亲,结果他就将女儿送了过来。如果您想羞辱他们的话,您一定要有所准备才可以,那么,后果并不是您可以承担的。您看现在晋国的臣子,无论是以韩起为首的上卿们,还是以叔向为首的大夫们,他们都是君王难得的良臣啊!这些人很多都拥有众多兵马和城邑,都是出自大家族,势力都很大。

“假如说大王您现在要去羞辱晋国,那么,晋国虽然失去了韩起和叔向,那么,剩下的五位上卿和八位大夫就会站起来,辅佐韩起的儿子韩须、叔向的儿子杨石来报仇。您想一下,他们拥有十家九县的力量,而且国内还有四千辆车的兵力在留守,如果他们一起征战,那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他们为了报仇势必会奋勇杀敌的,在这些人的联合下,他们会失败吗?大王,您为了报仇,就将一个姻亲的国家变成仇敌,将楚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变为仇恨,这样做您认为值得吗?您这样做不仅不符合礼仪,而且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无疑是将我们送到虎口去啊!”

楚灵王听到薳启强的话后,想了想,说:“看来这是我的过错啊,你不要再说了,我知道该如何去做了!”于是,楚灵王打消了报仇的念头,对韩起和叔向以礼相待,没有丝毫怠慢。

子革劝谏楚灵王

鲁昭公十二年的冬天,楚灵王到州来去巡游打猎,他将军队驻扎在颍尾后,就派遣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个人带领着军队将吴国的国都包围了,他想要以此来恐吓吴国。楚灵王自己则驻扎在乾溪,做为他们的后援。那天,天上下着雪,楚灵王戴上皮帽子,穿上秦国送给他的羽衣,身上还披着羽毛的披肩,脚上穿着豹子皮做的鞋子,手中拿着鞭子就出来了,他的随从析父在后面跟随着他。

晚上的时候,右尹子革来到了他的这里,拜见楚灵王。楚灵王接见了他,并且将帽子、披风脱掉,将鞭子放在了一边。然后,他对子革说:“从前的时候,我们的先王熊绎和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一起侍奉周康王,其余四个国家都得到了赏赐的珍奇异宝,但是偏偏就我们国家没有。如果我现在派人到周王室,让他把九鼎分赐绐我国,当做以前的补偿,你说他会给我吗?”

子革回答说:“他当然会给您了啊!从前,我们的先王熊绎在十分偏僻的荆山穿着破衣,住着破屋,开垦荒野,因此只能进贡一些桃弓、木箭给周天子。齐国是周康王的舅父;晋、鲁、卫都是周康王的同母兄弟,所以才只有楚国没有被赏赐到宝器。现在周王室和那四位君王都已经归顺了君王您,前来服侍您,还会在乎一个九鼎吗?”

楚灵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曾经住在许国的旧地,现在郑国人贪恋那里的田地却不愿意还给我们。如果我向他们要求返还,他们会给我吗?”子革回答说:“当然会给您了!周王室都舍弃了九鼎,郑国一块小小的地方怎么敢不舍弃呢?”

楚灵王说:“以前的时候,诸侯认为我们国家地处偏远的南方而只都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在陈、蔡、东、西不羹等地修筑了许多城邑,每个城邑的兵力都达到了兵车一千辆,这样的事情其中也是有你很大功劳的,你说诸侯会对我们有所畏惧吗?”子革回答说:“他们会对君王有所畏惧的!只要看到这四个大的城邑,就可以让他人畏惧了,如果再加上楚国的力量,他们哪里能够不畏惧您呢?”

此时,工尹路对楚灵王请示说:“君王您命令我破开圭玉来装饰斧柄,请问该如何装饰呢?”楚王听完之后,进去察看了一下。此时,析父对于革说:“您在楚国是很有声望的人,您现在和君王的对话就和回声一样,您这样附合他,以后我们的国家会怎样呢?”子革说:“刚才我不过是在‘磨刀子’而已,时机还没有到,等一下王出来了,我就要挥刀‘砍’下去了。”

楚灵王从屋中出来后,继续和子革谈话。此时,左史倚相从他面前快步走了过去,楚灵王说道:“他是一个好官啊,你要好好对待他。他是个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古书的人。”

子革回答说:“臣下曾经请教他,从前的时候,周穆王曾经想要放纵自己,妄想要走遍天下,使得天下的土地留下他的车辙痕迹。于是,周公的孙子祭公谋父作了一首《祈招》来阻止他的野心。周穆王因此可以在祇宫寿终正寝。我曾经问倚相这首诗,他竟然说不不知道,连这都不知道,您说年代久远的事情,他又怎么能知道呢?”

楚灵王听了之后,问他说:“那么,你知道这首诗吗?”

子革回答说:“我当然知道。那首诗说的是:‘《祈招》的音乐如此优美,表现的是美德的声音,称赞的是我们周王的美德。想到我们天子的气度,就好像金玉一般。保存百姓的力量,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贪婪之心。’”楚灵王听过这首诗之后,就对子革作了一揖进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楚灵王茶饭不思,怎么也睡不着,最后他还是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因此导致了后来的灾祸。

孔子说:“古代的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规范,那么,这就是仁。’这句话说得真好啊!如果楚灵王能够像这句古话上说的那样做,怎么能够在乾溪受到那样的屈辱呢?”

楚灵王多行不义必自毙

鲁昭公十一年,楚灵王想要在陈、蔡、不羹三个地方修建城邦,于是他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负责管理蔡国。

楚灵王为此事还专门问了申无宇的意见。申无宇是这样回答的:“世界上最了解儿子的就是父亲,最了解臣子的就是君王。郑庄公当时修建栎城的时候就派了子元驻守,后来子元将郑昭公赶走,拥立郑厉公成为君王。齐桓公修建谷城时,让管仲驻守,结果齐国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恩惠。有五种大臣不可以派遣到边境,有五种小人不可以留在朝廷上,亲族怎么可以被派到边疆,而投奔而来的大臣却留在朝廷呢?如果让公子弃疾到边疆去,流亡到此的郑丹却留在朝廷中,那么您就应该有所警惕了!”

楚灵王说:“我们国家城池如此高大,可以抵御敌人的叛乱,害怕什么呢?”

申无宇说:“郑昭公的京城、栎城那么高大,他不是依旧被杀死了?子游的萧城、亳城也很高大,他不也被杀死了?公孙无知拥有高大的渠丘,但也被杀死了;卫献公虽然有高大的蒲城和戚城,但他却被流放了!由此可见,高大的城墙并不能保护国家,有时候反而会成为祸害国家的原因。就好比树大招风一样,树枝很容易被风折断;就好比动物如果尾巴肥大就不容易转身一样。君王应该懂得这些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