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枝对秦穆公说:“大王您过去不拥立重耳为晋国国君,是因为您知道重耳贤德,您不愿意有这样一个敌人。因而立夷吾(即晋惠公)为国君,以为他会听命于您。结果夷吾却一而再地对您忘恩负义,现在如果您反而被他打败的话,其他诸侯国恐怕会嘲笑我们啊!既然夷吾不贤德,您为何不让他自己败亡呢?”
秦穆公也说:“我的确不愿意拥立贤德的人为晋国国君,不过重耳如果不愿意坐国君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晋国两次背信弃义,我却每次都对他施以恩惠。我相信上天会为我主持公道的,我一定能打败晋国。”
战争正式拉开帷幕了,秦军虽然骁勇善战,但人数却少于晋军,可晋军却输在气势上。因此双方可谓旗鼓相当,战事非常激烈。在交战的过程中,晋惠公的战车陷入泥泞,无法前行,秦军趁机蜂拥而上。晋惠公看见庆郑,让他赶紧救命。庆郑竟然说:“大王您不听我的劝谏,不相信我的占卜,原本就应该失败,还指望能逃跑吗?”说完,竟然独自离开了,不过他是寻找救兵去了。
战场上的事原本就瞬息万变,庆郑的援兵还没有赶来,晋惠公已经被秦军俘虏了。这边秦穆公虽然也险遭晋军侵犯,但最终因为晋惠公被俘虏而转危为安,晋军因为失去主帅而全军溃败,韩原之战以晋军的失败而告终。
同年底,秦、晋谈判,晋国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并以太子做人质换回了晋惠公,晋惠公这才回国,战事才算结束。
展喜犒师
夏天,齐孝公出兵攻打我国(《左传》是鲁国的史书,因此称鲁国为我国)北部边境,鲁釐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并嘱咐他去之前,先去他哥哥展禽那儿领悟其指教。
展禽,又名柳下惠,他因为遵守礼节和道德而被天下所知,“柳下惠坐怀不乱”就是有关他的著名典故。此时的柳下惠虽然隐居,但依然被鲁国国君看重,因此齐军压境,鲁釐公派展喜前去求救。柳下惠告知展喜见到齐军之后要说哪些话,展喜便带着哥哥的教导前去会见齐军。
展喜首先对齐孝公说:“我们的国君听说您大驾光临,特意派臣来犒劳您和您的侍从。”
齐孝公得意地说:“我们大军压境,鲁国人是不是害怕了?”
展喜道:“小人会害怕,但君子却不会害怕。”
齐孝公不信,他傲慢地说:“鲁国的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磐;鲁国的田野里光秃秃的,连青草都不长,你们凭什么不害怕呢?”
展喜回答说:“我们凭的是先王的命令。当初,周公和齐太公共同辅佐周王室,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对于他们二人的功劳,周成王都看在眼里,他赐给二人盟书,盟书上说:你们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杀。这个盟书现在还保存在周天子的盟府里,专门派了太史掌管。过去您的父亲齐桓公称霸的时候,纠集各路诸侯,帮助诸侯化解纠纷,帮助大家排忧解难,正是发扬你们先祖齐大公的作风。现在您是齐国的国君,各路诸侯都翘首以盼,都知道您会继承齐桓公的霸业。鲁国因此不敢结军队防卫齐国,否则人们会说:‘您继承齐桓公的霸业才九年,怎么就忘记先父的使命,忘记齐国为大家排忧解难的职责了?’要是这样的话,您怎么向死去的父王交代呢?大家都相信您是不会这样做的。想到这一层,所有的鲁国人都不担心齐国会侵犯我国。”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齐孝公还能说什么呢?只得下令大军返回齐国,鲁国的困境得以解除。
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原本喜欢欺负鲁国的。这次齐军进犯,本也没有什么借口,只是鲁国此时刚刚闹灾荒,齐孝公想趁火打劫而已,鲁国无力抵抗。展喜这一番外交辞令,有理有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齐孝公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地撤军。加之齐国国内也并非平安无事,齐孝公也只是在宋襄公的支持下夺得国君的位子,其他兄弟对他的王位一直虎视眈眈呢,展喜连番为他戴高帽子,他又何必大开杀戒拼命呢?体面地收兵回去,是自然的事。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它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稳定了中原局势,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晋文公即位后,在国内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日益强盛,于是晋文公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在中原地区成就一番霸业。此时刚好有一件事给了他一个机会。
此时的周天子周襄王因为同父异母兄弟太叔带联合大臣和狄国获得了天子之位,只得带领几十名随从逃命。当逃到郑国时,他发出天子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派兵将自己送到都城洛邑,赶跑篡位者。各国诸侯听闻天子命令后,有的诸侯国派人前去慰问,有的诸侯国派人送去食物,至少做足了表面功夫,但如果想让自己派兵攻打狄国,这种事是严重损害自己利益的,无人愿意出兵。
周襄王的一个侍从对他说:“现在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和晋国是最强大的,也只有这两个国家能打退狄国。”
于是周襄王就派人邀请晋文公,要他派兵护送自己回朝。晋文公听到周天子的号令,立即派兵向东攻打,打退了狄国,杀了太叔带和支持他的大臣,顺利将周襄王扶上天子之位。这件事之后,晋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较大的威望,一些小国开始表示臣服或友好。
两年后,宋国国君宋成公向晋国借兵,楚国纠结陈、蔡、郑、许及本国兵力攻打宋国。晋文公让众大臣讨论各自的看法,大家纷纷表示,楚国总是欺负中原各诸侯国,晋国应该帮助有困难的国家,借此也建立起晋国的威信。于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扩充三军,浩浩荡荡前去帮宋国解围,城濮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齐桓公死后,国内大乱,北方霸业衰落,南方的楚国趁机北上,先后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国力空前强盛,楚成王成为新的霸主,楚国有望进一步向北扩展。而晋国,虽然在中原诸侯国中属于比较强大的国家,但崛起的时间短,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都稍逊一筹,但一心想建立霸业的晋文公也不甘心任由楚国强大。城濮之战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展开的。
晋国与宋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这两国都是楚国的附庸国。晋国若绕过这两个国家直接攻打楚国,容易腹背受敌,加之楚国比较强大,晋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局势对晋国很不利。晋文公就在狐偃的建议下,先攻打曹、卫两国,一方面可以打击楚国的势力,将战线南移;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引诱楚国北上,拉长楚国的战线。结果,曹、卫两国在晋军面前不堪一击,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最终被俘虏。
虽然成功俘虏了曹、卫两国的国君,然而晋文公的目的却只达到了一个,楚军不肯北上,依旧全力围攻宋国国都商丘。在宋国国君接连发出告急通知的情况下,晋文公既担心宋国投降,又担心如果晋军南下,远离本土,战线太长,不利于自己。晋国群臣再次召开军事会议,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建议宋国表面上疏远晋国,然后由宋国出面,给秦国、齐国这两个中原大国送去一份厚礼,让这两个大国出面恳求楚军撤兵。为了打消宋国的疑虑,晋国将自己战胜获得的曹、卫两国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
晋国的这些建议,宋国都一一照做了。结果,楚国看到齐、秦两国要求楚国撤兵的恳求之后,竟然不同意,因为曹、卫两国原本是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的,现在已经成为晋国的势力了,楚国怎能甘心就这样撤兵呢?因此,楚国没有接受这两个大国的建议。齐、秦两国原本是这场战争的中立国,但如今在楚国丢了面子,所以很自然成为楚国的对立国,并与晋国结盟。这样一来,双方的兵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楚国不得不面对晋、齐、秦三大强国。
既然形势已经不利于自己,楚成王也识趣地将楚军撤退到申地(今河南南阳),放弃对宋国的围攻。但是,围困宋军的令尹子玉很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当楚成王要求他撤兵以免与晋军发生冲突时,子玉毫不在乎,坚决要求让自己与晋军大战一场。楚成王是个优柔寡断的君主,既然子玉坚持,他就同意了,但却没有给子玉足够的兵力,只从国内派了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原本就骄傲自大,楚成王又派出了救援,因而更加狂妄。在开战之前,他开出一个苛刻的条件以激怒晋军主动同自己开战。他要求:晋军从曹、卫撤军,使之复国;然后自己的军队撤出宋国。这个条件表面上看来没什么,但却打消了晋国号令群雄、称霸中原的机会。
没想到晋文公采取了更高明的对策:将计就计。他暗地释放了曹、卫两国国君,答应帮助他们复国,但要求他们先与楚国断交。然后,他扣留了楚国的来使。子玉原本是来救曹、卫两国的,没想到这两个国家临阵倒戈与自己绝交,而且自己的使者还被晋国扣押。这让骄傲自大的子玉恼羞成怒,气得直跺脚,然后就率领楚军及附庸小国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晋军逼近。
晋文公这时候又下令军队“退避三舍”,表示自己兑现了流亡时期向楚成王许诺的“后退九十里”的约定。此举赢得了“国际”上的赞同,大家都以为晋文公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晋军在舆论上占了主导。其实,晋文公的真正目的是避开楚军锋芒,避免更大的伤亡,借此诱敌深入,寻找有利的时机后发制人。
晋军的突然撤退,使楚军中的不少人感到蹊跷,建议停止追击。但刚愎自用加恼羞成怒的子玉根本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反认为这是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坚持前进,于是他带领军队一直追击到晋军的驻扎地城濮。此时,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陆续续与晋军汇合。晋文公借助目前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局势,检阅了部队,振奋了士气,全军憋足了劲儿与楚军一战。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决战。晋军率先集中兵力攻击子玉战斗力最差的翼侧军队,楚右翼迅速被歼灭,然后又利用楚军不谙虚实的弱点,打击楚军的左翼军。子玉所率领的中军,虽然是战斗力最强的,但由于失去了左、右两军,败局已定,匆忙率领中军撤出战场,这才侥幸保全中军。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宣告结束,子玉大军后退至连谷时,子玉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便被迫自杀了。
晋军大败楚国的消息传至东周京都,周襄王和大臣都为晋文公感到高兴,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借此机会为周天子修建了一座新宫,并以周襄王的名义召开了诸侯大会,签订盟约。这些都让晋文公出尽了风头,晋文公从此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秦国大军联合围困郑国。
晋国围攻郑国,原因有二: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时,经过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不但不以礼相待,还催促重耳快些离开郑国,不要在郑国久留。现在重耳已登基成为中原霸主,对于当年被驱逐的事,自然要个说法。其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虽然楚国战败之后郑国曾派人到晋国示好,但也没有让晋文公释怀。更何况,对外扩张势力本来就是各诸侯国的梦想,怎么会轻易放过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报复机会呢?因此,晋军不可能主动从郑国撤军。
秦国为什么围攻郑国呢?第一,秦国也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如今中原大国主动联合自己攻打郑国,这么容易分得一杯羹的事,秦国怎么会放弃呢?第二,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原本就是晋国的同盟国,郑国是楚国附庸国,原本就是敌对的双方。更何况,秦国与晋国原本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这两个国家一直关系很好,秦国自然愿意帮助晋国。
现在对郑国来说,危机严重,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时刻有灭掉郑国的架势。
郑国大夫佚之狐是一位很有谋略的人,他对郑国国君郑文公说:“现在郑国处于危险中,大王如果重用烛之武,派他去见秦国国君,他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文公同意了,派人将烛之武请过来。
当烛之武明白郑文公的意思之后,拒绝了这个使命。他说:“我年轻的时候,能力尚且不如别的大臣。现在我老了,更没能力为大王您效命了。”
郑文公连忙安慰他:“过去没有重用你,这是我的失误。现在郑国陷于危机,你怎么能不出来挽救呢?郑国灭亡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烛之武见国君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郑国的局势确实不容再推辞,于是就答应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当晚,郑国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烛之武来到秦军的阵营,见到了秦伯。
烛之武对秦伯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必定要灭亡了。但是灭亡郑国对秦国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郑国离晋国比较近,离秦国比较远,即使郑国灭亡了,我们的国土肯定也是被晋国占领。因为晋国在秦国与郑国之间,秦国怎么可能越过晋国获得我们郑国这点边境的土地呢?最终结果肯定是白白便宜了晋国,使它的国土增加了,国家更强大了。邻国强大,往往意味着自己的国家就会衰弱,郑国的灭亡只会有利于晋国而不利于秦国。现在,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我们郑国甘愿当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经过我们国家时,我们都会提供最好的招待,确保使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这对秦国来说不是好事一桩吗?更何况,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您曾经有恩于他,他当初不是答应复国之后会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吗?可结果又如何了呢?他早上才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城墙拒秦,当初的承诺哪去了?事实上晋国是不会满足的,现在他想灭了郑国将我们当做东部的疆界,他日,他也会扩张西部疆界。秦国就在晋国的西部,他不侵略您的领土侵略谁呢?灭了郑国让秦国受害,晋国获益,大王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就与郑国订立盟约,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守卫郑国,然后撤军回国。
晋国大臣子犯看到秦国撤军,就请求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能攻击秦军。如果没有秦伯的支持,寡人就没有今天。寡人借助他的力量登上了君位,现在反过来恩将仇报,这样做是不仁义的。秦军是我们的同盟国,我们攻击它,就失去了这个同盟,这是不明智的。晋军整装待发,秦军已经在归国的路上,以我们整齐的军队攻打散乱的军队,胜之不武,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撤军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郑国的危机就这样被解除了。
蹇叔哭师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晋国大丧,公子欢被拥立即位,是为晋襄公。
晋襄公一面主持葬礼,一边派使者将晋文公去世的消息告知各诸侯国,中原诸侯国对晋文公都非常敬畏,都连夜赶去参加晋文公的葬礼。唯独秦穆公,接到晋文公死去的消息之后,没有出现在葬礼上。他的外孙晋襄公对此选择了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