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倒了。竖刁、易牙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一方面将宫门堵死,假传圣旨,不准齐桓公的儿子和大臣入宫探视齐桓公。另一方面,他们趁机改立齐桓公长子无诡为太子。好在齐桓公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儿子将来会争夺王位,提前将太子昭送到宋国,竖刁、易牙才没有及时害死太子昭。
最糟糕的是,一向“忠心耿耿”的竖刁、易牙,此时对齐桓公的死活不管不顾了。由于大臣不能近前,齐桓公又病又饿。一位妇人冷不防跳过宫墙,齐桓公还以为自己得救了,让妇人给自己找些吃的。没想到妇人却回答说没有吃的。齐桓公又向她要喝的,妇人仍然回道没有水喝。齐桓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偌大的宫殿竟然没有自己可以吃喝的东西。妇人将竖刁、易牙趁机作乱的事给齐桓公讲了。齐桓公这时才看清两人的真实面目,可惜悔之晚矣。他觉得自己死后没有脸再见管仲,因此扬起自己的衣袖遮住脸部,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忙于发动宫廷政变,无暇顾及齐桓公的尸体。此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人处理齐桓公的尸体。最后齐桓公的尸体竟然在大殿里腐烂了,蛆虫爬出门外,可怜一代霸主,最终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话分两头,暂且看竖刁、易牙又做了哪些坏事。他们假传圣旨,对候在宫殿之外的大臣痛下毒手,发动卫兵残杀他们,然后将长公子无诡扶上王位。齐桓公的另外三个儿子,公子潘、公子商人与公子元不服,各自带领军队与王军对抗。各方势力相持两个多月,都没有人埋葬齐桓公的尸体。
后来,还是宋襄公出面,打着帮太子昭复国的名义,纠集卫、曹、邾等诸侯小国出兵伐齐,齐国的内乱这才停止。最终,竖刁被杀,易牙逃奔鲁国,太子昭即君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孝公稳定政局之后,将竖刁、易牙之党彻底清除出齐国,齐国动乱这才最终平息。此后,齐国做为大国虽然在国际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国内经常发生震荡、战乱,齐桓公的霸主时代一去不返。
宋襄公图霸
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十月七日,齐桓公驾崩,齐国发生易牙之乱。
齐桓公有六个儿子,全部是庶出,齐桓公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争夺王位,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齐桓公死后,他的宠臣易牙、竖刁、开方联手废掉太子昭,除掉不服从者,拥立公子无诡为新君,太子昭被迫逃亡宋国。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又曾被齐桓公托付给自己,就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太子昭复国,借此继承齐国的霸主地位。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宋襄公打着护送齐国太子昭回国的名义,召集诸侯国会盟,令各诸侯国派兵帮助。很多诸侯国看这次会盟的主持人是宋国国君,都没有兴趣,不肯应招,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国力更小的国家派了一些兵来了。宋襄公就统领四个国家的军队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原本就同情太子昭,因为不清楚宋国的实力,就联合起来杀了无诡与竖刁,赶走易牙,在国都临淄隆重地将太子昭拥立为新君。太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
齐国在当时仍然是大国,还是霸主,宋襄公帮助齐国太子复国,这是天大的功劳。宋襄公认为,凭借这个功劳,自己已经建立起很大的威信了,可以称霸诸侯了。于是再次召开会盟,想将自己的盟主的地位给确定下来。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向各诸侯国发出邀请,但只有几个小国的国君前来参加。宋襄公扣押了滕国国君滕宣公,命令邾国国君邾文公将鄫国国君当做祭品,想借此建立盟主威严,逼迫东方强国臣服于自己。他的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曹国是首先表示不服的国家,同年秋,宋襄公出兵包围曹国。陈国国君陈穆公也不服,他和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如此一来,诸侯国中就形成两股势力,以宋国为首的卫、邾、曹、滑等小国联盟,以齐国、楚国为首的郑、陈、蔡等大国联盟,宋襄公妄图称霸的事,暂时难以达成。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派使者出使楚国和齐国,再次提起诸侯国会盟的事,希望这两个大国同意自己当盟主。当时,宋国的国力最多算得上中等,齐国、楚国两个大国根本不可能同意他当盟主。因此,楚成王接到宋襄公寻求支持的信之后,嘲笑宋襄公不自量力。
楚国大夫成得臣说:“宋襄公有名无实,自以为可以胜任盟主。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北上中原,趁机夺得盟主的位置。”
楚成王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将计就计,假意支持宋襄公,答应参加会盟。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国、齐国、楚国三国国君在齐国的鹿地会面。宋襄公以霸主的身份自居,未经齐国、楚国同意,擅自拟定了一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的通告,日期就定在同年秋。楚国和齐国原本就看不起宋襄公,对于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更看不上眼,但碍于情面,还是在通告上签了字,表示同意他的决定。
秋天,到了各国会盟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相继前来,齐国和鲁国的国君却没有如约。宋襄公也不以为意,急着在会盟上彰显自己的身份,他说:“既然大家都来了,我们现在就开始会盟吧。具体做法参考齐桓公时的传统,大家订立盟约,彼此之间停止战斗,建立和平社会,共同协助周天子。大家觉得寡人这个提议怎样?”
楚成王不怀好意地问:“这个提议很好,但不知道谁来当这个盟主呢?”
宋襄公说:“这个好决断。有功就论功,有爵位的就论爵位,谁的爵位最高就让谁当盟主吧!”
楚成王说:“楚王早就称王了,宋国是公爵,地位比王要低一等,所以盟主自然由楚国国君获得,寡人不才,愿当盟主。”说完,毫不客气地坐在盟主的位置上。
自认为胜券在握的宋襄公闻此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大骂:“我的公爵是周天子亲封的,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楚王的王,是自己封的,周天子并不承认,你有什么资格当盟主?”
楚成王反问道:“如果你认为寡人的王位是假的,那么你为何叫我来参加会盟?”
宋襄公辩解道:“楚国本来只是子爵,子爵是不能压公爵的。”
这时,楚国大夫成得臣就脱去长袍,露出来里面的铠甲。他一手举一面小红旗,一手挥动,顷刻之间,那些扮作家仆和侍者的楚国人,都变成身穿铠甲全副武装的士兵。会盟时各国本来已经约定不带兵来的,否则就是不仁不义,因而各诸侯国都没有带兵,楚国带的兵一下子就控制了局势。他们冲上前台,各诸侯国国君四处逃开,宋襄公被楚国士兵扣押起来,然后楚成王率领五百士兵杀向宋国。
宋国大臣早已有防备,他以解救国君的名义号召全民抗敌,楚成王在团结一心的宋国民众面前无奈,只好退兵,将宋襄公带到楚国,一心图霸的宋襄公过了几个月的俘虏日子。直到后来,齐国和鲁国出面调停。楚成王见扣押了宋襄公也无法让宋国臣服,便将宋襄公放回国。宋襄公图谋霸主以失败告终。
宋、楚泓之战
自会盟时楚国俘虏宋襄公之后,宋襄公就对楚国怀恨在心,恨不得立刻灭了楚国。但楚国国力强大,兵强马壮,宋国不是它的对手。宋襄公听说郑国积极支持楚成王为盟主,郑国又是一个国力弱小的国家,就想靠攻打郑国出出心头的恶气。不久,郑国国君郑文公拜访楚成王,宋襄公认为这是一个伐郑的好机会。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执意出兵伐郑。理由是:楚国是蛮夷之国,不受中原礼仪的约束,郑国堂堂中原之国,其国君却以堂堂伯爵之位结交蛮夷之国,这是公然与我们礼仪之邦为敌,因此应该受到讨伐。
由于宋国在东夷小联盟国中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宋襄公就联合卫国、许国、滕国共同出兵。这几个小国,只有卫国稍微有点实力,其他小国只是跟去壮大声势,让人觉得宋襄公攻打郑国是天经地义的,郑文公已经引起公愤了。
郑文公面对杀气腾腾的四国联军,胆怯了,于是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派兵支援,但却没有向围攻郑国的军队进军,而是直接率兵扑向宋国。宋襄公顾不上围困郑国,急急忙忙回国解救,宋军刚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军队就赶到泓水对岸。宋、楚泓之战拉开帷幕。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出兵的目的只是解救郑国,现在宋国已经从郑国撤兵,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宋国的国力不及楚国,我们不能跟他们硬拼,不如现在趁机与楚国讲和。”
宋襄公却认为:“楚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不讲信誉(指的是楚成王不顾礼仪带兵参加会盟),是不仁不义的。我们虽然势单力薄,但却是仁义之师。不仁义的士兵怎能战胜仁义之师呢?”所以坚持开展,并命人做了一面大旗,旗上绣着“仁义”二字。
战争最开始的时候,形势是有利于宋军的。宋国已经在泓水边上摆好了阵势,阵容严整,以逸待劳。而楚军此时尚在河对岸,正要渡河。宋国大臣就建议此时攻打楚军。宋襄公却认为此举不仁义,是“乘人之危”,因此坚持等楚军渡河之后、布阵完毕再打。大家都认为此举不可,想要开战,宋襄公却严令自己的士兵不得擅自行动,否则格杀勿论,所以宋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渡河。
楚军刚上岸的时候,阵营大乱,有的士兵闹哄哄地上岸,有的士兵在河对岸等着渡河。这是进攻楚军的良好时机。大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如今楚军大乱,正是我军出动消灭楚军的大好时机。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宋襄公听到子鱼的建议,“义正词严”地说:“这样做太不仁义了!我们是堂堂的仁义之师,做事要光明磊落,怎么能趁火打劫,做些不符合仁义之事!你跟随寡人多年,怎么还没有一点长进?”子鱼听了,闷闷不乐地退下了。
过了几个时辰,楚军全部成功渡河,但楚国的士兵,要么趴在地上吐水,要么脱了衣服将水拧干,要么被军官催促着,楚军阵营更乱了。子鱼又趁机进谏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楚军这么散漫,是我们进攻的最好时机,一旦他们摆好阵势,一鼓作气进攻我们,我们就完了。”
宋襄公不高兴地对他说:“现在对手不堪一击,我们出动,即使赢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打仗,要给对手充分的准备时间,待他们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吃饱饭,喝够水,然后我们再打他们。这样赢也赢得光彩,天下人也会心服口服。我们不仅仅是要打败他们,更是要让天下人佩服我们,觉得我们宋国是真正有实力称霸天下的国家。”于是宋军又等待楚军。
又过了几个时辰,楚军终于排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决定开展。他派子鱼前去传话:“楚军你们已经排好阵营了吗?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打仗了吗?如果没有开始,还要等多长时间?”楚军无人理会这样的话。
此时已到午饭时候,宋襄公等了楚军一个上午,这会儿感觉到饿了,急着吃午饭,于是对部下说:“现在不等楚军了,开始打仗吧!”
早已等候多时的宋军听到国君发话,一窝蜂地冲进楚军的阵营里。但两国的兵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兵强马壮的楚军面前,平均一个宋军被几个楚军打,宋军几近败退。
宋襄公看到这样的打法,忍不住摇头:“楚军太不讲究章法了,寡人从来没见过这么打仗的。”
宋襄公正在感慨的时候,从楚军的大营里飞过来一只长矛,正中宋襄公的大腿,宋襄公差点从战车上摔下来,幸亏身边侍卫眼疾手快,帮他杀出重围。其余宋军,则被楚军全歼。那只写着“仁义”的大旗,早已不见了踪影。
宋襄公回到都城之后,宋国的百姓都骂他贻误战机,导致大批宋国将士被杀,人们没了父亲、儿子。宋襄公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国民背离了“仁义”二字,于是忍着腿上的伤痛,为全国的百姓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说:宋国乃仁义之国,打仗要以德服人,不能乘人之危攻打楚军。楚军中那些年老的士兵,我不忍心俘虏他们,他们家中也有妻子、儿子。仁者无敌,我们要照顾他们这些情绪。宋襄公的迂腐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
因为泓水之战受伤,宋襄公的伤势一直没有好,五年之后去世了。好在他是一个讲究仁义的人,此后晋国公子重耳前来避难,宋襄公在战败后全国穷困的情况下,仍然出手阔绰,送给他20乘车的大礼。这个仁义的举动也在后来救了宋国,五年后,楚国趁宋国大丧期间攻打宋国,此时已经成为晋文公的重耳出兵救宋,导致了规模宏大的城濮之战,迫使楚国很久不敢贸然进攻中原。
宋襄公仿效齐桓公,妄图称霸,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毕竟安定了齐国,形成了以宋、卫、曹为核心的东夷地方霸权,对内则稳定了宋国,使得宋襄公死之后几十年内宋国有能力发起弭兵之盟,为此后的晋楚争霸格局的奠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骊姬乱晋
晋献公有六个妻子,五个儿子,其中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狐姬的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骊姬的妹妹生了卓子。
骊姬是位貌美的女子,她很擅长献媚取怜,而且为人阴险狡诈,因此很容易就获得了晋献公的专宠,晋献公甚至允许她参与朝政。为了表示自己对她的宠爱,晋献公准备立她为夫人,按照祭祀习惯,要立夫人需要先找人卜卦,于是晋献公便差人来为他卜卦。第一次卜卦的结果,显示不利于纳骊姬为夫人,因为卦爻显示:专宠变心,夺公善行。一香一臭,香易消,臭难除,十年犹有臭。但晋献公不甘心,于是又卜卦一次,可这次的卦爻却又显示吉利,于是晋献公就按照这次卜卦的结果,如愿将骊姬封为夫人。
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其中前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都是品行高尚的人,是人们眼中的贤德之人,其中申生的外公还是鼎鼎有名的齐桓公,背后的支持势力也很大。骊姬的儿子奚齐若想挤走前面三个强劲对手成为继承人,非常困难。骊姬就想尽办法,一心将前面三个“绊脚石”赶走。
骊姬先是贿赂晋献公的宠臣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希望这两个人说服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三位哥哥离开京都,这样就能为自己的儿子制造机会。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被骊姬收买后,就向晋献公纳谏,说北边的戎族人和狄族人常常侵犯晋国,如果让晋献公的三个儿子去驻守边关,以王子的威仪对抗戎族人和狄族人,必然能奏效。于是晋献公就将太子驻守在曲沃,重耳驻守在蒲城,夷吾驻守在二屈。这三个地方都远离京都,远离晋国的政治权力中心。
即便如此,骊姬仍然不放心,她半夜起来对晋献公哭诉道:“我听说太子善于收买人心,他长期驻守在曲沃,恐怕将来急着夺取王位,会对大王您不利,我非常担心。”
晋献公不以为然地说道:“他既然善于收买人心,怎么会做出爱百姓却不爱自己亲生父亲的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