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43

第43章 五经:《春秋》(3)

管仲的外交辞令可谓狡辩,不过勉强也讲得通。他说:“我国的先君姜太公,曾经被周天子授权,任何不主动向周天子纳贡的诸侯国,齐国都有权讨伐它,以此确保所有诸侯国都臣服周天子。楚国做为诸侯国之一,齐国自然有权征讨你们。楚国不是生产菁茅吗?楚国应该向周天子进贡这种香草,因为你们没有进贡,搞得周天子现在缺乏香草,连祭祀都没法正常进行了。这还只是我们攻打楚国的原因之一。另外,以前的周天子周昭王,去南方征战的时候,没有回来,死在你们楚国,这难道不是你们的罪过吗?”

对于第一条罪状,楚国没有向周天子纳贡,确实如此,于是楚国使者认错。但对于第二条理由,楚国使者却无法认同,因为周昭王都死了好几百年了,况且是自己淹死的,不是楚国人打死的,这笔账不能算在楚国的头上。但话又不能说得这么直白,楚国使者干脆说:“君其问诸水滨!”

管仲当然不会“问诸水滨”,因为“水滨”诸小国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齐国称霸于北方中原地区,楚国称霸于南方,真要开打,齐国不见得有胜算。况且齐军大军南下,远离国土,战线拉得太长,与楚国打仗,难以占到上风。因此,楚国使者这样回答,其实是说,不承认齐国的质问,也不怕齐国的问罪,要打就打,并不怕齐国大军压境。

权衡利弊,管仲没有下令齐军攻打。当楚国第二次派使者屈完来交涉时,齐桓公将自己的军队摆好阵势,邀请屈完登上自己的战车,随同自己一起检阅军队。

齐桓公指着大军中依附齐国的北方小国军队,对屈完说:“这些诸侯国是因为我而来到齐国的吗?他们只不过是禀承先君姜太公的遗愿,继续与我们保持友好的关系罢了。你们楚国,是否也愿意同我们齐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呢?”

楚国明白,自己同齐国打起来,也捞不到什么好处,还不如索性议和。于是屈完痛快地答应道:“承蒙贵国不嫌弃,愿意降尊屈贵接纳我们楚国,我们的国君自然乐意。”

齐桓公补充道:“现在我率领这些诸侯国作战的话,恐怕没有谁能够抵抗。只要我让他们攻打某个城池,再坚固的城池,也不愁拿不下。”说这话其实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示自己不是不敢攻打楚国,而是自己不想攻打楚国。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如果大王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国,谁敢不屈服呢?如果大王您强用武力攻打,那么方城山就是楚国的城墙,汉水就是楚国的护城河,大王您的军队再多、再强,恐怕也不能攻下楚国。”

双方外交辞令针锋相对,但彼此都明白这场战争对双方的损伤都很大。于是楚国勉强承认齐国在北方的盟主地位,双方签订盟约,各自退兵,达成协议,伐楚以和平告终。齐军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因此此时也被称做“召陵之盟”。从此齐国不再南犯,楚国也不北上侵扰北方小国,双方在南北形成对抗之势。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其中庆父为人专横残暴,他与叔牙结党,图谋君位。而且,他还与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重病,鲁庄公自知命不久矣,就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但这件事却让他难以放下心来,他的正室夫人哀姜没有儿子,这就意味着没有嫡传儿子,只好从庶子中寻找继承人。哀姜的妹妹叔姜也嫁给了鲁庄公,她生下了公子启。鲁庄公最宠幸的是爱妾孟任,她生下了公子般。还有一个妾成凤,她生下了公子申。在这三个儿子中,鲁庄公最看好的是公子般。但究竟由谁来继承君位,还要看庆父的立场。他知道,庆父为人专横残暴,而且与哀姜关系暧昧,有能力主导大局,新任国君很可能成为他的傀儡。所以,鲁庄公并不信任庆父,只好找来二弟叔牙商议继承人的事。

但叔牙早已经被庆父收买,他极力劝说鲁庄公立庆父为继承人,鲁庄公没有说什么。然后鲁庄公又叫来三弟季友商量继承人的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思,极力在他面前称赞公子般,并表示愿意拥护公子般继承王位,于是鲁庄公就立了公子般为继承人。

几个月之后,鲁庄公驾崩。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借此孤立了庆父,然后宣布庄公遗诏,拥立公子般为新君。庆父一向专横,怎么忍得下这等屈辱,他在密室里与哀姜偷情之后,就同她谋划。二人谋划的结果是:一定要除掉新君。至于谁继任新君,哀姜极力怂恿庆父亲自登基。但庆父认为,目前的局势还不适合自己登基,不如立八岁的启登基,然后再寻找时机除掉这个傀儡,自己登基。恰逢此时,般得知自己的外公去世,庆父觉得这是一个时机。于是,庆父在般前去吊唁的时候发动政变,拥立启为新的国君,是为鲁闵公。与此同时,在般的必经之路杀了般。季友意识到自己待在国内有危险了,于是带着公子申逃亡到邾国。

哀姜和叔姜都是齐桓公的公主,按说鲁闵公有外公撑腰,王位已经稳定了。但庆父仍然担心未来会有变数,于是便派人请求齐桓公务必保护鲁国,得到同意之后,这才踏实。从此,庆父更加嚣张,不但与哀姜的关系毫不掩饰,还诛杀异己,党同伐异。第二年,他就借机杀掉了鲁闵公,也即哀姜的外甥,自己当上鲁国的国君。

齐桓公一看,自己罩着鲁国,外孙尚且被杀,非常气恼,就借着吊唁的名义,派大夫仲孙湫前往鲁国察看情况。仲孙湫回来之后报告他说:“如果不杀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停止的。”

与此同时,鲁国人眼见庆父连续杀害两个国君,又专横残暴,胡作非为,对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当人们听说齐国要来攻打庆父时,立即起来反抗庆父。躲在邾国的季友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当他看到庆父终于引起公愤时,也发出讨伐庆父的檄文,并拥戴公子申为新的国君,得到鲁国人的响应。

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如今众叛亲离,寡不敌众,只得逃到莒国。季友将申带回鲁国,拥立他为新君,即鲁僖公。然后季友通过外交手段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知道回国没有好下场,就在途中自杀了。至于哀姜,她在鲁国动乱的时候逃到邾国,齐桓公为有这样一个女儿而生气,将她召回齐国,杀了她。

虞公贪婪失国

虞公是周皇室的后裔,虞国是周天子分给他国土。但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一个无道的国君,以至于虞国很早就被其他诸侯国给灭了。

当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块珍贵的宝玉。虞公听说后,就想要这块宝玉,让弟弟给自己。宝玉是虞叔的宝贝,他怎么会舍得给人呢?于是没有答应虞公。但后来回过神来,觉得自己拒绝国君实在是不应该,所以他对于自己的拒绝感到很后悔。他说:“周人曾经说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是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我又何苦因为这块玉为自己招来灾祸呢?”于是,虞叔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宝玉献给了虞公。

没想到,虞公是一个很贪婪的人,得到人家的宝玉后不但不感谢,反而想要索求更多。他听说虞叔还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便又想索取虞叔的宝剑。虞叔看到国君又索取自己的宝物,很不高兴,他私底下对人说:“虞公索要宝物没有尽头,这是他不满足的表现。既然他如此贪得无厌,肯定会杀了我。”于是,虞叔趁虞公不注意,起兵讨伐虞公。虞公因为长期做出不符国君身份的事,引起人们的不满,于是在虞叔的号召下,全民起来反抗他。虞公丢掉了国家,只好逃亡到共池避难。

虞公后来又想办法复国了,但其贪婪的性格依旧没有改变。晋国利用他贪恋宝物的性情,以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诱惑他,让晋国从虞国借道,结果反而招致晋国入侵,虞国彻底灭亡。

虞公这样贪婪的性情,在人们看来就是无道的表现,终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与虞国是邻居,晋国早就想吞并虞国,但虞国有一个盟国虢国。晋国如果公然发动侵略战争,虢国肯定会帮忙,晋国同时与两个国家作战,可能会比较吃力。因此,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虞国大夫宫之奇对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看得很透,建议国君与虢国建立联盟,坚决对付晋国。

晋国大夫旬息向晋国国君晋献公建议,可以将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请求他让晋国军队借路,让晋军去消灭虢国。

晋献公一听说要将良马和美玉送给虞国国君,有点不高兴,便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怎么能送给别人呢?”

荀息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能成功地从虞国借路,这些宝贝放到虞国,其实就相当于放在我们在国外的仓库,大王您又何必介怀呢?”

晋献公知道虞国的宫之奇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人,他担心他们的计谋会被宫之奇识破,以致虞国不会答应借路,于是担心起来。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于是几句话打消了晋献公的疑虑:“宫之奇,虽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那虞国国君贪财且生性愚纯,定然不会听从宫之奇的意见。况且宫之奇自幼与虞国国君一起在宫中长大,小时侯虞国国君就不信服宫之奇。”

于是晋献公接受了旬息的建议,他派人对虞国国君说:“冀国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国家,他们曾经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现在虢国也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国家,它在自己国家的客舍里修建堡垒,想要侵略我国南部的边邑。我们想从贵国借路讨伐虢国,维护正义。”虞国国君就同意了晋军的借路请求,并且还自动请求与晋国一起攻打虢国。

宫之奇知道晋国的诡计,便劝谏虞国国君,但却没有任何作用。不久,虞国国君就连同晋国军队攻打虢国,攻占了夏阳。

三年后,晋献公又想讨伐虢国,仍然想从虞国借路,仍然以良马和美玉诱惑虞国国君。

宫之奇向虞国国君劝谏道:“从讨伐虢国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晋国的野心。他从我们国家借路一次已经很过分了,现在怎么还让他借路一次呢?虢国是虞国的外围,是虞国的天然屏障,我们两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也肯定会跟着灭亡的。虢国与虞国的关系,好比面颊和牙床、嘴唇和牙齿,一旦没了嘴唇,牙齿也会感到寒冷的,唇亡齿寒。”

虞国国君不相信,他说:“晋国跟我们国家同宗,难道会害我们吗?”

宫之奇又为他举例分析:“太伯、虞仲同样都是周太王的儿子,由于太伯不听从父王的命令,因此不被父亲喜欢,没有机会继承王位。虢仲、虢叔是周太王的第三个儿子王季的后代,他们都是周文王时期的重臣,对于周王室有功劳,现在他们的功劳簿还放在盟府中。现在如果虢国灭亡的话,怎么还可能敬爱我们虞国呢?况且晋献公对我们虞国的友爱,能比他与桓叔、庄伯的血缘关系更亲吗?桓叔、庄伯两个家族实际上没有任何罪过,只不过他们是晋献公的近亲,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晋献公就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杀了。近亲危害到晋献公,他尚且如此心狠,加害于他们,更何况我们整个国家都危害到晋献公的地位,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虞国呢?”

然而,尽管宫之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虞国国君依然不听劝告,不以为然地说:“我将我们的祭品擦洗得干净一些,准备得贡品多一些,神明看到我这么虔诚,会保佑虞国的。”

宫之奇则回道:“我听说,神明不会随便亲近人的,即使亲近,也是亲近那些有德行的人。《周书》里曾经说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还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意思都是说,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只有人有德行了,他供奉的贡品才是真正的贡品,人民也才真正合乐安康,神明才会保佑,神明决定是否保护谁,凭借的就是德行。如果晋国现在灭了我们虞国,再推崇德行,将祭品擦洗得干净一些,准备得贡品多一些,神明难道会吐出这些贡品吗?他为什么不保佑晋国呢?”

虞国国君无以反驳,但仍然不肯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收过晋国的良马和美玉,再次答应晋国从虞国的借路。宫之奇看国君不听从自己的劝告,知道虞国的灾难已经不远了,说:“等不到岁末祭祀,虞国恐怕就灭亡了。晋国再出兵这一次,就不必再出兵了。”为了躲避灾祸,宫之奇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这次灭掉了虢囯,虢国国君逃到东周都城,晋军返回国。在回国的途中,经过虞国,大军停下不走了,突然向虞国发动进攻。虞国准备不及,被晋军所灭,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被俘虏。然后,晋国将井伯当做秦穆姬的陪嫁随从,其实就是奴隶。然后,晋献公将虞国的贡物贡献给周天子,仍然祭祀虞国的祖先,因此周天子没有怪罪晋国。唯一不同的是,虞国从此不存在了,晋国成为这个国家领土的主宰。

竖刁、易牙之乱

竖刁、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近臣,他们为了讨好齐桓公不惜残害自己及亲人。如竖刁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挥刀自宫为阉人。而易牙呢,他的举动就更令人恐惧了。

易牙擅长烹饪,经常为齐桓公做好吃的。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整天吃这些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唯独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好不好吃。你会做菜,应该知道人肉好不好吃。”齐桓公号称春秋一霸,怎么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只不过开玩笑罢了。没想到易牙却当了真,他回去之后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将儿子杀了,做成一盘菜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这次吃饭的时候,吃到一盘非常鲜嫩的肉,非常奇怪,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易牙哭着告诉他说:“这是小臣儿子的肉,我将他杀了奉献给大王,您不是很想知道人肉是何滋味吗?”齐桓公虽然很不舒服,但一想到易牙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竟然将亲生儿子杀了给自己吃,就很感动,从此就更宠信易牙了。

其实不管竖刁自残为宦官也好,还是易牙献子也好,他们都是为了取悦齐桓公。背地里,他们却与桓公的长卫姫和开方等人结成党,排挤管仲、鲍叔牙等正直的大臣。

后来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望,并问他谁可以继任他的位置当相国。

齐桓公先问管仲:“你觉得易牙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易牙为了讨好大王宁愿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没有人性的人,大王您万万不可亲近他,怎么能将相国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做呢?”

桓公又问:“你觉得竖刁怎么样?”

管仲又回答说:“竖刁为了讨好大王而残害自己的身体,此为不通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他能舍弃自己的太子之位,其野心相比更大。这样人,大王也不要亲近他,更不能将相国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做,否则会将齐国搞得大乱。”

齐桓公还算英明,管仲死后,他根据管仲的遗言立鲍叔牙为相,将易牙和竖刁赶出王宫。但不久,已经习惯了易牙和竖刁之流奉承的齐桓公不能忍受没有他们的日子,又将易牙和竖刁接了回来。没多久,鲍叔牙也死了,易牙和竖刁就把持了朝政,齐国日益衰败,原先的霸主风范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