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又说道:“礼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礼就是做事的方法啊。君子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如果君王治理国家不用礼,就像盲人没有了别人的指导,会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走向何方;又像是在夜晚置身于暗室中,没有蜡烛的照耀就什么都看不到。没有了礼,手脚放到哪里都觉得不合适,耳朵和眼睛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听些什么,进退礼让都会没有了规矩。如果这样的话,日常起居生活中,就会分不清长幼之间的次序,家族之间就会造成不和,朝廷上的官职和爵位也会混乱不清,田猎等一些军事行动失去了指挥,混乱无度就会使得军队像一盘散沙,宫室没有了合适的尺度,度量和祭祀的器具也没有了原有的形状,五味无法按照时节来调节,弹琴奏乐不能按照节拍,车辆不符合规范,鬼神们没有了贡品,服丧的人都不表示自己的悲伤,辩论的人没有了跟随者,官员们都失职,政令就难以得到传达,政事也就难以实施了。不用礼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所有的事情就会做得不合时宜。这样一来,怎么能够领导百姓团结一致地行动呢?”
孔子端正了一下自己的坐姿,严肃地说道:“你们三个人要认真地听着,我这就告诉你们,礼一共有九项内容,也许比这还要多。其中的大飨之礼又分为四项。如果这些礼数人们都能一一明白,哪怕他是一个只会耕田的农夫,只要他依照这些礼节来行事,那么他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了。两个国家的君主会见,相互作揖礼让,然后进门,进门之后钟鼓齐鸣;两个人再次作揖礼让,然后登堂,登堂之后钟鼓声停止。此时,在堂下的众人弹奏起《象》乐,大武、下龠的舞蹈伴随着乐器依次表演。供奉的食品被一一陈列,排列礼乐的次序文武百官也都一应俱全。这样做了之后,君子便可以从中看到仁爱的精神。进退转身都能够符合礼仪,车铃的声音合乎《采齐》这个乐曲的节拍,贵宾出门的时候会演奏《雍》这支乐曲,撤去宴席的时候演奏《振羽》这支乐曲。所以,君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进门的时候响起钟声,表达主人的欢迎之情;登堂的时候演唱《清庙》,表达主人对宾客的赞美之情;堂下演奏起《象》的音乐并跳起舞蹈,表达对祖先功业的崇敬之意。所以,古代的君子在相见的时候不用说话就能够感知到对方的意思,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了。”
孔子说道:“礼,就是理;乐,就是节,君子没有了理和节,就不能行动。如果不懂得《诗》的文化,那么行动就会出错;如果不懂得乐,那么践行礼的时候就会显得薄弱和单调。如果道德浅薄,那么礼会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流于形式。一切的制度都是依靠礼才建立起来的,一切仪式的行为方式也都是礼规定出来的,这些东西真正地实行还要靠人来做。”
子贡站起来问道:“请问先生,古代的夔通晓乐理,能不能说他通晓了礼呢?”
孔子说道:“你说的夔是古人吧?他是古代的人。一个人通晓了音乐而不知道礼,这叫做素;通晓了礼却不通晓音乐的,这叫做偏。夔能够通晓音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他能够流传下来一个通晓音乐的名声。但是他毕竟是古代的人啊!”
子张这时候发言了,他问到了政治,孔子说道:“子张啊,你来,我给你讲讲。君子懂得了礼乐,然后将这些运用到政治上就可以了啊。”
子张不是很明白,继续发问,孔子回答道:“子张啊,你可不要以为一定要摆好桌子和筵席,上下不停地走动着,给宾客们献酒致谢这样才算是礼;你也不要以为规矩地排好队列,挥动起羽龠,敲响钟鼓这样才算是乐。其实啊,答应了别人的承诺能够实现,这就是礼;你所做的事情让他人觉得愉快,这样就是乐。君子如果能够努力做到这两项,而且他又处在统治者的地位上,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了。
“诸侯的朝代,万物莫不屈身听从,文武百官也不敢不用心做事。礼兴起了,百姓就会安居乐业;礼如果被废弃得不到重视,那么百姓就会迷乱了。设计精巧的房子事先就会有陈列设置的规划,每个座位都应该有上下之分,车辆也会左右分开行驶,人们行走的时候要一个跟着一个,站立的时候要井然有序,古人把这个称之为义。如果室内没有好的布置,就会杂乱不堪;座位没有上下,就会因为座位而乱;车马的行驶没有左右之分,就会因为车马而乱。行走的时候散乱拥挤,就会因为道路而乱;站立的时候没有顺序,就会因为位置而乱。昔日里,那些圣明的帝王和诸侯,他们分辨贵贱、长幼、男女以及疏远亲近之人,没有敢违背礼乐的,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孔子的三个弟子听完孔子的这番教导,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更加佩服孔子了。
孔子闲居
孔子在家闲居,他的学生子夏在一旁陪侍。
子夏问孔子:“老师,《诗经》上说‘快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为什么说这样就称得上民众的父母呢?”
孔子回答说:“要成为民众的父母,他必须懂得礼乐的起源,达到‘五至’,施行‘三无’,并普及天下,哪里有混乱,必然预先知道。这样的人就是民众的父母了。”
子夏又问:“民众父母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那‘五至’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有正确的思维意识,就会说出相应的话;言语表达得准确,行为就合乎规范;各自的行为合乎规范,相互之间就会快乐;相互之间有快乐,就会有同情。相互之间的同情和快乐是互相引发的,这种道理即使端正明亮的双眼,也不会看见;即使竖起仔细倾听的双耳,也不会听到,这就是‘五至’的意思。”
子夏说:“我知道‘五至’的意思了,请问‘三无’又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无声的音乐,无形的礼仪,无丧服的服丧,就称为‘三无’。”
子夏说:“‘三无’的意思我已经大致明白了,请问哪句诗的意思和它比较接近呢?”
孔子说:“‘朝夕谋政宽又静’,这就近似于无声的音乐。‘仪表安和,无可挑剔’,这就近似于无形的礼仪。‘凡民有难,全力救助’,这就近似于无丧服的服丧。”
子夏说:“老师,您说得真是完美、充分啊!到这里是不是就算说完了?”
孔子说:“怎么这就算完了?除了要做到这‘三无’,君子还必须做到‘五起’。”
子夏问:“什么是‘五起’?”
孔子说:“一起:无声的音乐,与心情、情趣相一致;无形的礼仪,态度温和谦逊;无丧服的服丧,宽容、真切地同情别人。二起:无声的音乐,显示满足的快乐;无形的礼仪,表情沉着庄重;无丧服的服丧,推广到四方之国。三起:无声的音乐,与大众的情趣一致;无形的礼仪,使上下和睦同心;无丧服的服丧,关爱世上所有的人。四起:无声的音乐,一天天传遍四方;无形的礼仪,一天天扩大影响;无丧服的服丧,纯粹的仁爱无私。五起:无声的音乐,激发起振奋的精神;无形的礼仪,遍及到全世界;无丧服的服丧,施行于子孙万代。
子夏说:“夏禹、商汤和周文王的德行,参照天地的规律,请问是怎样参照天地规律的?
孔子说:“要遵照‘三无私’的精神管理天下。”
子夏说:“请问什么是‘三无私’?”
孔子说:“天无私心地覆盖一切,地无私心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心地照耀四方。用这三种精神管理天下,就是‘三无私’。这种精神体现在《诗经》中,就是说:‘天命不可违,成汤登上天子之位。成汤降世正适时,他圣明又谨慎。光明正大的德行永不改变,对上天一直十分敬重。上天就命成汤统一了九州。’这就是成汤的德行。上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换,有风霜雨露滋润万物,这就是圣人施行教化需要仿效的法则。地负载万物的生气,风雷运行在天地之间,所到之处,万物生长繁衍,这也是圣人施行教化需要仿效的法则。圣人的德行无比清明,思想意志犹如神明,心中想有所做为,一定会事先显示出什么征兆。正如上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山川间就会有雾气出现。这种精神体现在《诗经》中,就是说:‘巍巍五岳,直插云天。五岳降下神灵,他们就是甫侯和申伯。甫侯和申伯,是周王朝的栋梁。四方各国都受到他们的保护,周天子的恩德遍及四方。’这就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德行。三代的圣王,都是在还没有当君王之前就获得了美名。《诗经》中说:‘圣明的天子,其美名永远被世人传颂。’这就是周太王的德行。”
子夏听到这里,猛地起身站起来,背靠着墙,恭敬地说:“弟子怎敢不接受这番教诲呢?”
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人要有修养,首先要确定追求仁爱的志向。有追求仁爱的志向,自然就会有心去学习合乎规范的礼仪,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气质。气质不一定非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而是时刻都存在着,随时都会显示出来。
孔子所说的“无声的音乐”,指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相互愉悦的快乐,平和的心境和振奋的精神。“无行的礼仪”也不是指没有固定动作的礼仪,还指为人正直、性格大方、自尊敬人、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无丧服的服丧”,主要是指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对别人要宽容、慈悲、和善,也就是有广博的爱心。
孔子说的“三无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胸,就应该像上天覆盖一切,大地承载万物,日月普照四方那样无私。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最高精神境界。
投壶之礼
古代士大夫在宴饮时,为了劝酒和活跃气氛,便常做一种叫投壶的游戏。游戏时,投壶者要把没有箭头的箭,投入与其有一定距离处的壶口中,投中支数多者获胜。投壶是一种讲究礼节、从容儒雅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一定发展。
春秋时期,在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当中,请客人射箭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一种耻辱,而且主人请客人射箭时,客人不得推辞。但是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为了不使客人难堪,后来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到了战国时期,文人墨客开始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讲礼节、重儒雅的活动,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壶取乐的现象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
投壶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种礼仪,因此它有很多规矩,也有特定的程序。
首先,宾主就位。宾主坐到各自的席位上,投壶礼仪开始。
然后,三请三让。主人双手捧着投壶用的四支箭,再让另一个人拿着壶。主人来请宾客:“我有不直的箭,窄口的壶,希望它能给你们带来快乐!”宾客辞谢道:“您已经赏赐给我们美酒佳肴了,还让我们投壶取乐,真是不敢当。”主人又请道:“只是不直的箭,窄口的壶罢了,不值得辞谢,请你们来玩吧!”宾客又辞谢道:“美酒佳肴就足够了,再赏赐给我们投壶,真的是不敢当。”主人第三次请道:“只是不直的箭,窄口的壶罢了,不值得客气,请你们一定要参加。”宾客便说:“既然盛情难却,那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宾客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支箭。主人还拜礼。宾主再相互行揖礼,礼毕后,到各自的席位上正坐,做好投壶的准备。
接着,投壶开始。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宾主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客与主人。
司射返回自己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投壶之礼,需将箭头投入壶内才算投中;宾客与主人交替投箭头,如果一方连续投,投中也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给没有投中者倒酒,这酒称为罚酒。”说完,司射对乐工吩咐道:“请演奏《狸首》(古乐曲名,古人行射礼时,天子、诸侯分别以《驺虞》、《狸首》之曲为发箭节度)。”
投壶时,宾主依次投壶,八支箭全部投完后,为一局。
另外,在投壶的时候,司射会告诫双方的年轻人说:“不要怠慢,不要骄傲,不要背对着大堂站立,不要大声喧哗,否则都要受到惩罚。”
由此可见,投壶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一种正规的礼仪。
鲁哀公问儒行
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是鲁定公的儿子。鲁哀公在位时,常常向孔子请教一些问题。
有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儒者的行为准则。鲁哀公问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特有的服饰吗?”孔子回答道:“孔丘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鲁国人常穿的宽袖子衣服;长大后曾在宋国居住过,那段时间戴的就是宋国人常戴的章甫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我曾听人说过,一个德行好的君子应有广博的知识,而他的服饰则应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特有的服饰。”
鲁哀公又问:“请问儒者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孔子答道:“急匆匆地述说,恐怕很难把它说完。要想把儒行述说清楚,需要很长时间,即使等到侍从换班,也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