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鲁哀公命人在一旁设席,请孔子坐下慢慢说。孔子说:“儒者像席上的珍宝以等待聘召,早晚勤于学习以等待垂问,心怀忠信以等待举荐,身体力行以等待取用。儒者修身自立,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的穿戴适中,与常人不一样,举止也十分谨慎。对大事退让不愿接受,好像有点傲慢;对小事也退让不愿接受,好像是假客气;处理大事时,好像有畏惧之色;处理小事时,好像又有点惭愧,只怕做不好。他们从来不愿与人争抢,甘愿退让,好像是软弱无能。儒者的态度容貌,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平时的起居也十分庄重肃穆,无论是坐,还是立都非常恭敬。说了就一定会守信用,做事就一定会办到。在路上行走时,不走险路捷径以图便利;冬天夏天时,不与人争温暖或凉爽的住处。他们珍爱生命,为了等待发挥作用的时机;他们保养身体,是希望将来有所做为。儒者的防备祸害、等待机会,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从不珍视金玉,而把忠信的品德当宝贝;从不祈求拥有土地,而把树立德义做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祈求聚敛财物,而把渊博的知识当做财富。儒者是很难得的,因为他们轻视高官厚禄,不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他们隐居起来不出世;儒者也很难留住,因为不符合义理的事情,他们不会合作。他们以事业为先,报酬为后,是很容易供养的。儒者与人交往,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在钱财或玩乐面前,从不见利忘义。即使在威胁和恐吓面前,他们也决不妥协,至死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遇到凶禽猛兽,儒者会奋不顾身地去搏击;如果要举重鼎,儒者会先估计自身力气再动手。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再追悔;对于未来的事情,不妄加猜测;对于错话,不会再说第二次;对于流言飞语,不会追究到底。他们的威严不可侵犯。只要是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能够当机立断。儒者的特立独行,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可以亲近,但不可威胁;儒者可以接近,但不可逼迫;儒者可以杀,但不可侮辱。儒者不讲究吃喝,也不讲究穿着。有了过失,别人可以私下指出,但不可当众指责。儒者刚毅的品质,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把忠信当做盔甲,把品德当做盾牌,以仁义为行为处事的准则。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改变自己的情操。儒者立身处世,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的住处,只有十步见方那么大,房屋四周的墙只有四五丈高,大门是用树枝编成的,小门只有一扇,用蓬草来遮掩,窗户是用破瓦砌成的小口。全家人只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两天才吃别人家一天的粮食。统治者要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对其坚信不疑,并竭尽全力地为其效劳。统治者要是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么也决不巴结献媚。儒者从政,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虽与同时代的人相处在一起,但思想行为却与古人相合。儒者现在身体力行的事,将会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如果遇不到政治清明的时代,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推举,却遭到喜欢造谣生事的小人们陷害,他们虽然身体会受到伤害,但志向和操守绝不会改变。他们虽然身处险境,但言行仍与志向保持一致,心里仍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儒者忧国忧民的意识,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学问渊博,仍不断学习;品行高尚,仍不断提高自己。他们不得志时,不会有不正当的行为;仕途通达时,也不会放纵自己。他们奉行以和为贵的礼仪,并把忠信当美德,把和谐当法则。他们举荐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做到严肃方正与柔和圆转相结合。儒者的宽广胸怀,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在举荐贤能时,对内族的人,不会因为其人和自己有亲属关系就回避;对于外族的人,也不会因为其人曾与自己有私怨就不推举。在举荐前,儒者会先对其进行考核,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使他得到重用。对于所举荐的人,并不希望获得他的报答,只希望他能为国效力。儒者举荐贤能,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听到善言就告诉给朋友听,看到善行就指示给朋友看。在爵位面前,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在灾难面前,争着献身。朋友长期不得志,自己愿意等待着一起升迁;朋友在远方过得不好,就想方设法把他招回来。儒者对待朋友,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既洗浴身体,又净化心灵。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后,静待采纳并坚持正道。如果君主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委婉地加以讽谏,以示启发,不急于求成。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不自以为贵;在盛世的环境中,不松懈,能居安思危;在乱世当中,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对于观点相同的人,不妄加吹捧;对观点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议。儒者坚守正道,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上不臣服于天子,下不媚事于诸侯。他们为人谨慎、生性平和、崇尚宽容、坚强刚毅而又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能担当重任。爱好文章典籍,以磨砺自己方正的行为。即使把国家分给他,在他看来也是锱铢小事、微不足道。他们不愿臣服于他人,也不愿出去做官。儒者的行为规范,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的朋友都志同道合,研究学问、道义都有相同的方法。双方有谁取得了成就,就都十分快乐;一方不如自己,也不嫌弃。与朋友长时间不曾相见,听见别人对朋友的流言飞语,不会相信。一切行为都以方正为根本,以道义为原则。志同道合就在一起,志向分离就分开。儒者结交朋友,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儒者不会因为长期贫困就丧失意志,也不会因为富贵享乐就失去节操。不会因君主困辱、士大夫干涉、管理逼迫就背弃道义。儒者的节操,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刚刚归来,鲁哀公供养招待他。听了孔子以上的这些话后,鲁哀公从此对孔子更加信任,更加仰慕,并开始以儒者为师。
石祁子知礼
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六个孩子,皆为侧室所生。因此,无法决定让哪个孩子来继承他的爵位。当时,人们在决定不了什么事时,就会用占卜龟甲来看上天的安排。于是,也只好用这个办法来选石骀仲的继承人。
占卜开始前,占卜师要六个孩子先去洗干净头和身子,再穿戴干净整齐,并佩戴上一块美玉,这样的话,占卜的结果就会对孩子们有益。
孩子们都想当继承人,于是就立刻去洗头、洗身子,然后一个个穿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衣服,佩戴上一块美玉出来了。但是,只有一个孩子例外,他就是石祁子。石祁子既没有洗头,也没有洗身子,更没有佩带美玉。
占卜师感觉很奇怪,便问石祁子:“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呢?难道你不想继承你父亲的爵位吗?”
石祁子回答道:“在为父亲守丧期间,哪有可以去洗头、洗身子,身上还要佩带美玉的事?这是不知礼的表现。”
占卜师说:“占卜前要净身换衣、佩带上美玉,这不但是为了尊敬神明,也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好的征兆呀。”
但是,石祁子还是坚持不肯去洗,也不肯佩玉,他觉得要是自己那样做了,就是对父亲不恭敬。
然而,占卜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因为龟甲上显示的是只有石祁子是继承人的合适人选。很快,这件事就被传开了,当时所有的卫国人都认为占卜龟甲果真是很灵验的。
人们觉得,遇到像丧父、丧母这样重大的丧事,真正孝顺知礼的儿女,内心一定悲痛至极,不可能再有闲情逸致去注重自己的外表。石祁子在为父守丧期间,即使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也坚持不去洗头、洗身子,更不去佩带美玉做为修饰,因此他才是真正孝顺又知礼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是不会被老天抛弃的,所以占卜才会显示出那样的结果。
从此以后,石祁子知礼一直被传为美谈。
孔子论蜡祭
春秋时期,每年的十二月份,因为全年的农事都已经结束,而且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所以上至天子,下至乡里的地方官都会召集民众,举行盛大的蜡祭,以祭祀掌管农作物的神明,表达感谢并祈求福佑。
这一年,城里又举行了蜡祭活动,子贡刚参加完蜡祭回来。孔子问子贡:“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很开心呢?”
子贡回答说:“在祭祀的过程中,气愤很热烈,人们都跟疯了似的争相拜神,热闹得很,但是我不觉得有什么好开心的。”
孔子笑了笑,说:“人们都辛辛苦苦忙了一整年了,现在,因为受了君主的恩惠,才得以参加这么盛大的蜡祭活动,能不开心吗?看来,你还没有明白举行蜡祭的真正目的。举行这个活动,除了祭拜神明以外,更重要的是给老百姓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如果人们的生活一直像拉紧的弓弦一样,一刻都不得放松,就算是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君,也是无法办到的;但是如果像一直松弛而从不拉紧的弓弦一样生活,那又是不能够的。所以在紧张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要适当地放松一下,这才是明智的为政之道呀!”
子贡听后点了点头,说:“老师,我这下终于明白了。像蜡祭这类典礼的安排,应该是君主深切地了解了一张一弛的道理,所以才有心为调节人民的身心而制定的,使人民劳逸结合,从而更有精神去做接下来的事情,对吗?”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
赵文子论人
晋国的大夫赵子文和叔誉在九原散步,这个地方风景秀丽,风水也很好,所以很多晋国的贵族死去之后都会被葬在这里。眼前是林立的墓碑,整齐地排列着;松柏和野草把这里的气氛衬托得有些萧瑟。赵子文心生感慨,问叔誉道:“如果这些死去的人能够复活,那么在这些人里面,我跟随谁是明智的呢?”
叔誉回答说:“晋襄公时有一个叫做阳处父的人,大家公认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跟随他应该可以吧?”
赵文子想了想,摇头说:“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在晋国的朝廷里面,就他喜欢独揽大权、争名夺利,遇到事情无论是不是他的职责,他都想要插一脚。他以为自己很有才华,所以太过自负,因而显得刚愎自用,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不得善终。他连自己的性命都没办法保全,就说明他的才华其实是有限的,他不值得受到这样的称赞。”
叔誉 想了想说道:“那么,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这个人怎么样?晋文公逃亡在外的十几年里,他一直追随着晋文公不离不弃,大家都说他是真正的君子。”
赵文子依然摇头,说:“他的确追随了晋文公十九年,然而,在晋文公终于可以结束逃亡,渡过黄河回国当官的时候,他却提出了离开晋文公的要求。晋文公流落在外十九年,在国内一点根基都没有,现在正是最需要他的帮助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却想要离开。他真的要离开吗?不是的,他是在趁火打劫。结果,他逼得晋文公当场发誓,回国后一定会和他的舅舅同心协力,他这才继续跟随晋文公回国辅助他。在晋文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趁机要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一己之私欲至君主的安危于不顾。这样的人你说他是君子,但我却认为他的品德也是不值得称道的。”
叔誉很久没有说话,只有风声回荡在两个人的身边。过了一会儿,赵文子轻轻说道:“依我看,当年的随武子倒是一位值得追随的人。他的才智高人一等,他的德行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对于臣子来说,当自己效忠的君主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保护君主,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辞。但是,谁又曾想过,他们如果真的牺牲了,这又何尝不是国家的损失呢?随武子就不是这样的,他一方面能够做到忠于自己的职守,时刻保护君王的安危;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保护自己,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遇到灭顶之灾,他的才智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他不但能够保证自己的性命无虞,还能够保护自己的朋友们。当他得到了一些好处时,他总会想到自己的朋友们还在困难之中,就会把自己所得到的分出一部分去照顾朋友们,他的宽厚德行也由此可见了。”
赵文子的这番话后来都被大家知道了,晋国上下的人都认为赵文子是真正的慧眼识人,他能够不失偏颇地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被私人感情所蒙蔽,不被外物的表象所迷惑,大家都很佩服他。
赵文子身材纤弱,平时说话声音很小,听的人需要仔细分辨才能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但是他每说一句话都是中肯的,从来不说废话。因而国君十分信任他,他说的话没有不采纳的;他所推荐上来的人才,国君都会重用。一些管理仓库的人经他举荐后成为大夫的,算起来不少于七十个人。
尽管如此,这么多人因为他的推举而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国家因为他的举荐而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然而,在赵文子有生之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向国君请求过赏赐,也没有向他举荐的那些人收取报酬。直到他逝去,他也没有交代过任何一个人多加照顾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