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丧礼
孔子非常注重礼仪,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孔子尤其重视丧葬之礼。每当孔子面对丧礼的时候,都要求自己一切按规定办事。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去了。但是,孔子父亲的坟墓在哪儿,孔子的母亲并没有告诉孔子。孔子的母亲去世以后,孔子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想要将父母合葬。于是,他先把母亲的棺材安置在五父(五父,即五父衢,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部)的街道上。看孔子这样做,街道上的许多人都认为孔子在行送葬的礼仪。不久,孔子从一个老乡的口中得知了父亲坟墓的位置,孔子这才把父母一起合葬在防(今山东费县东北)地了。
埋葬父母的时候,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听说,人们不喜欢在坟墓上堆一个高高的坟头。但是我千辛万苦才找到父亲的坟墓,一定要做一个标记。”说着,孔子就堆起了一个坟头。孔子留下弟子们,自己先回去了。没想到,突然下起了大雨,弟子们回来得非常晚。于是,孔子就问弟子们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弟子们说:“突然下起了大雨,您堆起的坟头倒塌了。”弟子们见到孔子默不作声,就重复了好几遍。孔子突然大哭起来,并说:“我早就听说过,没有人在坟墓上堆起坟头的啊!”
孔子对于服丧的礼仪,也十分讲究。在为母亲守丧的时候,孔子也是真诚地哀伤。服丧期满以后,五天之内,孔子仍然不能弹出完整的琴乐。过了十天以后,孔子才能够吹奏笙。
但是,有的人却不能像孔子一样做得这么好。当时,鲁国有一个人白天脱了丧服,晚上就开始奏乐玩乐。孔子的弟子子路听说了,就讽刺这个人。孔子就说:“子路,你怎么一直苛责别人呢?这个人已经服丧三年了,已经做得很好了。”孔子后来又对别的弟子说:“哎,如果这个人能够在一个月以后再奏乐,那就更好了。”但是,孔子却并不赞成死者的亲人过度哀伤。孔子的妻子死了一年以后,孔子的儿子孔鲤仍然每天悲伤痛苦。孔子听见有人哭,就问是谁在哭。有人告诉孔子,是孔鲤在哭。孔子就教育儿子说:“你的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你还是这么悲伤,有些过度了吧。”于是孔鲤就没有再哭泣了。
无论是谁的葬礼,孔子都十分讲究礼仪的规范。对于弟子们的葬礼,孔子也十分注重言行合乎礼法。孔子喜爱的弟子颜渊死后,孔子就非常悲伤。有人送来了许多祭祀用的肉,孔子接受了。但是,孔子为了表现自己不是过度伤心,在弹了琴之后,才开始吃祭肉。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死了以后,孔子很伤心,就在正厅中为子路举行葬礼。随后,孔子问:“子路死的时候是什么情形?”有人对孔子说:“子路是被人剁成肉酱而死的。”孔子听了,就命人将家里所有的肉酱都扔掉了。
孔子去卫国的时候,途中遇到了曾经的房东家里正在办丧事。孔子祭奠之后,就吩咐子贡把赶路的马送给房东家。子贡当时非常不理解,就对孔子说:“先生,您的弟子们死的时候,您没有这么重视。为什么对这个以前的房东这么看重呢?”孔子就说:“我刚刚难过得留下了泪水,我不能只是悲伤,却没有什么表示啊。”子贡只好听从了孔子的吩咐。
到了卫国以后,孔子遇到有人办丧事。看到丧事办得非常合乎礼仪,孔子就对弟子们说道:“哎,这个丧事办得很合规矩,你们要记在心里啊。”听到这儿,子贡就问老师为什么说这个丧事办得好。孔子回答道:“你看那个人送葬的时候,就像孩子留恋父母一样依依不舍。那个人往回走的时候,却又不停地回头,好像有什么事放不下一样。”子贡不以为然地说:“我觉得那个人还不如早些回家祭拜呢。”孔子就教育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谨记这个人的行为,我都做不到这么好。”
对待朋友的丧礼,孔子也十分重视。有人对孔子说:“您的老朋友柏高死在了卫国。”孔子就考虑在哪儿哭泣柏高。孔子说:“如果我的兄弟死了,我会去家族的祖庙里为他哭泣;如果我父亲的朋友死了,我会在庙门外面为他哭泣;如果我的老师去世了,我会在屋子的正厅里为他哭泣;如果我的好朋友死了,我会在屋子的正厅外面哭泣;如果我的普通朋友死了,我会在郊外哭泣。对于柏高,我不能在郊外哭泣。否则,会显得我和柏高的关系冷淡。但是,我在正厅里哭柏高的话,又有些过于庄严。这样吧,我是经过子贡认识柏高的,就到子贡家里祭拜吧。”因此,孔子就命子贡主持丧事,并对子贡说:“如果宾客是你的朋友,并且这个宾客是因为你才来哭柏高的话,你就要拜谢宾客;如果这个宾客只是来哭柏高的,你就不需要对这个宾客行叩谢的礼仪。”
吴国的贤德公子季札(即延陵季子)去了齐国。在季子回吴国的路上,季子的大儿子死了。季子就打算将儿子埋在齐国的嬴地(今山东莱芜县西北)、博地之间。孔子认为,季子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于是,孔子就和弟子们去看这场葬礼。到了那里,孔子看见墓穴并不深。在装殓的时候,孔子看见季子的儿子穿的是普通衣服。而且,季子并没有让人堆很高的土。一切仪式都做完了以后,季子就露出左胳膊,围着墓地又转了三次。季子转的同时,还大声哭了三次。季子说:“一个人的死生有命,死后虽然身体回归黄土,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啊!”说完这些,季子就带人离开了。看到这儿,孔子非常赞赏季子的做法。
一天早晨,孔子起得非常早。他两只手背在身后,并且两手拄着拐杖,唱着歌慢悠悠地走着。歌的内容是这样的:“巍峨的泰山很快就要塌陷了,坚固的梁木不久也要坏掉了,智者也要陨落了吧!”歌毕,孔子就进屋了。子贡听到这首歌,就想:“泰山倒塌了的话,我们就没有可以仰望的高山了;梁柱坏了,智者陨落,我们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了。是不是老师得重病了呢?”于是马上去看望孔子。
看到子贡来了,孔子就说:“哎,你应该早点来啊。我早就知道,夏、商、周三代安置灵柩的位置不同。夏后氏命人把棺材安置在主人经常出入的东阶上,这说明人们仍然把死者当做主人;殷人们把棺材安置在两根梁柱之间,这说明人们已经不再把死者当成主人,而是把死者放在宾主之间的位置了;周朝的人将棺材安置在宾客经常出入的西阶上,这就说明人们已经把死者当成外人了。我是殷商的后人,照理,应该执行殷商的礼仪。况且,我昨天夜里却梦见被安置在梁柱之间。我想,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梁柱之间是正厅的中央,是受到天下仰慕的非常尊贵的位置。但是,我觉得现在并没有圣明的君主啊,天下有谁尊敬我呢?所以,只有可能是另一种解释了。这就是,我可能命不久矣了。”果然,孔子在病了七天之后,就去世了。
给孔子举办葬礼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们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丧服。这时,子贡说:“以前,先生为颜渊和子路办丧礼的时候,曾用对待儿子的礼仪对待他们,而且没有穿丧服。所以,我们也遵从先生的心意,也这样举办先生的葬礼吧。”于是,孔子的弟子们在为孔子举行葬礼的时候,就没有穿任何的丧服。
曾子与丧礼
曾子即曾参,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之一。对于丧葬之事,曾子没有孔子那么透彻通晓。但是,曾子也非常注重礼仪。一天,曾子和子思(孔子的孙子)闲谈。曾子说:“我为父亲服丧的时候,七天没有吃、没有喝。”子思却说:“前代君主制定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让恭敬得过头了的人能够有些顺从礼仪,也为了让那些没有做到礼仪规范的人能够不断地努力做到守礼。因此,有修养的人服丧的时候,只需要坚持三天不吃不喝就可以了。一个人即使是三天不吃不喝,都会没有力气走路。”曾子认为这有道理。
一次,子夏因为儿子的死而哭瞎了眼睛,曾参就去安慰子夏。曾子说:“如果一个人的朋友的眼睛看不见了,这个人是要为朋友哭泣的。”然后,曾子就哭了起来。子夏又哭道:“哎呀,我到底有什么罪呢?老天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呢?”听到这儿,曾参非常生气地说:“子夏,你是有罪的人啊。曾经我们俩在洙水(今山东新泰东北)、泗水(今山东济宁泗水县)之间服侍先师孔子,你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后来却去西河岸边养老了。因此,西河岸边的人只听说了你,很多人都不再相信我们的先师有才能了,这是你犯的第一个错误;你只顾自己退隐,连你的父亲死了,你也不让人们知道,这是你犯的第二个错误;还有,你因为儿子死了,就过度悲伤,还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犯的第三个错误。这些不是事实吗?难道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吗?”曾子的一番话,惊醒了沉浸在痛苦中的子夏。子夏就扔掉了拐杖,并对曾子说:“啊,我的确是做错了!我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太长了。”曾子曾经这样说:“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坟墓上长出了青草,这个人就不用再为朋友哭泣了。”
曾子不断地要求自己要严格遵守丧礼的规范。有一次去卫国的负瑕(今山东兖州北部)祭拜。哪知,曾子到了以后,这家人已经在祖庙内举行过祭奠了。看到曾子来了,这家人重新把棺材安置在了祖庙中,以便让曾子祭拜。这时,曾子的弟子就问道:“老师,这样做合乎丧葬之礼吗?”曾子就回答说:“祖庙里的祭奠只是暂时的礼仪,既然是暂时的,这么做就没有什么不妥的了。”弟子们又拿这件事去问子游,子游回答说:“丧葬的仪式是循序渐进的。在窗台旁边举行饭含礼(古代的丧葬礼仪之一,即把米、珠、贝、玉等东西放在死者的口中);在正室里举行小范围装殓的礼仪;在东阶举行大范围装殓的礼仪;在祖庙举行家族的祭奠之礼;最后是埋葬在郊外。这些是有先后顺序的,象征着死者逐渐远去。因此,丧葬只有前进的,却没有返回后退的啊。”弟子们将这些话告诉了曾子,曾子就感慨地说:“子游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丧葬礼仪啊!”
后来,曾子去参加一个葬礼。他用衣服盖住了丧服里面的衣服。同去的子游却敞开外面的衣服,露出里面的裘衣。曾子就有些不高兴,对其他人说:“你们看,子游平时一直研究礼仪规范,今天却露着裘衣参加葬礼!”子游没有说什么话。不久,丧礼就开始了。小范围的丧礼举行完了以后,主持丧礼的人就把臂膀露出来,并且用几根麻布扎住头发。这个时候,子游在头上和腰上都系上了麻布,穿上了一整套的丧服,然后才进入厅中。曾子这才恍然大悟地说:“啊,子游是对的,是我做错了啊。”
一天,曾子和许多人正在闲聊。突然,曾子看见一个弟子急匆匆地走出房门。曾子就问这个弟子:“你为什么这么着急?”这个弟子回答道:“老师,我的父亲去世了,所以我着急去奔丧。”听到这里,曾子就说:“那你赶紧去吧。”弟子走了之后,曾子也面向北,以宾客之礼向弟子的父亲表示祭奠。
曾子严格要求自己的一切礼仪要合乎规范,至死都没有改变。曾子卧病在床以后,他的儿子和弟子们都在床边伺候着。曾子的儿子曾申、曾元在曾子旁边服侍,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门童都照顾着曾子。门童端着蜡烛的时候,忽然发现了曾子漂亮的席子。门童就说:“这张竹席真漂亮啊,它是那么的光洁顺滑,应该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连忙说:“小声点,别让老师听见了!”哪知,曾子已经听见了。曾子就问什么事,门童回答说:“这张华丽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吗?”曾子低低地说道:“没错,这张竹席是季孙送给我的,一直没有收起来。”然后,曾子就让儿子曾元给自己换掉席子。曾元不想换,就说:“父亲,您需要好好休息,不能随便移动啊,换席子的事过几天再说吧。”曾子就斥责儿子道:“儿子,你还没有那个门童理解我的心意啊。有修养的君子爱一个人,就会成全这个人优秀的德行。相反,小人爱一个人,常常会无视这个人的缺点。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想平平淡淡地离开人世。换席子成全我的品德,这件事你做不到吗?”听曾子这样说,曾子的儿子和弟子就把曾子抬起来,准备为他换掉席子。只是,还没有把曾子放下来,曾子就离开了人世。
曾子一生都在追求合乎规范的礼仪,换席子的事情更加说明了曾子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懈怠。
丧欲速贫
一天,有子(孔子的弟子之一,即有若)问曾子道:“你有没有听先生(即孔子)说过官员丢了官职之类的事?”曾子想了一会儿,然后说:“是的,我听先生说过这一类事情。先生说的是:‘丢了官职以后,就想马上变得贫穷;死了以后,就想自己的尸体马上腐烂掉。’”
听到曾子这样说,有子接着说:“这不像有修养的人说的话,我觉得这不是出自先生本意的话。”曾子见有子不相信自己,就对曾子说:“我真的听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啊,我没有骗你。”有子仍然说:“我还是认为,这不是品行高尚的君子说的话。”曾子见有子仍然不相信自己,最后只好说:“这真的是先生说过的话,我和子游都听先生说过。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问问子游啊。”然后,有子说:“没错,先生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不过,先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说了这句话的。”
不久,曾子将这些话告诉了子游。子游听了之后,拍着手说:“哎呀,有子说的话真是太对了啊!从有子说的话看,有子已经领悟了先生的心意,有子说话非常像先生说话了!”停顿了一会儿,子游又说:“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先生在宋国居住。宋国的司马桓魋为自己打造石椁(石椁,在古代,棺是指里面的小棺材,椁指包裹在小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三年都还没有造好。看到这种情况,先生就说:‘如果一个人建造石椁都要像这样的奢侈浪费的话,那么这个人死了以后,还不如赶快腐朽掉,而且越快越好。’因此,‘死欲速朽’是先生针对宋国司马桓魋而说的话。鲁国的南宫敬叔曾经被罢免过官职,后来,又得到任用。因此,南宫敬叔回到鲁国以后,为了报答天子,南宫敬叔经常送很多珍器珠宝给天子。先生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非常不高兴。先生说:‘如果一个人像这样用钱财贿赂天子,那么这个人丢掉官职以后,还不如很快就贫穷的好。’所以,‘丧欲速贫’是先生针对南宫敬叔而说的话。”
后来,曾子又把子游的话对有子说了。有子就说:“的确是这样啊,我本来就觉得这不是先生说的话啊!先生即使说过这句话,也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说的。”曾子还是有些疑惑,就问道:“那么你是凭借什么判断出来的呢?”有子回答说:“先生曾经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部,孔子曾担任过中都宰的职位)制定礼仪之法。先生规定,棺木要厚达四寸,椁木要厚达五寸。所以,从这件事来看,先生并不希望人死后,人的尸体马上腐烂掉。以前,先生丢掉了鲁国大司寇的职位,并打算去楚国找事做。那时,先生首先让子夏去楚国说明先生要去应聘的事情。随后,先生又命冉有前去重申先生的这个打算。因此,从这件事情来看,先生并不希望丢掉官职以后马上清贫如洗。曾子这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所谓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典故。
重耳仁亲以为宝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了以后,秦穆公就派人鼓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趁机夺权。但是,重耳坚持非礼勿听,并且用非常得体的外交辞令否定了秦穆公的建议,并没有趁机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重耳“仁亲以为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