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孔子认为,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明白光明正大的道理,以便让人们养成优秀的美德;也在于使人们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从而养成新的良好的品行;还在于更正人们的行为,进而让人们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并且让人们始终保持这些优秀的德行而不产生动摇。
在孔子看来,能够一直保持这种优秀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就会形成坚定的意志。有了坚定的意志以后,人们的心里才会平静如水。心如止水之后,才能让人们在任何情形下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然后人们考虑事情才能够做到十分周详,面面俱到。考虑周详以后,人们才能尽可能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
所有的东西都有根本和枝节,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头和结尾。同样,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做人方面。人们要明白光明正大的品德是根本,改掉旧的坏习惯是枝节。人们知道要达到的境界是开始,最终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是结尾。总之,孔子认为,如果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非常接近事物的本质规律了。
古代那些想在全天下发扬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人,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以此来做天下人的榜样;想要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就需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把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条,努力形成夫妻相敬如宾、父慈子孝、兄弟仁爱的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局面;而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自己先养成至善的美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想要养成至善的美德,就要使自己的心正直不偏邪,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想要做到正直无私,就要心存真诚的意念,是非分明,并且革除自己心里自私的欲望;想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掌握大量而丰富的知识,拥有过人的智慧;想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就要穷尽对天下万事万物的理解,认真研究万事万物所蕴含的道理。
认真研究天下所有的事物之后,人们就会变得学识渊博,从而成为一个智者,这样人们就可以分清是非善恶;分清是非善恶,拥有了智慧以后,人们的意念和想法才会变得真诚,心里才不会有私欲;人们的意念真诚以后,心里就会正直无私,人们处理事情才会公正、正直,也就不会有徇私枉法的事情发生了;人们以身作则,处事公平、公正以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得有条不紊;人们把自己的家整治好了以后,才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富民强,整个家呈现出安宁祥和的景象;在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以后,整个天下也会变得和谐安定,成为太平盛世。
所以,上至一朝天子,下至普通百姓,所有的人都应当把修身养德做为做人的根本。这是因为研究万事万物、掌握丰富的知识以及意念真诚、心态端正等方面都是为了陶冶一个人的身心,提高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人们修养身心又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进而平定天下。如果人们没有很好地理清这些道理的话,就会本末倒置。如果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不好,就不能做到公正,也就没有资格管理自己的家庭。一个人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
因此,每个人都要牢牢把握住修身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人不重视修身这个根本,却重视其他不重要的末节,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有所做为的。一句话,大学是教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门学问。
君子止于至善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凭借着美好的德行闻名天下,而美德的根本内涵是仁义至善。因此,君子致力于修身,是为了达到仁义至善的最高境界。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孔子列举了许多例子。
《诗经·商颂·玄鸟》篇里这样说:“京城是天子统治的地方,百姓喜欢选择京城周围方圆几千里的地方居住。”这说明,如果天子统治有方,百姓就会纷纷归顺他,并且选择在京城附近定居。推及开来,就是说至善是一切事理的中心,君子更应该将至善的德行放在心里永远不动摇。
《诗经·小雅·绵蛮》篇里说:“小小的黄雀,不停地叫着,停在山坡的凹陷处。”读到这里,孔子就说:“这个小小的黄雀都知道选择一个好的地方栖息,难道人们还不如这个黄雀吗?”这个比方,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君子想要达到至善的境界,首先必须知道至善的所在。
《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的品德壮美,为人庄严静穆。文王对待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恭敬有加,他的美德从来没有动摇过。”周文王恭敬谦逊,一生都谨慎地治理国家。周文王做国君的时候,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全部臣民;他做为商朝的臣子,对待天子也是无比的恭敬,尽心地辅佐天子;周文王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总之,周文王施行仁政,用仁爱道义治理国家,使百姓生活富裕,国家安宁康泰,天下太平。
孔子提及周文王是为了解释如何保持至善不动摇。孔子说,一个人做为一国之君,就要用仁义道德和刑法威严治理国家;做为国家的臣子,就要尊敬国君,进谏忠言,对君主忠心耿耿;做为父母的孩子,就要时刻孝顺父母;做为子女的父亲,就要疼爱孩子,对孩子慈祥却不失威严;一个人在和国家的其他人交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对待朋友。有的人没有做到很好的修养身心,也就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但是,周文王却凭借自己的美德被世人称赞。并且,孔子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追求至善的目标。
《诗经·卫风·淇澳》又说:“淇水的河岸蜿蜒曲折,翠绿的竹子颀长茂密而又无比幽深。文采斐然又有修养的君子,就像用骨器雕刻过的象牙,又像用石磨雕琢过的一块美玉。这种君子器宇轩昂,言语谦和得体,举止威严大方。这样的一个君子,是会让人永远地记住的啊。”
具体说来,君子的内心谦卑恭谨,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君子的仪表堂堂,举止大方得体;君子的学识渊博,品行和学问俱佳。孔子用谦谦君子的例子来劝人们止于至善,追求至善的最高境界。
在《诗经·卫风·淇澳》一诗中,诗人用“如切如磨”来比喻君子的学问广博高深,用“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的德行闻名天下,用“瑟兮僴兮”来说明君子的内心谦恭谨慎,用“赫兮咺兮”来说明君子具有美好的品德。这样一位谦谦君子,他的美德已经达到至善的境界。正如卫武公一样,人们怎么会忘记他呢?
《诗经》还说:“哎呀,前代的许多贤王都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啊!”后世的国君应该把他们做为自己的榜样,尊敬有贤德才能的人,亲近亲人。只有尊敬有才能的人,前代贤王的美德才能够传承下去;只有亲近亲人,家族才能够延续下去。后世君主尊敬贤才,亲近亲人,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这也是普通百姓之福啊!这也是历代贤王能够名垂千古的原因。
君子慎其独
君子修养身心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是心念要真诚。诚的意思是说,不但不能欺骗别人,也不要自己欺瞒自己。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君子也应该用真诚的意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慎其独”。
儒家经典《大学》在解释修身的时候,首先要求人们要意念真诚,即“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使意念真诚,不要欺瞒自己。比如在做好事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去做。如果心有不甘,即使做了,也不会做好的,这也是不真诚的表现。
如果人们要做到了心念真诚,人们就会像讨厌污臭的气味一样讨厌邪恶的事情;人们也会像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喜欢符合道德规范的善行。如果能够做到循规蹈矩,人们行善时就会像寒冷的时候首先想到棉衣一样自然。只有这样,人们的心里才会感到惬意、舒服。同样,这也是君子应该做到的。
每个人的想法只有说出来,才会被别人知晓。如果一个人把想法埋在心里,谁也无法清楚地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是,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即使独处的时候,君子也要慎言慎行,不能做违背常理的事情,君子要在细微处下工夫。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慎独的,如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小人。小人在独处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什么样的坏事都做得出来。当小人看见有修养的君子的时候,他就会掩盖自己的缺点。小人会把自己不好的德性都掩藏起来,阳奉阴违,在君子面前假装是有美好品德的人。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外表才会显现出诚意来。如果一个人内心不真诚,即使他表面装得再真诚,也是无济于事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一个人假装真诚的时候,人们却早已看透了他的五脏六腑,看清了他的内心本质。真诚是一个人的自然流露,不是依靠伪装就能得到的。这样一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十分谨慎,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
曾参曾经说:“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谨慎。即使是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也要求自己要慎于言行。独处的时候,我也这样告诉自己。周围有许多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监督着我;许多人的手都在指点我,评价我。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谨慎的话,他也就不会去做邪恶的事情了。”
关于君子慎独,不止《大学》中有记载,《淮南子·缪称》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缪称》里说:“羽毛堆积得多了,也能使船下沉;很多重量轻的东西放在一辆车上,也能压坏车轴。”这就是说,君子要从细微处做起。《诗经·大雅》中这样说:“君子要一直谨慎言行,问心无愧。哪怕是屋子里极其细小的地方,君子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这就是说君子要无愧于先祖。一个人要想成为品德修养好的君子,就不能忽略任何细微的地方。孔子曾经说:“君子慎其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最能检验他的品行的时候。在修养身心的时候,独处也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懒散心理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修身养性就已经做得很成功了。
财富能够装饰屋子,使屋子变得华丽壮观;美好的品德能够修养身心,使人外表庄严谦和。这就是说,仁善之心能够让一个人的心胸宽广,他的身体也会觉得舒畅安宁、平和恬淡。所以,道德修养很高的君子一定是自己的意念真诚,不要有丝毫的哄骗。
总而言之,君子要慎于言行并且做到慎于独。
治国必先齐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宗旨之一,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身不修,无以齐家;家不齐,无以治国。所以,凡是有抱负的人,都会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不能修养自身,就谈不上管理自己的家族;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家族的人,也必然不能治理国家。因此,君子要想有所做为,就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上着手。
古人待人接物的时候,恪守由近到远的原则。所以,君子要首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也符合从近到远的原则,是由天伦之乐推及到治理国家。一个人首先管好自己的言行,才能有资格管理整个家庭,然后才能推广到国家。自古以来,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却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并不是一定要离开家庭才能治理国家的。
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就十分孝顺父母,那么这个人到了朝廷上,也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君主;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就特别尊敬兄长,那么做官以后的他也会听从上司的命令;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就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做官以后的他也能以仁爱之心对待普通百姓。
《尚书·康诰》说:“天子和官员对待老百姓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要关爱普通老百姓。”
意思是说,要用揣度父母心意的方式去揣度百姓的想法。尽管不能十分准确地知道民众的想法,但也不会差很远。现实中也没有先学习如何抚养子女,然后才出嫁的女子。这说明爱护子女是人的本性使然,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如果君主和为官者都能用爱护子女的心意关爱百姓的话,整个国家也会一片和谐安宁了。
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能保有仁爱之心,仁爱的良好风气就会在这个家庭所在的国家中兴盛起来;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有谦逊的品德,谦逊的良好风气就会在这个家庭所在的国家中兴盛起来;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天子贪婪残忍,那么这个国家的其他人就会跟着作乱;关键在于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地紧密。也就是说,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件事情,有时候一个人也能安邦定国。
古时的天子尧、舜执掌国家大权的时候,他们用仁义道德统领整个邦国,使得天下的百姓都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而桀、纣统领国家的时候,他们施行残暴的统治,使得整个邦国的百姓都跟着他们做坏事。尽管桀、纣两个人也要求天下的人们培养优秀的品德,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修身养性。因此,百姓也就不听桀、纣的了,整个国家也就非常混乱了。
这样,品行高尚的君子应该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可以教育别人做善事。君子应该首先革除自己以前的不好的习惯,然后才可以要求其他人更正坏习惯、弃恶从善。因此,只有自己做到了,然后才可以去要求其他人这样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恕道”。如果一个人自己的行为有不合礼法不规范的地方,却要求其他人弃恶从善,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治理国家,就必须先整治好他的家庭。
《诗经·周南·桃夭》说:“鲜艳的桃花十分妖娆美丽,桃枝上的桃叶碧绿青翠,这个女子今天就要出嫁了,全家的人都非常高兴。”因此,只有全家都为善,让他们开心畅快,然后才可以推及到治理好整个国家。
《诗经·小雅·蓼萧》里写道:“君子应该努力使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君子敬爱兄长,爱护兄弟。这样,君子才有资格教育百姓。
《诗经·曹风·鸬鸠》篇说:“一个国家的国君行为举止没有差错,仪态端庄,就会成为全国臣民学习的榜样。”这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即使是父亲、儿子或者兄弟,他也要先修养身心,按照礼仪规范做事,然后整个邦国的民众才会向他学习。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天子要想使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道理。也就是说,治国必先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