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强
子路问孔子:“什么才是强?”
孔子反问他:“你觉得是南方强呢?还是北方强呢?还是你自己觉得哪个地方强呢?”
孔子接着说:“用宽容来感化人,即使人家对我无礼,我也不报复他,这是南方的强,有德行的人拥有这种强。用兵器当枕头,直到战斗到死也不感到厌烦,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拥有这种强,表面上可以征服别人而以强者自居。
“因此,有德行的人如果既能协调人际关系,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能够独立自主,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国家政治清明,遇到艰难险阻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国家陷于混乱,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也就是说,有德行的人是强者,勇武的人也是强者,但这些在孔子看来都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是那些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毫不动摇,死守自己的信念的人,这种强,是“君子之强”。
子路性情鲁莽,容易冲动,好斗,因此孔子告诉他这些都不是强者。其实孔子之前就表达过这个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实这就是在否定勇武之强,而肯定坚守精神力量之强,宁死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节操。
舜其大孝
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舜行了什么“大孝”?竟然获得孔子如此赞誉?
舜自幼丧母,他的父亲瞽叟是个性格顽固的盲人。后来父亲续娶,后母对舜很不好,再后来后母又生了儿子象。父亲宠爱后妻,溺爱幼子,舜的境况就更惨,他们三人甚至想联合害死舜。
但舜从来不抱怨。舜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很小就要辛苦操劳。虽然全家人都对他不好,但是舜却从不反抗。父亲想杀死他的时候,他就躲起来,等到父亲心情好了,他再出来认错。周围的人都认为舜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尧年纪老了,让大家举荐德才兼备的人当继承人,大家就举荐了舜。尧为了观察舜是否真像大家说的那么贤德,就考验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还为他修建了粮仓,赐予他很多牛羊。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后,地位提高了很多,很多人都前去追随他。
舜的后母和象看到舜受到如此礼遇,非常嫉妒,就用更厉害的手段迫害舜。
有一天,他们让舜上屋顶修理房子。舜刚顺着梯子爬上屋顶,瞽叟他们就将梯子抽去,在下面点起了火。舜在屋顶上看到下面起火,赶忙寻找梯子,但是梯子也已经不见了。当时,他身上除了两个随身携带的斗笠,什么都没有了。他急中生智,两手拉着斗笠,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从屋顶上飘了下来。瞽叟几人看他毫发无损,都目瞪口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瞽叟和象又让舜去挖井。舜察觉到他们对自己有所不利,在下面挖井的时候,就事先在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以防不测。果然,舜刚挖好通道,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开始往井里扔石头,他们用石头填满了井,以为舜必死无疑,这才轻松地回家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舜发现有人往井里扔石块,就赶紧逃到事先挖好的通道里,这才转危为安。
象以为舜已经死了,得意洋洋地对父母说:“这次哥哥准死了,现在咱们可以瓜分他的家产了。”于是三个人就兴冲冲地朝舜的屋子走去。他们打开舜的房门时,却发现舜正坐在床边安静地弹琴呢。象讪讪地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我正在想你呢。”舜回答道:“你来得正好,我也想你啊。”
瞽叟和象见舜每次都能安然逃脱,以为他有神灵相助,再也不敢暗害他了。舜仍然像以前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们。尧听说这些事之后,认为舜不但踏实能干,还具备良好的德行,于是将首领的位子让给他。
舜继位后,选拔贤人,带领百姓发展生产,又制订了典礼之法,很快就实现了天下大治,老百姓都非常爱戴他,称他为有德之君。
孔子认为,舜的德行,是从孝道开始的。即使父亲、后母想要害死他,他依旧不改变自己的孝心,一如既往地对家人好。他的事迹感天动地,终于传到尧的耳朵里,这才有了之后的继位,被尊为天子,才被天下百姓尊为圣人。因此孔子认为,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行孝道、行大孝,上天会根据人孝道的程度来培养他,使他成为一个有大德的人。
武王、周公行达孝
孔子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这里的“达孝”,与舜是实行的“大孝”,境界又有所不同。如果是舜不计前嫌孝顺父母、爱护弟弟是一种较高规格的孝,那么武王、周公对孝道的修养则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
因为武王和周公都是重视祭祀的人。每逢春季和秋季,武王和周公就组织官员准备祭祀,号令人们将庙宇修好;将祭祀用的祭器擦干净,摆放整齐;将先祖用过的衣服都拿出来,摆放整齐;献上时令水果,让先祖们享用;然后才开始祭祀。
在祭祀的时候,武王和周公非常小心谨慎,不敢做出半点有违礼法的事情。他们按照左昭右穆的次序,将子孙后代的位置排列好;按照参与祭祀者官爵尊卑的顺序,分好他们的等级。直到确认一切秩序都无误,他们才命人开始正式祭祀。
祭祀完毕,武王和周公依旧命人按照礼仪行事。如,让晚辈向长辈敬酒,长辈在对待后辈的时候,无论宗亲地位高贵与否,一律平等地待他们。大家在饮酒的时候,事先要根据年龄长幼安排好座位,然后以此敬酒。也就是说,武王和周公对待自己的祖先,好像侍奉活着的长辈一样,恭敬,又符合礼仪。
祭祀这个礼仪,是为了报答祖先而设定的;郊社这个礼仪,是为了报答天地而设定的。只有圣人才能完全理解这些礼仪的意义,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这些对祖先意味着什么。如果哪位君子也能像武王和周公一样,弄明白了这些礼仪的真正内涵,那么他治理国家就不会遇到难题了,反而易如反掌,好像看到自己手掌的纹路一样清楚明白。
以上这些,就是孔子认为“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的原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孔子觉得,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要人民臣服于他,而要人民臣服自己,就要有德行、有威严。一味地通过刑罚来约束民众,其效果是有限的。而这样通过祭祀祖先的方式,可以将自己的旨意传达给上天和神灵,让上天和神灵保佑自己的国家平安无事。人们对上天和神灵是充满敬畏的,祭祀活动可以起到威慑人心的作用。因此君王要行祭祀之礼,借助祖先的力量不怒自威,让人民乖乖臣服自己。武王和周公就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用发怒,就能让臣下臣服自己,就能让百姓归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