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15

第15章 四书:《孟子》(8)

宋牼准备前去楚国,结果在石丘这个地方让孟子遇上了他。孟子看见他后,就问他说: “先生如此匆忙,是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呀?”

宋牼回答说:“是这样的,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我不想看到战争的爆发,因此,我现在准备到楚国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停止出兵不要去征战。如果楚王不听我的劝告,那我就去拜见秦王,同样也要劝说他不要出兵。我相信这两个国王,总有一个会被我劝说到的,这样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孟子听完他的叙述后,就说:“我想知道你想如何去劝说他们让他们停止战争,不需要太详细,只要给我说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宋牼解释说:“我会前去告诉他们,作战是一个对国家非常不利的事情。”

孟子说:“先生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您的做法未必行得通。先生您想用利去劝说秦王和楚王,秦王、楚王会因为听到有利而放弃战争,停止军事行动,这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使他们高兴才这样的;军队的将士听到有利也会为此高兴,于是他们也会倾向于罢兵。一个做臣子的人,心中总是想着利害关系而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也总是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也总是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那么,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还有什么仁义可以说呢,他们之间除了利害关系也就没有其他了。国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必然会导致国家灭亡的。

“假如先生用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和楚王,让秦王和楚王因为拥有了仁义而开心,然后他们放弃战争,不再进行军事行动;军队的将士也因为仁义而开心,不去作战。做臣子的人则以一颗仁义之心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以一颗仁义之心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用一颗仁义之心来侍奉哥哥,那么,这样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就没有什么利害关系,而是用仁义来相互对待,国家之内将充满了仁义。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如此程度,那么,天下就会自然而然地归顺于他,还没有哪个国家不是这个样子而没有统一天下的呢,何必一定要先去讲利呢,是不是?”

良臣之道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争不断,孟子对此十分担忧,此文中他指出了为人臣者应该做的事情,如何做才是一个良臣之道。

孟子说:“春秋五霸,相对于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三王来说,他们就是罪人。现在的众诸侯们,相对于春秋五霸来说,他们也是罪人。现在的众大夫们,相对于众诸侯来说,他们也是罪人。

“天子到诸侯的封地去称做‘巡狩’,诸侯前来朝拜天子称做是‘述职’。天子在春天的时候巡查田地里耕种的情况而去赈济贫穷的人,秋天的时候到诸侯那里察看收获的情况,赈济歉收的人们。如果在诸侯的领地中,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庄稼管理得非常好,老人能够得到赡养,贤人得到尊敬,朝廷之中都是俊杰之人,那么天子就会给予诸侯赏赐,给予他更多的封地。如果诸侯的封地中,田地荒芜杂乱,庄稼没有好收成,老人得不到赡养甚至被遗弃,贤人不被人尊重、任用,在朝廷上都是一些腐败贪污、剥削百姓之人,那么,诸侯就会受到天子的责备。诸侯如果有一次不来朝拜天子,那么,天子就会降低他的爵位,如果两次不来朝拜天子,那么,天子就会削减他的封地,如果三次不来朝拜,那么,天子必然会率兵攻打讨伐他。春秋时期的五霸,都是领着诸侯来讨伐诸侯的人,因此,春秋五霸相对于三王来说,他们是罪人。

“在春秋五霸中,以齐桓公的实力最为强大,在葵丘之盟的诸侯大会上,他并没有让出席各国君主歃血为盟,因为他知道众诸侯是不敢违背盟约的。他们的第一条盟约为:杀死不孝之人,不能随便废立太子,不能立妾为妻。第二条盟约为:要尊敬贤人,培养人才,表彰高尚有德之人。第三条盟约为:尊敬老人,爱护幼小,不能怠慢贵宾和客人。第四条盟约为:士人不可以世袭官职,不可以身兼数职,根据才能来任用,不能擅自杀死士大夫。第五条盟约为:不能到处设防,不禁止邻国采购粮食,不能有了封赏而不报告。最后一条说的:凡是参加盟约的国家,在订立盟约之后,就要恢复友好交往的关系,互为友好。虽然盟约上是如此说的,可是,现在的诸侯没有一个不违背这些盟约的。因此说,现在的诸侯相对于春秋五霸来说他们都是罪人。

“如果君主有了过错,做人臣子的不能够进行劝阻,而是一味地顺从,那么,这也只是一个小罪而已;如果君主有了过错,为人臣子的不仅不去劝阻,反而还要阿谀奉承,帮助君主犯错,那么,这样的罪是很大的。现在的大夫一个个都喜欢巴结逢迎君主,而不会主动指出君主的过错。因此说,现在的大夫,相对于今天的诸侯,他们都是罪人啊!”

慎子攻打齐国

鲁国想要任命慎子为将军,然后让他带兵去攻打齐国,夺回南阳一地。孟子听到后,就说:“不事先训练教授百姓本领而直接让他们去打仗,这就是在残害百姓。残害百姓的人,如果在尧、舜统治的时期是不会容忍他存在的。即使这场战争战胜了齐国,得到了南阳,依旧是不可以做的。”

慎子听到孟子的话后,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说:“这不是我所明白的事情。”

孟子说:“那就让我好好给你讲讲吧。属于天子的土地,方圆有一千里,如果达不到一千里就没有资格招待诸侯。属于诸侯的土地,方圆必须要有一百里,如果连一百里都没有,那么,就没有资格尊奉祖宗的礼法制度典籍。周公当时被封在鲁国的时候,方圆的土地有一百里,并不是说土地不够了,而是封给他的土地就刚好是一百里。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的时候,给予他的也是一百里土地,这样做也并不是因为土地不够了,但是给他的就刚好是一百里。你看,现在鲁国的土地面积大概是一百里的五倍了,你认为假如有圣明的君王出现,会将鲁国的土地减少呢,还是增加呢?从其他国家无缘无故掠走土地而送给另一个国家,凡是一个有仁人之心的人都不会去这样做的,更何况要用杀人这样的手段呢?做为一个君子在侍奉君王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引导到正路上面,让其实行仁政,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

白圭定税率

白圭,名丹,是战国时期洛阳著名的商人。他曾在魏国做过官,后来又到了齐国、秦国,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谋略家。白圭知道孟子主张的是仁政,国家也要实行薄赋税,因此,白圭就刻意过来问孟子关于税率的事情,而孟子也从实际情况给出了他一个中庸的答案。

白圭问孟子说:“先生,您看我想将税率定为二十抽一,您觉得怎么样呢?”

孟子回答说:“你这样定税率的方法是貉国的办法。我问你如果拥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却只有一个人是做陶器的,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白圭说:“当然不行了,那么多的人如果只有一个人做陶器,必然会导致国家内陶器不能满足国人的使用啊。”

孟子说:“貉国,是一个土地不能生长五谷,而只能长黍子的国家;在貉国没有城墙、没有宫廷、没有祖庙和祭祖的礼仪,这个国家和其他诸侯之间也没有礼尚往来和宴饮的需求,更加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因此说他们只需要二十抽一的税率就完全足够了。但是,你看现在中原国家,如果不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将各种管理国家的官吏取消掉,那可以吗?显然是不行的啊!如果做陶器的人太少了,就会使一个国家出现混乱,导致国家用品不够使用,如果说一个国家没有了官吏会是个什么情况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加轻的那只能是大貉小貉之类的国家;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国家那也只会是大桀小桀那样的国家。”

又一次,白圭对孟子说自己比大禹治理洪水好多了,结果却遭到了孟子的反驳和批评。

白圭对孟子说:“我认为我治理洪水比大禹要强许多。”

孟子说:“你说这话就不对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流势和本性进行疏导,因此所有的水都流到了大海中。但是你看看你现在治理的洪水,却让洪水流到了其他的国家,如果河水逆流,就称做洪水了,你这并不能被称做是治水。你这样做是会让仁慈的人讨厌的,因此说你做错了!”

好善之人

孟子的弟子乐正子刚刚跟随子敖来到齐国。

到了第二天,乐正子才前来拜见老师孟子,孟子看见他,就说:“你还知道前来看我吗?”

乐正子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高兴,于是就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问他:“你来这里几天了?”

乐正子回答说:“昨天刚刚到这里。”

孟子说:“昨天你就到了,为什么到现在才过来看望我呢?难道我这样说你有什么错吗?”

乐正子解释说:“老师,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昨天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因此没有过来。”

孟子说:“难道你听到有人对你说,必须找到了住的地方,然后才可以前来拜见老师吗?”

乐正子听了之后,惭愧地回答说:“老师,弟子知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