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13

第13章 四书:《孟子》(6)

孟子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虽然有埋怨,但是从来不放在心上,那是因为他喜欢弟弟。既然喜欢自己的弟弟,那么,就想要他得到富贵。将弟弟象封到庳地做诸侯,就是让他得到富贵。你是一个天子,自己的弟弟却是一个平民百姓,这怎么能说是喜欢弟弟呢?”

万章说:“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说是流放呢?”

孟子说:“那是因为象不能在自己的国家为所欲为,天子派遣了官员帮助他管理国家,让他交纳贡税,所以有人说是流放。但是你想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会残暴对待自己的百姓吗?即使如此,舜还是忍不住想念自己的弟弟,常常召见他。《尚书》中说:‘不到上贡的时候也可以凭借着政事而接待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齐东野语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孟子:“俗话说:‘一个非常有道德礼仪的人,君主就不能将他当做臣下了,父亲也就不能将他当做儿子了。’舜做了天子以后,尧就带领着众诸侯前去拜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前往拜见他。当舜看见瞽瞍的时候,他的神色就显出了非常不安的情况。孔子对此是这么说的:‘当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老师,您看真的有这句话吗?”

孟子曰:“当然没有,这样的话怎么会是出自君子的口中呢,应该是齐东野语也。(齐东野语,是指齐国东部乡下人说的话,也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水平的人才会这样说的意思。)尧老了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国家,所以舜才会管理朝政。《尧典》中说:‘二十八后,尧去世后,百姓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样,舜为其守了三年孝。’孔子说:‘天上不可能会有两个太阳,国家不可能会有两个君主。’舜虽然为天子,但是他又带领着天下的众诸侯为尧守丧三年之久,因此他是一个二天子罢了。”

咸丘蒙说:“哦,我明白了,舜并没有将尧当做臣子,老师,经过您的解释我已经懂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地方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舜既然已经成为了天子,那么,他的父亲瞽瞍却不能算是他的臣民,请老师告诉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这首诗的本意并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做这首诗的人是因为自己公事繁忙而不能好好地赡养、服侍自己的父母。这里的意思是说:这里没有哪件事情不是公事的,但是劳碌的人却只有我一个人。因此给诗词做解说的人,千万不可以因为字面的意思而使得词句的意思大打折扣,也不能因为词句的意思而导致全诗的意思发生扭曲;一定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揣测作者的意思,把握主诗歌的整体意境。如果一个人仅仅局限于对词句的解释,那么,这首《云汉》诗词就会变成这个意思了:周朝剩下的那些百姓们,没有一个留下来的。’如果你听信了这样的解释,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变成了周朝没有一个人留下来。世间最孝顺的孝子就是对父母的尊敬;而对父母最大的尊敬就是能够奉养父母。做为天子的父亲,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地位了,用整个天下来奉养父亲,世间也没有比这再高的奉养了。《诗经》上说:‘人应该永远不要忘记孝道,孝道就是法则。’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中说:‘舜去见瞽瞍总是十分恭敬,谨慎又畏惧,瞽瞍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父亲并没有不把他当儿子!”

尧让天下

万章问孟子说:“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是这样的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天子是不能将天下让给他人的。”

万章不解地说:“如果这样说,那么舜是怎么得到天下的,谁给他的呢?”

孟子说:“是上天给他的。”

万章说:“上天在给舜天下的时候,是怎么给的呢?是不是反复对他说、对他嘱咐给他的?”

孟子说:“不是这样的,天是不会说话的,只是让舜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而已。”

万章说:“用自己的言行来向天下之人显示,这样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孟子说:“天子可以向上天推荐做天子的人,但是却不能让天命令他做天子。就像诸侯可以向天子推荐人才,可是他却不可以让天子任命其天子的职务啊。大夫可以向诸侯推荐人才,但是他却不可以让诸侯任命此人官职。从前的时候,尧将舜介绍给了上天,上天接受了他;然后尧又将舜介绍给了百姓,百姓也接受了他。因此说上天是不会说话,他只会让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得到天下人的认可罢了。”

万章说:“老师,我还想问一下,您说向上天推荐,上天接受了,向百姓推荐,百姓接受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要想上天接受他,就让给他主持祭祀的事情,当上天享用了祭祀的用品,也就是接受了他;要想让百姓接受他,就让他主持朝政,如果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说明百姓接受了他。上天可以授予他天下,百姓也可以授予天下,因此说天子并不能将天下给予他人。舜曾经辅佐尧二十八年,这是天意,并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尧去世,舜守丧三年后,为了让尧的儿子可以继承天子之位,自己则逃到了南河的南边。可是,天下人都不认可尧的儿子,从来不把他当天子朝拜,而是去朝拜舜。歌功颂德的歌曲说的也都是舜。因此这是天意,并不是舜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舜只好做了天子。假如说舜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么这就是篡位,但是现在却不是,而是天意。《泰誓》中说:‘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就是这个意思。”

禹不传于贤

万章问孟子说:“有人说‘天下到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禹不将帝位传于贤人,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吗?”

孟子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不能这样说。上天如果想要将天子之位传给贤德的人就会传给贤德之人,如果上天想要传给禹的儿子就传给禹的儿子。当年,舜将禹推荐给了上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禹守丧三年然后就躲在了阳城,并不想要得到天子之位。但是,百姓却都跟随着大禹,奉他为天子,就好像当年尧去世时,百姓不认可尧的儿子而拥立舜为天子一样。禹当天子的时候,禹向上天推荐了益,七年后禹去世了,益同样在守丧完毕后躲到了箕山的北边,想将天子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当时人们并没有追随益,而是奉启为天子,有什么问题都找启解决,歌功颂德的歌曲也只给启唱,他们都将启当做了自己的君主。

“尧的儿子丹朱是个不成材的人,舜的儿子也不得人心。舜辅佐尧,禹辅佐舜,时间久了,他们对老百姓的恩惠就多了,老百姓也就认可他们了。启是一个很贤明的人,他继承了禹的好品质,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益则因为辅佐禹的时间比较短,他的恩惠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因此,他得不到拥护。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无论是舜、禹、益辅佐时间的长短,还是他们儿子的好与坏,一切都是注定的,人们是改变不了的。这并不是故意的安排却出现了,就是天意,没有人请他们来他们却来了,这也是天意,因此,启的继位是上天的安排。

“一个得到天下的人,他的道德行为必然也会和舜、禹一样,并且一定得到了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虽然是一个圣人,但是他得不到天子的推荐,他还是得不到天下的。如果是代代而传的天下,如果上天不想让他继续得到天下,那么,他的下场必然也会和夏桀、商纣一样。你看益、伊尹、周公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是因为有了残暴的君主。伊尹辅佐汤得到了天下,汤去世后,儿子太丁还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仅两年,仲壬在位不过四年。太丁的儿子太甲违反了汤时所制定的刑罚,被伊尹流放到了桐三年;太甲对此感到十分后悔,他心中有愧,于是在桐地实行了仁义。三年后,太甲已经完全遵从了伊尹的仁政教诲,于是,他又回到了亳当上了天子。周公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和益、伊尹得不到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孔子说:‘尧、舜禅让天下给他人,夏、商、周传位于子孙,道理是一样的。’”

伊尹割烹要汤

伊尹是商汤时期的著名的大臣,他辅商汤执政,但是,有人说伊尹之所以能够得到商汤的重用,是因为他高超的厨艺,孟子的弟子万章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于是他就去请教孟子。

万章问孟子说:“我听到有人说‘伊尹以割烹要汤。’意思是伊尹利用高超的烹饪技术得到了汤的任用,是这样的吗?”(割烹就是烹饪的意思)

孟子回答说:“根本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田野耕作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尧、舜的治国道理,如果不合乎尧、舜的治国道理,那么,即使你将天下给他,他也不会接受的,几千匹的马放在他面前,他看也不会看一眼。他不会给予他人一丁点儿孝不符合道义的东西,同时他也不能接受他人的不符合道义的东西。

“商汤派人去带了重礼去聘用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为什么要汤的这些聘礼呢,有什么作用呢?我辅佐汤哪里有我自己在田野中自在呢?只要能够研究尧、舜的道义我就非常快乐了!’直到汤第三次派人去请他,他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说道:‘与其我一个人在田野中拿尧、舜的治国之道自娱自乐,为什么不辅佐汤成为一个像尧、舜一样的君王呢?我为什么不将现在的百姓变成尧、舜时期那样的好百姓呢?我是如此向往尧、舜时期的盛世,可是,我为什么不去亲自建造一个这样的社会呢?社会上的人,总是让先知道道义的人去唤醒那些不明白道义的人,让先领悟道理的人去教授那些还没有懂得道理的人。如今我就是这样一个先知道道义的人,因此,我应当去唤醒那些还在懵懂中的人们,如果我不去唤醒他们谁还会去呢?恐怕没有人了。’于是,伊尹就决定前去辅佐商汤。

“伊尹认为天下的人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没有感受到尧、舜的恩泽,那么,就好比是自己将其推入了鸿沟中一样。他是将天下的大任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要救助百姓,因此说伊尹到了商汤那里就劝他挞伐夏桀。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自身枉屈的人可以去矫正他人,更不要说自身污浊的人去治理天下了。圣人的行为或许与众不同,看着怪异,他们不是隐居山林,就是出仕辅佐君王;不是不屑为官,就是坚守官职不离不弃,但是无论怎样,圣人就是圣人,他们的心总是纯洁的。至于伊尹,我只听说过他用尧、舜的道理去见商汤,并不是因为高超的烹饪手艺取得商汤的重用。《伊训》中说:‘从攻打牧宫开始讨伐夏桀都是天意,是我在亳辅佐上商汤时发起的。’”

百里奚自鬻

百里奚,是春秋楚国人,辅佐秦穆公,是著名的贤臣,传说,他用五张羊皮的价格将自己卖给了秦国一个养牛羊的人,因此才得到了秦穆公的赏识,当时孟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百里奚是一个贤德聪慧之人。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说:“我听有人说:百里奚将自己以五张羊皮的价格卖给了秦国养牲畜的人。他依靠着替人养牛而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有这样的事情吗?”

孟子回答说:“没有,当然没有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不过是一些喜欢传播是非的人编造出来的而已。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献给虞国垂棘出产的璧玉和屈地出产的上乘马匹,想要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当时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劝谏国王不要答应晋国的要求,但是百里奚却没有说任何话,因为他知道虞公是听不进其他人的劝谏的,因此,他就离开了虞国。百里奚来到秦的时候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他不知道用替人养牛的方法来获得秦穆公的赏识是不光明的行为吗?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可以做的事情!百里奚知道虞公即将灭亡,于是他就事先离开了,不能不说他非常聪明。当时他被推举到秦国辅佐秦穆公的时候,他知道秦穆公是一个贤明之人,将来必定会大有做为,这样的人岂能不聪明?如果他不是一个贤能之人,那么他可以辅佐秦穆公使他名满天下,流芳百世吗?将自己卖掉了成就一个君王,即使是一个乡间的普通人也不会这么做,更何况是百里奚这样的贤能之人呢?”

集大成者

孟子一向都比较尊敬孔子,他将孔子和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相比,高度赞扬了孔子,并说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人中难得一见的人。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他不喜欢的君王他从来不会去辅佐,他不喜欢的百姓他从来都不会去治理,当天下太平的时候他就会出来做官,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就会辞官隐退。凡是实行暴政的君王,凡是有暴民的国家,他都不会前去居住。他认为和乡下人住在一起,就好比是穿戴着礼服官帽坐在泥土和炭灰上面一样。当时商纣王统治时期,天下混乱,他就居住在北海的边上等待天下太平的到来。所以,只要是听到伯夷风节的人,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起来,即使是胆小懦弱的人也会变得勇敢坚强。

“伊尹说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意思是什么样的君主不能侍奉呢?什么样的百姓不能治理呢?他在太平盛世也会出来做官,他在乱世也会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繁衍生育了这些黎民百姓,就是让先感悟道义的人去觉醒、引导后感悟的人,让他们明白道德礼仪。我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因此,我必须要引导那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自己必须担负起拯救百姓的责任,天下的人不论男女,只要是没有感受到尧、舜的恩泽就是自己的失职,好像是自己将人民推向了深渊中一样,他是将天下的重任担负在了自己的身上。

“柳下惠不让你认为辅佐不贤德的君主是一件羞辱的事情,他也不认为官职小就不值得去做。在朝廷之上,他从来都不会掩饰自己的才能,但是他从来不会违背自己的做事原则。即使他遭到他人的遗弃,他也不会埋怨;即使他穷困潦倒,他也不会自怨自艾,愁苦不堪。他和乡下人住在一起都会开心地不离不弃。他说过:‘你是你,我是我,就算是你在我的旁边袒露心胸,你也不能污秽了我的心。’所以说,只要是听到了柳下惠的风节,即使是心胸狭小的人也会变得开阔,即使是小气吝啬的人也会变得大方厚道。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淘完米还没有下锅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对大家说:‘我们慢点走吧。’因为是离开祖国,孔子有点舍不得。应该立刻走就立刻走,需要坚持做就坚持做,可以久留的地方就久留,可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关于这四个人,孟子还说过:“伯夷,在圣人之中属于清高的人;伊尹,在圣人之中属于有担当的人;柳下惠,在圣人之中属于随和的人;孔子,在圣人之中则是难得一见的人。可以说,孔子是集大成者。集大成,就好比是奏乐先要敲击钟鼓,再以击打磐结束一样。先敲钟是梳理节奏的开始,再击磐是梳理节奏的结束。梳理的开始在于智,梳理的结束在于圣。智就好比是技巧一样,圣就好比是力气一样。好比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了是因为你的力量,而射中了则是因为你的技巧!”

交友以德,交际以恭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关于交友和交际的事情,孟子主张交友以德、交际以恭,交友的时候注意朋友的品德,交际的时候要对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