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12

第12章 四书:《孟子》(5)

“《诗经》中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意思就是说不要违背、不要忘记,要严格遵守正确的法规。如果一个人遵守了古代贤君的法律而依旧出现错误,那是不可能的。圣人殚精竭虑,几乎耗费自己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眼睛创造出来的圆规、尺子、准绳用来画方圆直线,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对我们来说是足够的。圣人殚精竭虑用自己的耳朵创造出来六律用来校正五音,对我们来说也是够用的了。圣人用尽了自己的思想,绞尽脑汁想出了仁政的政策,我们只要将政策合理地利用、具体实施、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了。因此说,建造楼台就要选择高的地方,挖掘水池就要选择地势低的地方。管理国家却不采用古代圣人的思想,难道能说是聪明的吗?只有具有仁人之心的人才能够管理国家,才能够胜任统治者的位置。

“如果是不仁之人处在统治者的位置,那么,他一定会将他的邪恶思想到处传播。如果统治者没有一定的法纪、法规和道德底线,那么,被统治、治理的人肯定就不会遵守法纪法规,毫无道德而言。如果朝堂之上的人不讲道德信义,那么,工匠也就不会有法规。如果君子们违反道义,那么,平民百姓自然会去触犯法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还不灭亡,那么,只能说是运气好。所以说城墙不完整,士兵的武器装备不精,并不是国家的灾难;荒地闲置不开垦,财富没有聚集起来,也不是国家的灾难;统治者、贵族不讲礼仪,平民百姓没有道德心,乱民贼子越来越多,那么国家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诗经》中说:‘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意思是说天下要兴盛的时候,不要懈怠拖沓以对。侍奉君主,臣子不按照信义去处事;不按照礼仪去处理政事;开口说的都是古代贤明君王的治国道理,这些都是国家懈怠的表现啊,国家已经开始衰败了!因此说能够指出君王的错误是恭,说善言,避开邪说歪理是敬,说君主不能实行仁政则是贼。”

孟子还说过:“圆规和直尺,是方形和圆形的典范;圣人,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模范。如果你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就要尽到自己做为君主的责任,用君主的道义来治理国家。如果你想要做臣子,就应当遵守臣子的职责。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都要以尧、舜做为榜样来学习。如果臣子不用舜对尧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君主,是对君主的大不敬;如果君主不用尧的方式来治理国家,那么就是在危害百姓。孔子说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就是说治国有两条道路,仁或者不仁。残酷对待百姓的君主,会国家灭亡,自己被杀。这样的君主,谥号只能为幽、厉,即使他们的子孙很孝顺,谥号也永远不能够更改。《诗经》说:‘商纣借鉴的例子并不远,不过是夏桀后面而已。’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沧浪之水

孟子说:“同不仁的人还能讲什么话呢?他们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中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非常安稳呢!明明是快要消亡的东西,他们却非常喜欢!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听进去他人的劝告,那么,哪里还会有什么国家灭亡、家庭破碎的事情出现呢?有这么一首儿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说沧浪河里清清的河水,可以将我帽子上的带子洗干净;沧浪河中浑浊的水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

“孔子曾经是这么对他的学生们说这首儿歌的:‘你们明白这首儿歌了吗?因为水清所以才会用来洗帽子的带子,因为水浑浊才会用来洗脚。是洗帽子的带子还是洗脚,不是他人可以决定的,而是沧浪河自己导致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只有自己不尊重自己,才会招致他人的不尊重;一个家庭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才会被他人毁掉的;一个国家必定是自己有了灭亡的迹象,才会被他人灭亡的。《太甲》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如果是上天的灾祸,我们可以避开或弥补;如果是自己作孽,那么,你必然会灭亡。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后羿之过错

逢蒙是后羿的徒弟,他仰慕后羿的射箭本领就前来拜师学艺。当逢蒙将后羿的本事都学会之后,他就认为天下比自己的射箭本领高的人就只剩下了后羿一个人了,于是他就将后羿射死了。孟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这样的:“后羿也是有他的错误的。”

公明仪听到孟子这么说,就反对说:“后羿好像没有过错呀。”

孟子回答说:“只不过他的错误没有那么大而已,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过错。郑国曾经派遣子濯孺子去攻打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前去追赶子濯孺子。子濯孺子看到有人追赶自己,就愁闷地说:‘看来我今天是死定了,我今天病了,连弓箭都拿不起来,怎么对抗敌人呢!’过了一会,他问随从:‘来追杀我的人是谁啊?’随从回答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听到后,欣喜地说:‘看来我今日可以活命了。’他的随从很不理解,就问:‘庾公之斯是卫国很擅长射箭的人,您反倒说可以活命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回答说:‘庾公之斯的射箭本领是向尹公之他学习的,而尹公之他的射箭本领又是跟我学习的。尹公之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那么,他的学生也必然会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以我今天肯定不会死。’

“不一会,庾公之斯就追了上来,他看见子濯孺子后,问道:‘你为什么不拿起弓箭反击呢?’子濯孺子回答说:‘我今天生病了,握不起弓箭。’庾公之斯听到后说:‘我是跟随尹公之他学习的射箭本领,而尹公之他是想您学习的。我实在是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本领来伤害您,但是,今天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我又不能私自做主,也不能置之不理呀。’说完,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将箭头去掉,然后向子濯孺子射了几下就走了。”

后羿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像庾公之斯一样教授一些正直的学生,而是把射箭本领传授给了不该传的人。

匡章不孝

公都子问孟子:“全国的人都说匡章是个不孝顺的人,您仍然和他交往,还对他有礼有节,这是为什么呢?”(匡章是齐国人,公认的不孝之人。)

孟子回答说:“世上的认为不孝的人一般有五种情况:自己身体懒惰,不愿意赡养父母,这是一不孝;赌博的人,喜欢喝酒的人,因此不赡养父母,这是二不孝;喜欢钱财,偏爱妻子、儿子,而把父母放在一边不赡养,这是三不孝;生活腐败、糜烂、不检点,使得父母脸上无光,感到羞辱,这是四不孝;喜欢和他人打架斗狠,危害到父母的安全,这是五不孝。你说匡章不孝,那么,你看匡章有这五点中的哪一点呢?匡章对父亲的责备不过是善意的劝谏罢了,但是,父亲却不理解,父子出现了矛盾、摩擦。善意的责备是朋友之间相处的道理,父子之间的善意责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并没有违背道德仁义。难道匡章不想和妻子、儿子、母亲见面吗?不是这样的,他是因为得罪了父亲而不能和其亲近,因此,他才会把妻子、儿子都驱赶远离了自己的身边,让自己一辈子都得不到他们的赡养,这是对自己的惩罚。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他的罪过会更大的。这就是匡章的处世为人、孝顺之道,并非他是一个不孝之人。”

曾子和子思同遇寇

曾子曾经在武城居住的时候,恰好遇到了越过的军队进犯,他的弟子就对他说:“敌寇马上就要到达武城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躲避一下呢?”

曾子欣然同意,并且说:“我的房子不能借给其他人住,也不要毁坏旁边的树木。”然后他就离去了。

等到敌寇走了之后,他对弟子说:“我就要回去了,先去把我的房子修缮一下吧!”等房子修缮好后,曾子就回到了武城。

他身边的人有人不理解曾子为什么这样做,就说:“武城的人对先生是这样的尊敬,敌寇过来了先生就赶紧离开了,敌寇走了先生才回来,先生这样做不妥当啊!”

曾子的弟子沈犹行就对他们说:“这个并不是你们可以理解的道理。当年,曾先生住在我那里,有负刍起来作乱,跟随先生的七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参与的。”

曾子这样的行为和子思刚好相反,子思在卫国居住的时候,齐国的人前来进犯,有人说:“敌寇就要来了,赶紧去躲一躲吧?”子思回答说:“如果我出去躲避走了,那么谁会留下来和君王一起守卫城府呢?”

面对曾子和子思不同的做法,有人很不理解,孟子是这样说的:“曾子和子思在面对敌寇的时候,虽然采取的是不同的做法,但是他们的道理是相同的。曾子为人师者,老师,也就是长辈;子思为人臣者也,是地位低下的。如果两个人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做出一样的做法。”

齐人一妻一妾

齐国有一个人,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小妾。这个做丈夫的人,每次出门回来以后必定是酒足饭饱,享受过美食之后才回到家中。于是,他的妻子就问他他是和谁一起吃的饭,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丈夫回答说都是一些大富大贵之人。他的妻子不相信他,就对小妾说:“你看我们的丈夫,每次出去后,都是酒足饭饱之后才回来,我问他是和什么样的一起吃饭,他说是和大富大贵的人一起吃的饭。但是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家里有什么富贵之人来过呢?我打算跟着他看看他到底去哪里了,到底和谁一起吃的饭。”

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出去后,妻子就尾随在他的后面一路跟着走。妻子跟着丈夫走遍了整个城,都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丈夫进行交谈的。接着,丈夫来到了城东的坟地,向祭祀扫墓的人讨要了一些剩下的祭品吃了,如果没有吃饱,他就向其他的扫墓者再要一点。原来这就是吃饱喝足的方法啊!

妻子看到后,回家将这一切告诉了小妾,并且说:“丈夫是我们依靠一生的人,但是没有想到他今天竟然落到了如此境地,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两个人就在一起咒骂丈夫,又相互哭泣了起来。丈夫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竟然还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回来了,在妻子和小妾面前依旧炫耀着。

从君子的角度看,人们升官发财的方法,可以不让他的妻子和小妾感到羞耻哭泣的,基本上也是没有的!

舜号泣于旻天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他说:“舜在前往田地的时候,一边叫喊着天一边哭泣。您说他为什么要这样悲痛地哭泣呢?”

孟子回答说:“这是在埋怨父母,也是依恋父母的表现啊。”

万章说:“如果父母喜欢你,那么,你也不会因为高兴而对之懈怠;父母如果讨厌你,那么,你也不能因为伤心而产生怨恨啊。这么说,舜是在怨恨他的父母?”

孟子说:“以前的时候,长息问他的老师公明高说:‘舜前往天地,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但是,他呼喊哭泣,呼喊父母哭泣,我就不理解是怎么回事了。’公明高回答说:‘这并不是你能明白的。’公明高认为一个孝子的心是不可以不理会的:我努力耕田,全力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父母却不喜欢我,叫我该如何是好呢?尧帝让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一起去帮助舜,让百官带着牛羊以及粮食到田地间帮助舜。天下很多人也纷纷跑到舜的那里帮助他,依附于他,尧帝都打算将整个天下给予舜了。但是,舜就是得不到父母的喜爱,这样的感觉就好比是穷人无家可归,无所依靠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喜欢,舜做到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给他排忧解难,消除他的忧愁。天下的男子都想得到美丽的女子,舜得到了尧的两个女儿,但是也不能抵销他的忧愁。人人都希望富贵,舜已经富有到拥有天下了,可是他依旧心中不开心。尊贵的地位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他心中的忧愁依旧没有排解。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拥有美丽的妻子,拥有财富,拥有地位,这些都不能够使得舜消除心中的忧愁,只要得到父母的喜爱,他就会立刻开心起来。人在小的时候,十分依恋父母;逐渐长大懂事了就喜欢美女;等到有了妻子儿女,则喜欢妻子儿女;做官了则心中仰慕君主,假如得不到君主的喜欢,便会感到郁闷烦躁;大孝之人则一辈子都会依恋父母,到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人,我只见过舜一个人而已。”

万章又问说:“《诗经》中说:‘娶妻的时候该如何做?一定要禀告父母。’信守这道理的,应该没有人能比得上舜的。但是,舜在娶妻的时候却没有告诉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如果说舜将娶妻这件事情告诉父母了,那么,他就娶不了了。男婚女嫁,这是人类最重大的伦理关系,如果舜告诉了父母,就会因此娶不了妻,他会反过来埋怨父母的,因此,他就没有告诉父母。”

万章说:“舜娶妻不告诉父母原来是这样啊,我知道了。但是尧帝将女儿嫁给了舜,却不告诉他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同样的道理是,因为尧帝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他的女儿就嫁不了舜了。”

舜以德报怨

万章说:“舜的父母让舜去修理仓库,可是,当舜爬到了仓库顶上的时候,他的父母却将梯子拿走了,他的父亲瞽叟还放火将仓库烧掉了,所幸舜并无大碍,只受了些轻伤。舜的父母让舜去疏通水井,他的父母还以为舜没有出来呢,就用土将井填住了。舜的弟弟象以为舜死在了井里,于是他就说:‘害死舜数我的功劳最大了,牛羊给父母,仓库也给父母,盾和戟归我,琴也是我的,弓箭也是我的,以后,我要让两位嫂子给我铺床叠被伺候我。’然后,象就去了舜的屋子,可是,他却看见舜在床上坐着弹琴,于是,象赶紧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我好想你啊!’舜回答说:‘我想念我的臣子和百姓,不如交给你管理吧。’舜怎么这么说呢,我不理解,难道他不知道象要杀他吗?”

孟子说:“舜怎么会不知道象要杀他呢?象如果忧愁,舜也会忧愁,象如果高兴,舜也会高兴。”

万章说:“舜的高兴都是假装出来的吧?”

孟子说:“不是这样的。以前,郑国有一个叫做子产的人,有人送给了他一条活鱼。于是,他就将鱼交给了管理池沼的人把鱼养着,但是,那个人却将那条鱼煮熟吃掉了。然后,他跑到子产那里说:‘我将鱼放到了池塘里,刚开始鱼一动不动,不一会,他就开始游动了,结果它游着游着就不见踪影了。’子产听了之后,就连连说:‘它到了一个好地方啊!它到了一个好地方啊!’那个人后来就对其他人说:‘人们都说子产聪明,但是我将他的鱼吃了,他还在说鱼去了好地方。’因此说,对于君子而言,可以用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欺骗他,但是不可以用一个奸诈诡计来欺骗他。象既然装出了一副喜爱哥哥的样子,那么,舜也就高兴地相信他了,这怎么能说是假装的呢?”

万章又问孟子:“象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想要杀死舜。但是当舜做了天子之后,为什么仅仅只是将象流放了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其实,舜是将象封到其他地方做诸侯了,只是有人说他被流放了而已。”

万章说:“舜将共工流放到了幽州,将兜流放到了崇山,在三危山将三苗的君主杀死了,在羽山将鲧杀死了,舜是因为惩处了这四个罪人才得以让天下归服,要想让天下人归服,就要杀死不仁的人。象应该算是最不仁的人,舜却将他封到了庳做诸侯。难道庳地的老百姓犯了什么过错吗?难道仁人都是这样吗,对其他不仁的人就杀死,对自己不仁的弟弟就封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