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洪水泛滥,草木过盛,鸟兽占据了人类的居住地方,天下一片混乱,后来,尧派舜治理这一切,舜又派出伯益将鸟兽赶跑了。派大禹治水,大禹历经八年才将洪水治好,曾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像大禹这样忙碌,为国家救灾,他有可能自己种粮食吃吗?后稷教会了百姓种植粮食,庄稼才得以丰收,人们才能够有粮食吃。人要生存就要遵守一定的道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才可以,如果没有教养,就好比禽兽一样。圣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让契教导人们伦理道德,父子要亲近,君臣要有礼义,夫妇恩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尧曾说过:‘要教导百姓认真劳作,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的德行。’圣人需要为百姓想如此多的事情,哪里又会有时间耕作呢?尧因为得不到舜这样的人而担忧,舜因为得不到禹、皋陶这样的人而担忧,一个为了百亩之地不容易耕种而担忧的人,不过是一个农夫而已。分给他人财产叫做惠,教导人们行善叫做忠,找到能够治理天下的人才叫做仁。所以说将天下交给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找到贤明的人去治理却是大不易的事。孔子说:‘尧是伟大的君主!世间最大的莫过于天,但是尧则是按照天的旨意办事。他的坦荡百姓都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是一个好君主,拥有整个天下却不为自己着想!’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为百姓付出心血吗?他们也没有亲自耕种啊!
“我只听说过只要大国去改善落后的民族,还没有落后地区去改变先进的地方。陈良是楚国人,他向往周公、孔子的思想,于是才来到北方学习,在北方现在也很少有人比他更精通周公、孔子的思想,他是一位真正的贤士。你们兄弟二人跟随他数十年,但是,师父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你看当年孔子去世的时候,三年弟子才回家,还是悲痛大哭不忍离去。子贡还建造草庐多守丧了三年。子夏、子张、子游想按照对待孔子一样的礼节对待曾子,曾子却认为孔子是谁都比不上的,自己不能和他平起平坐。现在,一个话都讲不清楚的南蛮人却在诋毁圣贤的仁义,你们和曾子差太远了。我听说过鸟儿总是从幽谷迁到乔木,却没有听过从乔木进入幽谷者。《鲁颂》中讲攻打戎狄,惩罚荆舒。你们这样的人是要受到周公的讨伐的,你们却要向许行学习,真是不善学习啊!”
陈相说:“如果许行的理论能够实行,那么,市场上就不会有两种物价了,也不会存在欺诈的事情。即使是小孩子去买东西也不会受骗。布帛长短会一样,价格也一样,麻线丝棉重量也一样,价格也一样;粮食多少相同,价格相同;鞋子也大小相同,价格也相同。”
孟子说:“天下的东西原本就是各有不同,价格也会相差很多,几十、几百、几千、几万都可能。如果非要它们价格一样,岂不是天下大乱?如果鞋子不论大小价格都一样,你想谁会做大鞋子呢?如果按照许行的理论,大家都会去欺瞒作假。如此之理论岂能用来治理国家?”
何谓大丈夫
有一个名叫景春的人,他前去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只要他们一发怒,各个诸侯就感到害怕,不敢胡说。如果他们安静待在家中,那么,天下就没有了战争的气息。”(公孙衍和张仪都是魏国人,皆擅长纵横学说,常常游历在各诸侯之间,导致诸侯之间产生战争,相互讨伐,因此,各诸侯都对他们有所畏惧。)
孟子回答说:“这怎么能够叫做大丈夫呢?你难道没有学过礼仪制度吗?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表示成人了,父亲会教导他们成人必须遵守的礼仪道德;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会教导她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将她送到婆家的门前,告诫她说:‘你到了婆家以后,一定要谦恭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思。’那种顺从他人、取悦他人的规范,不过是妇人需要遵守的礼仪道德罢了。如果想要立志于天下,不是天下最正确的居所不居住,做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理想如果要实现,就要和百姓一起前行,兼济天下;如果理想没有实现,则要自己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古之君子于仕
周霄曾经问孟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孟子回答说:“当然出来做官。《传》中说:‘孔子三月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他就会感到惶惶不安。他如果到其他国家去,肯定会给君主带去很多见面礼。’公明仪说:‘古代的贤德之人如果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那么,朋友都会前去安慰他。’”
周霄听到孟子的话很吃惊,就问道:“才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已,就前去安慰。这样做是不是太心急了?”
孟子说:“士大夫失去自己的职位,就好比是诸侯失去自己的国家一样。《礼》中说:‘诸侯的国君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生产出可以供祭祀用的粮食。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能够制造出祭祀时候可以穿的衣服。祭祀用的牲畜不足够,祭祀用的粮食和器皿不洁净,祭祀穿的衣服不准备好,是不敢前去祭祀的。当士大夫失去了自己的田地,也是不能够去祭祀的。’牲畜、粮食、器皿、衣服没有准备充足就不敢祭祀,如果不能祭祀就不能举行宴席,士大夫都到了这般的境地,难道还不该去安慰一下吗?”
周霄又问说:“那么,去其他国家要给君主带上见面礼,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士人在仕途的追求,就好比是农民在田里耕地一样,一个农民难道出了自己的国家就会丢掉自己的锄头等农具吗?这是一个道理!”
周霄说:“晋国也是一个士人喜欢前来做官的国家,但是也没有听说过会有如此着急做官的人啊!士人对做官如此地心急,但是却很难得到合适的职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子生下来,家人总是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家室;女子生下来,家人总是希望她能够嫁一个好的人家。父母的苦心普天下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遵从父母的命令,不遵从媒妁之言,就相互通过墙洞、门缝而相互偷看,甚至爬过墙去幽会,就会遭到父母以及他人的轻视。古代的贤明之人没有不想走向仕途的,但是却又不喜欢旁门左道。因为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做官,那么就好比是钻墙洞、扒门缝的人一样无耻。”
食志和食功
孟子的弟子彭更问孟子说:“老师,您看跟随您的车有十数辆,跟随您的人有几百个,而又有诸侯专门供给您食物,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些不妥?”
孟子说:“如果你走的是不正确的道路,不用正当手段得到,那么,即使是一点食物也不能接受。如果你采取正当手段获得,那么,即使像舜一样接受尧给予的天下也不会感到不安,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妥当吗?”
彭更说:“我并没有这样认为。但是,士者没有从事劳动而获得食物,还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如果你不和其他的各行各业交换产品来补充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农民就会有剩余的粮食吃不完,织布的女子则会有剩余的布料用不完。如果你和其他人交换物品,那么,无论是伐木工、木匠、车匠等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其他东西。一个人在家中要尊重父母,在外面要善待自己的兄弟,遵守祖先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且向后生传授这些伦理道德。如果是这样的人,你认为不应该得到充足的粮食,那么,为何你对那些工匠们却十分尊重?传播道义的人就该轻视了吗?”
彭更说:“那些制造家具、车辆的工匠,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仁义君子在传播道义的时候,他们的目的难道和工匠们一样也是为了获得食物?”
孟子说:“你为什么说他们的目的呢?那些工匠们对你有帮助,就应该获得食物。那么,你供给他们食物,是为了他们的目的,还是因为他们的帮助呢?”(工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食物,即食志,工匠们因为对他人有帮助而获得食物,即食功。)
彭更回答说:“食志,为了满足他们的目的。”
孟子问道:“如果有人将你房屋的瓦片揭掉了,有人将你房屋的白墙纳弄脏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食物,你会给他们吗?”
彭更摇头回答很说:“自然不会。”
孟子说:“如果这么说,你给予他们食物是以他们帮助了你,而不是满足他们获得食物的目的。”
孟子好辩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问他说:“老师,我听外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哪里是我喜欢辩论,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下就是这个样子的,稳定一段时间,混乱一段时间,交替进行。当年尧统治的时候,洪水横流几乎淹没了整个国家,蛇虫占据了人们的地盘,人们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了。百姓要不就像鸟一样住在树上,要不就在山上挖个洞住。《尚书》上面说:‘这是洚水的警告。’洚水就是洪水的意思。上天派遣大禹治理洪水,他挖掘河道将水引入大海,又将蛇虫赶到了沼泽中,大水则顺着河道在土地中间流淌着,最后形成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人们摆脱了恶劣的环境,也没有危害人的鸟兽来祸害了,这样人们才可以在平原地区居住下来。
“像尧、舜这样的君主去世了之后,圣人实行的道义也就跟着逐渐消失了。反而出现了一个一个残暴的君王。他们不顾百姓的安居乐业,将百姓的房子毁坏建造池塘,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他们霸占百姓的土地,让他们失去生存的依靠,没有了可以吃的粮食。这样邪恶残暴的学说理论逐渐兴盛,国家的池塘、猎场、沼泽又多了起来,那些危害人的野兽又回来了。到了商纣王的时候,天下又陷入了混乱之中。在周公的辅佐下,周武王伐纣灭商、征讨奄国,三年才成功,追击飞廉到了海边才将他杀死,然后又灭了五十个小国家,将虎、豹、犀牛、大象等野兽驱赶到了边远地区。这样天下才安定下来,百姓才欢呼雀跃。《尚书》中说:‘文王的教诲是伟大的,武王的功绩是辉煌的!他们可以引导我们后世的人,从正道做正事而不犯错误。’
“可是,随着周朝的逐渐衰弱,那种仁义之风也跟着消失了,邪说歪理又出现了。你看这世界上,有臣子杀害君王的人,有儿子杀死父亲的人。孔子十分担忧这样的社会,于是,他就写了《春秋》。本来编写《春秋》应该是天子的事情,但是,却让孔子做了,因此,孔子说过:‘了解我的人必定是看了《春秋》才了解我的!怪罪我的人也是因为看了《春秋》才怪罪我的!’
“如今,贤明的君主不再出现了,诸侯却不断林立,到处游荡的士人也是满口胡言,妄加批评社会。杨朱、墨子的言论到处都是,充斥着整个天下,天下的人不是信仰杨朱学说,就是信仰墨子学说。杨朱的主张以我为中心,心中根本就没有君王的地位。墨字主张兼爱,也就是不把父母放在心上。不把君王、父母放在心中,不尊重君王、父母的人,和禽兽有什么不一样?公明仪说:‘厨房中有上好的肉,马厩中有肥硕的马,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到处都是饿死的人。这样的做法是统治者带领野兽吃人。’杨朱和墨子的学说不铲除,那么,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现在就是歪理邪说当道,蒙蔽百姓的思想,而仁义道德却被置之不顾。仁义道德不能发扬光大,那么就好比是纵容野兽吃人,人们也会互相残杀的。对现在的状况我十分担忧,因此我坚持古代的圣人学说,远离杨朱、墨子的错误学说,让歪理邪说没有立足的地方,不再蒙蔽百姓。要不然,当歪理学说蒙蔽了人们的思想,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中。就算是圣人出现也不能改变我的看法。
“过去的时候,大禹治水才得以天下平;周公兼并各族、驱赶野兽,百姓才能得到安宁;孔子作《春秋》才让那些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攻打戎狄,惩罚荆舒;如此就不会有人敢违抗我的命令。’心中总没有父母、君主的人就是周公所指的讨伐的人。现在,我想端正人的思想,平息歪理邪说,纠正错误的行为,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伟大事业。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实在是被逼无奈。通过辩论可以远离杨朱、墨子的言论,这应当是圣人的弟子该做的事情。”
陈仲子充廉士
齐国人匡章问孟子说:“陈仲子算不算是廉洁的人呢?他居住在于陵,有一次,他三天没有吃饭,饿得头晕眼花,耳朵嗡嗡直响听不清声音,眼睛直冒金星看不清东西。这个时候,他发现井上有一个李子,还是一个被螬吃过一半的李子。于是,他就爬着过去,将李子拿过来吃掉了。直到吃了三口后,耳朵才逐渐可以听见东西,眼睛才可以看清楚东西。”(陈仲子是齐国人,以廉洁闻名。)
孟子听完他说的话后,就开口说:“纵观齐国的士人,我认为陈仲子却是一个独一无二特别的人。不过即使这样,陈仲子依旧不能算是廉洁之人!依据陈仲子的操行来看,他不过是可以排在蚯蚓的后面罢了。蚯蚓,一般都是爬到地上吃一点泥土和烂草根,到地底下喝点水而已,这样可以称做是廉洁。你看陈仲子,他所居住的房子,是伯夷那样的贤人建造的呢?还是盗跖那样的贼人所建造的呢?他所吃的食物,是伯夷那样的好人种植的呢?还是盗跖那样的坏人种植的呢?这些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匡章又说:“但是,谁建造的房子和谁种植的粮食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都是陈仲子自己编织草鞋,他的妻子纺织麻线换来的。”
孟子说:“陈仲子,他出生在一个齐国的贵族家庭中。他的兄长陈戴在该地,一年的俸禄就有上万锺粮食。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哥哥的俸禄是不仁义的俸禄而拒绝吃,他认为哥哥的房子是不仁义的房子而拒绝住。于是,他就避开兄长,辞别了母亲到于陵居住。
“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看到有人给他的哥哥送去了一只活的大白鹅。于是他就很不高兴地皱着眉头说:‘为什么送一只呱呱叫的东西呢?’过了几天,他的母亲将鹅杀死送给他吃。他正好在吃的时候,他的哥哥回来看见了,就说:‘你吃的正是那个呱呱叫的东西的肉。’他听到后,就跑出去大吐起来。他母亲做的食物他就不吃,但是妻子做的食物却吃。哥哥的房子不能住,就住在了于陵的房子里。这样能培养廉洁的行为吗?像陈仲子这样的人,也只能站在蚯蚓的后面去培养自己的廉洁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说:“即使一个人能够有离娄那样的好视力,有鲁班一样的好的木工技能。他们如果没有圆规和直尺也画不出完美的圆形和方形来,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一个人能够有师旷那样灵敏的耳朵,如果不用六律(古代音标的名称)也不可能校正五音(是指五个音节)。即使一个人具有尧舜那样的伟大的理想,如果他不实行仁政,那么他也笼络不了天下,天下也是不能得到太平的。现在只有仁者的心以及仁者的思想,百姓却没有被这种仁惠及到,也没有给后人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可以效仿。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古代贤明之君的治国方针政策。因此说只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不能够处理好政事的,只有好的法律没有实行也是不能治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