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56

第56章 神话传奇(3)

八公尽心尽力地教,刘安全心全意地学。后来,刘安终于炼出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他高叫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一边叫,一边迫不及待地吞下仙丹。没想到刚吞下仙丹,他的身体就变得轻飘飘,从王府中升天而去。

庭院里还有一些剩下的仙丹,他家里的鸡狗以为是食物,就吃了下去。没想到吃了以后,这些鸡狗也都升天而去,成为神仙了。

当然,刘安升天的故事只是一个美妙的神话。其实,历史上的刘安野心勃勃,一心想谋取帝位。事情败露后,只得自杀而死,受他株连而获罪的有好几千人。

成语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高官,和他关系密切的人也都凭借着他的势力跟着得势升腾。

故事出处

晋朝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

出处译文

当时人们传说刘安和八公升天时,剩下的仙药装在容器里,放在庭院中间,鸡犬吃后,也都升了天……

023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出现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因为他的画非常传神,皇帝一旦盖起了寺庙,就让他在庙中作画,为寺院增辉。

这个张僧繇特别善于画龙。据传说,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简直就像活的一样。游人纷纷到寺中观看,都说张僧繇的龙真是画绝了。但是,人们闹不清的是,这四条龙都没有眼睛,是四条瞎龙。

于是,很多人对张僧繇说:“张先生,您还是劳劳神,给这四条白龙点上眼睛吧!这四条龙缺了眼睛,毕竟是美中不足啊。”

张僧繇听了他们的话,把头摇了又摇:“如果鄙人点上眼睛,当然容易得很。但一点上,龙就会破壁腾云而去,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他刚说完这话,人们就觉得他拿大话压人,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要求他点睛的兴趣就更浓了。

有人直接对他说:“你说得实在太玄了,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龙到底会不会飞走吧!”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无法推托,只好挥舞画笔,为墙上的白龙点睛。

他刚画完两条白龙的眼睛,忽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破墙壁,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另两条没有眼睛的瞎龙,却仍然在墙壁上留着。人们知道张僧繇没有骗人,就更佩服他的本事了。

成语释义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能在关键之处点明要旨,使讲话或文章显得精辟有力。

故事出处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出处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都没画上眼睛。他常常说:“画了眼睛龙就会飞走。”

024狐假虎威

战国时期,楚宣王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昭奚恤,他指挥的军队非常勇猛。其他国家的君主听到他的名字,无不心惊胆战。楚宣王有一次与满朝文武商议国事,就向大臣们问道:“我听说北方各国对昭奚恤非常畏惧,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大臣一听此言,都陷入一阵沉默,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这时,有位叫江一的大臣,平时因为一些事情对昭奚恤怀恨在心,因此想否定昭奚恤的影响,就说道:“大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呢?北方各国其实并不害怕昭奚恤,而是害怕您呀!还是让为臣给您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在森林中碰到一只狐狸,便猛扑过去,准备将这只狐狸当做一顿美餐。狐狸知道转身逃跑已来不及,便故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怎么还敢吃我!你如果真吃了我,就无异于违抗天帝的命令,天帝将会无情地惩罚你!’

“老虎看到狐狸又瘦又小,左看右看也觉得它不像个百兽之王,所以根本不相信它的话。狐狸见老虎不上当,就急忙说道:‘你如果不相信,就跟我到林子里去走一趟,看看众野兽见了我是不是怕得要命!’老虎想看它到底耍什么把戏,就同意了。于是,狐狸在前面大模大样地走,老虎在后面紧紧跟随。

“森林中的野兽,起初看到装模作样的狐狸,都不禁笑了起来,可是看到它身后的老虎,都吓得掉头而逃。老虎不知道野兽们害怕的是自己,还以为它们真是害怕狐狸呢!

“大王,您现在占据的地盘有五千里,部下的雄兵有百万之众,并把这些都交给昭奚恤掌管,所以北方各国都害怕他。其实他们哪是怕区区一员战将,而是害怕您的兵马,就像林中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呀!”

“哦,原来如此!”楚宣王对江一的看法点头同意。这样一来,昭奚恤虽然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他在楚宣王心中的地位却打了一个折扣。

成语释义

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吓唬人。

故事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狐曰:‘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出处译文

狐狸说:“你跟随在我后面,看看百兽见了我,是不是都不敢不逃走?”……百兽见到狐狸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走,以为百兽真的害怕狐狸。

025骑驴觅驴

古时候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到市场上去卖牲口,就赶了五头毛驴往外走。他嫌走路太累,就骑在一头毛驴身上。走到半路,他想数一数驴子的数,谁知数起来却觉得不够数。于是他就“一、二、三、四”地继续数起来,数来数去却总是四头。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明明自己赶了五头驴子上路,怎么现在只有四头?”他想来想去,只得怨恨自己太不小心,竟然丢了一头毛驴。

虽然王三自怨自艾,但也得去市场啊。他把毛驴赶到市场上,然后从驴背上跳下来。他怕自己又丢了一头,就重新数了数毛驴,这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头!他突然恍然大悟:“噢,原来我数数的时候,没有把自己骑的那头驴计算在内啊!”

成语释义

比喻东西本来就在自己手中,却要到别处寻找,结果总也找不到。

故事出处

宋人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出处译文

念诵经文而不知道经文的意思,就好比是骑着驴去找驴。

026破镜重圆

南北朝时期,陈国有一个侍从官,名叫徐德言。因为他才华出众,当朝皇帝陈后主就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他,他就成为陈国的驸马。由于陈国朝政腐败,隋文帝趁机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徐德言预见到陈国必然灭亡。他还想到,妻子是皇族之人,又生得很美,说不定会被别人抢去。

于是,他对乐昌公主说:“你生得很美,又颇有才能,陈国如果灭亡,你一定会被有钱有势的官员所霸占。如果你我二人的情缘未断,应当有一个证明的物件,才好日后相聚。”

说着,徐德言就将一面铜镜打破,两人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两人还约好,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到街市上卖镜,来寻找对方。

后来,陈国果然被隋朝灭亡,天下归于一统。乐昌公主被隋朝官员杨素占有,而徐德言则整日东躲西藏,光景过得很不好。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徐德言来到京城,就在市场上转来转去,忽然看到一个仆人在卖破镜子。他非常高兴,就从怀中掏出那半块铜镜,与卖主那半块破镜相对,结果刚好对在了一块。

想到自己的妻子被人抢去,难免受到凌辱,他心乱如麻。

他提笔写了一首诗,交给卖镜之人。诗中写道: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卖镜的仆人将徐德言的诗带回府中,交给乐昌公主。公主看后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杨素了解情况后,便将徐德言唤进府来,和他一起喝酒。在酒宴上,乐昌公主作诗一首,诗中写道:

今日何迁次,

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

方验做人难。

杨素非常同情他们俩,就让他俩在府中重新团圆。他们夫妻对杨素千恩万谢,过了几天,就一起迁居江南,过起了幸福生活。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夫妻离散后重新团聚。现在也指夫妻离婚后,重归于好。

故事出处

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及陈亡……德言出半镜以合之。”

出处译文

徐德言的妻子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当时陈国朝政腐败,即将被隋吞并,徐德言知二人不能相保……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和妻子各执一半……陈国灭亡后……徐德言取出自己的半块铜镜与之相合。

027朝三暮四

据说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特别喜欢猴子,就在家里饲养了一大群,人们都称他为“狙公”。他很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们也通人性,对他毕恭毕敬。虽然狙公的日子也过得不富裕,但他为了让这些猴子吃饱肚子,就让家里人尽量节省,把省下来的食物给猴子吃。

后来,狙公的日子越过越穷,家里没有什么剩余的粮食了。他就想让猴子少吃一些,等他时来运转之后,再让猴子们多吃,可这群猴子根本不听他这一套。

一天,狙公用橡子喂猴子,对它们说:“今后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橡子,你们够吃吗?”

猴子们嫌食物少,全都生起气来,站起来大吵大闹。

狙公烦恼极了,就改口对猴子们说:“你们既然嫌少,那么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这样安排你们可满意?”

没想到这么一说,这些傻猴子居然个个满意起来,又蹦又跳,为自己待遇的提高而欢呼。

成语释义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玩弄一些小手段,借以骗人。后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改变主意。

故事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028开天辟地

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就结合实践进行猜想。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这片混沌没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之分,样子与一个浑圆的鸡蛋相似。后来,人类的祖先——盘古,终于在这片混沌中诞生了。

过了一万八千年的时间,盘古终于成熟了。他用利斧将混沌劈开。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地。从这以后,宇宙间才有了皇天后土。而盘古自己也成了天地间的一个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混沌不分。

盘古开天辟地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居然左右着天地的变化。如果他心里高兴,天气就晴朗;如果他因为难过而哭泣,天空就下雨,落到地上形成大江大河……盘古死后,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方的泰山,他的脚朝天,变成西方的华山。他的头发和汗毛,则变成了树木和花草,承受着大地的滋养。

盘古死后,远古帝王——三皇出现了,三皇才能出众,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他们是:天皇、地皇和人皇。

成语释义

原意指天地的开始。后用来表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故事出处

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出处译文

天地被开辟以前,混沌一团,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

029生花妙笔

李白是唐朝杰出的大诗人,人称诗仙。

据传说,他少年时代,有一次做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梦。他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漂亮的鲜花绽放。正在他目瞪口呆之时,一张张白纸忽然飞到他眼前,摆放得整整齐齐。

李白大喜,将开满花的妙笔紧紧抓住,飞快地写了起来。于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落到了纸上。人们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并从心中产生赞赏之情。

自从做了这个奇怪的梦后,李白对写作越来越喜爱,读了许多着作,并到祖国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写了不少诗作,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豪迈的气派。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为人们所传唱。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对李白崇拜不已,甚至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然,李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绝非是奇梦所致,而是依靠个人的勤学苦练。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一要靠读书,二要靠多写,三要靠自己的人生境界。

成语释义

比喻写作技巧非常高超。

故事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出处译文

李白小的时候,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鲜花绽放。后来果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

030狼狈为奸

有两种野兽分别叫狼和狈,它们长得非常相似,而且有着相近的习性。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经常合起伙来干坏事,一起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所以人对狼和狈非常痛恨。

据说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结伴同行,它们路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便动起吃羊肉的坏脑筋来。但是,这家农民很勤奋,把羊圈筑得很高,又非常坚固,它们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狼和狈起初没有主意,但当它们看到对方的腿,便想出了个巧妙盗羊的主意。

那就是,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举起来,狼则用它的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然后叼走肥羊。于是,那狈将身蹲下,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使身子尽量站直。然后狼再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将一只在竹篱旁傻睡的羊捕获。

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没有办法吃到羊肉。但是,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来干坏事,并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成语释义

原意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常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干坏事。狼狈:两种兽名。

故事出处

《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

出处译文

狼前面两足长,后面两足短;狈前面两足短,后面两足长;没有狈,狼不能立起来,没有狼,狈也不行。

031双管齐下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张璪的画家,善于画山水松石,人们都很喜欢他的画。他作画时,总是要屏息静坐一会儿,等到灵感出现,他便快速挥笔,很快就画成了。另一位画家毕宏听说他的画很传神,就请求张璪当场作画,让他长长见识。

经过毕宏的一再要求,张璪终于答应了。他作画时不怕人多,愿意当众挥毫。只见他双手各握住一支笔,左右开弓,同时落墨,一支笔画新枝,另外一支笔则画起枯干来。他画的新枝如含春露,含苞待放,他画的枯干似凝秋霜,遒劲沧桑。新枝、枯干绝无雷同之弊,各有各的妙处。在场众人见到如此绝技,没有不拍手称绝的。

更令人叹服的是,张璪所用的作画工具,竟然是两支秃笔。

其实,灵感勃发时他还能够用手指代笔,蘸墨在纸上纵横摩按,却能画出松树的苍劲、山石的凝重、泉水的流动。他的画栩栩如生,耐人玩味。

且说张璪画完,将笔放下。毕宏佩服得不得了,上前请教张璪的老师是谁,张璪谦虚地答道:“我是以大自然为老师,通过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使万事万物都生长在自己心中,画起画来才能得心应手!”

毕宏听后,长叹一声,说道:“张先生画松,没有人能够相比。有您在,我从此可以搁笔,不向丹青中讨生活了!”

成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