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57

第57章 神话传奇(4)

两只手握两支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同时进行两件事。管:笔。

故事出处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张璪》:“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出处译文

能用双手各握住一支笔,同时落墨,一支笔画新枝,另外一支笔则画枯干。

032信誓旦旦

春秋时期,卫国的淇水边住着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

一天,一个阴险的男子相中了她,便主动勾引她,还对她说了许多甜言蜜语:“我这一生只爱你一个,我要和你白头偕老,决不背叛你!”这位女子过于天真,还以为自己真得到了一位有情之人,就对男子的求婚点头应允。

男子见自己朝思暮想的美人居然中了圈套,心中狂喜不已。到了秋天,那男子带着礼物到她家里去,把她接到家中,真成了夫妇。婚后,这个女子不管丈夫有多少缺点,总是默默地爱着他,整日辛苦地操持家务,一点怨言都没有。

过了好多年,她渐渐衰老了,不再貌美如花,千娇百媚。那男子不再怜惜她,对她百般刁难,千吵万闹,甚至虐待她。

尽管她为整个家庭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丈夫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另结新欢。到了这个时候,女子的身心都受到沉重打击,她万分痛苦,但最终还是从噩梦中觉醒,对无情无义的丈夫充满了憎恨,下定决心和他一刀两断。

诗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句,意思是说:那男人当初发下的爱情誓言显得多么诚恳,没想到现在会改变心肠,弃旧迎新。

成语释义

誓言说得极其诚恳。信誓:表示诚信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出处译文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033栩栩如生

战国时期,哲学着作《庄子》中,有一个“庄生梦蝶”的寓言,写得非常精彩:

一天夜里,天气非常凉快,人们也摆脱了烦躁心情,变得非常轻松、愉悦。庄子和平常一样,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他睡着以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好像真蝴蝶一样,欣然自得,在万卉争芳的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飞来飞去采集花中的花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众生灵的欢乐。这个时候,他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了好长一阵,他才从梦中醒来。摆脱梦境之后,他还沉醉在惊喜之中,觉得这个梦是一场美梦。

可是,这时的他却有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所讲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世上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

成语释义

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

故事出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出处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

034越俎代庖

原始社会时期,尧听说许由才华盖世,想把帝位让给他,让他为人类造福。可是,许由却不愿意接受这天大的好事。他诚恳地对尧说:“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如果让我来取代您,岂不是让我平白地享受您的名声吗?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只愿意占一根树枝的地方;鼹鼠在河边饮水,最多喝满一肚子也就心满意足了。主上,算了吧!

“我得到天下,又有什么用呢?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烹饪菜肴,又准备美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专门负责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非常忙,而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放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供应宴席啊!

“您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绝不会代替您的职务,贪恋功名富贵。”

许由把话说完,就不再理会尧帝,自顾自地走了。

许由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好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享乐,而是责任、义务。看来,尧帝没有看错人,许由真是难得的高人啊!

成语释义

司祭不能放下祭品,替厨师做饭。常用来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俎:祭祀用的器具。庖:厨师。

故事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出处译文

即使厨师不在厨房做饭,专门负责掌管祭祀的人,也不能放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饭。

035一相情愿

在《百喻经》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考虑实际情况,总是任性而为,以至于闹出许多笑话来。有一次他到京城游玩,偶然看见了国王美丽的女儿,他当即爱上公主,并异想天开地想与公主结婚。

回到家后,他竟然得了相思病,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终于卧床不起。家里人非常着急。后来,亲戚朋友看望他,询问他的病因。他就把实情告诉了他们。他说:“如果不能娶公主为妻,我就活不下去了。”

为了挽救这蠢人的生命,亲友安慰他说:“看你病得这样可怜,我们就替你去向公主求婚。”蠢人很高兴,病好了一些。几天后,亲友又来看望他,蠢人忙问情况怎么样了。亲友只好说:“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公主,把你的要求向她讲了,她坚决不答应,你就不要再对她痴心了吧!”

哪知他一听,高兴地笑起来,说:“这下好了,只要我再亲自去一趟,她肯定会接受我的求婚的。”亲友一听,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一齐走了。

成语释义

比喻做事情只凭个人主观臆想,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故事出处

《百喻经》:“田夫思王女。”

出处译文

农夫想娶国王的女儿。

036火眼金睛

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因玉皇大帝封的官职太小而大闹天宫。天兵天将都拿他没办法,只好请太上老君出来帮忙。太上老君公报私仇,把他封进八卦炉用三昧真火烧他。没想到孙悟空在炉中竟没被烧死,他不怕火,却被烟熏红了眼睛。跳出炉子后,这个猴子继续同天上的神仙打架,直到如来佛把他镇压在五行山下为止。

孙悟空被熏了眼睛,却因祸得福,从此后他的眼睛有了透视、望远和辨认真伪的功能,叫火眼金睛。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这火眼金睛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

成语释义

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故事出处

元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出处译文

(孙悟空)欺瞒鬼神,一身铜铁做的筋骨,火炼出来的眼睛。

037空中楼阁

从前某地方有一个大财主,他的房屋建筑得算是华丽堂皇,这位大财主虽然很有钱,可是非常愚蠢,经常做出傻事,而且又是吝啬的人。

有一天他听人家说,某处有一个富翁,建筑了一座很华丽的三层楼房,这位财主好奇,也很不服气,所以就不远千里地跑去参观。当他来到那个富翁家的门口时,竟然看得呆住了。因为这座楼阁不但华丽,而且高高地耸立在空中,因此他十分羡慕,回到家来就日思夜想,自己也想建造这样一座楼阁。

于是他打听建造这座楼房的建筑师,不久就找到了他并同他议价,问他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经费。

建筑师说,需要一年时间,若干经费。开工后,有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儿,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的吩咐盖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第二层与第一层我不要。你们先造最上面的那层。”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

成语释义

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故事出处

《百喻经》:“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慕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出处译文

(财主)见了别人盖的三层楼房,又高又华丽,就非常羡慕……愚蠢的富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必须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

038本来面目

根据禅宗史的记载,当年六祖慧能秘密得了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之后,为了躲避纷争,就连夜往南边去,走到大庾岭头,被后面来的一帮五祖弘忍的老弟子追上了。

其中有一个慧明,慧明的佛学修养很高,他得知五祖把衣钵传给慧能,心中不服,就带领弟子追上。慧能见他匆匆赶来,知道他的用意,把袈裟扔到一块石头上说:“要拿的话请随便吧。”

慧明这个时候反而犹豫起来,他说:“我并非为衣钵而来,而是为法而来,请大师为我讲一点佛法。”这时候慧能大师就告诉他,“你不思善,也不思恶,哪个是你明上座本来就有的佛性?”

慧能所讲的这句话可以说已经成为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里所说的“善”、“恶”,代表的是所有分别的、二元的、相对的意识。禅宗指出,只有你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观点去掉,你才能够见到“本来面目”,即佛学的真谛。你才能见到你内心纯真的、不染的自己。

慧明听了这句话,对慧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学习佛法多年,却从没有领悟到这个道理。当时他感动得浑身流汗,对慧能下跪,表示以后服从他的领导。慧明诚恳地说:“今天承蒙您把成佛的方法传授给我,就好像喝水的人感觉到了水的冷暖,让我知道自己的境界在哪里。”

成语释义

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故事出处

《六祖坛经·行由品》:“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出处译文

哪个是你明上座本来就有的佛性?

039盲人摸象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镜面”的国王,命令大臣领一头大象,叫盲人去摸。

盲人有的摸到了象鼻,就说大象和车轱辘一样;有的摸到了象牙,就说大象和杵一样;有的摸到了象耳,就说大象和簸箕一样;有的摸到了象头,就说大象和鼎一样;有的摸到了象背,就说大象形同土丘;有的摸到了象腹,就说大象和墙壁一样;有的摸到了象腿,就说大象和柱子一样;有的摸到了象尾,就说大象和绳子一样。

还有其他人说象和某某一样。他们争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互不相让。国王见此情景大笑,说道:“盲人坚持自己的认识而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说法正确,其实大象本是个整体,大家说的都是它的局部特征。”

在佛法中,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修外道者往往如群盲摸象那样,执着于事物的局部,从而产生各种极端的偏执观点,要知道事物都是具有整体特征的,所以不可执着于事物的任何局部而误认为是整体。

成语释义

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

故事出处

《五灯会元》:“有时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说异端。”

出处译文

有时候了解到了意义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像瞎子摸象一样,各执一端。

040龙蛇混杂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叫文喜,他有一次去山西的五台山拜佛。在山上的一座寺庙前,他遇见了一个牵牛的老翁,老翁看见他,就请他到寺庙里去休息。文喜到寺庙里,看见四周布置得很华丽,就像仙境一样,和外面的环境完全不同。老翁请他坐下,然后二人攀谈起来。

老翁得知他是南方来的,就问他南方佛法的传播进行得怎么样。文喜说,佛法现在在南方实行得不像过去那么好,很多僧人不能很好地奉行戒律。老翁又问:“一个寺庙里有多少僧人?”文喜说:“三百到五百人。”当时一个寺庙中也就五百个和尚左右,看来文喜很悲观。

文喜问老翁,当地的佛法住持得怎么样。老翁说,僧人里面有道行高的,也有道行低的,好比凡人和圣人混杂在一起,龙蛇混杂。文喜就问他道行高的有多少,老翁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不懂他指的是多少人,又不便再问。

老翁随后请文喜饮茶,两人谈了许多其他的事情。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文喜就请求老翁让他留宿一晚,但是老翁不同意,说:“你还有些凡人固执的念头,不适合在这里过夜。”文喜说:“我七岁就已经出家了,怎么会有那些念头呢?”

老翁说:“如果你没有固执心,为什么还要受戒呢?”文喜无言以对,只好告辞。

童子送他出去的时候,文喜乘机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却反问他:“你认为是多少呢?”文喜觉得这个寺庙很不寻常,就问这个寺庙叫什么。童子就实话告诉他,这里是金刚窟般若寺。

文喜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老翁就是文殊菩萨现身。“前三三,后三三”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圣。

文喜出了寺庙后,回头一看,寺庙已经消逝。

成语释义

比喻好人跟坏人混杂在一起。

故事出处

宋朝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出处译文

凡人和圣人居住在一起,就好比龙跟蛇混在一起。

041掌上明珠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条件,但是由于贪欲使一些人迷失本性,从而成不了佛。“明珠”是佛教经常用来比喻佛性的物体,因为其圣洁,发出的光辉有普度众生之意。

佛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运气很不好,做什么都不成功,经常处于穷困潦倒之中。无奈之下,他去拜访一个富有的亲戚,希望能从亲戚那得到一些帮助。但是见了亲戚后,他又不好意思开口。

富亲戚看见了他,就非常热情地招待他。这富人也看出他的贫困,有心帮助他。穷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就睡着了。而富人有事情要外出,就趁穷人睡觉的时候把一些宝珠缝到了穷人的衣服内,希望以后对他有所帮助。

穷人醒后,发现富人已经不在,懊悔自己没有开口求助。于是,他继续过着贫寒的生活,四处流浪。过了一些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穷人又见到了富亲戚。这才知道他的衣服里还藏着宝珠,穷人非常感激。

在这个故事中,富亲戚是佛的象征,穷人是迷失者的象征,而宝珠象征着佛性。故事告诉人们,其实每个迷失者身上都有佛性,只是受物质的影响,没能将佛性挖掘出来而已。

成语释义

现比喻非常珍爱的人。

故事出处

《地藏菩萨本愿经》:“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

出处译文

佛性存在于人的心中,好比用手掌托住明珠,发出的光普及众生。

042泥牛入海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需要从宗教中得到安慰,再加上帝王大力提倡佛学,所以许多佛学大师应运而生。

那时的佛教还没有陷入你争我斗的无聊局面,所以没有宗派,有的只是学派。到了唐代,禅宗学派出现,这派的大学问家说法时常用偈语(佛经中的唱词)、禅机(禅宗和尚说法时用言行或事物来暗示教义的诀窍),特别是得道高僧,说话都十分含蓄,让人听完之后,还会深深地咀嚼其中的三昧。

宋朝时候,有个法号道原的禅宗和尚,写了一部名叫《景德传灯录》的佛学着作。这本书对禅宗师徒代代相承进行了生动描写,记载了1701个禅僧的传奇故事。因为书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完成,他又认为“灯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所以该书定名为《景德传灯录》。

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创始者良价的故事在这部书中就有生动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