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雅正
4363400000044

第44章 系辞雅正(2)

他的名声盛大,受人爱戴(人们对他执礼恭谨),都是因为他那个谦逊待人。他用这种恭谨的态度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对功高震主者言。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龙飞得过高会有悔恨。”夫子解释说:尊贵而没有权位,居高而没有子民,这就像有才干的人处在下位而没有找到可以辅佐的人(无用武之地),所以此时此境不可轻举妄动。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注:“不出家门,不要有过失。”夫子解释说:动乱之所以产生,总是以言语为阶梯的。

君王言语轻率就会失去臣子的心,大臣言语轻率就会危及自身的利益,小事轻率就会危害成功。所以君子谨慎缜密而不随便说话。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夫子解释说:“作《易》的人大概懂得盗贼的心思吧!《易》曰:‘背着东西坐车,招引来盗贼。’背东西,是劳力者做的事;车马,是君子的出行工具。作为劳力者去乘坐车马,盗贼就考虑要抢劫他了。——非份所得也。

(国家也是这样),在上位的懈怠在下位的暴戾,盗贼就会考虑攻伐他。——玩忽职守也。

人有财物而懒于收藏就等于引诱盗贼,女子打扮妖艳就等于招引奸淫。

《易》说:‘背着东西坐车,招引来盗贼。’这是讲盗贼之所以被招来的原因。”第八章讲人们用易的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通过提升自我境界和能力,更积极合理地把握生命进程。指出易是通过现象来发现事物之间联系,进而深入认识本质的学问,学易的人一定要懂得动脑,尊重客观规律!并具体分析一些爻辞如何与人的行为联系来加以阐明。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道显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注:十进制数的基础1—10,奇阳偶阴,相辅相成。奇数有5,偶数有5,奇数和偶数各自累计相加求和,得出奇数是25,偶数是30。所有的奇偶数,合计为55,这些数字记录着宇宙中的各种变化并且被人们发挥出难以描绘的功用。

(天地之数55)舍余取整后的最大数是50(衍,多余的),使用时取49。一分为二用以表示天地两分,抽一数挂在一边用以表示人(天地+人=三才),(然后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每四数一数用以表示四季,把余数合起来夹在左手的三、四指之间用以表示置闰(闰月)。(古代历法)五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按此法取出右手蓍草的余数夹在右手的三、四指之间,这样之后将两手三、四指之间的蓍草合起来放在一边。——此时剩下的蓍草数是44或者40,此为一变。

这样演变出乾卦的蓍草数是216根(36×6=216,阳爻为36÷4=9),演变出坤卦的蓍草数是144根(24×6=144,阴爻为24÷4=6),演变出乾坤两卦合计是360数,相当于一年的天数。

周易上下两篇的蓍数共有11520(=192×36+192×24),相当于万物的数字。

所以,经过这四个步骤就完成一次演易的过程,(四营为一变,得数44或者40,三变才能得出36或者32、28、24四个最终数而成爻),重复18次这样的过程就演成一个六爻卦。

其中(九变到)八卦时是易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将八卦引申旁通,举一反三,天下的一切可能事情都囊括于此了。

道在卦中显现,神德在卦中贯穿,所以通过对卦的分析可以应对世事 ,就像有神保佑那样。夫子说:“了解变化法则的人,岂非知道神的作为(世间的奥秘)了么!”第九章讲筮占的演卦方法,特别指出八卦是六爻卦的基础。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注:《易》包含有圣人所遵循的四项准则(圣人将自己的四项认识写进了《易》里):他将自己的言谈提炼为卦爻辞,将自己的行为提炼为卦变逻辑,将自己的制造发明提炼为卦的象意,将自己的卜筮过程提炼为占筮方法。——讲卦辞、卦变(序)、卦象、卦占的由来。其中“以动者尚其变”,也可以引申为卦序与圣人的事业经历相关。

所以君子准备有所作为,准备有所行动的时候,如果将问题提炼出来去占问。《易》就会像声音的回响那样应答他,不论事情多么难,都能尽告其未来结果。《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精灵的东西,怎能做到这些呢?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注:象三捋五以求变化(指“掛一以象三”、“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掛”,以此表示揲蓍过程),反复演绎大衍之数。——参,三。

通达了这些变化,便勾勒出了天地的纹理;穷尽了这些易数,便确定了天下的物象。《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复杂的变化,怎能做到这些呢?

《易》(只是本书而已)本身不会思考,也不能行动,它静静地摆在那里,但却是人们感通天下的桥梁。《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神妙的东西,怎能做到这些呢?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易》,是圣人穷究深奥、研判微妙的认识结晶。正因为它幽深,所以能贯通天下的意向;正因为它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务;正因为它神妙,所以(按《易》的原则做事)不用急进反而效率更高(一味求快则欲速不达),不用刻意赶路却能自然到达(似乎没有做就达到目的了,一切自然天成也)。夫子说的“《易》有四种圣人之道”,就是告诉了以上这些道理。第十章讲解《易》的四方面基本意义,认为人们应贯彻这四道以追求圣人的境界。

十一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注:夫子说:“《易》是做什么用的呢?《易》,是用来通晓万物成就事业,进而统御天下的学问(冒,盖),如此而已。

所以说,圣人用《易》来贯穿天下人的意向,规划天下人的事业,决断天下人的疑难。

所以说,蓍草的禀性,是圆通而神奇的;卦象的内涵,是以专一来告知的(卦有所指也);六爻的含义,是以变化来传达的(用卦变来指示事态的变化)。

圣人利用这些(指蓍草的圆通、卦象的指代、六爻的变化)来涤荡心灵(纯粹境界),摈弃小我(将小我利益之心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契合于大道),不论吉凶都与百姓风雨同舟。”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注:能神奇的知往推来,谁能做到这样呢?是古代那聪明睿智、神武而且仁慈的人么?

他们能上明天道法则,下察民情原委,于是创立了《易》这个神奇的宝物供古代人民使用。圣人就是以此功业被后人敬奉,以彰显其功德的么?——猜想《易》的起源。

所以说,(如果)把闭户安静比作坤,开门行动比作乾,一关一开比作变化,这样往来不断比作流通。(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个事物就叫做(物)象,载体就叫做器(物),制造并且使用之就叫做(取)法。利用这个门之功用来方便出入,并普及给大众都这样做,这就是我们说的神(奇)。——这小节用门的发明来举例圣人对易学原理的应用,指出所谓的神奇,其实就是最广泛的科技应用。世上本没有什么神奇,神奇是蕴含于普通之中的。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注:所以说,变化的事物有一个原来的存在(“太极”帛易为“大恒”),以此为出发先将对象分成两部分,再细分为四种现象,乃至八种状态,通过这八种状态就能分析事物的吉凶发展,进而通过对吉凶的把握去开拓伟大的事业。——指出“易”是自觉主动的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所以说,取法的物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了;变迁的流通,没有比四时更大的了;高挂形象最明显的,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人们最关心和致力的事情,没有比富贵更大的了。

(继言之),借助自然之物为我所用,制造器具以利天下,没有比圣人更大的了;(通过)探求本质、索求隐秘、思虑深邃、致力深远,以判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的奋斗事业,没有比蓍龟更大的了。——赞扬占筮的功用。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注:所以,天地间有神奇的东西(蓍龟),圣人择取为用。天地间有无穷的变化,圣人仿效其原理(效,摹仿,师法)。

天上征兆隐喻吉凶,圣人依循它的指示做出判断(比如气象谚语)。黄河出图(传说黄河有龙马负图而出,伏羲受龙马身上的图案启发,画出八卦,此图案即后世所谓“河图”),洛水出书(传说有大龟出于洛水,大禹受大龟背上的纹理启发,作洪范,此纹理像九宫数,即后世所谓“洛书”),圣人择取为用。——由河图而得八卦的说法,可从;中国的文字在汉以前称为“书”或“书契”,所以洛书之“书”当指文字。

《易》包含了这可则可效可象可法的四种象征(圣人将天生之神物、天地之变化、天垂之大象、河图洛书都纳入易学体系),所以可以展示万象。它附有文辞,所以可以告知其中的蕴涵。系辞中有吉凶的明确断语,所以可以用来决断疑难。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注:《易》说:“连上天都护佑之,吉祥如意。”

夫子说:“佑就是帮助。天所帮助的是顺应天道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做事诚实守信,思考顺乎天道,再加上尊贤爱德,所以连上天都护佑他,吉祥如意。”第十一章讲易的功用。这一章有两处易学焦点,也是疑难,我的理解是这样:

1太极:原作大恒,指基本原则,不变的本体,后世借指事物的中心点,起点,极点。宇宙生成说角度,则把太极理解为宇宙极先的存在,认为宇宙是由太极开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乃至分成万物不断分化而成。

2河图洛书:图书实为古人对中国书画(文字、图画)之源的溯想,易卦像符是“图”的一支,系辞文字是“书”的一用。

十二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偽,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注:夫子说:“书的内容有限不能把话都记录全,言语的选择有限不能把思想都表达全。”那么圣人的思想,就不能完全展现出来了么?

(不是的,)夫子说:“圣人建立象数体系来完全表达他的思想,设立卦爻体系来尽情演绎事物的真相,附上文辞把要说的话都写出来。

将圣人传授的道理与实际相结合就可以最大化的实现利益,积极热情的对待生命就可以发挥完美的人生。”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注:乾坤两卦,就是《易》的精蕴吧?(你看),乾坤两卦带队一站(乾坤各领三十一卦而排成两列),《易》便确立于其中了(六十四卦体系确立)。

如果没有了乾坤两卦,《易》(易卦体系)就无从说起。没有了《易》,天地化育的道理也许就埋没了。——赞乾坤两卦是《易》的纲领,《易》是揭示天地之理的大宗之法,没有《易》则天地之理难见。

所以说,抽象的规律叫做道,感性的事物叫做器,将道和器有机的结合应用叫做变(理论与实际结合),将道和器进一步推演发明叫做通(改造发明),倡导天下民众都明白实践这易道变通之理叫做事业。

所以说,所谓象,是圣人洞察天下万千事物繁杂后面的本质内涵,而摹拟其特征,象征其意义,所以叫做易象。

(所谓爻,是)圣人洞察天下万千事物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而提取其规律原则,用以指导言行使符合行事规范,圣人将此用文字附在易卦后面用以判断它的吉凶,所以叫做爻变。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尽天下奥妙,在于卦象;击打天下运动,在于卦辞(鼓,击鼓,指共振、把握);有机结合应用,在于卦变;深入推演发明,在于易理;

能完善地表达这些道理,是因为圣人的睿智;能默默地努力工作,不宣扬而使人信服,是因为圣人的德行。第十二章提出了道与器的圆融一致,赞颂圣人以高尚的品德为苍生无私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