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多识广
4362700000011

第11章 养生保健(5)

而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作用。

2.解毒杀菌。

夏季,人们喜食的食品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污染,若不慎食入,便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作用。

3.祛风散寒。

夏日里,人们喜欢食冷制品,若贪食过多,则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

生姜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在饮食中加些姜,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

6.夏季谨防“用物病”

1.冰箱病。

即耶尔细菌肠炎。耶尔细菌喜欢在低温环境中生长繁殖,冷藏在冰箱内的食品染上该菌可引发此病。

因此,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存放,进食前要重新烧熟煮透。

2.空调病。

各种细菌和霉菌都可在有空调的房间内生长繁殖。经常处于空调环境中,容易诱发一种呼吸道疾病——空调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咽喉疼痛等症状。

因此,空调房间要保持清洁卫生和充足的光照,并适时开窗换气。

3.电扇病。

电风扇使用不当会引起头痛、四肢酸痛、感冒发热等,这是由于人体高热时受冷风强烈刺激所致。

因此,在使用电风扇时,人不宜对着电风扇直吹,开电扇的时间也应适当控制;晚上不宜吹着电风扇入睡,以免引起冠心病、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复发,或诱发面部神经麻痹。

4.凉席病。

有的入睡凉席后,皮肤会出现奇痒难忍的豆粒大小的淡红色疙瘩。这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由草、芦苇类凉席引起,故有过敏反应的人宜用竹制或藤制凉席。

此外,不论使用何种凉席,都要勤洗刷,勤晾晒,以防止螨虫产生。

5.衣服病。

夏季衣着不当,也会引起过敏、生痱子等症状。如化纤类衣服吸水和透气性差,不易散热,要少穿勤洗,幼儿不宜穿这类衣服,以防发生皮肤过敏。

7.不宜在室内浇水降温

一般来说,浇水的蒸发可带走一些热暑,从而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但室内水气的散发,有赖于空气的流通,而在室外温度高、风力小的情况下,室内空气流通较为困难,常常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此时,往室内浇水,水气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使室内湿度不断增大。室温高加上空气湿度大,就会使人感到比平时更加闷热难受。

与此同时,由于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室内的细菌和尘埃能随着水气进入空气,导致比浇水前的空气更为浑浊。

8.夏夜不宜在树下乘凉

据测定,白天树下比空旷处温度低3.3℃,因为树冠能反射和吸收一部分热量,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因此,白天在树荫下歇凉,会感到凉快舒适。

而在晚上,树下往往比空旷的地方热。这是因为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碍,其散热速度要比空旷地方慢得多。同时,晚上树叶停止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对增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所以,晚上树下温度较高,空气质量也较差,还容易遭受蚊虫等叮咬。因此,夏天夜晚不宜到树下去乘凉或睡觉。

9.慎食秋瓜防坏肚

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继续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

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10.秋冻有益防过度

天气渐凉时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无论何种活动,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冷水浴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11.秋季养肺6点注意

1.避免受寒。

秋天白天燥热,晚上很多人贪凉不注意盖被保暖,很多人的慢性肺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得的。

另外,要少吃冷饮和性凉瓜菜。特别是要少喝碳酸饮料,以免肺受寒。

2.注意润肺。

要注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甜酸苦辣咸都不应该过分。除了温肺外,还应尽量吃些润肺的东西,如不是热炒得很厉害的杏仁、桃仁等干果,对肺都有滋润作用。

3.多喝水。

秋季养肺要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也可以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蒸汽,每次10分钟,早晚各一次即可。

4.笑口常开。

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

5.沐浴益肺。

勤沐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一般秋季洗澡的水温最好在25℃左右,洗浴前30分钟,先喝淡盐开水一杯,洗浴时不宜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

6.食疗补肺。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此时可以吃一些萝卜、芝麻、豆腐、豆浆等。还可服用白木耳、胡桃等食物。

此外,还可以用鲜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汤服食;或者用生梨2只、川贝10克,加水炖服。

12.秋天吃藕好处多

藕性温,含丰富的单宁酸,具有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功能。生食鲜藕或挤汁饮用,对咳血、尿血等患者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莲藕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13.冬季生活4忌

1.忌常舔嘴唇。

冬季嘴唇容易干裂,有的人想用舌头舔舔,可越舔越干裂。因为唾液里含有粘稠的淀粉酶,舔在嘴唇上就像抹上一层糊,水分蒸发完了嘴唇会更干燥,甚至破裂流血。如果嘴唇干燥,可以涂润唇膏。

2.忌冻僵后烫手。

冬天外出常会把手冻僵,如果这时马上在热水中烫,皮肤会立即由白转红发紫,这样很容易生冻疮。

手冻僵了应该使手的温度逐渐回升,简单方法是两手互相搓擦,加强血液循环。

3.忌睡前洗头。

冷天用热水洗头后,会使头皮上的毛细血管扩张,机体向周围辐射热量增多。洗头后头发是湿的,大量水分蒸发时带走很多热量,这时候睡觉,更容易患感冒。

4.忌戴口罩。

戴口罩防寒是不科学的。如果冬天经常戴口罩,就会使鼻粘膜变得越来越“娇气”,容易患感冒。

14.冬日阳光不可久晒

冬季由于太阳斜射,以及光线穿过较长的空气路径而增加散射吸收,单位面积的紫外线能量确比夏季小得多,但绝不是没有。

日常生活中,晒一下太阳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长时间的户外运动,紫外线照射累积到一定时间,仍会发生日晒效应。

在冬季旅游中,若不注意,皮肤就会遇到麻烦。因为雪的反射光强烈,而且光线从四面八方,甚至从下方射来,紫外线的作用也就不亚于夏季的海滩。

15.冬天不要刚进屋就烤火

冬天外出归来,进门就围炉烤火,这不好。因外面气温低,血管处收缩状态,进屋就烤火,血管会因受热而突然“胀”开来,血液流动不及,容易产生一时性头晕、心脏搏动过速、气急、头昏、无力等反应。

因此,从外面进屋后,最好先活动活动身子,喝点热水暖和一下肢体,然后把外衣脱掉再烤火,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16.冬天锻炼可补阳气

对于正常人来说,经常的体育锻炼是保存阳气的最好方法,清晨散步、跑步和游泳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以外,用凉水洗脸或是擦身也能锻炼自己耐寒的能力。

锻炼御寒能力可先从凉水洗脸开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就用凉水洗,而是循序渐进,今天使热水,明天稍凉一点,直到完全适应凉水,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17.不能长时间睡电热毯

皮肤长时间被电热毯蒸发水分,会导致皮肤干燥,加之电热毯本身对皮肤刺激,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瘙痒、丘疹等,对皮肤有损害。

这种症状多发生在患有肾、肝、胆、肠、胃等疾病的患者身上,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患这种病。

18.冬天不要盖厚被

冬天睡觉,棉被薄了会觉得冷,但盖棉被太厚,也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如果盖太厚的棉被,仰卧时,厚重的棉被压迫胸部,会影响呼吸运动,减少肺的呼吸量,使人吸入氧气较少而导致多梦。

盖太厚的棉被,被窝热度必然升高,而被窝里太热,会使人的机体代谢旺盛,热量消耗大大增加,汗液排泄增多,从而使人烦躁不安,醒后会感到疲劳、困倦、头昏脑胀。

夜里盖太厚的棉被,不但使人体散热增加,毛孔大开,而且由于冬季的早晨外界气温较低,起床后很容易因遭受风寒而患感冒。

19.擦脚心保冬天健康

冬天足端受寒,容易引发感冒、风湿病、腰腿部关节炎等。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用手摩擦脚心。能促进足端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增强抵抗力,驱除疲劳,促人酣然入眠。

20.寒冬应温饮啤酒

啤酒是夏令的清凉饮料,若饮用方法得当,也同样适宜冬季饮用,但冬季啤酒不宜冷饮。饮前需将瓶装啤酒放入30℃的热水中浸温,取出晃匀后方饮。这样喝啤酒,既能暖胃驱寒,又能开胃健脾、滋补身体。

21.冬季进补看情况

冬天很多人都有进补的习惯,可是,当吃了大量牛、羊肉,人参,以及很多补药后,有些人不仅没觉得精力充沛、浑身是劲,反而出现了耳鸣、口干舌燥、大便不畅等不良症状。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在进补时要有所注意。比如红参、高丽参以及牛、羊、狗肉等都是较为温热的食品,适合手足发凉、怕冷、脸色发白的人。

而有痰多、颜色发黄、质地较粘、面红耳赤、急躁、口渴、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就不适合,他们更适合服用西洋参等比较平和的补品。

如果发现在进补一段时间后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就应配合服用枸杞子、菊花等偏凉的药调和。高血压患者不适合吃人参、牛肉、羊肉等,应多吃蔬菜、水果等比较清淡的食品。

22.姜枣汤可作冬季保健茶

生姜5片,大枣10颗,共置碗中用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下锅煮沸,加入红糖,即成姜枣汤,趁热饮下即可。经常食用此汤,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冬季理想的御寒饮料。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内热、咳嗽吐血,目赤喉肿和疮痈患者应禁用。

23.冬季饮食6要点

1.增加御寒食物的摄入。

在冬季应吃性温热御寒并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龟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2.增加产热食物的摄入。

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而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因而要多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3.补充必要的蛋氨酸。

蛋氨酸可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4.多吃富含维生素类食物。

增加摄入维生素A,可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5.适量补充矿物质。

人怕冷与机体摄入矿物质量也有一定关系,补充钙可提高机体的御寒性。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虾皮、牛奶、豆制品、海带等。另外,食盐对人体御寒也很重要。

6.注重热食。

在气候寒冷的冬季,为使人体适应外界寒冷环境,应当热饭热菜用餐并趁热而食,以摄人更多的能量御寒。

在餐桌上不妨多安排些热菜汤,这样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消除寒冷感的效果更好。

心理保健

1.宽容心态有益健康

不太宽容的人通常血压较高,甚至在卧床的情况下血压仍比较高。这说明,宽容类型受试者的血压情况更有益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