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整个的校长
4361100000008

第8章 演讲激发斗志(7)

实施小组教学后,课堂里变化最大的是学生,几乎没有人睡觉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经常转课堂,我知道,校长的工作在教室里面,在学生中间,当然也在老师里面。转课堂转多了就有比较了,那个班学生听课认真,那个班小组学习扎实,那个班展示规范,那个班文化领先,一清二楚的。当然,转课堂不是校长的专利,校长的任务也没有明确这条,或者必须转课堂这条,是自己想这样做的。我想,每位老师都应该转转,这恰好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比较比较自己的课堂和他们的课堂的区别在哪里,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年级形成教学合力共同打造高效课堂。七年级樊伟建的小组;八年级孤狼小组郭宇豪、王静哲、魏瑞峰学习作用发挥得好;九年级张汝甜、叶亚东数学课表现的都很活跃,小组学习开展的好;高中班路澜、扬增基学习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就没有人睡觉了。我不赞成睡午觉,更不赞成白天睡觉,因为在白天睡觉既有害于身体,也有损于精神,偶尔白天睡觉醒来后感觉空虚,警告自己又虚度了这么多光阴,夜晚和黑暗是大自然给我们休息的时间和条件,而光明和白天应该用于工作、用于学习。你可以算一算精细账,一个人在一年里睡眠占了一半,假期(星期)占了三分之一,还有聊天、娱乐、休闲等。我们每个人能够集中全部心血和精力思考创作的时间也顶多有三分之一,一年里工作日按120天计算,你说你大学毕业有30年工龄,实际就有10年。女老师55退休,男老师60岁退休。算算自己,几年时间?是不是快了。

老师的变化也很大,我两次参加过信老师组织的小组长培训班,刘春亮作为讲师把新课堂编成歌诀,培训组长,朱丽娟的数学课掌控得好、时间把握得好,还有一位新教师孙蔚,上英语课,课堂里面充满快乐。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在创造课堂,很快会有新的课堂模式诞生。上周,中国教师报培训基地刘老师带领名校共同体几位专家跟我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课堂寄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学校也给几位专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临走时说照张合影吧,刘老师提出到门口照,利用照相的时间在门口聊了一会儿,专家感到我们的课很不错,说明了我们的变化很大,但是,在座的各位未必都能够感受到变化。就拿高效课堂来讲,我们真正实施才一个多月,能够在阶段评估中得到专家的肯定,我觉得很满意,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功夫下得大,下得深,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几点:一是课堂作风不扎实,形式大于内容。二是必要的制度滞后,现有的制度执行不力。三是浮躁、急躁,瓶颈期来得早。四是活力不足,激情不足,自信不足,创新不足。五是做事做不到位,做不彻底,做不精细,做不严密、做不精确。六是合作意识、全局意识、目标意识、标准意识、自律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不强。

解决的办法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我恪守的信条:家不在贫富,贵在勤奋;人不在美丑,贵在心灵;业不在大小,贵在坚持;命不在长短,贵在质量。有人说得好:要想尽快到达大家都要去的地方,与其跑着去还不如不掉队的好。有一著名的谚语说得非常正确:滴水穿石不以强力,而靠常滴;人之博学,不以强力,而靠勤学。

§§§第二部分展望新课堂

一、“45,30,16,9课堂”即45%的时间是在倾听,30%的时间是在讲,16%的时间是用来读,9%的时间是用来写1.倾听。课堂上,相互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经常运用的倾听行为。从本质上说,非语言交流能影响到各种类型的师生互动,并有助于形成社会情感性课堂气氛。有效倾听的七种技巧: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空间位置,沉默,简短的语言认同,概括。

老师和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保持眼神的交流能够准确向学生传达他对正在回答的内容很感兴趣。但是老师要对回答问题者个人情况有所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的同学会对直接的眼神交流感到不舒服。老师的面部表情能了解到老师对学生刚才回答内容的反应,如,微笑,皱眉。肢体语言是老师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应考虑到在什么样的课堂环境中,怎样运用以及对象是谁。老师和学生非常近的距离表示亲密,较远的距离表示疏远。沉默表示老师对于学生真正回答的内容感兴趣和尊重学生,但不可过久。老师简短的语言认同能促使讲话的同学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但也要有度。

倾听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明白意图、明白方向、明白事理,才能做事彻底。《易传》第十一章,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意即,规律也好,规则也好,还是在于把握,似在鼓掌之间。以定天下之业。谁来定?所有人所做的所有的事和业,如果你想单干,那是说不通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东奔西跑、四处碰壁呢?根本原因是搞不明白,弄不清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领导跟他交代任务,话还没说完,他就连连点头:“我明白,我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呢?他一点都不明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图去干,结果没有哪一样能符合要求。所以,决不可把自己摆到工作中间,一定要把自己放到集体里面去。不要以自己来适应工作,而要工作适应自己。好好思考,好好研究。

过去,有人给我请假“感冒了,今天不能上班了”,我一听声音确实是病得不轻。第二次,再请感冒假,我不批准了。今天闹个小病,明天请个病假,后天住进医院。我发现有一种病文化,就是羡慕别人得病,还有羡慕别人死的。古代有东施效颦,人家西施心里难受,东施心里痒痒的厉害也学这样子感受难受。

我还是引用我的跑步来讲,一锻炼身体,二锻炼意志,以后每天都有一个惊喜!我记得,有一次开会,我强调了“彻底”二字。我想,这个人和那个人做人做事的区别就是彻底不彻底。不彻底的人多吃苦头,自己也是辛辛苦苦的、卖了那么多力气、受了很多曲折,结果大小问题不断,经常挨批评,还以为很委屈,还要怨天尤人的。实际上,回过头来想一想,是内因的作用不够,还是自己做事不彻底;如果你做人、做事都彻底了,你会觉得惊喜:我怎么会这样?搞得自己就有点不认识自己了。国外有一个求职者。这人很聪明,他的求职要求是:我愿意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愿意拿最低的报酬。就这两句话,老总在众多求职者中毫不犹豫录用了他,因为他感到很新奇,那就试试吧。以后他干得相当出色,但无论给他加薪也好,加奖金也好,他就是不要:“我要信守诺言。”他是这么说的,一定要这么做。以后,他不断地变换工种,不断地升迁,最后升到他期盼的岗位,升迁到了很高的岗位上了,应该享受很高的待遇了,这时候要给他加薪,他还是不同意:“我还要信守我原来的承诺。”他把所有岗位都尝试过了以后,最后一个岗位要他接班时,他跳槽了。他跳到哪去?自己干。他把这个行业全部都经历了,全部掌握了——自己干。这在《易经》里面叫退藏于密。还有一个,大学生就业,开始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觉得什么都会干,人家不要他,只好回家,第二次又去求职,求职前先干了一段时间扫大街的工作,人家老总问他,有什么工作经历,他说:“我扫过大街。”就凭这句话,录取了!你想,他用扫大街的心态去找工作,结果成功了。为什么?因为扫大街的一段时间他洗了心,彻底改变了人生观,抛弃了以前不适宜的东西。

2.讲、读、写。我就不用讲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能保持的时间不长,大约20分钟,之后会走神。关于讲的方法很多,当然,现阶段推广杜郎口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课堂里,不是学生去适应学习,而是学习去适应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内容,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确信学生每天所学的都是新的内容。教师向全班学生介绍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全力实现这些目标。重要的是,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从而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那些他们不能运用的东西,只能是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教学过程中,班级气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最佳的学习一般只能出现在最佳的背景条件下。所以我不止一次的强调气氛、环境、氛围,对于教学活动如何如何重要,好的氛围是进入状态的关键,能使学生很快入境。为什么看电影要到影院里看而不是在大街上看、在电视里看,关键是效果出不来,身临其境的那个“境”出不来,是不是?就教学来讲,抓环境、促教学,好的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二、学习的作用很大,使不会的东西变成会的,使会的东西变成理念,使理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淮南子》中《修务篇》里,“毛嫱、西施,是天下的美人,假使让她口衔腐鼠,面蒙猬皮,身穿豹裘,腰缠死蛇,就连穷人见了,也会掩鼻而过之。若是让她打扮打扮,身施香泽,描画峨眉,面上粉白黛黑,发上插笄,耳上坠珥,穿上曳地长裙,腰佩玉环,款步而行,再佩带上香草,芳香袭人,双瞳剪水,脉脉含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樱桃小口,微微一笑,腮上梨涡儿,口中糯米小牙儿,那个美呀,就甭提了。就让那人品端方、道貌岸然的王公大人遇上了,也没个不心窝里痒痒的。”学习不但可以变不能为能,变不会为会,更进一步,还可以变化气质。王素卿班里有一本书《最后的莫西干人》有一段“两位女子果然都很年轻,但其中更年轻的那位,十分自然地任凭微风吹开她海狸皮帽上低垂下来的绿色面纱,让人能瞥见她光彩照人的面容,金色的秀发和一双蓝宝石般闪光的眼睛。她双颊上的红润比挂在松树枝头的西天晚霞更绚丽灿烂;那年轻军官扶她上马时她对他那动人而充满青春活力的一笑比正在破晓的黎明还要振奋”。假如我们的课堂或者报告,有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那课堂,怎能不光明灿烂呢?

三、不明白的要研究明白,已明白的要彻底明白,未做好的要做好,已做好的还要做得更好。古人讲,办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切近最平易最细微的事情做起,按部就班地逐渐扩大。小的事情先做好,然后可以做大事,普通日常的事先能处理得当,然后可以做特殊高尚的工作,容易的事情先能一件一件做到,然后可以做成非常的功业。翻转过来讲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将一切平易细微切近的事情都能够做好,一切远大的高尚的艰难的特殊事业,便没有不可以一步一步努力做成功的。

对于《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宋代大思想家程颐,字正叔,号伊川。他以为格就是穷,物就是理,致知就是尽知。穷至于事物所以然的理,已尽心知。我将其概括为三个字“尽、知、理”。宋代思想家杨时,因故居在龟山,学者称为龟山先生。龟山先生谈到为学目的时说:“绝大多数人,劳扰一生,所追求的,不外名和利。”他认为,为学必须有一个崇高的目的,针对这个崇高的目的立定志向,然后一切后果,才有价值可言。然而,这条路是艰苦难行的,意志稍有薄弱,便会半途而废。以朱子之贤,南宋思想家朱熹,在临终之时,回顾这段心路历程,也不免吐出“艰难”二字。朱熹提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现在的益明眼镜店有可能出在这里。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明代思想家。他引用朱熹的话,格物用力之久,豁然贯通,其实就是“悟”了。《易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就与我开头所讲的那个轮扁的故事那样,精华的东西绝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是“习”出来的,习之后便是悟,所以是“悟”出来的。也就是我所概括的:

不足以教,贵在学;

不足以理,贵在践;

不足以言,贵在行。

也就是“要知得精,知到里面去。”怎样知?用心去知,用实践去知。四、汉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咱们做老师的,必须时常检剔自己,使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模范,否则徒具老师之名,而无老师之实,非仅不能收教化之功,反而产生反效果。《礼·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谓记问之学,指的是预先记诵一些杂难杂说,到讲书的时候,说给学生听。这种预先记诵杂难杂说,只能算是小知,小知太为琐碎,记不胜记,所以不足为人师。《法言·问明》有人问杨雄:“小每知之,可为师乎?”杨雄回答说:“是何师与?是何师与?天下小事为不少矣,知之是为师乎?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由此可见,杨雄对于只会记诵一些杂难之说的小知之师,是看不起的,他认为要能成为知大知之师,才是可贵的。所谓大知,就是透彻了解事理的根本使它能够一以贯之。当然,这要靠悟才能得到,也就是我们的反思,多反思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能有所知;知不在多,在精深、在通透,格物致知,才能一以贯之。我觉得,老师就应该内外兼修,文质彬彬。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思考一个班容量的问题和老师加班加点上课的问题。我觉得班容量过大不好,不利于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老师加班加点的教学不利于反思和提升,长期下去必将影响老师的发展。为什么现在社会那么关注学校呢?有的家庭五六口人盯着一个宝贝儿。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说:“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珍珠和宝石还珍贵,金、银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好像不属于哪一个人的财产似的,而是公共的。”我们暂且不论夸美纽斯说这句话的起因如何,只看他的表层意思。所以学校成为长期以来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当校长难,当老师更难;校长有一个任期,老师一直干到退休。就我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成为重中之重,我讲的业务能力是指适应并能够驾驭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你没有这个能力,可能会吃大亏的,到底有多大的亏吃,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你见过年轻时候不锻炼身体,到五十多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还有得癌症的吗?我就见过,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士因为肥胖突发严重脑溢血造成植物人的,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已经没有了痛苦和心理的折磨,可是她的孩子们却在日复一日地痛苦地煎熬,不知道妈妈还能植物到何年何月?我觉得,活着是幸福的事情,但是活着的人一定不要给同样活着的人增加痛苦和负担。所以我想,解放老师,从陷进去的课堂里面跳出来,从沉重的教学中跳出来,从题海里面跳出来。我不赞成,为了让学生跳出题海,再让老师跳进去。提出“六多”“三高”“三好”:多放假、多休息、多调整,多学习、多反思、多提高;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好心情、好仪表、好教学。记住我这句话: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学校会出现大量的教学能手和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