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整个的校长
4361100000054

第54章 放开心灵,收获感悟(4)

对于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来说,他会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备一堂课,因为这位老师的课是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准备的,所以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我校老教师马百庆,青年教师王素卿、朱丽娟平时很爱学习,拥有着丰富的知识,他们的课,并不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是放在学生的身上,放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所遇到的难点上。我也遇到了另外几位青年教师,整个课堂几乎照本宣科,我看了教科书上的有些数据几乎过了时的,但他仍然讲授得那样津津有味。你再来看看学生的表情吧,孩子们都是用眼睛听课的,双目无神,一头雾水,疲惫极了!这样的场景,我熟悉极了,犹如会场一般的感觉。造成这样的课堂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了教科书的内容上,而没有放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试想,教师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思路和教科书上面。一些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吃力,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毫无感情色彩,孩子们也就毫无兴趣可言了。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学习,要纯熟自如地掌握教材,课堂才会有鲜明的教学主题,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其中。我始终坚持认为,一趟好课往往是激情点燃激情的过程,谁掌握了这样不言自明的道理,谁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目前,我校实施的高效课堂,虽然是有效的好的课堂,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假如没有教师精心的准备,满怀激情地上课,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学水平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我感到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课堂质量的高低。一堂好课,教师真正地融入课堂和学生共同分享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开放你的心灵

我校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生开始从沉睡中醒来,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当中。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同学之间,激情点燃激情,爱心化育爱心,知识启迪知识,智慧唤醒智慧,涌现出了空前的学习高潮。朱桐说:“小组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把疑惑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比如说,我讲错了,其他同学可以弥补,共同补充,这样,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有更大提升,也可带动其他同学学习。以前,我们也探讨过更多的讨论学习模式,比较起来,这种学习模式更好、更系统。”有一次,我去203班,郭宇豪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孤狼小组,给我的感觉有点《狼图腾》中狼的勇敢智慧和密切合作的文化内涵,喻义在学习上无畏探索、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同学们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告诉我:今天的学习已不再是一个人的坐井观天,而是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日新月异、超级变速的时代,我们要想迅速适应这个变化的独一无二的秘方就是开放心灵!

然而,我发现有的学习小组还没有敞开各自的胸怀,很不情愿与别人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这样的结果令我失望,我觉得以你们小小的年纪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你们应当像太阳一样的明媚灿烂,不应当多愁善感。我发现,有形式上的学习小组,组内有组,学会了的同学,没有主动告诉还没有学懂的同学自己是怎样学会的,而没有学懂的同学多少有些自卑感,也不能够大胆地和本组其他同学讨论,造成学习上的新障碍,很可能发展成为新课堂的学困生。一些既没有学懂,又不主动参与讨论同学,你看他的身体虽没有睡觉,但他的头脑已经不在教室或者沉浸于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去了,这样一来,反反复复的就会发展成为不愿与别人接触交流的孤僻个性。以我的认识,高效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首先,教师开放。打开窗户说亮化,大胆尝试、大胆应用、大胆发挥;其次,学生开放。开放什么?就是开放视野、开放思想、开放心灵,充满善意地帮助本小组的同学,不厌其烦地讲解给没学懂的同学。幼小的心灵里面本不应该是封闭的、自私的、仇视的,而应该是敞开的、无私的、善良的。你应当这样想,你今天讲给我还没学懂的一道题,明天我会告诉你其他你不了解的知识,将来我们会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同学们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一个合作竞争的时代、一个混合学习的时代,无论你是在陆地上、在海洋里、或者在天空中,我告诉你们一个无限的可能,学习无处不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我想每一位同学应该花更多时间想,我怎么能比以前的我做得更好,我怎么放飞我的梦想,我怎么让我的心胸更开阔。我们要理解开放,学会开放,懂得开放,让自己的心灵开放。

老师眼里有学生

我校推进高效课堂以来,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到最多的是老师们谈论学生的变化最大,学生抢着发言,有的班两个小组之间都争执起来了。有的老师还说:“课堂不好控制了”等等。能够听到这样的议论,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老师的眼里开始有了学生(指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有的时候,我转教室时都看在了眼里,觉得心里也踏踏实实的。还在上个学期的时候,我每转一个教室或者听一节课,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郁闷感!课堂上老师讲得很不错啊,可是总有一些同学在睡觉。用一位年轻老师的话说:“老师讲得大汗淋漓,学生睡得酣畅淋漓。”下课后,我问他们,有人告诉我:“反正这些学生也学不会,真拿他们没办法。”我把这位老师的话细细推敲惊出一身汗来。近几年,学校每年招收新初一四五百人,三年后,升入重点高中的只有几十人,这四百多人都做了分母,都成了课堂上被忽略的人了,可学可不学,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老师不管,家长不问。老师们平时也很少议论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说的都是快班、慢班以及考试分数。我感到特别不是滋味,更觉得是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更加郁闷起来。

为了解开这个心理疙瘩,我去了不少地方学习参观,但很难取得真经,大多无功而返。我觉得培训也好,参观也好,学习也好,都不怎么适合我们这样一所学校。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人的花园移到自己的园子里来,首要的任务就是看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真到了移植的时候还要尽可能地多带些土,确保成活,这样我们的花园里就会长出盛开的玫瑰来。有一天,我觉得灵感奔涌,就去了杜郎口中学。尽管我校曾经分期派老师到过杜郎口等一些课改名校学习参观过,但我还是要亲自去看一看。我带领信文等几位老师到那里参加了课堂驾校培训。我看到和听到的全是学生、学生、学生,自信、自信、自信。忽然有一种觉醒,何不移植玫瑰?这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我与十中的老师和学生挺有缘的,自打来到这里当校长就一门心思扎进学校,就觉得有学不完和干不完的事情,老师们和我挺投缘的,指到那里,干到那里。这次课改,我和几位校领导一商量,几乎一拍即合,稍加培训就直接用到课堂上了。我说零过度,其实不说也没有过度,老师们都热情高涨,同学们都一扫往日的课堂疲惫,激情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了。我深深地思考课堂,思考学生参与的兴趣,把老师讲课的兴趣转移到学生讨论的兴趣上来,老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大家。因为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认知程度,不是由老师所掌控的,老师的备课、讲课、评估,一定不要偏离学生中心的地位,高效课堂就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虽然有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你想教会的东西,而另一部分还没有学会的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学了,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千万不要吹熄或扑灭他们求知欲的微弱的火苗。只有让他都参与进来了,课堂里才会传出来孩子们的笑声。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现世的大部分知识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他对传统教育“死的语言”十分不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做一名好老师仅仅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远远不够的,做一名好老师的主要条件就要相信人的力量,善于发现人的积极因素。老师把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就像天天举着一个火把那样,去点燃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火花,把对自己教学科目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结合为一个整体。由此,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让学生占主动了,什么时候老百姓就满意了。

用心做教育

像教育这样的部门、教师这个职业本来是个专业的机构和专家的头衔,然而,教育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时,反应迟钝,不知所措,成了社会的出气筒。为什么一个由过去吃香的部门变成了今天的结果?原因还得从自身找起。有一句话讲得好: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还有一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要我们稍稍动动脑筋就会醒悟,啊!原来我们把教育办成了教育的教育,就教育而教育,就教育谈教育,就教育论教育。只因曾经把教育的大门关得过于紧了,让人家开始不放心了,想知道我们在里面干什么?我们还能干什么呢?我们像蜡烛一样点亮自己来照亮别人,我们为了把孩子们照得更亮恨不得两头都点燃,把学生都培养上了清华、北大!可是,当门外人纷纷指责门内人时,我们觉得很委屈,自己辛苦不落是;人家还觉得委屈呢,我这一个宝贝交给了你们,他能将来上北大、清华吗?到现在我才明白,教育原来很苦!过了一些日子我们顿悟了,原来我们学校的教育任务是完成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不是为了今年考上几个北大,明年考试几个清华。那么我们学校当前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呢?加快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做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让别人给搅迷糊了。现在终于明白学校的任务是什么了,不过也不迟。

贵在落实

几件小事的落实引起我对“落实”二字的深思。有一次,我交代给下属几件事,他答应得很好,可是,几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动静。我再等,又过了几天,还是没有结果。我沉不住气了,把他叫来。耐着性子问事情办到什么程度了,回答正在想办法。我有“顿悟”一般的感觉!以前,没有落实的事情都还在想办法吗?学生教不好也还在想办法吗?难道说,一届届的学生都毕业了我们还在想办法吗?越想下去就越觉得头大,觉得可怕!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落实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大到一座城市,小在一个单位的千头万绪的事情,能有多少件是真正落实了的。因此,我更加觉得再美好的规划、再宏伟的目标、再有力的措施都归结到了“落实”二字上来,落实了多少、落实到了什么程度、落实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得不思考,也不得不深思!就教学来说,老师手里都有一个教学进度表,一节课讲多少,一周讲多少,一个月讲多少,一个学期完成多少;当然,也有一个教学进度测试,不过,测试的结果不是主要的,赶进度还是主要的。一般教学原理是老师讲的有多快,学生要跟多快这是正常教学;老师讲的快,有些学生撵不上也算得上正常教学。于是,班级里面就出现了学习好坏之分。因此,在传统教学里面,老师和管理者都坚持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备课、讲课,讲课就是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学生的任务是听教师讲课,听讲过程就是接纳、作业,接纳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机械地记住。所以你到那些课堂里面转一转,你会发现学生皱着眉头正在那里在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像老和尚修行那样的苦,由于在苦修过程中灵性被磨灭掉了,最终很少有修成正果的。这样的课堂哪里来的幸福!然而,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成了教师向全班学生介绍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全力实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自己真正理解关键概念,从而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我们不得不反思,要求学生记住那些他们不能运用的东西,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一点很重要,老师不是为了仅仅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自己能够真正理解。

课程改革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课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六至八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每讲一个课题之前,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指导,由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搜集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搜集预习错例,成立课堂医院;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在九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令同学们茅塞顿开,大家一起鼓掌,这样的课堂能不幸福吗?我坚持认为,任何有效率的学习,都需要真正地解决课堂问题,而不是不断地布置新的学习任务。我们日复一日地思考新的问题,不停地给自己制造困惑,殊不知解决问题、消除困惑就要从落实入手。

功夫用在平时发表于《邢台日报》(2012424)开元钟声栏目。

考试临近了,学校也开始练冲刺了,教师加班加点了,学生日光加灯光了,家长做饭加营养了,连空气都觉得紧张了,甚至,有的学校连年搞什么考试誓师大会,更觉得有些不伦不类的。原本正常的升学考试还搞什么誓师大会,这又不是到另一个国家去行军打仗。何况,现在打仗也不搞什么誓师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只要把先进的武器派往战场,一场战争的输赢就基本成定局了;一场信息化的战争,只需坐在电脑旁边喝着咖啡、观察着屏幕、操纵着鼠标也就基本决定输赢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任何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要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地做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竭尽全力完成三年一轮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还需要向那个“结果”进行誓师和宣战吗?反过来讲,假如一所学校平时教育教学活动要求不严、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到了升学考试时,就算是二十四小时不睡觉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