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整个的校长
4361100000053

第53章 放开心灵,收获感悟(3)

我不止一次地强调过程,过程应该是每一天、每节课、每个知识点。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塑造并精雕细琢这一过程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便由此产生。然而,点燃这一乐趣火花的是老师,当每一位老师燃烧着激情充溢于每一堂课的时候,自然会引燃爱心的火种,一堂好课也便由此产生。我们的多数人都去过饭店,如果一些饭店的厨师把自己对于一些饭菜的口味强加于食客,比如,某厨师喜欢吃辣菜,某厨师喜欢甜菜,等等,仅凭自己的口味和习惯做菜,而不用心去考虑客人的口味和习惯,久而久之,一定不会留住多少客人。我们不妨试着思维流想一想,如果你开一家让食客自己动手的自助式饭店,一家一户的或者朋友聚会来到这里,每个人都亲自参与做饭菜的全过程,一定会受欢迎的。比如包饺子,我就觉得包饺子最大的乐趣在于过程。冬至那天,我请客吃冬至饺子,老师和同学们从剁馅、调馅、和面、包饺子,大家在一块儿聊奇闻趣事、教学中的乐事,餐厅里传出阵阵的欢笑声。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过程。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感叹过年没有年味儿,过什么没什么味儿。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忽略了过程所造成的。任何一个家庭,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从床上掉下、被开水烫、吃辣东西泪花四溢、手被小刀刺伤等等的经历,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学校应当注重过程,育人为主。我们之所以日复一日地重复过程,是因为学习太需要过程了。当前,一些学校的课堂没有课堂味儿,主要也是因为追求升学,图快、求高,巴不得教学也不要了,每天做试卷,年年都做试卷,外加押题,看看老师的水平,一考一个准儿。把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了没有过程的结果。

新课堂把同学们推到前台,尊重同学,让同学们展示,在快乐中学习;老师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而教,更多的应关注同学们的信心、兴趣、习惯和方法。我深信,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细节所起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做最好的细节,因为上帝也在细节之中。我坚定地认为,一个特别注重过程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完美无缺的学校。

点亮心中的灯,这世界就不会有黑暗

有一位我不熟悉的朋友说过一句话,我是听中国教师报李炳亭先生说的,我再讲给大家听:“走过去等就会亮。”我说过,我既不了解这个人,也不知其用意是怎样的。我在想,这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忽然间我有一股升腾一般的感觉“这绝不是一盏普通的灯,这是一盏心灯!”常言道,心心相通。只要心中的灯是光明的,相信,这世界就不会有黑暗。

在中国教育的圈子里,提起高效课堂没有不知道杜郎口的,提起“从油锅里捞孩子”没有不知到李炳亭的,可是,提到课改,没有不头疼的!为什么头疼?是因为想得复杂了。任何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还没有动手开始的做事,先坐下来想,会越想越大,最后想得难、难、难!于是便开始胆怯了、退缩了、平静了,这种人一生将一事无成!大家有不少人学过开车,怎么学会的?是坐在屋里面“想”会的吗?肯定不是吧!那是怎么学会的?你一定会回答是练会的。怎么练会的?是在练的过程中被教练骂会的(文明一点的话是给逼的)。如果驾校也像咱们传统课堂一样,教练从发动机制造流程开始到整车出厂,课程内容丰富,给你讲上一年,就是没有让亲自驾车去练一练,你能学会开车吗?我经常思考,一件事做久了就习惯,习惯了也就文化了。就人的本性来讲,都有懒惰的毛病,谁都不愿意打破传统习惯,因为传统的东西好,一方面省心,过去几十年都这样了,也没觉得不好,懒得去改变;另一方面省事,都知道了,不用管来管去的。有一个笑话是说中国传统课堂的,100年前的三个人复活了,分别要到自己活着时工作过单位去再就业,他们中一位是银行家,一位是牙医,另一位是老师。前面两位到了自己以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一看,全都傻了眼,改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便摇着头离开了。最后,那位老师来到了课堂一看,很惊讶!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教室涛声依旧,于是重操旧业,熟练地讲起课来。这个笑话看似嘲笑我们的课堂,其实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工作的杨智伟老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我觉得三年太长了,只要用心,一年后就见效果了。但要有个前提,就是做到六个字:自信,耐心,改变。一说自信,我就发现杜郎口的老师很自信。正因为老师自信,他们教出的学生也都自信。从他们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展示就可以看出,自信源于日复一日的训练。二说耐心,改革需要耐心。改变传统快不得,需要我们在自信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坚持做。三说改变。《由贞观年间一匹马和一头驴的故事想到的》给我们的印象是:运气好、志向高的马和忠实的、又可靠的驴。马是好马,驴是好驴。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在我们日复一日繁忙工作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教育教人变,教育教人活。教人变,让我们变成名师;教人活,就是让我们告别时间加汗水,告别日光加灯光,让我们活出人样,活出尊严!

用爱和尊重铸就教育大厦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受到强烈的鼓舞,感觉到他的每一句话都激活了我心灵最深处的爱的细胞,那样的滋味就如喷出一股神秘不解的源泉,令我全身上下顿觉轻灵通透。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人道生命就在于,让学习最差的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他强调,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该感到和意识到:我是个学习不好的人,我将一事无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如果这些念头只要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出来,那他就不再是你的受教育者了,而他的家庭——父母也会从你的教育影响范围中消失。我深深反思,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班主任都是一些好的班主任,他们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相信,他们对待孩子是相当尽心的,但是,我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冲动往往会适得其反。我多次发现,我们的教室里有学生被罚站着,有学生被排挤到教室的某一个角落里,我觉得有些像抗“非典”时期那样的隔离现象。更令我痛心的是孩子们被赶到教室外面排队罚站,三五成群的,成为学校一景。还有的时候,令我无地自容,我看到,家长陪着自己的孩子站着,孩子撅着小嘴,用力掰着手指头,母亲一脸愁容地面对着孩子。我知道,她很无奈。有的时候是爸爸来校陪站,我看到,爸爸表情严肃,怒目而视,那意思是说,等到了家里看我怎样收拾你小子。我知道,爸爸在处理孩子方面要比妈妈更加铁腕儿!

我深深地相信,一个老师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草率地处理一个孩子毛病的问题上的不假思索,他们的表现欲和冲动欲深入地影响一个家庭的安定团结,会对一个孩子的一生的表现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我也因此教导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以及全校的教工,要眼里有孩子,因为你们的职业也会告诉你,你的头脑了装着孩子的未来!我也因此恳请天下的老师们要善待孩子,用爱心谱写教育的曲,用尊重弹奏教育的歌,用爱和尊重铸就教育的大厦。

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当我在深度思考对孩子们进行怎样的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讲得一个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并翻开了我深藏多年的记忆。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讲到,有一件事,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对于我们所有的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迫使我们在教育那个重要的、细微的方面去思考。

在村外,有一片森林。每当夏季便把集体农庄的养蜂所搬到这里来。蜂场的主人,是马特维爷爷。他住在一个白色的农舍里。在林中绿地上放着一排排蜂箱。从早到晚,蜂场上空奏着奇异的音乐。仿佛有人在弹拨着那看不见的琴弦,发出轻微的音响……

有一天,马特维爷爷的两个孙子来到蜂场,一个叫科利亚,一个叫瓦夏,是一对10岁的孪生兄弟。爷爷用蜂蜜款待了两个小孙子。孩子们感到,爷爷想激起他们心灵中对奇异音乐的惊奇感——蜜蜂的演奏。“孩子们,你们听,这是音乐,多好听啊!”从那天起,科利亚和瓦夏常常到蜂场去。爷爷总是用蜂蜜款待他们。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临。蜜蜂已不再酿蜜了。孩子们来到蜂场,爷爷也没什么款待他们了。爷爷担心两个小孙子不会再到蜂场去了。就在没有用蜂蜜款待的那天快要分手时,爷爷的眼里含着泪花,孙子们细心地感受到马特维爷爷的精神世界,他们理解爷爷的不安心情。

“爷爷可能想,我们到蜂场来是为了吃蜜的。”“不!”“我们来蜂场是为了看爷爷,是来听蜜蜂演奏,不是来吃蜜……”兄弟俩又激动又委屈地讲给爷爷听。跟马特维爷爷交谈,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大的欢乐。爷爷感到了这点,他仿佛是长了翅膀……

读到这里,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是困难。那时候,整个国家也是如此。经常吃不着好吃的东西,但是,我有一位小爷爷,他排行老三,我们都称呼他三爷爷。这位三爷爷本领可大了,到了秋天,他和一些朋友带上猎枪出去打猎,因此,他家里经常有好吃的炖野兔。每次来三爷爷家里,总能吃上几块野兔肉,好吃极了!爷爷总是笑着说:“你这个馋嘴猫。”后来,我工作了。有一次,爷爷病倒了,我来看爷爷,带了些爷爷平时爱吃的东西。爷爷看着我眼里闪动着泪花一字一句地说:“你有时间来看爷爷,爷爷就很满足了,爷爷盼望着你有出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说,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课程,有如无边无际的人际关系那样,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田野。我们去专门教孩子怎样去对待爷爷奶奶的慷慨无私、好客款待。对这种精神上的激情抱有同情态度,会给老人带来莫大的欢乐。

我经常思考,中国很快面临一场严峻的老人潮!今天的80、90后的孩子将会面对一家4位老人:父母、岳父母(公婆)。当然,随着人寿命的延长,上面还会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地老年亲人需要我们的孩子去关照、去承担赡养的义务。一场老人潮的到来,会加速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也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强烈地提倡小公民素质教育,然而,我们的学校拼命地压榨孩子们玩命地苦学。日复一日地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升学,升学,还是升学。看看今天的学校,他们个个大门紧闭着、教室门紧闭着,老师苦教着、学生苦学着、学校苦撑着。我痛心地感到,这样的学校与地狱还有何异!上帝说,天堂里和地狱里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生活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帮助别人,地狱里的人都只顾自己。

应当教会这一点——教会孩子们做好事并教会他们获得需要人——老人、能人、经验多的人那种细微的情感。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怎样对待老年的一代。

相信学生令课堂光明

我们不断地追求将最优秀的教学手段用于课堂,我们不断地追寻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怎样的优异,我们不断地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甚至干脆说白了更捷径的方法,让我们的考试出现奇迹,但是,一切的方法、手段,甚至奇迹都将归于课堂里真正的主人——学生!今天的中学生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代,他们是集许许多多的智慧与灵感、许许多多的想法与感悟、许许多多有关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判断。我深信,只有将我们的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教育的力量。如果我们对孩子缺乏信心,不相信他们,则令我们的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毫无灵性。

我校推进新课改以来,看到了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班级和来自同学们澎湃的学习动力。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学习小组,203班郭宇豪和同学们建立了孤狼小组,这是一种对于学习无畏探索追求的勇往直前的学习小组,他们除了在学习上合作之外,更多地去发现学习。还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小组展示争先恐后,一位女生在展示时没有发挥好,委屈地都掉眼泪了。刘春亮是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有一次,我参加了他举办的八年级小组长交流会,目睹了同学们激情的展示,连我也被点燃了。我深信,今天的学生需要点燃学习的激情,假如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处处燃烧着青春激情的校园里,那么孩子们将会有一个多么美好的人生未来!

新课改以来,我和老师们面对一个个激情的课堂,我们看到了来自学生无比自信的力量,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深受鼓舞!我深信,相信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

听课的感受

这一年多,我听了很多节课。假如有人问我,很多节课是多少节课?我的回答也不会令你多么满意,因为我也不是十分清楚。有的时候听的是整堂课,也有的时候,听一些主要的或者自己打算听的内容就匆匆地赶往另一间教室去听了。我听课,不同于别的老师或者领导听课,拿把凳子、带杯茶水正经八百地坐在课堂后面,享受型地听课。我不习惯,我喜欢站着听。说是听课,其实也是看课,关键是看学生,看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看学生的双目是否有神?这很重要!因为通过这些现象可以了解到教师备课的情况。这也如一场战争一样,如果指挥官对于战前的准备不足、分析不明,那么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也不能排除迷迷糊糊打了胜仗的,连怎么打胜的都不晓得,这叫侥幸取胜。可是对于可否打赢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来说,如果不进行分析、实施、评估,还像原来那样四平八稳地去打糊涂仗,那是绝对没戏的。可是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如战争那样,课前进行分析、实施,课后也进行评估呢?事实上,我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