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整个的校长
4361100000050

第50章 打造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4)

主持人提示:课程应以孩子的素质发展为原点,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建构特色校本课程出发,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构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结合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长田琪:创设校本课程,探索活动课程化路径。棋如人生。棋类中蕴涵的深邃道理拓展了江南人的视野,学校把传统的国际象棋活动课程化,确保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多层次的国际象棋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享受学棋的乐趣。尽管一大批受到过国际象棋熏陶的学子不一定会选择这个专业的发展道路,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棋类训练中,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训练,人格得以塑造。分层开设国际象棋校本课程。学校在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2+2”项目计划中,把国际象棋作为其中人人必须掌握的一项体育技能。一二年级每个班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由特招的专业教练对学生进行普及培训。国际象棋文化节,学生喜爱的综合课程。我校两年一届的“国际象棋文化节”,成了学生喜爱的综合课程。

多种多样的活动课程,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学校开设了各种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除国际象棋以外,江南孩子还可以选择科技、足球、艺术体操、篮球、田径、美术、英语、合唱等项目,实现自主选择、多元发展。

创新分科课程,尝试国家和地方课程特色化。如何将棋理育人、棋力启智,渗透到日常的课堂、学科建设中去,成了江南小学思考“国际象棋”特色建设的纵深突破的重点。我们培养教师棋中悟理的能力,在学科中渗透国际象棋棋理,同时将国家和地方课程特色化,既扬兴趣个性之“长”,又补基础课程之“短”,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五、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主持人提示:在小学生日常教育中,以琴棋书画等艺术教育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格修养的大众的人文教育。

浙江省金华市柳湖小学校长倪军健:我校博雅教育中的“博”不仅是文化的博,而是全面发展的博,“雅”不仅是外在行为的雅,“腹有诗书气自华”,雅也是内在文化涵养的雅。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博雅教育的操作系统。本系统由体(体质体能)、文(经典诵读)、乐(琴棋书画)和礼(文明礼仪)四大部分组成。

博雅教育的实施步骤为:

体质体能,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心补。食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体育与饮食健康,学校的食堂不承包,每月拿出上万元为全校学生吃红枣和桂圆、水果,在菜中加入枸杞、核桃肉等做营养餐。校长专门在家长学校做讲座阐释学校的健康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用药要谨慎,家长们都说,学校送给孩子的不是红枣,而是一颗红心啊。动补,除了根据国家规定的达标要求开设项目之外,结合我校的办学哲理以及博雅教育理念增加了体质体能教育内容,教师们打太极、打羽毛球乒乓球,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跳集体舞、排舞、打军体拳、打高尔夫、做《弟子规手操》。心补,学校为教师聘请老中医每月到学校开展养生讲座,为教师把脉号诊,提供养生建议,全校诵读《弟子规》,师生同写《弟子规》学习心得。

经典诵读,“身先示范,正已化人”。学校的经典诵读自上而下,全员参与,要让学生亲近经典,教师必须先行,2010年暑假,学儒文化中心的教师组织我校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学培训;2011年暑假,来自浙江各地区的200多名教师在我校进行师德培训,全校教师当义工,实现了传统文化学习内化到实践的提升。每周业务学习国学经典,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通过国学优质课评比、“诗(词)会”、诵读竞赛等形式促进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每学年开展“小博士评比”丰富师生的学养内涵,通过“祭孔仪式”、校园班级布置创设氛围,潜移默化中改变人格气质,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每年的开学典礼也别具一格,以孝为基,仁爱开学,福到柳湖。

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人人修,身具才艺行儒雅”。我校借助社会艺术人才、师大教授、中小学艺术名师的力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必修(一门艺术两门体育)+选修”的艺术教育。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和天赋,从钢琴、琵琶、书法、国画等21个项目中选修。学习艺术“教师先行,以身作则”,每位教师必须学习掌握一门艺术专长,作学生的陪练,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一支由教师组成的民乐队。通过博雅文化艺术周、才艺比赛、社会公益活动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明礼仪,“诵读践行《弟子规》,人格教育蒙养正”。以孝为基,我校将《弟子规》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整合起来,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新雏鹰争章活动,“每日一孝”“每日一礼”,强化打招呼行为,进行过程管理,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讲孝敬小故事、评选“小孝星”鼓励表现好的同学,通过“茶文化进校园”做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通过“礼仪之星”“礼仪大使”“小绅士、小淑女”评比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主持人提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东关小学校长丁绍旭:让学生“进得来”,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我们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室[2004]131号文件精神,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的学生,一律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

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学校进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所有农民工子女就学同当地适龄儿童一样,实现免收学杂费、借读费,免费发放教科书教育。

让学生“留得住”,首先要强化学籍管理。我校一是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当地适龄儿童同等对待,对证件不齐、年龄不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取灵活方式处理,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及时入学;二是强化学籍管理,对因教师原因造成学生流失、辍学的,流失一名以上学生,教师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不得评优、评先进,履职考评扣2分的处理。其次还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环境、就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缩小了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学得好”,采取“奖”、“免”、“帮”、“树”、“抚”等措施,“奖”,奖励每学期班上前3名的学生,(每人相当于40元的图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免”,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除所有学生杂费、课本费、上机费等“一费制”中所有收费项目,不收取借读费,实行免费教育;“帮”,每名党员帮助一名贫困生,每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树”,以班每学期评选小明星,以学校每年评选小名人,评选五种标兵,让学生学有身边榜样;“抚”,对具备接受基础教育能力的智残、听残、视残、肢残儿童15人,实施随班就读,要求教师给予特别关爱。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引进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从4所比较先进的学校引进4名校级领导,2002年7月又率先在全区中小学进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试点,从优秀教师中选拔了4名中层干部;

二是从外县、市各乡镇学校抽调、招考选拔了43名中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从数量上得到补充;

三是在教师队伍培训上采取专家引领、送出去培训、城乡联动、送教下乡、师徒结队、同上一节课、校本培训等方式使教师在业务素质上得到提升;四是对教师采取“三级承包”,对家长实行“六项承诺”,对行政领导实行“十二个不准”,规范领导及教师行为,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

七、楹联活动有益尝试

主持人提示:中华诗词陶情冶性,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实验小学校长张德兰:随着楹联特色教育的逐步深入开展,教师和家长们发现,楹联的创作和欣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愉悦心境下追求美好、渴求知识的欲望,自我意识和语文能力都得到增强,达到一种认识与情感、道德与文化和谐统一的境界。

学生骆云钰飞通过学习了解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的遭遇,又阅读了他们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词作品后,深受启发,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均有所提高。他说,过去受到一点小挫折便心灰意冷,而那些大诗人大词家,经受了那么多打击仍意志坚定,心胸开阔,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开拓进取,永不退缩。他作的对子“隆中里人才济济,对联中妙趣多多”被选入学校楹联教材。

楹联活动刚开始时也有人担心,会影响学生成绩。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些在通过楹联活动逐渐脱颖而出的学生不仅提升了楹联知识,而且对其学习,尤其是语文课程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1)班的王峥睿现在不仅能对得出一些简单的对子,还学会了如何判断一副对联的优劣,并说出其意境。他说:“自从上了楹联课,我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对诗词歌赋的兴趣也更加浓了,写作文经常能拿高分。”

六(2)班的张润泽是“校园楹联之星”,在学校举办的楹联擂台赛上,她多次拿奖。她对的对子“阳光校园书香弥漫,和谐盛世桃李芬芳”等被登在校刊上。现在她写的文章相当有深度,连老师也经常赞不绝口。

诗词教学有着长效性,在孩子们终身的发展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在的襄城实验小学已初步实现了楹联教育教师、学生、家长三联动,形成了浓厚的学楹联、诵楹联、撰楹联的良好氛围,也使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得以延伸。

深入扎实的楹联特色创建活动引起多方关注。先后有安徽、贵州、黑龙江、恩施、十堰等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学习。2010年11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火炬之光学校16名师生在感受了学校浓郁的传统文化魅力后,赞不绝口,莫奎因校长表示交流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1年10月,我校师生又应邀到美国回访,楹联文化架设起了中美交流的新桥梁。

“盛圃园丁传国粹中华文化育英才”,2011年5月学校被中国楹联学会确定为“中国楹联教育规范化试点学校”,12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单位”“楹联文化特色教育”,并获第二届襄阳市精神文明创新品牌。

接受《河北教育》记者杨思博访谈:

我看书法进课堂发表于《河北教育》20124上旬,第10期。问题一:对于书法进课堂,从各自角度出发,社会各界都提出来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书法进课堂”?

依我之见,我是特别支持这一政策的,觉得书法应该加快进课堂的进度。不谦虚地说,我的字写得不错,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有我的书法也不错,学校搞书法比赛我积极参加,还获过大奖。有一次,到兄弟学校学习参观时,正赶巧同学们正上书法课,看到讲课桌上的文房四宝我心里就觉得痒痒,随手动了动毛笔。那位校长眼很尖,就说:“祝校长是不是想给我们留下墨宝啊!”既然人家把话说到这里,被逼到了份上,虽然没有准备,也得写了,那就献丑吧,题写了“全面发展的学校,幸福快乐的人生。”我就觉得,中小学是孩子一生的基础阶段,是基础的基础。这样说有些抽象,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那样,打地基需要许多材料,主要的材料是钢筋、水泥,当然还需要一些沙子、石子等等一些材料,坚固的大厦靠这些材料建成,至于你要问我,哪些是重要的,我觉得不好回答。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好习惯靠一点一滴培养,同学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审视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大小,掌握了下笔顺序,建立了美感意识,满满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二:书法进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多学习一些知识就会影响到其他一些什么知识的学习,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人的精力虽然有限,但是你要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事情。现在,青少年的负担并不重,至于说学习负担重,是学校围绕升学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灵活时间。这样最容易产生教育误区,就说误导了一些学校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教学、为考试而办学,连学校都成为考试的学校,眼下的一些中学实际上充当了社会上培训机构的角色,掐头去尾,只要“为考试”这一段,突出一个“快”字,快出成绩。从系统论角度来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看到孩子们成长的快乐。书法进课堂实际是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文房四宝的能力、应用文字的能力、应用气质的能力。“用”就是一个结果,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教室里使用的投影、我们使用的网络都是使用。培养能力的自然方法是使用能力,学习知识的方法也是如此,在于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知识过程中带来的兴趣促进对于新知识的建构。书法进课堂同样也会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问题三:在实施过程中,书法进课堂,存在哪些困难和阻力?如何保障书法课的顺利开设,请给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有困难也要克服,就是要坚持书法进课堂,为什么这样讲是有原因的,在学校里,我发现一位老师的心得体会,字写得龙飞凤舞,不成体统。我想,如果这位老师写得这样不着边际的字让学生看到了,他对老师会产生怎样印象?所以我觉得,书法就应该从青少年开始抓起。这门课程能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扎扎实实开展下去,最关键的是老师们的认识问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开展一项活动,开设一门课程,有些功利思想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思想认识的重要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点;再一点就是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

要保障书法课程的顺利开展,我认为,一方面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把书法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宣传,人人树立书法意识,确保入心入脑。二是化繁为简,编制适合青少年书写的书法教材、书法读本;制定较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容易让青少年学习掌握,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三是书法课程要从孩子们的基础抓起,坚持不懈,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四是教育部门应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青少年书法展览、书法讲座活动;开展中外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