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透视股市投机
4361000000009

第9章 股票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动(2)

以上我们更多的是解释某只股票其价格形成和变动的基本机制。用同样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解释股市中某个板块甚至整个股市的价格形成和变动机制。板块是由若干只股票构成,板块的价格一般用构成该板块的所有股票价格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板块指数来表示。而整个股市的所有股票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大盘指数则可以看作整个股市的价格。大盘行情和板块行情的分析与个股分析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是相通的。

§§§第二节股票市场中的公众心理与价格变动

一、股票市场中的公众心理与个别心理

在股票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进行着针对市场的感知、学习、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一方面各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心理活动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从而形成公众心理,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各有其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从而形成个别心理差异。

股票市场中的公众心理指的是股票市场中所有或者大多数参与者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和特征,包括共同的思维、预期、判断、策略和情绪等。公众心理能够产生的原因在于:

1.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面临着同一个市场,能够获取的有关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信息基本是一样的,尤其是现代通讯和交易手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2.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处于同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所流行的针对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对某些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上大家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定势、思维定势、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

3.人们之间就一些现象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暗示和感染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心理趋同,现代媒介、通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会心理趋同倾向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股市中的公众心理一般表现为股市中的参与者面对着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同样的变化,接收着同样的信息,并通过相互暗示和感染,采用同样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对某些现象和问题形成同样的理解和认识,得出同样的预测和判断,处于同样的情绪状态。

投机市场中的个别心理指的是投机市场中个别人具有的不同于公众心理的心理活动和特征,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现象和问题产生不同于公众的思维和心理过程,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解、认识、预期、判断和情绪等。个别心理能够产生的原因在于:

1.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不同个体获取有关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是不同的。更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内部消息可能只是被少数人掌握或提前掌握。

2.不同个体头脑中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定势和思维定势(或者同一种定势和思维定势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成熟度),具有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功底,因而针对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不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最终结论和判断也会有所差异。

3.不同个体以往的投机经历和目前所处的境况不同,因而其持有意愿和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在股价上升过程中,满仓者和空仓者需求的变化是不同的,盈利者和尚未解套者需求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公众心理与个别心理是共同存在的,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现实中绝对的公众心理(所有人的共同心理)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所谓的公众心理是大多数人具有的心理,出于理论分析的方便,我们有时候将公众心理绝对化,即理解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心理。市场中一种心理影响的范围我们称之为该心理的广度,即某种心理广度越大意味着具有该种心理的个体越多,或者说该心理的影响范围越大。这样我们往往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而假定某种公众心理具有绝对的广度,而不同的个别心理具有不同的广度和影响范围。

二、公众心理的形成

市场在有些方面很容易达成共识,成为公众心理,在有些方面则容易产生分歧,产生个别心理差异。一般说来,影响市场心理广度的因素包括:

1.影响市场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的监管制度以及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手段。有关宏观经济数据、宏观经济政策、上市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的发布披露上越公开、透明、公正和及时,信息传递和交流手段越高效,越有利于减小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差异。

2.在对某个领域的认识上,大多数人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会受到某种理论或者流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该领域越是存在着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或者流行思维方式,该理论或者流行思维方式越是深入人心,广为接受,那么该理论或者流行思维方式越具有较大的广度,与之对应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也具有较大的广度。相反,如果该领域存在着理论丛林或者众多的思维流派,且彼此势均力敌,那么其中任何一种理论和思维方式及其对应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都难以具有较大的广度。

3.越是与公众感性经验比较相符而且比较形象直观易于把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越是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越是容易具有较大的广度。而过于抽象和深奥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则不容易具有较大的广度,即所谓的“曲高和寡”。

4.在同样或类似的思维层次上(即采用相同或者类似层次的模式、定势、思维定势),公众共同感知和思维了某个客观过程,如果该过程在该思维层次上表现出了越是明显的高强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定势或者思维定势越是容易在公众头脑中共同形成,该定势或者思维定势越是会具有较大的广度。

5.在一些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上,初始阶段一般会产生大量的个别认识和观点。公众对此问题越是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越是容易通过相互暗示而趋同,容易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公众心理。另外,在这种问题上具有明星效应的公众人物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也会使得原本零散杂乱的各种观点和认识纷纷向之靠拢,从而趋同形成共性。

6.时间是弥合人们心理差异和分歧,促进认识达成一致的有效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得人们逐步地消除不同方向的错误认识,最终将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三、公众心理与价格变动

这里我们假设,某股票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从某一时刻开始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该市场的公众心理具有绝对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同时被所有投机者所感知,然后经过同样的思维过程得出同样的预期和判断(看多或者看空),进而产生同样的投机策略,投机需求发生了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个体需求曲线相应发生同方向的移动(上移或者下移),市场需求曲线相应发生上移或者下移,在股票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价格相应地上升或者下降。每个个体的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完全是同向同比例移动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心理和市场价格会随着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但是市场不会有交易发生,即成交量等于零。每个个体持有的交易品数量始终保持不变,既不买入也不卖出。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并不导致投机者买进或者卖出。

股票市场中的参与者(不管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都是厌恶高价格而喜欢低价格的。低价格会激发增持行为而抑制减持行为,高价格会激发减持行为而抑制增持行为。对投资者而言,这一规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里不再赘述。投机者为何也会厌恶高价而喜欢低价呢?对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再进一步加以探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即使是投机者也大都懂得,股票的价值对价格还是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的。股价过高时,股票价值便会对股价产生向下的拉力;股价过高时,股票价值便会对股价产生向上的拉力。因此,即便对投机而言,股价越高意味着越危险,股价越低意味着越安全。

2.投机市场中的价格在不停地波动,在这种波动中,价格总是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波动反复被投机者感知并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定势:现在低→将来高现在高→将来低

当然,股价走势变化无常,有时也会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走势,但是总的来说,上述这两种定势在绝大多数投机者头脑里属于最成熟的定势,高抛低吸也是他们头脑中最成熟的最基本的投机策略定势。由此,高价格会激发投机者看空判断,低价格则会激发看多判断。

3.高价格意味着投机者获利,而获利会使投机者倾向于落袋为安,激发减持倾向,低价格意味着受损,受损会抑制减持倾向,因为一旦减持,则意味着损失变成现实,难以挽回,意味着承认失败。

总之,在投机中,高价格会通过上述三种效应而激发减持倾向并抑制增持倾向,我们称之为高价效应,低价格则相反,我们称之为低价效应。

假如某一时刻基本面、技术面或者心理面发生令投机者看多的变化,看多会使投机者产生增持倾向,但公众看多同时会使市场价格上升,而价格上升会使投机者看空,抑制其增持倾向,二者正好相抵,从而使投机者既不增持,也不坚持。看空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样,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公众心理具有绝对的广度假设下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不断变化和波动引起投机者(公众)对后势预期和判断的变化和波动,进而影响投机者对投机品的增持和减持倾向,而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正好反向抵消这种看多和看空判断以及增持和减持倾向,也就是说,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和波动始终完全被价格的变化和波动所消化,或者说被价格的变化和波动所充分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参与者对后市的判断始终处于中性状态(既不看多也不看空,我们称该状态为心理均衡状态),不会发生增持和减持,市场零交易而且始终处于均衡状态。

假如现在市场发生一个基本面的突然的利好(比如企业盈利状况大大超乎人们预期),那么投机者会产生看多判断及增持倾向,股价会上升到一定幅度从而抵消看多判断并抑制增持倾向,抵消利好效果,该上升幅度产生的看空判断及抑制增持的效果正好抵消利好激发的看多判断及增持倾向。问题是:股价会一瞬间上升到那个均衡幅度吗?很多情况不是这样,价格上升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当然有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公众对该利好的理解和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来解释,这里我们假设公众对利好消息能够立刻完全理解和消化,这种情况下股价的上升往往还是会经历一个过程,那么在价格上升过程中,市场心理何以保持均衡呢?答案是价格变动速度。价格变动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价格变动(上升或下降)的幅度(用百分率表示),时间单位可以是秒、分、小时、日、周、月等,根据研究的技术面的时间周期的需要。该指标可以用K线图的斜率间接加以反映,即K线图斜率越大,对应的价格变动速度越快,相反则越慢。价格上升速度越快,对减持倾向激发作用越大,对增持倾向抑制作用越大。价格下降速度越快,对增持倾向的激发作用越大,对减持倾向的抑制作用越大,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股价变动速度效应。价格变动速度之所以对增持和减持具有激发抑制作用,乃是因为价格变动速度可以不同程度地放大高价效应和低价效应,价格变动速度越快放大效果越大。以价格快速上升为例,快速上升会产生定势: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该定势会产生快速下降的预期,产生看空判断从而抑制增持倾向激发减持倾向;其次快速上升导致快速获利感觉也会抑制增持倾向激发减持倾向。以上两种效应实际上都是对前面所述高价效应所对应的两种效应的放大。

在不考虑其他技术面和心理面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市场中突发利好或者利空导致股价变动的曲线如图3-7所示,在价格上升(下降)初期,主要是价格上升(下降)速度来维持市场心理均衡,在价格上升(下降)后期,价格变动速度变慢,其抑制(激发)增持的作用下降,而相应的价格变动幅度变大,成为维持市场心理均衡的主要因素。最终,价格稳定在一定水平,价格变动速度为0,市场利好或者利空完全被反映在价格变动幅度上,或者说完全通过价格变动幅度来实现了市场心理的均衡。而在考虑其他技术面和心理面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上述过程的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会更加复杂,如图3-8所示。但即使是考虑了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因素,在公众心理具有绝对广度的假设前提下,市场始终零交易且处于均衡状态的结论仍然成立。

总而言之,在公众心理具有绝对的广度,即不考虑个别心理差异的前提下,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状况决定公众心理的变化和波动,公众心理的变化和波动决定股价的变化和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对投机者看多和看空判断及其相应的增持和减持倾向的影响正好被价格的升降以及价格变化速度反向抵消,市场心理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市场参与者始终既不倾向于增持也不倾向于减持,整个市场没有成交。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可以用来表示市场心理在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始终处于均衡状态的恒等式:

∑看多因素强化度=∑看空因素强化度

等式中的看多因素强化度指的是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超预期变动所产生的不同看多因素使得投机者看多判断得以提高以及增持倾向得以提高的程度,我们用**强化度这种格式加以表示(**表示各项关于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比如:政策利好强化度、日K线形态强化度、市场情绪强化度,等等。等式中的看空因素强化度指的是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超预期变动所产生的不同看空因素使得投机者看空判断得以提高以及减持倾向得以提高的程度,我们同样用**强化度这种格式加以表示。等式左边是各种看多因素的强化度的加总,右边是各种看空因素的强化度的加总。在公众心理具有绝对广度的假设条件下,不管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如何变化,该恒等式始终是成立的,市场心理始终处于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