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透视股市投机
4361000000004

第4章 人类如何思维(2)

情感定势的形成和强化则更为复杂,其中既包含有先天本能的成分,又包含有后天强化的成分,而且其强化过程可能比情绪定势的强化更为复杂。这里不对此展开论述。

四、感性定势与理性定势

感性定势指的是具体模式所对应的定势,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和外在联系,具有具体性,直接性和个别性。理性定势指的是抽象模式所对应的定势,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由于模式的具体和抽象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定势的感性和理性也可认为是相对的,或者说,我们可以用定势的感性程度和理性程度这样的连续变量来表述。

这个世界不断地在我们面前展示着它无穷无尽的现象,演绎着永无结尾的故事。这些现象和故事看似纷繁复杂,变化无常,实际上则万变不离其宗,其背后是由大量“导演”支配的,而这些“导演”又是分层级的,由最底层逐步升级一直到最高层。这些“导演”便是“宗”,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我们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到现在,我们的大脑已经具备较强的功能,能够透过现象发现“幕后导演”,这主要就是通过大脑中定势的形成实现的。我们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学习,在大脑中形成各种模式,同时又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形成各种定势。这些定势是鱼龙混杂的,短期中或者说少次数的事件中很难判断其真伪和可靠性。随着个体阅历的丰富,感知类似事件次数的增加,经过“大浪淘沙”的筛选过程,最终那些真实反应事物必然联系和强联系的定势一般最终会被强化成为强定势,而那些反应事物偶然联系和弱联系的定势则很大概率会被弱化乃至消退。我们人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发现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幕后导演)的。

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分层次的,越高层次的联系和规律适用范围越广,稳定性越强,对事物运动方式的影响和支配作用越间接,在认知上越表现为抽象性特征(相应的定势所包含的模式越抽象)。借用上述比喻,就是在导演世界剧情的各级导演中,越高层级的导演导演的剧情范围越大,其导演的方式越表现为“粗线条”特征,其作用越难以为观众所感知。定势的层次其实就是定势的理性程度,与其所反映的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层次性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理性程度越高的定势一般说来越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由于越是理性的定势其包含的模式越抽象,形成越难,所以理性程度越高的定势,一般说来其强化和成熟越是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悟性要求也越高。

§§§第三节思维

一、思维的涵义

思维是一个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想的过程或者思考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不同的学派和学者的界定各自会强调不同的方面,在广度上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我们对思维的界定是:由已有的知觉或者判断通过表象、定势和思维定势推导出目标判断和方法的心理过程。

(一)思维过程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不随意的。随意的思维是有指向,有目标的,这个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预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明天天气会怎样?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以最快的方式从青岛到达昆明?本部门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其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都是随意的。而不随意的思维是没有预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比如看到阴天我们意识到可能要下雨了,再比如我们睹物思人等等。其实随意和不随意之间的界限往往也是模糊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感觉似乎是不随意的,其实往往也是有随意的成分,只是那个“意”是浅意识或者是潜意识而已。

(二)思维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连续的过程,即由已有的知觉或者判断推导产生新的判断,再由新的判断推导产生更新的判断。实现这一推导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定势,通过定势产生新的判断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的模式:

已有的知觉或者判断形成条件模式——通过定势由条件模式激活结论模式——结论模式具体化为新的判断。

对这三个基本过程举例加以说明:早晨起来出门后,你发现地面湿了,树叶子残留着水滴,这些知觉中包含着某些模式,这些模式可以作为条件模式在头脑中被激活后通过定势激活刚下完雨的结论模式,刚下完雨的结论模式进一步被具体化,也就是说结合其他知觉形成了跟刚下完雨有关的新的判断。在新的判断中又包含着某种条件模式,该模式通过定势又激活了其对应的结论模式,比如说河水上涨,进而结合相关知觉具体化为关于河水上涨的表象和判断。

(三)完成整个思维过程除了需要各个定势之外,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将各个定势以及其他思维过程连接和组织起来,这种连接和组织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思维路线。思维路线是由若干定势和思维定势相互连接构成,其中定势是推导产生新的判断或者方法的核心环节,而思维定势则是参与思维过程的各种不同定势相互连接的纽带。思维路线决定着思维的路线和程序,如果说反映思维对象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定势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原料”,那么由若干思维定势所构成的思维路线则是这些“原料”的加工工艺。比如说我们进行如下的计算过程:22×22=484整个思维过程需要进行若干个思维单元,思维单元中需要运用的定势包括:2×2=→44+4=→84+0=→4而完成该思维过程仅有这三种定势是不够的,还需要乘法计算方法所对应的一套思维路线,该思维路线中的思维定势将各个乘法计算定势和加法计算定势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有效地完成该计算程序。

二、思维路线与思维定势

在随意思维的思维路线中,思维定势一般是不可或缺的。思维定势决定和引导着思维的程序和方向,或者也可将思维定势的功能形象地理解为分配和安排思维任务:每个思维定势都根据上一思维单元的结论模式确定了下一个思维单元的目标和方向。思维定势的基本结构是:

输入端条件模式(已知条件和目标状态)→输出端结论模式(下一步的目标状态)输入端:输入端条件模式所对应的已知条件和目标状态可能来自上一思维单元中定势的结论模式,也可能来自于上层思维定势的结论模式(下一步的目标状态)。

输出端:输出端结论模式所对应的下一步的目标状态可能是下一思维单元中定势的条件模式,也可能是下一层思维定势的输入端条件模式(已知条件模式和目标状态模式)。

同一个思维定势的输入端对应的已知条件可以有多个,输出端结论模式也可以有多个。这样,不同的思维定势以及定势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形态各异的思维路线。整条思维路线或者其中的部分思维路线可以是串行的,并行的,也可能是相互交织的,取决于思维对象的性质以及个体的思维习惯。

思维路线和思维定势是个体在以往的思维过程中经过多次强化和弱化过程而形成的,是对以往思维过程成功与失败以及对应的情绪体验的总结,其实质是个体以往的思维经历和过程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其强化和弱化机制与一般定势基本类似,而其独特性则表现在:

1.抽象性。思维定势反映的是思维过程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与客观事物相比更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特征。

2.有些思维定势即使在兴奋或者说工作状态下也难以进入人的意识,而是以下意识内觉的形式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决定着思维过程。

3.个体间在某些领域思维能力的差异往往更多地产生于思维路线和思维定势方面,而在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定势方面却可能差别不大。聪明(高智商)的人之所以聪明,或者说思维能力强,往往也更多地是由于思维路线和思维定势方面的优势。

三、思维路线与推导路线

这里我们把推导路线定义为由若干定势通过某种方式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路线,该路线是经过思维过程产生的,通过该路线可以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目标的判断和方法。推导路线与思维路线的区别在于:思维路线代表的是思维过程的程序和路径,而推导路线则是思维过程的结果;思维路线是由定势和思维定势构成,而推导路线则是由定势构成;就某个思维过程而言,思维路线比推导路线往往要复杂很多。举例来说,我们做数学题最终写在答卷上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推导路线,而思维路线则对应在思考该题目过程中所有经过的思考过程,也许我们会设想和尝试过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最终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了其中一种推导路线。也就是说,我们日常所说的解题的思路、论证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上都指的是推导路线,而我们形成该推导路线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往往要复杂得多。

四、思维的理性与感性

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同样的情形之下,不同的个体往往会进行不同的思维过程,最终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个体思维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有些人的思维比较理性,有些则相对感性。我们所说的理性思维通常包含思维路线的理性与推导路线的理性两方面的含义,前者偏重于思维过程的理性,后者偏重于推导过程和结果的理性。

推导路线的理性程度取决于构成推导路线的定势的理性程度。构成推导路线的定势越理性,也就是说越是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特征,那么推导路线的理性程度也就越高,思维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就越高。

思维路线的理性是思维过程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思维的全面性,即综合全面地考虑影响问题的因素,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2.思维过程中可能形成多条推导路线,对各种推导路线的理性程度和成熟度能够准确评估,最终选择相对理性和可靠的推导路线。3.排除和抑制感性推导路线及其结果对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4.排除和抑制情绪因素对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

思维过程理性程度的差异产生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因素即个体心理差异,不同个体头脑中的定势和思维定势的差异决定了在面对同样情形思考同样问题时,不同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最终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客观因素则是环境因素,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思维路线,比如在时间宽松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相对理性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而在紧急的情况下则往往选择简洁而感性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比如直觉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和感性是相对而言的,永远也没有绝对的理性。因此,我们所谓的理性的思维其实是相对理性的思维,并非绝对正确可靠的思维;我们所谓的理性的认识也只是相对理性的认识,并非绝对正确的认识,并非绝对真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敢说,现在进行的思维是绝对理性的思维,现在的认识是绝对理性的认识,是终极真理。

五、总结:人类是如何认知的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多的来自于人类超乎其他动物的对环境和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我们运用模式、定势和思维这三个基本的概念总结一下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过程和方式。

1.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录像”的过程以及“播放”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录像”和“播放”。通过模式和定势,人脑不仅可以“录像”事物的表面特征,还可以“录制”其深层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大脑不仅可以“播放”事物的原像,还可以剪辑成新的表现形式。

2.模式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复制”,它是构成定势的基本材料。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主要存在于模式之间的联系。

3.定势是对事物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复制”,它是思维过程的基本原料,是对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播放”和“剪辑”的依据。

4.思维定势是个体以往思维过程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复制”,是思维过程中的任务分配器,决定和引导着思维的方向和路径。

5.思维是利用定势和思维定势对事物进行有选择地“剪辑”和“播放”的过程。思维的前提(已有的知觉和判断)是来自客观现实的,思维的原料(定势)和工序(思维定势)是来自以前对客观事物以及个体思维过程的感知和强化的,思维的结果(新的判断)也是来自以前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记忆的。总之,人类的思维活动无论从开始、过程还是结果其实都是来自对客观事物以及个体以往思维活动的经验的,绝对的“创新”是不存在的。

§§§第四节社会关系中个体间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

人是一种具有群集性和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关系中,个体跟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包括心理方面的,又包括行为方面的,而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则更为根本,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心理活动所决定的。社会中人们之间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具体方式很多很复杂,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的机制包括如下几种:

一、暗示

一个人要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你想知道现在屋外的天气怎样,你可以出门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看天气预报获知,也可以根据气象知识和某些迹象进行推断。你想知道商店里出售的某种食品味道怎样,你可以通过亲自品尝,也可以通过询问正在品尝的顾客,当然也可以通过观察外观来推测。总之在各种途径当中,最直接,最具确定性的那种不属于暗示,通过其它的非直接非确定性的途径获得认识和判断都属于暗示。或者说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们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不属于暗示,另外有些途径虽然不是通过直接感知,而是通过某种定势,由条件模式激活结论模式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如果该定势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成熟度,那么一般也不属于暗示。比如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重量,通过用手直接掂量获得信息这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不属于暗示;而用秤称量虽然不算是直接途径,但由于我们对其结论确信无疑,因此也可认为不算是暗示。而在那些非直接途径当中,通过强度和成熟度不高的定势获得认识和判断(结论模式)的则属于暗示。比如我们根据物体的体积,形态等特征判断其重量就属于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