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10

第10章 春秋战国(5)

西门豹突然说道:“暂且不要将那女子送入水中。”巫师很生气,就问他:“大人,请问这是为什么?”

西门豹对她说道:“您别误会。河伯是水府的神灵,地位何等尊贵,能够嫁给他的必定是位美丽女子。可是这个女子长得并不出色,假如河神看不中她,发水淹没田地,谁能担当得起这个责任?”巫师听了西门豹的一番话,一时语塞。

西门豹又说:“既然如此,就请您到水府去跟河伯说一声,就说我们改日送一个漂亮的女孩到他那里吧。”说着,他令人把巫师扔入水中。

过了一会儿,不见那巫师上岸,西门豹趁机说道:“这巫师真不会办事,去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没回来。就请她的女弟子们去催一下吧!”说着,他叫人把巫师的三个女弟子扔入河中。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见女弟子们也没有消息,就对乡官们说:“你们是这里的地方官,理当为百姓办事。看来这些妇道人家办事很磨蹭,麻烦你们下河走一趟吧!”说着,就让人把乡官投入水中。

这一下,可把西门豹手下的廷掾们吓坏了。他们平日里鱼肉乡里,民怨颇深,怕西门豹趁机除掉他们,个个心惊胆战。西门豹冷冷地对他们说:“看来乡官们也办不好这点小事,你们说该怎么办呢?”这些人纷纷跪下,磕头求饶。

这样一来,“河伯娶妇”的骗局被揭穿了,再也无人愚弄邺令和百姓了。

后来,西门豹带领众百姓在漳河上施工,修建了12条水渠,将河水引入水渠之中。这样彻底消除了漳河之患,如果遇到大旱,还可利用渠中之水灌溉良田。逃往外地的百姓听说本地来了清官,杜绝了河伯娶妇、漳河泛滥之灾,都回乡务农。邺地渐渐富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

商鞅变法

战国的时候,出现了七个强盛的国家,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在秦穆公逝世后,国势有些衰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个有为之君,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求贤令,网罗各地的人才。当时,卫国的贵族卫鞅来到秦国,经大臣景监的举荐,与秦孝公相见。

卫鞅与孝公见了三次面,谈论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对他所说的话题一点也不感兴趣,等他走后直向景监埋怨。但是第四次卫鞅却说动了他。卫鞅说:“要想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必须改变先君留下的法令,重视农业、重视作战、重视刑罚。”

秦孝公忙问:“变法图强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请您给我详细说说。”卫鞅说道:“首先重视农业,可以奖励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勤于耕种,不再游手好闲。其次重视作战,凡立下军功的将士,都要给予重赏,这样他们才能奋勇杀敌。”

秦孝公又问:“那么,重视刑罚的好处在哪里呢?”

卫鞅侃侃而谈:“进行改革,必须重视刑罚。如果赏罚不分明,朝廷的威信就树立不起来,就不能指挥百姓。只要制定严格的法律,让老百姓不敢触犯刑律,秦国就会安定下来。”秦孝公越听越高兴,连吃饭都忘了。他与卫鞅谈了几天几夜,一点也不感到疲倦。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卫鞅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于是,卫鞅制定了新的法令:

实行连坐法,鼓励告奸;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限制贵族特权;

鼓励民户分居;

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

焚烧诗书,禁止游说之人。

一开始,卫鞅怕老百姓不遵守自己制定的新法令,就命人在都城的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然后传下一道命令:“如果有人将南门的那根木杆移到北门,可以得到十两金子的赏赐。”

都城的居民得知这道命令,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围在南门外想看这件事如何收场。大多数人不相信有这等好事,认为是左庶长闲着没事,欺骗老百姓。

卫鞅一看老百姓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就再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正当人们对这两道法令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壮汉走近木杆,说:“既然大家都不愿移动这根木头,那我就来试试。”说着,他将那根木头扛在肩头,向北门走去。

这壮汉真的把木杆移到了北门,这时有差役将此事报告卫鞅。卫鞅见终于有人相信自己的命令了,就真的赏给扛木头的壮汉五十两金子。人们见卫鞅的法令真的管用,从此相信新法,愿意依法办事。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卫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在境内实行郡县制。经过两次变法,秦国发展很快,已经国富兵强。公元前340年,卫鞅率领军队与魏军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孝公见变法已见成效,非常高兴,封卫鞅为商君,从此卫鞅就被人们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即位。惠文王不喜欢商鞅,就以谋反的罪名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死了,但他制定的新法却依然得到贯彻。

孙庞斗智

魏国人庞涓是谋略家鬼谷子的徒弟,很有才华。他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就去投奔魏王。魏惠王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大将军。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的师兄孙膑才华出众,就让庞涓写信,请孙膑来魏国效力。

孙膑是齐国人,他的祖先就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他悟性很高,跟随鬼谷子学到了很多攻城略地之法,因此声名鹊起。可是,孙膑来魏后,庞涓怕他受到重用,就在魏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魏王听信庞涓之言,把孙膑的膝盖骨削掉了。

孙膑成为残废人之后,被留在庞府。有一个侍者知道他被害的内情,就告诉了他。孙膑得知师弟这样绝情,心里很难过,又怕庞涓继续加害于他,就装起疯来。庞涓见孙膑突然发疯,觉得可疑,就把他扔到猪圈里。孙膑索性抓猪粪来吃。这一下庞涓相信他疯了,从此不再理会他。

后来,齐国派大臣禽滑釐到魏国出使。孙膑见自己脱逃的机会到了,就乘着黑夜找到齐国使臣,说明了自己的经历,要他带自己走。第二天早上,禽滑釐偷偷地把孙膑藏在车子里,带他离开魏国。

孙膑到了齐国以后,被将军田忌收留,并且深得齐威王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庞涓连连得胜,很快就把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团团围住。第二年,赵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很想挫一挫魏国的威风,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带领军队前去救赵。

两人带领军队上了路。孙膑对田忌说:“咱们的军队若是与庞涓硬拼,未必能占到便宜。可以趁魏国兵力空虚时进攻它的都城大梁。庞涓一定会离开赵国来救。我们在半路上阻击,一定能取得胜利。”田忌依计而行。

庞涓此时正在攻打邯郸,忽然听说齐国军队正在进攻大梁,急忙带领军队回去救援。当庞涓的部队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遭到齐国部队的攻击。齐军以逸待劳,而魏军远途跋涉,非常疲惫。结果,庞涓被打得大败。

后人称这个著名战例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觉得韩国不听从他的命令,就让庞涓、太子申起兵伐韩。韩国派人请求齐国救援。当时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带领五万精兵对付庞涓。

田忌还是采用老办法,带领军队进攻大梁。庞涓得知情况,急忙率军队回国。齐国部队见到魏军来到,马上撤退,魏军在后紧紧追赶。庞涓在行军途中发现,齐军在露营中所用的炉灶,一开始足够十万人所用,后来就只够五万人用,再后来就只够三万人使用了。

庞涓说道:“上次虽然让齐兵占了便宜,可是齐兵天生胆小,不堪大用。这次孙膑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军队就逃散了一大半。”于是,庞涓让步兵原地待命,自己带着骑兵不分昼夜前进,想把齐军彻底打败,报上次兵败之仇。其实,齐兵并没有逃走。孙膑故意设下“减灶之计”,目的就是引庞涓上钩。

庞涓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时,道路狭窄难行,他仍令军队快速前进。这时,士兵们发现一棵横倒的大树拦住去路。庞涓上前观看,只见树皮早被人刮去,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大惊失色,知道周围必有孙膑的伏兵,急忙命令部队后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埋伏在两边的齐国军队乱箭齐发,庞涓知道难逃一死,就自刎而亡。他真的死在了大树之下。紧接着,齐国军队冲杀过来,把魏军打得溃不成军,太子申成为齐军的俘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继位之后,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大臣们想去进谏,但齐威王却根本不听,反而怪罪进谏的大臣,久而久之,大臣们也不敢进谏了,只是干着急。这样过了九年,齐国国势渐渐衰微,但齐威王仍然我行我素。

当时齐国有位名叫邹忌的琴师,非常有名,他不仅琴艺高超,而且品德高尚、头脑伶俐、善于智谋。

有一天,齐威王将邹忌请来,想让他奏首曲子为自己玩乐助兴。

邹忌见到齐威王,深施一礼,齐威王连忙让他起来弹奏。而邹忌坐在琴前,调弦正音之后,手一动不动。齐威王有些着急,催邹忌速速弹奏,而邹忌仍是一动不动。齐威王有些生气,说道:“琴师,你为何不为本王弹奏啊?”

邹忌这时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大王,您是不是有些着急了?”

齐威王答道:“把你找来,就是想听听你弹奏的曲子,可你却迟迟不弹,我当然很着急。”

邹忌说:“大王,我的职责是弹琴,我刚这么一会儿不弹琴,您就着急。大王请想一想,您是一国之君,您的职责是治理天下,可是您9年没理朝政,天下的人能不焦急吗?”

听邹忌这样说,齐威王一下子明白了邹忌的用意,他连忙说道:“你说得很对。但不知我几年不理朝政,还能不能重理朝政呢?”

邹忌没有说话,而是弹奏了一曲非常美妙的曲子,齐威王听后非常高兴。邹忌说道:“大王派人找我之前,我已经几年没有抚琴了。听说大王想听我弹曲子,我便拿出琴来,认真地练习,开始时有些手生,现在又熟练了。”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便开始重理朝政。开始时总觉得事事棘手,事事烦人,但他想起邹忌抚琴“由手生到手熟”的话,就坚持下去,后来处理朝政也就渐渐得心应手了。

齐威王后来觉得邹忌很有才能,便想将他留在身边,专门辅佐自己。

可等齐威王派人去找邹忌时,却一连几日不见邹忌的身影,几天后齐威王才发现邹忌正在田间和农民一起劳作。

邹忌见到齐威王,赶紧下拜。齐威王双手相搀,问邹忌:“你为何不在宫中辅佐我,而是跑到这里来垦荒呢?”

邹忌答道:“大王,宫中之事很重要,但有很多人处理,而垦荒之事却没有人干,我出来是带领百姓垦荒的。”

齐威王深受感动,带着邹忌回宫,问邹忌如何使齐国强大起来。

邹忌说:“大王,农业是根本,粮食是父母,我们要加强农业生产啊!”

于是齐威王传下命令:鼓励垦荒,农民开垦的荒地,前5年不交税。于是齐国的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也十分充足。

一次,齐威王设盛宴款待邹忌,面对满桌饭菜,邹忌却只吃身边的一个菜,齐威王问道:“难道不喜欢别的菜吗?”邹忌答道:“大王,我一个菜足够了,其他的菜可以留着下次吃,而天下百姓还有一个菜也吃不上的。”齐威王明白了邹忌的用意,以后他带头厉行节约,齐国的风气一下子正了起来。臣子之间,从不讲究奢侈。

齐威王又问邹忌,自己怎么才能受到臣民的爱戴。邹忌回答说:“齐桓公任用管仲,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这两位大臣忠心报国,直言不讳,齐、秦两国实力大增。晋文公爱民如子,虽年过花甲才做了国君,但是很得人心。”

于是齐威王重用贤臣,远离那些小人,而且为百姓着想。从此,齐威王得到了臣民的拥护。

齐威王觉得邹忌非常有才华,便拜他为相国。邹忌忠心报国,制定新法,整顿军队,齐国很快又强大起来。

有一天,邹忌对齐威王说:“大王,我曾经听说城北徐公是个美男子,我便问我的妻子,‘我与徐公谁更美’,妻子说我美,我又问小妾同样的问题,小妾也说城北徐公不及我美。我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还说我美。于是我也认为我比徐公美。一次我与徐公见了面,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回家之后照了照镜子,觉得自己更是远不如城北徐公美。于是我开始分析为什么人们对我说谎。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因为她惧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如今您是一国之君,拥有几千里土地,偏爱您的、惧怕您的、有求于您的不计其数,所以奉承您、对您说谎的人就更多了。”

齐威王恍然大悟,于是传下命令:今后当面指出我的缺点、错误的授上等奖;能写信指出我错误的授中等奖;背后议论我的错误被我知道的授下等奖。

齐威王一下命令,刚开始门庭若市,提意见的很多,而且齐威王也遵守诺言,给提意见的人重奖。后来提意见的人渐渐地少了,人们虽然想提意见,但是找不到齐威王的错误、缺点了。

后来,许多百姓写信,不是给齐威王提意见,而是给地方官吏提意见,百姓说他们搜刮民财,有损大王的威严。

齐威王决定杀一杀这种风气,他准备奖赏最好的官吏,惩罚最次的官吏。他召集满朝文武,对他们说:“众位大臣,我国120个城邑,哪个管理得最好,哪个又最次呢?”

一个大臣答道:“阿城最好,即墨最次。”其他几个大臣也随声附和,又补充说阿城如何好,即墨如何次。

齐威王想抓住这一典型,奖赏阿城,治罪于即墨,以治理一下天下的贪官污吏。

邹忌对齐威王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应派人前去调查,再通过多方面了解。”齐威王立即派人去调查。

结果,考察的人回来报告齐威王:阿城郡守为非作歹,善于逢迎,又用重金贿赂宫中大臣;而即墨郡守则一心为百姓着想,为官清正,许多大臣视其为肉中刺、眼中钉。

齐威王大怒,第二天上朝时,朝中放了一口大锅,里边放了开水。大臣们不知怎么回事。齐威王说:“我今日要活煮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忌恨即墨郡守的大臣还以为大王要煮他呢。

这时,从外边押进一人,此人正是阿城郡守,众臣大吃一惊。齐威王说:“我派人去查访,即墨郡守时时事事为百姓着想,功不可没,加封一万户的俸禄;而这个阿城郡守,贪赃枉法,搜刮民财,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来人,把他煮了!”

那些替阿城说好话的大臣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跪下磕头求饶。齐威王余怒未消,也要煮了他们。邹忌连忙求情,说道:“大王,法不责众,万万不可都杀掉!”

齐威王根据大臣们的罪过,一一治罪,又整顿了地方官吏。从此齐国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朝中风气也很正。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国之主赵武灵王统率大军,对东面的中山国发动进攻。赵国军队打到中山国南部的房子(今河北高邑县东)时,久攻不克。中山军队趁机发动反击。赵国军队虽然人多势众,却被中山军队打得连吃败仗,不得不退出中山国境。赵国边境的鄙邑也被中山国占领。

燕国得知中山正与赵国交战,也想趁机夺取中山的土地,于是从北部攻入中山。可是,燕国军队打到中山(今河北唐县)时,也被中山军队打得大败。

赵武灵王归国之后,带领众臣子到全国各地巡视。他对大臣楼缓说:“咱们国家的四周都是强邻啊!北面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部落名),东面有齐国、中山。我们如果没有办法使国家强大,赵氏宗庙就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