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军事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100000013

第13章 著名战争故事(7)

18世纪中叶,奥地利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中普鲁士等德意志邦国逐渐兴起,欧洲再次形成两大集团,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传位给其长女玛利亚·特丽萨。早就企图瓜分帝国大片领地的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等国拒绝其继承权,由此引发了大战。

18世纪40年代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突袭并占领了奥地利控制的西里西亚。第二年,普军在莫尔维茨会战中击败奥军。接着,普法等国组织反奥同盟,英、俄、荷兰等国支持奥地利,欧洲战争全面爆发。1742年1月,奥军进攻巴伐利亚;5月,普、法、萨克森联军在波西米亚霍图西斯击败奥军;7月,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和约,割让西里西亚大部。

1742年,奥地利联合英国、荷兰等国攻占了波西米亚和巴伐利亚。1743年,奥军在意大利击溃西班牙,随后又击败法军。1744年8月,普鲁士再次入侵奥地利,奥军采用后勤战略阻止了普军对波西米亚的进攻,1745年5月,奥军展开对西里西亚的进攻,在山区中了腓特烈的埋伏;6月,在霍亨福德堡宿营地遭偷袭惨败;9月,奥地利萨萨克森联军在企图偷袭在索尔营地的普军,腓特烈早有防范,奥军又被击败,普军占领波西米亚;12月,普军进攻萨克森,在凯尔多夫歼灭联军主力首府德累斯顿;12月25日,普、奥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普鲁士获得整个西里西亚。

法军在西线奥属荷兰战胜英、奥联军,控制莱茵区的大片帝国领地,1746年,俄奥结盟。1748年,俄军进入普鲁士,法国担心俄国威胁自己的利益,同意和谈;10月18日,双方签订《亚琛和约》,玛利亚·特丽萨的继承权得到承认,但奥地利丧失大片领地,普鲁士则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但欧洲列强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很快又爆发了七年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采用和改进了自创的步兵由纵队行进转换成横队防御的新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点评

腓特烈大帝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战术。一场战争是复杂的、多变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很多的,有指挥上的正确与否,有士兵的英勇作战与否,还有就是被人们忽略的战术。这是我们今天“科技强军”之路的原因所在。腓特烈的先发制人

18世纪,欧洲各种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两大集团。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英国占优势,而在欧洲大陆法、奥、俄相对普鲁士则占有绝对优势。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为了统一德国,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采取了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756年,腓特烈先对对萨克森发动突袭,萨克森很快投降。第二年,普军赶在法军行动前进攻布拉格击败奥军,与奥地利援军在科林展开遭遇战,普军败退。奥军乘胜攻入西里西亚,法俄也开始行动,法军十万人击败汉诺威,进逼普鲁士,接着,俄军七万人进攻东普鲁士。

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下,腓特烈大帝集中兵力进行内线作战。腓特烈首先亲率普军在西线罗斯巴赫击溃法奥联军;之后迅速赶往东线,在洛依滕对构筑了坚固阵地的奥军发动猛攻,利用侧翼攻击打垮奥军。第二年俄军占领东普鲁士,腓特烈立即率主力迎击,在奥德河畔措恩多夫击败俄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奥德河会师,8月与普鲁士进行库纳斯多夫会战,普军被击败。同时英军在汉诺威击败法军,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军转入防御。此时联军内部发生矛盾给了普军喘息之机,1760年,普军在西里西亚以少胜多击败俄奥联军,紧接着,普军在利格尼茨击败奥军,在托尔高会战中再次击败防守坚固阵地的奥军,普鲁士以巨大的代价保住了萨克森领地,得以恢复实力。

在海上同样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北美的梅卡诺岛,接着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路易斯堡投降后,英军又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第二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接着,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同年,俄军攻克了普鲁士要塞可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俄国女沙皇病逝后,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登基后立即同腓特烈结盟,俄军撤退,归还了占领的全部领土,这次戏剧性事件使普鲁士起死回生。

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法国将其大片海外殖民地割让给英国。15日普奥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没有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这次战争英国是最大的赢家,普鲁士也巩固了在德意志的地位,已经可以和奥地利分庭抗礼了。

这场战争中各国都吸取了腓特烈军事改革的一些经验,腓特烈自己也完善了其军事理论,特别是连续运用内线作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坚决连续进行会战夺取战略要地、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的运用保住了普鲁士的生存。

点评

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与战略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而战略的正确使用,就要从天、地、人三方面准确分析作战双方的情况。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才能是行之有效的。一场大火决定一场战争

19世纪初,法国和俄国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矛盾日趋尖锐。1804年拿破仑创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开始了同英、俄等“反法同盟”国家的交战。拿破仑的主要目标是英国,但在他看来,只要战胜俄国,就会打掉英国的一只翅膀,也将取得对英国的最后胜利。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领近六十万军队侵入俄国。他没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开刀,而是单刀直入,直取俄国心脏莫斯科。他想借助占领莫斯科来孤立几百公里外的圣彼得堡,然后等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投降。战争一开始,俄国军队屡遭失败,丧失大片国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多公里处的博罗季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指挥十二万俄军同法军进行“博罗季诺会战”,在战斗中俄军死伤惨重,损失约四万人。为保存俄军有生力量,库图佐夫被迫决定放弃莫斯科向后方转移,伺机再同法军作战。9月14日,莫斯科城里部分居民随同军队一道,撤离莫斯科。

1812年9月15日清晨,历史性的时刻到了,拿破仑骑马带队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城,但此时的莫斯科看上去却像一座空城,除了趁火打劫的俄国农民,法军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居民。法军进城之后又展开另一轮“攻势”,挨家挨户搜索食物、财宝和女人。占领了莫斯科后,法军每个分队都有了正规的营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法军士兵都感到很振奋,认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时的拿破仑也认为可以静静地等待亚历山大来投降,然而法国人的美梦才做了一天就破灭了。

16日夜,拿破仑正在克里姆林宫休息,突然一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张地说:“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烧起来啦!”拿破仑匆忙穿好衣服,透过克里姆林宫的窗户向外眺望,只见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最后,连克里姆林宫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

在侍卫的搀扶下,拿破仑逃离了一片火海的克里姆林宫。此时,莫斯科城内已经乱成一团,火焰声、房屋倒塌声、士兵的奔跑和尖叫声夹杂在一起。当城中的法军稳住阵脚,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灭火时,他们才发现,全城所有的灭火器具都被破坏了。法国士兵们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民房中翻箱倒柜也找不到一个水桶。法军指挥官只好组织士兵排成行,利用行军提桶和每个人的军帽递水,但在熊熊大火面前,这点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法军干脆动用炸药,想用爆炸隔断火路;但火从四面八方而起,断了东路,来了西路,毫无办法。法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慢慢化为灰烬。莫斯科大火毁掉了整个城市,法军的辎重全部被焚毁,狼狈撤出莫斯科。

被大火赶出莫斯科的拿破仑仍没有死心,他认为俄国军队所剩无几,莫斯科已成废墟,圣彼得堡唾手可得,亚历山大肯定会来求和。他派了使者找沙皇商议停战,亚历山大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俄国疆土上还存在一名法国士兵,就不议和!”

随着严冬的来临,加上大火使法军补给严重紧张,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而此时他的六十万大军只剩下了十万出头。11月14日,撤退的拿破仑大军被第聂伯河拦住去路,而此时库图佐夫的追兵逐渐逼近。由于桥梁已被俄军破坏,拿破仑强迫士兵下水架设简易桥,由于天气寒冷,所有下水建造浮桥的人都冻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万多名士兵跟随拿破仑狼狈逃回国内。拿破仑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1814年3月,亚历山大率反法联军进入巴黎,迫使拿破仑下台。

在俄罗斯爱国诗人的笔下,这场大火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赶出莫斯科。但是俄罗斯人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惨烈的现实:一个美丽的城市毁于一旦。大火一直烧了好几天,直到一场暴雨来到,火才渐趋熄灭。这场大火几乎使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筑、古物、园林都化为灰烬。1812年以前,莫斯科有三万幢房屋,火后剩下不到五千幢,全城着火面积有四分之三。在大火中被烧死和烧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在灰烬中随时都能发现尸体。

大火之后留下的谜团至今一直困扰着人们,是谁点起这把火的呢?主流观点认为这场大火是库图佐夫精心策划的。他要让法军舒舒服服住到莫斯科,等法军把所有的辎重都安顿到城内以后,再将它们一把火烧掉。那些打劫的“农民”就是纵火者,其中一部分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狱的政治犯和刑事犯,为了立功,他们乐于执行这道命令。

拿破仑认为,“放火烧城”是莫斯科总督罗斯托普金蓄意计划和部署的“疯狂做法”。因为当人们企图救火时才发现,罗斯托普金事先把一切消防水龙和灭火器具都运走了。另外,全城各处同时起火,显然有计划有预谋;据说罗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认,是他亲自下令放火烧城的。一些俄国人也认为这场大火是他们自己放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勇敢的“焦土政策”,表明俄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外敌入侵。

至于为什么起火,至今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因年代久远,早已不可考究。无论怎么说,这场著名的大火在事实上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它直接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衰弱直至灭亡,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则奇闻。

点评

这场著名的大火在事实上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它直接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衰弱直至灭亡。有的时候,正面对抗并不是解决战争的唯一途径。

滑铁卢之战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后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领一千余名士兵偷渡回国,沿途守军纷纷重新聚集在他的鹰徽旗下。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的铁骑进入巴黎,重登皇位,史称百日王朝。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闻讯色变,不敢迎敌,仓皇逃遁。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为他在一年前被迫退位,软禁在地中海厄尔巴岛的事件报了仇、雪了恨。

为了支持路易十八,3月25日,英、俄、普、奥、意、荷、比等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决心彻底打垮这个科西嘉怪物,大举围攻巴黎。拿破仑亲自率领十二万大军迎战,联军不敌,撤退到比利时。这一仗,拿破仑取得辉煌战果,奠定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后,拿破仑乘胜追击,率军继续挺进,直逼比利时的边境。

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

滑铁卢位于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英军驻在一个山冈,由威灵顿率领,法军则由拿破仑亲自指挥。

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上午,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

“威灵顿是什么东西竟敢向我挑衅,简直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我不必用一顿早餐的时间,就能将他们歼灭。”拿破仑大言不惭地说。

法军越过低洼地带,向英军驻守的山岗奋勇冲去。英军顽强抵抗,炮弹像骤雨般落在法军的阵地,法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兵。下午,法军第二次进攻英军阵地,还是无法得逞。拿破仑正伺机发动第三次规模更大的攻势时,用望远镜向四周瞭望,侦察敌情。他突然看见东边远处黑压压的一片。

“那是什么?”拿破仑问。

“大概是一片森林吧。”一个中尉回答。

“不,这是兵团。”拿破仑凭丰富的作战经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于是他下令:“抓个活口来问。”

过了不久,法军逮到一个普鲁士骑兵军官来审问,军官回答说附近只有一个兵团。拿破仑心想,区区一个兵团,有什么好怕。可是他万万想不到,前来进攻的普军实际上是三个兵团。

拿破仑自以为兵员充足,有恃无恐。在他的指挥下,八十门大炮同时瞄准英军的阵地进行炮轰。法国骑兵浩浩荡荡地登上了英军驻地山岗,拿破仑信心十足,以为胜利在握,哪知道枪声突然大作,埋伏在四周的英军将法军团团围困,法军措手不及,伤亡无数,只好向后撤退。

拿破仑百思不解,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不能打败英军呢?”按照拿破仑一贯的作战策略,先是用大炮猛轰,然后派骑兵冲锋,最后才由步兵出击。而这一天,骑兵冲锋之后,却没有步兵支援,原来法国步兵都在右翼抵御普鲁士三个兵团的进攻,无法突围。

下午,拿破仑孤注一掷,把最后的四千名近卫军都调入进攻的行列,成败就在此一举了。他把兵士排成七十人一队,爬上陡坡,拼死向前冲去。当他们离开英军防线不到六十步时,威灵顿突然站起来大声疾呼:“全线出击!”英军的后备队排山倒海般地向法军扑去。

拿破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部队已经全部用上了,再也派不出一兵一卒,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士兵任人宰割。拿破仑拿着望远镜,目睹这惨痛的一幕,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一切都完了!”

晚上,明月东升,普军突破法军防线,拿破仑的部队乱成一团,无法坚持下去,只得四处溃逃。拿破仑泪流满面,脸色苍白,带了一万名残兵退回巴黎,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终。

拿破仑自以为有雄才大略,攻无不克,却没有想到在滑铁卢一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