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一生苦短,只活了35岁,作曲生涯倒有30年,从他有出版物的8岁算到去世,“工龄”也有27年之多。他一共留有41部交响曲,分布在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反映出他一生的创作历程。他8岁时写的第一部交响曲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习作,是对他和蔼可亲的师长,“伦敦巴赫”克利斯蒂安风格的幼稚模仿。在伴随他成长的长期漫游和萨尔茨堡时期,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的各种音乐文化滋养着他,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1788年夏季,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接连写了3部交响曲,这就是降E大调第三十九、g小调第四十、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这3部交响曲表面上互相没有什么联系,由于创作时间上的连续和风格的对比,有评论家愿意把它们说成是“三部曲”或“三联画”,有此一说而已。这3部作品是莫扎特交响曲的登峰造极之作,代表了他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成就,也是他交响曲的掩卷之作。写完这3部交响曲,直到3年后去世,他再也没碰过这个体裁。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这三部作品里情感因素最为丰富的一部。因为它含有许多不确定性内涵,所以,最能激起评论家的兴趣。历代评论家对第四十交响曲的感情特质给出的结论差异很大,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交响曲含有很多浪漫因素,为此有人竟送给它一个标题:“浪漫交响曲”,也许是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海顿、莫扎特的作品里,已经有很多浪漫色彩了,但是无论如何,对古典时期的音乐加以“浪漫”的桂冠是应该采取谨慎态度的。
在古典主义时期,以大小调体系为轴心的调性原则在主宰着音乐的情感特质,在莫扎特的交响作品里极少采用象征伤感的痛苦的g小调。在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音乐一开始就以很快的速度进入,没做任何铺垫,由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的上下句应答,这个旋律是音乐爱好者非常熟悉的。围绕这个主题的展开,丰富的感情扑面而来,评论家们的各种解释也就此展开。有人说这个主题焦虑不安,又有人说它温柔热情,也有人说它极度抒发痛苦和惊骇。消极的评论说它有强烈的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折中的说法是温柔真挚的抒情、如怨如诉的悲怆,又充满兴奋激昂的精神。可以引述的评论还有很多,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评论都是严肃的、权威的研究者的结论。
g小调交响曲之所以两个多世纪以来长演不衰,而且尤其在近些年更受人们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多重情感内容的组合使它的艺术魅力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慰藉和满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人给它打上“浪漫”的标记。
了解莫扎特写g小调交响曲时的生活情况,有助于我们今天对这部交响曲的理解。莫扎特生命的后10年是他创作上最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定居维也纳,是自由音乐家,不固定受雇于宫廷贵族,不必像在家乡萨尔茨堡那样奴仆般地仰人鼻息。但是他没有音乐保护人,也就没有一份赖以生存的固定收入,他谋求过职位,一切努力都未果。他的收入是靠演出、教学生和委托作曲,所以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应约制作的。以交响曲为例,一般都是特定的演出场合,用于教堂、宫廷的礼仪和仪式;再就是用于私人音乐会、半公众音乐会和大众音乐会;有时还有实用性场合,例如婚礼,这样的委托作曲肯定要照顾到演出场合,要合时宜。莫扎特写的这类作品当然也都体现属于他自己的风格,但毕竟要适应演出需要,按需供货。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最后几年里,社会开始对他冷落,音乐会次数减少,委托作曲也不多,这意味着收入减少;而此时家庭开支却在增加,妻子康斯坦察治病、孩子接二连三地夭亡,都消耗不少金钱。还有一个专家们至今没解开的谜,莫扎特突然之间需要大量金钱,不知他要把钱用在何处?1788年六月,莫扎特给他共济会里的朋友普契柏格写信告贷,借二百弗罗林以解燃眉。仅仅过了几天,他又致信普契柏格,借款的数字增加到两千,措辞迫切而凄惨;而且,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写更多更好的音乐,以偿清欠款。此后求救的信件接连不断,语气一次比一次凄凉。就在写这些凄凉的信件的同时,他接连完成了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三部交响曲。莫扎特没有食言,这三部作品是他的交响曲里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想靠这些作品卖钱还债的打算肯定落空了,维也纳音乐家协会没有排演过,乐谱出版也是在莫扎特去世后好几年的事情了。维也纳对莫扎特最辉煌的作品不屑一顾。
莫扎特的音乐贯穿着青春的愉悦、热情、开朗、温润、优雅,仿佛是充满青春欢乐的歌唱,但这却是“含着眼泪的歌唱”。“含着眼泪的歌唱”这一命题,是莫扎特研究者对莫扎特的音乐和人生的准确概括。这句话可分为两层意思,它一方面说明莫扎特写那些优美欢乐的音乐时,是在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是说在莫扎特的音乐里有隐含的忧伤,它构成莫扎特风格的隐性基因。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直接从音乐里显现阴郁心情的少量作品之一,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感情舒张也仍然是含蓄的,音乐的总体格调仍然是朝气蓬勃的热情歌唱。只是往日的欢乐愉悦让位给紧张感,在第四乐章里,优美的旋律几乎遮掩不住悲怆的情绪,浪漫因素与古典主义混成一体。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还被人冠名叫做“维特交响曲”。这个富于文学色彩的标题主要是从莫扎特的生活经历出发,借用歌德的名着《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主题,隐喻乐曲的情感内容。《少年维特之烦恼》,更贴切的翻译应该是《少年维特之苦难》。它反映了18世纪中晚期青年中的感伤、厌世的时代潮流,歌德对小说的解释是这一代人“受着种种得不到满足的热情的熬煎,根本不能从外部得到鼓舞来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唯一的前途是不得不在停滞不前、精神空虚的市民生活中彷徨,因此才容易产生病态的青春的疯狂。”莫扎特正属于维特式的人物,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到维也纳,然而,他的天才和热情正是他的不幸。维也纳要的并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这个欧洲封建君主统治的大本营只按照封闭保守样式维持社会文化秩序,对莫扎特所探索的精神世界的高峰既不理解又不需要;加之莫扎特几年前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贵族表示了大不敬,曾经触怒过宫廷和贵族,所以,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出头之日几乎是毫无希望了。
然而,莫扎特真堪称是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他能够含着热泪继续他的歌唱,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之后仅半个月,他又完成了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接近于潦倒的境况里,他写了《狄托的仁慈》、《魔笛》、《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不朽名作,最后留下没完成的《安魂曲》。这些晚期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去迎合某种场合的特殊需要,而完全是为了内心的表达。他知道自己心中的某种东西必须表现出来,这是他为之磨炼一生而终于触及的最高境界,这是欧洲思想、文化、科学、艺术在古希腊传统上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熔炼所产生的精神光辉,我们今天称之为“美”。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富于创造性的开拓精神。他一生致力于声乐艺术的探索与创作,把声乐艺术推到了最高境界。为了歌剧艺术他18岁起离开家乡,经过汉堡时期、意大利时期、汉诺威时期,最终定居英国,并在这里尽其一生;死后受到最高礼遇,厚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与莎士比亚长眠在一起。在英国,亨德尔遭到过艺术上失败的沉重打击,并几乎因此而丧命,同是在这里,他也达到了人类艺术的顶峰。他的23部清唱剧有19部是在英国上演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指挥他毕生艺术的结晶——清唱剧《弥赛亚》。
亨德尔1710年得到汉诺威选帝侯的庇护以后便请假访问英国。在伦敦,他创作了意大利风格的歌剧《里纳尔多》,这部歌剧大获成功,这使他对英国情有独钟。两年后他再访伦敦,并就此定居这里;后来他加入英国国籍,成了大英帝国治下的子民。亨德尔在英国的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这并不是因为他得到英国王室和贵族的赞助,而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剧院里意大利歌剧风靡一时,亨德尔写起这类歌剧得心应手,他认为英国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亨德尔的确在歌剧创作上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他陆续写出30多部歌剧。1720年在国王和贵族支持下建立了由亨德尔领导的歌剧院,剧院冠名“皇家音乐学会”。亨德尔早年的理想几乎要实现了,但是这件事对于他的艺术生涯几乎是个灾难。“皇家音乐学会”上演的意大利歌剧适应的是宫廷和贵族的趣味,亨德尔受到贵族的关照正是因为他是一位意大利风格的作曲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亨德尔写的这些意大利歌剧音乐上的成就是不容低估的,但是一部歌剧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讲要取决于戏剧脚本,它是一剧之本。意大利歌剧从剧情到音乐都充满程式化的东西,通常由两个情敌之间的相互妒忌和明争暗斗展开情节,忠贞的爱情经过苦难的考验,最终出现造作的大团圆结局。这些模式化的异国他乡情调只能适应少数贵族的口味,在一般观众眼里只不过是装腔作势的表演。就是在这样的“皇家音乐学会”剧院舞台上,在不到10年时间里,亨德尔领导上演了500部歌剧,这使他疲惫不堪。但是更累人的还不是这些,当时宫廷里贵族的朋党之争也累及歌剧院,两派贵族各捧一位女高音明星,剧院里的演出常因为捧场的喝彩和捣乱的起哄而搞得一团糟。亨德尔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也被迫卷入这场争斗,迫于两派贵族的压力,他写了一部歌剧《亚力山大》,安排两位明星女高音扮演亚力山大的两个情妇。歌剧上演时双方都出钱雇佣了喝彩起哄的流氓,结果酿成了丑闻。在这起事件里亨德尔悲剧性地成了牺牲品,伦敦的一家滑稽剧院不久就上演了描写亨德尔和两位女歌唱家的滑稽剧。我们今天欣赏古典音乐大师的音乐时,沉浸在庄严华丽的艺术氛围里,很难想像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曾经有过如此富于戏剧性的插曲。
给亨德尔苦心经营的意大利歌剧院以沉重一击的是《乞丐歌剧》的上演。在当时的伦敦,各种类型的舞台演出纷繁杂陈,各有各的阵地。除了宫廷贵族推重的意大利歌剧之外,还有本国风格的英国歌剧;另外,反映市民风俗的滑稽剧、歌舞剧的演出也颇为兴旺。由于这类演出欢快幽默,又常针砭时弊,所以,很受一般市民欢迎。《乞丐歌剧》就是这样一部给普通观众带来快乐的音乐喜剧。
《乞丐歌剧》是一部政治讽刺剧,由诗人约翰·盖伊与作曲家佩普施共同完成。描写的是伦敦下层社会的生活,剧中男主角麦克希德是一位强盗,剧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暗讽当时的内阁大臣罗伯特·乌尔保尔和他的阁僚们。贵族们喜欢的意大利歌剧也是嘲讽的对象。全剧由几十首歌曲串联而成,歌词采用下层社会俚俗语言,语意双关,机锋暗藏,充满机智和欢乐。剧中歌曲的曲调大多采自市井坊间的流行歌曲,倚声填词。盖伊的歌词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亨德尔自然也没有幸免。意大利歌剧的戏剧结构和音乐形式的程式化模式在《乞丐歌剧》里遭到讽刺性模仿,亨德尔歌剧里的一首咏叹调被讽刺性地加以糟改,第二幕里匪帮在亨德尔的一首进行曲下凯旋归来,这首进行曲出自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乞丐歌剧》上演后受到普遍地欢迎,仅在1728年的冬季就演了62场。亨德尔领导的“皇家音乐学会”剧院遭到冷落,第二年不得不关张大吉。生性顽强的亨德尔与人合伙接手歌剧院,亲自经营,但是观众的兴趣早已不在意大利歌剧上,惨淡经营的剧院很快破产。
1734年亨德尔东山再起,第三次组建歌剧院。这一次与亨德尔作对的是来自宫廷的贵族,他们从意大利请来着名作曲家尼科洛·波波拉和一些着名歌唱家,组建了“贵族歌剧院”与亨德尔分庭抗礼,目的是反对亨德尔的庇护者英国国王。两家歌剧院唱起对台戏,本来就不景气的意大利正歌剧这次仍然没能走出困境,3年后两家剧院都宣布破产。亨德尔付出多年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最后面临的是倒闭的剧院、12000镑巨债和街头散布流行着反对他的小册子和讽刺诗。亨德尔疲惫不堪,加上这些打击,他一下子病倒,脑溢血的后果是半身不遂。
亨德尔在病床上的样子使人们相信他不可能再从事任何音乐活动。他不但不能起床,甚至连说话的能力都没有,只有往日的朋友们在他身边演奏音乐时他的眼睛才会放射出一丝光彩。医生对他的病也无计可施,除了为他放放血以外,只有建议他去试试洗温泉。在温泉疗养地亚琛,亨德尔以极大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几个月以后回到伦敦时,他不仅行走自如,甚至能够弹奏风琴。生性顽强的亨德尔向人们宣布:“我从阴间回来了!”
康复的亨德尔立即投入工作,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两部新歌剧,同时他把创作的注意力转向清唱剧,写出了《扫罗》和《以色列人在埃及》。这两部清唱剧揭开了亨德尔艺术生涯上新的一页。清唱剧是由乐队、独唱、合唱紧密结合的大型声乐作品,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有情节,但不做舞台表演,完全用音乐来表现戏剧性内容,描写英雄性格和心理。亨德尔从《圣经》里选取素材创作清唱剧并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因为《圣经》里的故事在欧洲家喻户晓,根据这些英雄故事编成的清唱剧很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但是清唱剧的写作并没有使亨德尔走出困境,贵族们仍对他怀有敌意,清唱剧的内容又遭到教会的反对,说他亵渎神灵。他的音乐会上总有人挑衅生事,他的演出海报被神父们出钱雇人撕掉;在他演出的日子里,上流社会的贵妇们恶意地举办各种招待会,把观众们吸引开;演出的第二天则有评论家的讥诮见诸报端。亨德尔在外面四处碰壁,回到家里又有债主上门讨债,纠缠不清。亨德尔一时心灰意懒,几乎要离开英国。
就在亨德尔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转机,激起了又一个新的创作高潮。